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641723
先秦经典《孟子》的全新深度整理本,便于入门、研读
东汉学者赵岐的《孟子注》为现存最早的《孟子》注本,不仅对文字进行训诂释义,也对文意进行串讲分析,是研究《孟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文本。本书是凤凰出版社“十三经古 注”系列丛书之一种,整理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谢秉洪教授。此次《孟子注》的整理,《孟子》经文与注文以影宋蜀刻本为底本,另附宋孙奭《音义》(以许瀚校刻本为底本分散 录入)。全书按整理统一要求施加标点,文字校勘上,力求吸收最新成果。以期为广大读者及学界的研究者提供一个专业而准确且便于阅读的《孟子》古注本。
整理前言一
整理凡例一
孟子題辭一
卷一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
一·一孟子見梁惠王章
一·二王立於沼上章
一·三寡人之於國也章
一·四寡人願安承教章
一·五晉國天下莫强焉章
一·六孟子見梁襄王章
一·七齊桓晉文之事章
卷二梁惠王章句下凡十六章
二·一莊暴見孟子章
二·二文王之囿章
二·三交鄰國有道乎章
二·四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宫章
二·五人皆謂我毁明堂章
二·六王之臣有託其妻子章
二·七所謂故國者章
二·八湯放桀章
二·九爲巨室章
二·一〇齊人伐燕勝之章
二·一一齊人伐燕取之章
二·一二鄒與魯鬨章
二·一三滕小國也間於齊楚章
二·一四齊人將築薛章
二·一五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章
二·一六魯平公將出章
卷三公孫丑章句上凡九章
三·一夫子當路於齊章
三·二夫子加齊之卿相章
三·三以力假仁者霸章
三·四仁則榮章
三·五尊賢使能章
三·六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
三·七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章
三·八子路人告之以有過章
三·九伯夷非其君不事章
卷四公孫丑章句下凡十四章
四·一天時不如地利章
四·二孟子將朝王章
四·三陳臻問曰章
四·四孟子之平陸章
四·五孟子謂蚳鼃曰章
四·六孟子爲卿於齊章
四·七孟子自齊葬於魯章
四·八沈同以其私問曰章
四·九燕人畔章
四·一〇孟子致爲臣而歸章
四·一一宿於晝章
四·一二尹士語人曰章
四·一三充虞路問曰章
四·一四居休章
卷五滕文公章句上凡五章
五·一滕文公爲世子章
五·二滕定公薨章
五·三滕文公問爲國章
五·四有爲神農之言者許行章
五·五墨者夷之章
……………
一本書是‘十三經古注’整理本系列之一,自然遵照叢書整理體例執行。唐陸德明所作經典釋文未收孟子,今以宋孫奭所作孟子音義(簡稱‘音義’)替代,參照經典釋文格式予以處理。惟孟子音義多有截取二字以上爲單字注音者,此次録入時,凡不影響文意理解者,徑作單字處理,散入孟子經注。
一本書孟子經文及漢趙岐注以二〇一八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師顧堂叢書影宋蜀刻本(據民國涵芬樓續古逸叢書本影印)孟子趙注爲底本,以一九八〇年中華書局影印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本(簡稱‘阮刻本’)爲對校本,參校其他經注本及清焦循孟子正義(簡稱‘焦循正義’)等。
一孫奭孟子音義宋刻原本早佚,今存明清影宋鈔本三種及通行本多種,各本互有長短,此次整理以清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日照許瀚校刻本(簡稱‘許本’)爲底本,以毛氏汲古閣影宋鈔本(簡稱‘汲古閣本’)和通志堂經解本(簡稱‘通志堂本’)爲對校本,參校其他各本。
一孟子趙注凡二百六十一章,原書各章本無定名,前人所稱多異,今詳編新目,於各章章名統一取其文意完足之首句爲之,並加上每篇章次序號,以便翻檢。
一此次整理爲原書施加標點,人名、地名、朝代名標專名號(),書名、篇名、樂舞名等標書名號();引號(‘’“”)之使用,一般不超過三層。
一 此次整理校勘,原則上儘可能全面吸收前人校勘成果,諸如浦鏜十三經注疏正誤(簡稱‘浦鏜正誤’)、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簡稱‘阮元校勘記’)、孫詒讓十三經注疏校記、周廣業孟子四考(簡稱‘周廣業四考’)、山井鼎與物觀七經孟子考文補遺(簡稱‘考文’)以及相關標點本、論著等校勘成果。凡全引或節引原文者,加引號括其首尾;意引者則不加引號。
一師顧堂叢書本孟子趙注附有近人孟森所撰宋槧大字本孟子校記(簡稱‘孟森校記’)和本書編輯之一、華東師範大學王耐剛所撰後記(簡稱‘王耐剛後記’),對瞭解影宋蜀刻本的版本流傳與文字校勘多所裨益,其中有助於校勘取捨者,校勘記亦一併採擇。
一宋元舊刻用字不一,如修脩、嘗甞、畝畒、徭傜、奸姦、賓賔、他佗等之類時或錯見,又扌與木、艹與等偏旁部首常相混用,皆並無深意,今均統一改爲規範繁體字。
一凡底本文字可通者,原則上均不出校;凡底本之避諱字、俗字,徑改爲規範繁體字,一律不出校;凡底本有誤須改正者,則撰寫校勘記,説明校改依據,不作煩瑣考證。對校本和參校本等錯誤,概不出校。
一凡孟子音義底本用字與經注有出入者,各依其底本所是,不作統一處理,亦不煩出校。
一校勘記以腳注形式於當頁注出。校勘記中對校本、參校本和參考成果一律使用簡稱,版本順序依據時代先後排列。
孟子題辭
孟子題辭
張鎰云:即序也。趙生尚異,故不謂之序,而謂之‘題辭’也。
趙氏
丁公著云:案本傳,名岐,字邠卿,京兆長陵人也。初名嘉,生於御史臺,因字臺卿,後避難,故改名岐。少明經,有才藝。公府屢辟,爲京兆尹延篤功曹。先是,岐常貶議中常侍唐珩,兄玹爲京兆尹,岐遂避難四方,無所不歷。及諸唐滅,乃出仕,歷并州刺史、議郎,後以老病就拜太常。九十餘,建安六年卒。
孟子題辭者,所以題號孟子之書本末指義文辭之表也。孟,姓也。子者,男子之通稱也。
通稱,丁云:稱,去聲。下有此字,以意讀之。
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其篇目,則各自有名。孟子,鄒人也,名軻,字則未聞也。鄒本春秋邾子之國,
邾,陟輸切。
至孟子時改曰鄒矣。國近魯,後爲魯所并。
并,必正切,下同。
又言邾爲楚所并,非魯也,今鄒縣是也。或曰:孟子,魯公族孟孫之後。故孟子仕於齊,喪母而歸葬於魯也。三桓子孫既以衰微,分適他國。孟子生有淑質,夙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長師孔子之孫子思,
長,張丈切。
治儒術之道,通五經,尤長於詩、書。周衰之末,戰國縱横,
縱,音蹤。
用兵争彊以相侵奪,當世取士,務先權謀以爲上賢。先王大道陵遲墮廢,
隳,許規切。
異端竝起,若楊朱、墨翟放蕩之言以干時惑衆者非一。
墨翟,音狄。後‘墨翟’皆放此。
孟子閔悼堯、舜、湯、文、周、孔之業將遂湮微,正塗壅底,
壅底,張云:‘音邸,言否塞不通也。’
仁義荒怠,佞僞馳騁,紅紫亂朱。於是則慕仲尼周流憂世,遂以儒道游於諸侯,思濟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尋,時君咸謂之迂闊於事,
迂,音紆,又音于。
終莫能聽納其説。孟子亦自知遭蒼姬之訖録,值炎劉之未奮,
值,丁作‘直’,音值。
進不得佐興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餘風,
信,音伸。
耻没世而無聞焉,是故垂憲言以詒後人。
詒,丁云:‘音義與貽同。’
仲尼有云:‘我欲託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於是退而論集所與高第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
難,乃旦切。
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羅天地,揆叙萬類,仁義道德,性命禍福,粲然靡所不載。帝王公侯遵之,則可以致隆平、頌清廟;卿、大夫、士蹈之,則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厲操者儀之,則可以崇高節、抗浮雲。有風人之託物、二雅之正言,可謂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亞聖之大才者也。孔子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乃删詩定書、繫周易、作春秋。
繫,本亦作‘系’,同,胡計切。
孟子退自齊、梁,述堯、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賢擬聖而作者也。七十子之疇,會集夫子所言以爲論語。論語者,五經之錧鎋,
錧鎋,丁云:‘上音管,方言作“輨”,車釭也;下音黠,車轄也。’
六藝之喉衿也。
衿,音今。
孟子之書,則而象之。衛靈公問陳於孔子,
陳,直刃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