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86356
◆通篇大白话,一看就懂:将枯燥的兵法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
◆不止兵法,更是心法:从书中可以感悟到兵法对普通人当下工作、为人处世的运用。
◆独家详细介绍孙武的一生:从孙子的人生阅历中解孙子兵法的前世今生。
◆引领华文世界40年扛鼎之作,台湾同胞几代人的经典制作。
◆数百万读者奉其为经典入门书目
◆名家导读:龚鹏程亲自作导读推荐
◆优美白话翻译·精准原典注释
◆无须古文基础,也能轻松读懂
本书探度剖析《孙子兵法》,不仅详述孙子生平,帮助读者勾勒其形象,而且深入挖掘兵法中的战争原理与战略思想,辅以原文及攻城、守城、火攻器械介绍,旨在让现代读者了解古代战争面貌,领略这部对世界历史影响深远的智慧经典的独特魅力。
前言
上 篇
第一章 孙子的故事
第二章 楚的七十年争战
一、吴国的兴起 / 014
二、申公巫臣的图谋 / 015
三、楚国势力的扩张与衰颓 / 017
四、吴楚初期之争战 / 018
五、吴楚中期之争战 / 020
六、吴楚后期之争战 / 021
第三章 孙子、伍员、阖闾的三角关系
一、伍员奔吴 / 024
二、伍员与阖闾 / 027
三、孙子与伍员 / 029
第四章 孙子辉煌的一战
一、大战前的准备 / 033
二、作战计划 / 035
三、初期三战 / 037
四、决定性的两战 / 038
五、破楚入郢 / 040
六、申包胥乞师救楚 / 042
第五章 孙子的战争原理
一、慎战原理 / 046
二、先知原理 / 048
三、先胜原理 / 050
四、主动原理 / 051
第六章 孙子的战略原则
一、大战略原则 / 055
二、国家战略原则 / 057
三、军事战略原则 / 059
四、野战战略原则 / 061
附 录
一、古代的攻城器械 / 064
二、古代的守城器械 / 068
三、古代的火攻器械 / 072
下 篇
第一章 决胜于庙堂之上——《始计》篇
一、原文 / 077
二、注解 / 078
三、白话 / 079
四、概说 / 081
第二章 速战速决——作战篇
一、原文 / 088
二、注解 / 089
三、白话 / 090
四、概说 / 092
第三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篇
一、原文 / 098
二、注解 / 099
三、白话 / 100
四、概说 / 102
第四章 胜兵先胜——军形篇
一、原文 / 109
二、注解 / 110
三、白话 / 111
四、概说 / 113
第五章 正合奇胜——兵势篇
一、原文 / 120
二、注解 / 121
三、白话 / 123
四、概说 / 124
第六章 致人而不致于人——虚实篇
一、原文 / 130
二、注解 / 131
三、白话 / 133
四、概说 / 135
第七章 以迂为直——军争篇
一、原文 / 142
二、注解 / 143
三、白话 / 146
四、概说 / 148
第八章 为将之道——九变篇
一、原文 / 154
二、注解 / 155
三、白话 / 156
四、概说 / 158
第九章 处军相敌——行军篇
一、原文 / 163
二、注解 / 164
三、白话 / 168
四、概说 / 171
第十章 地道将任——地形篇
一、原文 / 175
二、注解 / 176
三、白话 / 178
四、概说 / 180
第十一章 胜敌之地、主客之道——九地篇
一、原文 / 184
二、注解 / 186
三、白话 / 191
四、概说 / 194
第十二章 以火佐攻——火攻篇
一、原文 / 198
二、注解 / 199
三、白话 / 201
四、概说 / 202
第十三章 知敌之情——用间篇
一、原文 / 206
二、注解 / 207
三、白话 / 209
四、概说 / 211
前 言
《孙子兵法》一共是十三篇,这十三篇是:《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形成一套有系统的战略战术思想,因此在这里先将各篇要旨加以简单说明,以帮助读者了解孙子的军事思想。
第一篇《始计》,是全文之首篇,主要在说明战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尤其强调战争之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的筹划。筹划精密,则胜算大;筹划草率,则胜算小。如果毫无计划,冒冒失失就兴兵作战,则必然难逃失败的命运。至于筹划的方式就是以“五事”“七计”为比较分析的标准。“五事”是:道、天、地、将、法;“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也就是说,在君主的施政、将帅的才能、天时地利的合适、法令制度的完善、兵众的强弱、士卒的训练、赏罚的公允等方面,做全盘性比较。假如我方居弱势,即应在缺点方面力求改进;如果敌人居弱势,即应针对其弱点下功夫,所以胜负可以在战前预见。因此这一章的副题定为:决胜于庙堂之上。
第二篇《作战》,主要在说明战争对国家和人民所造成的沉重负荷,在人力和物力上均会造成严重的损耗。如果动用二千乘战车,配置十万大军,到千里之外用兵作战,每天所消耗的战争费用,将是非常惊人的支出。更重要的是,军旅的后勤补给形成最大的困扰,因为古代交通不便,运送粮食支援前方,全仗人力及畜力载运,长途跋涉,粮食都被运送的人消耗光了,往往运二十石粮草出发,只能有一石到达目的地。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经得起长时期的战争损耗,所以作战时愈快取得胜利,愈能减少自身损失而获取战果。是故这一章的副题定为:速战速决。
第三篇《谋攻》,主要在说明没有战场的战争行为。战场上兵戎相见,杀伐炽烈,对任何一方均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力量,因此最理想的方式是不经由炽烈的战争而取得胜利。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运用谋略的方法和外交的手段,达到使敌人屈服的目的,这就是没有战场的战争行为。孙子认为,打一百次
仗,胜一百次,并不是最高明的;不经由激烈战争而能使敌人屈服,才最为高明。因为就取得胜利的结果而言,是一样的,前者须经过惨烈的搏杀,自身必有重大损失,而后者既可保持战果,又没有损伤自己的实力,所以是用兵的最高境界。故此这一章的副题定为: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四篇《军形》,主要在说明军事上胜利势态之形成。两军对垒,双方都尽量在找对方的弱点,同时也尽量隐藏自己的弱点,但是自己的弱点并非隐藏就能改变,必须不断改进校正,才能扭转形势。改进之道就是在政治、军事、经济、精神各方面,完成充分之准备,以奠定绝对优势之基础。故胜利形势之造成,绝非一下子就可以办到,必须从局部的、片段的转变中,逐渐形成全面的、整体的改变。一旦我有全面的优势,则敌人势必处处受我所制,对我无可奈何。所以,在战争准备和战略态势上,应该力求其万全,立无懈可击之地位,使敌人找不出我的弱点,而我却能制敌机先。因此这一章的副题定为:胜兵先胜。
第五篇《兵势》,主要在说明“势”的运用,“势”是力量的表现,如水势、火势,军旅由静止之状态,迅速运动所形成的威力,就是“兵势”。这一篇与前面的“军形”有连带关系,“形”是预备动作,“势”是攻击行动,譬如猛鸷之击、恶虎之搏,先敛其翼,踞其身,这就是“形”。一旦完成准备动作,虚实强弱测定,飞跃而出,一击中的,这就是“势”的运用。用兵作战,在战前固要部署各种先胜形势,但是如何在战场上使军旅的威力发挥至极致,也是克敌制胜必不可少的要件。因此战场之指挥官,应尽其智慧,做“奇”“正”之布置安排,以变化莫测之手段,达到取胜敌人的目的,所以这一章的副题定为:正合奇胜。
第六篇《虚实》,主要在说明作战贵立于主动地位,避实击虚,取敌人之弱点,同时自己的虚实则深藏不露,使敌人无懈可击。无论再强大的军旅,都会有强有力的部分和较为软弱的部分,这就是“虚实”。用兵作战一定要针对敌人虚实所在下手,切不可硬碰硬地蛮干。擅观虚实之指挥官,一定乘敌人之弱势,用我之强势,同时利用种种手段,吸引、牵制、分化、转移敌人的主力,用我的长处制服敌人之短,这就是居于主动的地位。我能支配敌人,而敌人不能奈我何,我能掌握战局,而敌人只能在我预先部署的罗网中行动。因此这一
章的副题定为:致人而不致于人。
第七篇《军争》,主要在说明会战要领。两军对峙,双方均尽其一切可能,在战争到来之前做种种部署准备的工作,以期获得绝对性优胜。当双方对垒的态势升高到无法避免冲突时,势必用会战的手段,一分高下。因此会战往往是双方倾全力相搏杀的场面,得胜或失败,将直接影响国家之安危存亡,所以历来兵家,无不重视
会战。孙子认为,会战最难的就是如何化迂回曲折之远路为直线近路,如何化种种不利的情况为有利情况,因为迂回曲折的作战路线往往是敌人期待性最小、抵抗力最弱的路线,循这种“间接路线”的方式进击,可收出奇制胜之效。因此这一章的副题定为:以迂为直。
第八篇《九变》,主要在说明将帅指挥军旅应注意之事项。将帅为军旅之中枢,负作战成败之重任,切不能以一己之好恶,任性行事。最要紧的是应考虑各种状况,做出适当的判断,因此必须用冷静理智的思考方式,以避免错误决定。同时,对于利害之分辨,一定要仔细思量,作战部署运用有其长远的一面。眼前之利,在种
种情势改变之后,可能反成其害,而眼前之害,往往又可能变成日后之利。将帅应该于害中掌握有利因素,于利中检讨有害之处,同时就利害之两面比较,才能作出正确明智之抉择。所以这一章的副题定为:为将之道。
第九篇《行军》,主要说明军旅在山地、河川、沼泽、平陆等地形的用兵原则,以及三十三种观察敌人虚实的方法。古代的交通工具不发达,地形的崎岖变化对于部队的行进及运动天然形成极大的阻碍。因此,在作战时必须因地制宜,就各种地形之特性充分利用,才能发挥战斗力。同时,在大部队运动时,一定有一些无法隐藏的迹象,观察这些迹象便可以判断敌人的虚实。一个经验丰富的将帅,对于敌情的研判,往往可就敌人所表现出来的征兆,看出其优点和弱点所在。所以这一章的副题定为:处军相敌。
第十篇《地形》,主要在说明“通”“挂”“支”“隘”“险”“远”六 种 特 殊 地 形 的 利 用, 以 及 将 帅 因 措 置 失 当, 以 致 犯 了“走”“弛”“陷”“崩”“乱”“北”六种错误的情形。作战用兵时, 时常会遇到特殊的地形,有时是为势所迫,不得不设法通过。有时是刻意利用,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通过。但是,不论为哪一种原因,研究地形之险阻,计算道路之远近,都是将帅必须做到的事。
因为地形利用是作战取胜的必要条件,不仅古代如此,近代的科学化战争,也是一样要考量地形的因素。至于将帅指挥军旅的各种措施,更是对胜负有决定性的影响。孙子对于将帅可能犯的“六种错误”,都是就人为方面的过失而言的,也都是由于平素训练不够,号令不严所造成的。因此军旅的精良与否,端赖平素的教导训练,如将帅威严尽失,士卒骄横不驯,也难逃失败的命运。所以这一章的副题定为:地道将任。
第十一篇《九地》,主要是说明九种战略地形:“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以及交战于国境之内和交战于国境之外的用兵原则。《九地》篇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中最长的一篇,计一千余字,占全部兵法的六分之一,也可以说是对战场作战的地形利用作一总结。除对作战目标的选择,及决战地区的地理形势运用予以分析外,还说到机动原则、奇袭原则、战场心理原则等。至于交战于国境内的“主兵”和交战于国境外的“客兵”,其运用原则,孙子也做了详尽的分析,尤其对客地作战叙述最多,因为用兵于国境之外,可能遭遇的困难较多,危险性也较大。所以这一章的副题定为:胜敌之地、主客之道。
第十二篇《火攻》,主要是说明以火助攻的方法。古代作战的防御工事多以木、竹、藤、革等材料为主,易于引火燃烧,因此如果能利用火攻,必然会有相当效果;假使各方面的条件配合得宜,更可能一举歼灭敌人。自古以来,火攻就是一项有力的武器,即使近代的战争,也强调“火力”的运用。虽然这个“火力”之“火”
不是古代的燃烧之火,但是在观念上似乎还保留着“火”的声势和威力。所以这一章的副题定为:以火佐攻。
第十三篇《用间》,主要是说明充分运用间谍,达成知敌察敌的目的。用兵作战贵在知己知彼,不知己固无法度德量力,不知彼更是瞎子摸象,自塞耳目。以举国之力,争胜负于疆场,这是国家人民安危之所系,因此敌人的一举一动都应详为侦察,预作防范,要是做不到这一点,必然白白牺牲士卒,糊里糊涂地打了败仗。而
用间谍去详察敌情,取得正确的情报,对整个战局胜负和国家存亡,实有决定性影响。所以这一章的副题定为:知敌之情。
以上是将《孙子兵法》十三篇的要旨分篇加以说明,希望能对孙子的军事思想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不过在阅读十三篇兵法原文之前,应该先对孙子个人的身世,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因此在考虑之后,把兵法原文,以及白话、注解、概说等,编排于本书的下篇,而将孙子的身世及时代背景列在上编,使读者先认识孙子,然后再体会他的思想。
上编计分为六章,包括《孙子的故事》《吴楚的七十年争战》《孙子、伍员、阖闾的三角关系》《孙子辉煌的一战》《孙子的战争原理》《孙子的战略原则》等。
第一章《孙子的故事》是叙述孙子的身世。孙子一生事迹可考者不多,见诸正史记载的更少,所以历代皆有人怀疑是否真有孙子这个人,或者认为孙子是孙膑或伍员,使得孙子的身世越发成为一团疑云。这一章就是将各种有关的说法综合比较,使读者对于孙子其人,有较清晰的轮廓。
第二章《吴楚的七十年争战》,主要是叙述吴、楚两国间长时期争霸经过。由于吴国逐渐兴起,强悍善战,成为南方新起势力,从太湖附近地区向淮河流域扩张,与楚国的势力范围发生冲突。楚国这个先起的王国,抵挡不住吴国新锐的力量,淮河流域逐渐落入吴国的掌握之中,而吴国在扩张势力之余,慢慢有了自信心,冀望一举灭楚,成就霸业,孙子就是在这个时期加入了吴国阵容的。吴王阖闾重用孙子,是吴国能够破楚入郢的主要原因。孙子运用其高超的军事谋略及卓越的领导才能,千里远征,获得空前的胜利。楚国自此一蹶不振,终春秋之世,再没有与吴国争雄的能力。
第三章《孙子、伍员、阖闾的三角关系》,主要是说明这三个人关系建立之经过。伍员自楚国逃奔吴国后,即依附阖闾。当时阖闾还是吴国的公子,伍员看准阖闾是可以仗持的人,所以处心积虑,为他筹划,弒君篡位,取得政权,然后借吴国之力伐楚报仇。至于孙子,他是在吴国的隐者,伍员深知其才,举荐给阖闾,统兵千里
远征,执行破楚的作战任务。因此,伍员实在是关键人物,在这个三角关系中,他扮演了穿针引线的工作。假如没有伍员,阖闾恐怕无法登上王位,孙子也无从与阖闾接触,吴楚的争霸史恐怕也要改写一番了。
第四章《孙子辉煌的一战》,主要是叙述孙子统军伐楚的经过。自孙子掌吴国兵符之后,即积极部署,经六年之准备,用“三分疲楚”之策略,使楚军战力消耗殆尽,逐渐取得淮河流域各战略据点之控制权,完成对全面优势的掌握。然后,在公元前 506 年时,兵分两路,越桐柏山、大别山一带,进入楚国境内,再会师于柏举,歼灭楚国大军,乘胜追击,直攻入郢都。其间与楚军五战五胜,规模之大,作战路途之远,是春秋战役中所未见,孙子的兵学才华,在这次战役中发挥无遗。这次不仅是孙子个人最辉煌的一战,而且也是春秋历次战
役中最伟大的一役。
第五章《孙子的战争原理》及第六章《孙子的战略原则》,是对孙子兵法的进一步分析,就战争原理和战略原则两方面研究孙子军事思想。其中包括“慎战”“先知”“先胜”“主动”四原理,和“大战略”“国家战略”“军事战略”“野战战略”等四原则,其中引用《孙子兵法》的原文,因为在下篇部分已有白话及注解,
所以都没有改写,希望读者自行参阅。
最后还有三篇附录,即《古代的攻城器械》《古代的守城器械》《古代的火攻器械》,是就古代作战时各项攻守武器做一分类说明。
虽然并没有包罗无遗,但是由这些器械中,可以使现代的读者对古代战争形态有所认识。
以上就是本书各章的内容要点,希望在叙述一遍之后能使读者形成一个印象,有助于阅读全文,更希望能由此对孙子的思想及人格有正确的认识。
第一章 孙子的故事
孙子是中国的兵圣,他与古代兵学是分不开的。中国历代讲武论兵,没有不谈《孙子兵法》的,正如明人茅元仪所说:“孙子之前的兵学精义,《孙子兵法》中都包罗无遗,孙子之后的兵学家,在谈论兵学时都不能超出孙子的范围。”(《武备志》)可见孙子实在是中国承前启后的兵学大师。中国自轩辕黄帝开国,到春秋时代,两千余年间,经历无数次的战争,在不断同化兼并的过程中,战争的经验已非常丰富。孙子正是融合了这些战争经验,完成其十三篇《兵法》,这是中国第一部最完整、最系统化的军事思想著作,对于战争原理原则的阐述,纲举而目张,曲尽而精微。自宋代以后,《孙子兵法》被尊奉为武经,与儒学并称,同为立国之文武两翼,孙子的兵圣地位自此确定。
照《史记》的说法,孙子是齐国人;照《吴越春秋》的说法,孙子是吴国人。不过,两书都指出孙子是春秋末期的兵学家,在吴王阖闾三年至十年之间,在吴国为将,为吴国策划伐楚大计。《史记》的列传中,有关孙子的记载是:孙子,名武,齐国人,带着他的兵法去见吴王阖闾,阖闾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全看了,你可以试着指挥一下吗?”孙子说:“可以。”于是,吴王把后宫美女一百八十人叫出来,交给孙子操练。
孙子把她们分为两队,各以吴王的宠姬做队长,拿好戟矛等武器,问她们说:“你们知道自己的前心后背及左右手吗?”大家都说:“知道。”孙子说:“大家听清楚,我这样敲鼓,大家便看右手;那样敲鼓,大家便看左手;怎样看右,怎样看左,听明白了没有?”大家说:“明白了。”于是设置执法的斧钺,准备号令。孙子先敲鼓令大家向右,宫女们笑成一团,没有听令行动,孙子说:“所说的还没使你们明白,是我的错。”便又三令五申地讲解几遍,接着又敲鼓令大家向左,宫女们又是笑成一团,没有行动。孙子说:“讲了几遍,大家都应该明白了,但还不能听号令行动,这是队长的罪过。”便下令将两个队长斩首。吴王大吃一惊,赶快派人来拦阻说:“吴王已经知道你很能指挥军队了,这两个宠姬,是侍奉吴王的,没有她们,吴王会吃不好睡不安的,请不要斩她们。”孙子说:“我已经受命为吴王的大将,大将在指挥军旅时可以不接受君王的命令。”
马上命令执法斩了两个队长,另选两个补上。然后再以鼓声指挥,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下起立等一切动作都合于规矩,没有人敢出声音。孙子便向吴王报告说:“兵已训练整齐,请君王来看看,现在你可以随意下令,就是要她们赴汤蹈火都行。”吴王说:“将军请休息吧,我不愿意看了。”孙子说:“君王你只喜欢听一些空
洞的言辞,却不能实事求是地做事。”吴王虽然很不高兴,但是深知孙子能够用兵,便立孙子为大将。后来打败强大的楚国,直攻入楚国的都城郢(原湖北江陵东),北面扬威齐国、晋国。使吴国在诸侯间大大显名,孙子是最有功劳的一个。
至于《吴越春秋》上的记载,则是这样:吴王登上高台,向南面迎着风长啸,过了一阵子,忽然长长地叹了口气,随侍的臣子没有人了解吴王的心意,只有伍子胥明白他的想法,于是向吴王推荐孙子。孙子是吴国人,名叫武,擅长兵法,隐居避世,所以世人都不知道他的才能,只有伍子胥知道孙子是一个运筹帷幄、破敌取胜的将才,所以与吴王谈论兵事时,曾七次向吴王力荐,吴王便召孙子前来讨教兵法,每次拿一篇兵法呈阅,吴
王便不觉连声赞叹,心中非常喜悦。(后用宫女操练兵法,和《史记》相同。)
司马迁的《史记》和赵晔的《吴越春秋》,是记载孙子事迹较为详细的两部书。除此之外,汉代以前的古书关于孙子的记载极少,《荀子·议兵》篇、《韩非子·五蠹》篇、《国语·魏语》,都曾提到孙子善用兵,其他有关家世、出身等,一概没说。因此,孙子的身世实在是一个扑朔迷离的疑案,历代对于孙子都有不同说法
和看法。
第一种是怀疑根本没有孙子这个人,《孙子兵法》一书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山林处士所著;第二种是认为孙子可能就是战国时代智擒庞涓的孙膑,孙膑著有兵法,但是已经失传,而孙膑又是孙子后代,《兵法》十三篇大概是孙膑,而不是孙武的兵法;第三种看法与第一种相近,认为没有孙子这个人,孙子就是伍员(伍子胥);第四种说法认为孙子确有其人,而且是齐国田氏之后,因避齐国内乱,才逃到吴国去的。这四种说法皆各有各的依据,为求理解孙子的家世,有必要一一说明。
首先怀疑没有孙子这个人,是宋朝的叶适、陈振孙。叶适在其《习学记言》中说:“《左传》上没有记载孙武的名字,大概是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的隐士所著,后来的人加以渲染夸大。”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也说:“孙武见吴王阖闾的事,在《春秋左传》上没有记载,无法确定他到底是什么时代的人。”此外,清代全祖望的《孙武子论》、姚鼐的《惜抱轩文集》,都赞成叶、宋二人的看法,认为没有孙子这个人。但是,进一步观察,叶、宋否定孙子其人的真实性,其主要依据是《春秋左氏传》中没有孙子的记录。《左传》是记述《孙子兵法》大事最完整的一部史书,有关吴国的记载虽然不多,但是自吴王寿梦之后,吴国大事也有记录,就是不提孙子其人。
《左传》既无孙子,自然不能证明有孙子其人,而且叶适最反对《史记》及《吴越春秋》上所记孙子以兵法操练宫中妇女这件事,他说:“凡是托名司马穰苴、孙武这些人的,都是当时的辩士随便说说的,绝不是事实,尤其说到吴王阖闾用宫女操练的事儿,更是夸大其词,不足采信。”这样一来,孙子便成了“子虚乌有”的人了。
《左传》上没有提到孙子,的确是一件不可理解的事儿。但是,这只是一种想当然的推测,历史材料的分辨,不能以一部书为准。《左传》上固然没说孙子其人,但是与《左传》时代相近的《荀子》《韩非子》却都曾提及孙子。《荀子·议兵》篇说:“善于用兵者,神出鬼没,变化无常,使人不知他的来处,孙、吴就是像这样无敌天下。”杨倞注:“孙,谓阖闾将孙武;吴,谓魏武侯将吴起也。”
《韩非子·五蠹》篇:“今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孙子、吴起都有兵法传世,战国时代常把两人并称,《史记》的列传第五,就是《孙子吴起列传》,《汉书》上也说“武帝以霍去病不知古籍,常欲教之以孙、吴兵法”。吴起是战国时人,历代没人怀疑;孙、吴兵法的“孙”,如果不是孙子,那又会是谁呢?宋人叶适之前,没有人怀疑过孙子是不是真有其人。《史记》《汉书》《吴越春秋》自不必说了,像《国语》《越绝书》中也认定有孙子其人,而且汉人袁康所撰的《越绝书》中还指出:“昔日吴国城外有一个大坟,这是吴王客卿齐国的孙子之墓,距县城约十里之远。”孙子是不是葬在吴门外,犹待考证,但是有孙子其人是没有疑问的。此外,注解《孙子兵法》最早,也最具卓见的曹操也确定:“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试之妇人,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唐代杜佑的《通典》更多处引用并解说孙子言论,以证诸战史的得失。可见只凭《左传》上没有记载孙子的事迹,就否定孙子的存在,是不可靠的。
那么,为什么《左传》不记孙子呢?明代的宋濂在其所著《诸子辩》中说:“春秋时代,诸侯各国向周王室赴告者,就记载之,否则就没有记录。在二百四十二年中,大国如秦、楚,小国如越、燕,有许多事都没有在《春秋左传》中看到,又岂只孙武这个人呢?”《春秋》经传主要记中原之事,所以鲁、卫、齐、晋之事较多,宋、楚、秦、郑就不完全,吴、越为南方新兴国家,春秋末期才参与中原诸国之间,《左传》记各国之事本来就很简要,往往几句话就交代过去,孙子在吴国的地位又在伍员之下,像破楚入郢这种大事,由阖闾、伍员出面,孙子只居中策划,所以《左传》不列其名,是可以讲得通的。
况且宋以前的古籍都明白指出孙子这个人,当然不能因叶适之怀疑而推翻前人的记述,而且吴人名不见《左传》者甚多,不能以《左传》无名,就断定没有这个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