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868565
本书卖点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似可以“留学”相贯穿,“留学”一词时隐时现地闪烁于 20 世纪中国美术史中,起着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那些架构起延续至今的“美术生态”的要素,大到美术教育体系、美术学建设体系、美术评价体系、美术馆博物馆建设模式、展览展示模式、艺术市场运转模式和美术出版模式,小到美术语汇、风格样式等,均离不开美术留学生的选择、引介和本土需求下的“转借”与“改良”。美术留学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维度。
编辑推荐
“美术留学”是20世纪中国美术极为重要的现象和内容,同时也是现代中国留学史的有机组成。20世纪初到1919年,因路近、费省、文同的便利,留日率先成行成潮,后续发展出“留欧”潮流,可以说,20世纪中国美术能用“留学”的线索贯穿。架构起中国近现代美术生态的机制与因素,从学校协会社团、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期刊报纸出版,到语言形式、思潮观念等,均离不开美术留学生的选择、引介。鉴于美术留学之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重要性,201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召开的“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史料与研究国际交流工作坊”,该年的研讨会选定以留学欧美为主题;2022年召开第二次会议,围绕以留日为主的整个亚洲地区的美术留学进行探讨,具体涉及日本、新加坡、印度和越南等多个留学国。本书即将2022年的研讨会参会论文辑录成书,有助于构筑起 20 世纪别样的美术景观,具有深化史料、澄清谬误、补遗等多重价值。
2022年6月4—5日,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史料与研究研讨会在线上举行。聚焦中国近现代美术家留学问题(兼顾其他亚洲留学国)的史料与研究,研讨会汇聚了相关研究领域近年来的优秀成果。书稿即为此研讨会的同名论文集,收录了研讨会所邀来自国内外的30多位专家学者的文章,从个案研究、群体研究、问题研究、史料文献整理等多个角度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家留学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其中,涉及20世纪早期美术家在日本留学状况的研究占较大比例,拓展了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研究的范畴。
1 西湖艺展的召开——以斋藤佳三相关资料为线索
文:[日]吉田千鹤子 译:李赵雪
15 旧学新知:博物图画与近代写实主义思潮——以高剑父与日本的关系为中心
文:李伟铭
61 世纪之谜——关于高剑父留日的几点讨论
文:黄大德
94 借路扶桑——留日画家的中国画改良
文:华天雪
110 海上十同学——20 世纪 20 年代留日艺术文献研究
文:李 超
126 李叔同留日时期美术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文:陈 星
138 丰子恺对现代日本漫画的接受
文:陈 星
151 艺术为“方便”、绘画为新民——论 20 世纪 20 至 40 年代丰子恺佛教意味的漫画创作
文:杨 肖
167 鲍少游留学京都初探(1911—1920)
文:姚少丽
188 关于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书画家游历日本的考察
文:陈 捷
209 廉泉首次东游与小万柳堂藏画在日本的认知形成
文:战晓梅
223 长尾雨山对近代中日美术交流的贡献
文:[日]松村茂树
231 近代书画、碑帖收藏史研究
文:[日]下田章平 译:李 伟
243 董希文与印度支那美术学院及中、越、法美术网络
文:胡 斌
263 跨文化语境中的张荔英早期艺术实践
文:蔡 珩
282 特定历史场景构架下的艺术风貌——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
文:[新加坡]姚梦桐
295 解码“南洋风”
文:[新加坡]姚梦桐
308 若峰峦兮望如云——常任侠东方艺术巡礼与中印文化交流史料拾遗
文:沈 宁
322 南国之南——粤东艺术家在上海、东南亚地区的现代主义实践
文:王 艾
341 北平艺专留日中国教员及日本教员辑观
文:曹庆晖
392 李桦 1924 年的随团考察日本之旅
文:彭 飞
418 清末民国时期中日美术交流中的云南美术
文:红 帆 苟毅琴
434 近代京都的工艺美术教育研究回顾——以京都高等工艺学校为中心
文:陈 莺
451 傅抱石译介日本美术著述探析——以京都高等工艺学校为中心
文:万新华
470 论留日经历对傅抱石画学思想之影响
文:黄 戈 骆 晓
492 傅抱石人物画与日本近代美术关联考略
文:张 鹏
506 “新写实主义”的流变——折中的理论策略与“孤岛”时期倪贻德的洋画创作
文:蔡 涛
524 欣赏中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日本人——阅读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的日文展评
文:[日]吴孟晋
540 大正时代的图案科、美展与旧书店——陈之佛留日时期的东瀛工艺美术教育
文:李华强
555 陈之佛在日本东京美术学校
文:胡迪军
571 陈师曾东京留学考
文:王 梓
583 齐白石与四次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再研究
文:吕 晓
602 留日学生在美术馆——以天津市立美术馆为中心的考察
文:卢永琇
616 留日美术家与京津地区美术生态渊源
文:孙 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