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75064
1.本书是新修《清史·地理志》、《清史地图集》项目组成员的阶段性成果汇总,亦是清史地理研究学术前沿的成果汇总。新修《清史·地理志》是由历史地理学家邹逸麟先生主持的国家新修《清史》典志之一。《清史地图集》是由华林甫教授主持编绘的清代历史地图集。项目组成员在参与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在清史地理研究领域做了许多新探索,本书是项目组成员的阶段性成果汇总,也是清史地理研究学术前沿的成果汇总。
2.本书内容可与《清史地图集》相得益彰,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华林甫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史地图集》,由全国图、省域图、城市图、专题图等七十二幅组成,覆盖了清朝疆域范围内的所有地域。地图的绘制是以一千多万字的《编稿表》考证成果为基础的,项目组在考证过程中有了一些全新的发现,并陆续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本书收录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其内容可与《清史地图集》相得益彰,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3.本书是关于清代政区地理研究的权威之作。本书收录的四十篇论文全部都公开发表过,皆是相关研究领域的权威代表作,其研究范围涉及清代历史地图编绘研究、清代古地图与地理志书研究、清代政区沿革研究、清代边疆地理研究,是关于清代政区地理研究的权威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清代政区地理三探》是关于清代政区地理研究的论文合集。本书是新修《清史·地理志》、《清史地图集》项目组成员的阶段性成果汇总,亦是清史地理研究学术前沿的成果汇总。书中共收录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四十篇,内容涉及清代历史地图编绘研究、清代古地图与地理志书研究、清代政区沿革研究、清代边疆地理研究四个方面。本书是关于清代政区地理研究的权威之作,其内容可与《清史地图集》相得益彰,其出版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一部分 清代历史地图编绘研究
《清史地图集·序》
110 年来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成就与未来展望
清朝政区边界复原与清史地理再现
——《清史地图集》的编绘实践
清末奉天、锦州二府的县级政区格局及其边界形态
《清史地图集·湖北图》飞地绘制探微
历史地图编绘中有关河流的若干问题思考
——以清代广东地图编绘为例
《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末广西省界探析
清末五种舆图与“清史地图集”陕西图之编绘
德国胶澳租借地的海域地名、知识来源及其历史地图绘制
浙江三北平原成陆过程初探
插花地对行政区划的影响及其改革
清代新疆冰岭道建置考
《中国历史地图集》清代云南图顺宁、永昌府界及蒗蕖、南甸土司治所新考四则
第二部分 清代古地图与地理志书研究
试论“地图”、“舆地图”和“舆图”三词的起源与流变
德国柏林庋藏晚清华北舆图的价值
清末《陕西全省造林区域图说》刍论
清光绪前中期新疆普通地图的绘制脉络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清代王伦起义后山东部分插花地的调整
——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山东各属孤悬村庄图》为视角
乾隆续修《大清一统志》研究三题
李慈铭批校《乾隆府厅州县图志》考略
《蒙古游牧记》考辨
第三部分 清代政区沿革研究
从分藩到分省
——清初省制的形成规范
从直隶江南到安徽建省
清代“直隶”省级政区沿革考
——《清史·地理志》直隶省叙
清代盛京等省的“城守”与“城”
论清代盛京围场的隶属与盛京、吉林将军辖区的分界
清代新疆建省前镇迪道部分职官、建置考
改土归流与区划调整
——以清代酉阳直隶州为例
清代县级政区分等制度再探
独立与依附的变奏
——雄安三县政区演变研究
置县存废下的博弈与妥协
——以清代以来魏县、大名、元城三县行政关系为例
清代语讹政区名探析
——从灵壁县到灵璧县
清代政区名演化的个案研究
——从杂谷厅到理番厅
玉田、丰润二县雍正四年改隶永平府之推证
第四部分 清代边疆地理研究
朝鲜古地图所见之清代中朝边界诸问题初探
“根本亦须防”
——清代柳条边的时空分布
清朝对漠北喀尔喀统治政策的失误及其影响
——以兵役制度为中心
清代漠北金山卡伦考
赛尔乌苏地理位置考析
地理认知与边界划定
——清末滇缅边界变迁研究
存 目
附录:《清史地图集》文字内容选录
后 记
/
后 记
这是《清史·地理志》《清史地图集》项目组成员阶段性成果的再一次汇总,收录论文四十篇,已是项目组的第五部论文集。项目组成员在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史地图集》(批准号:12&ZD146;结项证书号:2018&J047)、校订清史地图清样的同时,在清史地理研究领域做了许多探索,笔者为之欣喜!
此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清代历史地图编绘研究,收录与《清史地图集》直接相关的论文十三篇,既有恩师邹逸麟教授的“序”,也有谋篇布局的探讨,更多的则是具体问题的研究。《清史地图集》是笔者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实际参加项目的师生有来自十多家学术单位的七十六人,在继承谭图学术精神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研制一部全面反映清代疆域、政区演变过程的历史地图集,七十二幅图的每一幅都有新意,图上每一处点、线、面都必须有文献史料依据,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为此项目组不仅写了上千万字考证,得出了一系列全新认识,而且也经历了纸本图幅的一校、二校、三校和三校核对等步骤,所以才陆续发表了这些论文。本书所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为清代古地图与地理志书研究,选录八篇论文。研制《清史地图集》离不开史料,包括文字史料和舆图史料。早在2009年,笔者在拙著《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22页就已提出倡议:“从历史地理学学术界开始,逐步建立‘舆图也是史料’的新概念,以期充分重视、挖掘、利用我们国家丰富的舆图庋藏,去充实各个具体领域的研究,将学术事业推向前进。”因此,项目组一贯重视这方面的摸索,在研制《清史地图集》中利用了大量古地图与地理志书材料,包括对海外庋藏中文古地图资料的挖掘,不仅有汉文的,也有少数民族文字的。我们项目组不可能也没有只盯着一两种(部、册)古旧地图或文字典籍,所以才有了这一组论文,并且还完成了北京市社科重大项目《舆图流散欧洲与晚清史事研究》(项目编号17ZDA09)的研究;从另一方面来说,假如仅仅把《大清帝国全图》(或者以该图为主)的地名悉数照搬到现代底图上,那样依样画葫芦作成的清朝历史地图将毫无质量可言,更写不出高质量的相关论文。
第三部分为清代政区沿革研究,收录从省域到县级政区的研究论文十三篇。从事《清史地图集》编绘研制,最基础的出发点是做政区的分解式研究,包括名称、上属、下辖、幅员、等第、行政界线等要素的研究。笔者在拙文《110年来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的成就与未来展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1年第3辑,《新华文摘》2021年第21期转载)中曾指出:“历史地图集的研制编绘应该基于扎实可靠的沿革地理考证,‘谭图效应’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不论历史地图集的性质是专题、区域抑或是断代,图上的任何地理要素、专题内容都是依托于历史疆域与政区研究,复原疆域、厘清政区沿革是一切历史地图工作的出发点。沿革地理涉及的问题是巨量的,研制者需要做好每一个细节,否则会涉笔便误、贻笑大方。”项目组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不仅有上千万字的《编稿表》考证,还有两篇博士后出站报告、六篇博士学位论文、十五篇硕士学位论文,更多的则是平时写下而尚未成文的考据文字,故而写成的学术论文只是沧海一粟。
第四部分为清代边疆地理研究。历史中国的疆域,奠基于秦汉,定型于清朝,清朝疆域继承了汉唐元明的主体。从清初到辛亥革命爆发的两百多年里,清朝疆域发生过巨大变化,值得研究的方面很多,本书收录的六篇只是与《清史地图集》有关的篇章。
以上四十篇论文全部都公开发表过,这次收入本书时,作者们大多做了少许增补、改写,内容将与《清史地图集》相得益彰。另有十余篇相关论文,因篇幅所限,只得列入存目。
《清史地图集》学术顾问邹逸麟教授,给予了项目组许许多多具体的指点,不幸于2020年6月19日病故。谨以此书,纪念恩师。
从2003年开始规划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地理学研究丛书”,分甲、乙、丙、丁四种。甲种是学术专著,乙种是教材和通论性著作,丙种是论文集、集体著作、古籍整理与研究成果,丁种为工具书、学术资料集。“清史地理研究”“清代政区地理研究”两个系列属于丙种,《清代地理志书研究》(即《清史地理研究·第一集》)编号为丙种第壹号,《清代政区地理初探》编号为丙种第贰号,《清史地理研究·第二集》编号为丙种第叁号,《清代政区地理续探》编号为丙种第肆号,本书《清代政区地理三探》编号为丙种第伍号(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清史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批准号:22XNLG03]成果)。
感谢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一如既往地支持“清代政区地理研究”系列论文集的出版,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的支持,也感谢历史地理学专业在校研究生崔童等学生的参与。
若有不足之处,希望学术界批评、指正。
华林甫
2023年1月21日(农历壬寅年除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