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869128
《四手联弹》,一部独特非凡的散文集!王鼎钧与程奇逢同题创作“轮流发球”,展现多元视角与思维碰撞之美。沉实厚重的散文风格,兼具知识意趣与美学想象,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虽作者在海外,却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热爱,书中对国内山河充满深情描绘,体现世事、人情、利害的多层面多角度,富有深度与内涵。
编辑推荐
书稿为王鼎钧先生与程奇逢先生两位作者的散文合集,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历史文化诸多方面。两位作者的文章同一题材各写一篇,从不同的视角谈古论今,饶有意趣。书稿内容丰富,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探究,对世界各地风物的描写,能够开阔读者视野。
《四手联弹》所收作品共37个主题、65篇文字,分成两辑。第一辑是王鼎钧与程奇逢两人“轮流发球”的千字专栏散文,缘起于两人设计的一个专栏,同一个题目,每人写一篇不同的文章,合并在一起刊出,借以表现世事不止一个层面,人情不止一个角度,利害不止一个标准。第二辑是两人沉实厚重的散文。本书内容丰富,作者虽人在海外,但北戴河的海浪,都江堰的风,凤凰古城的廊桥,时时萦绕心头,不曾离去,志在与读者共同吟咏山河深情,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上 篇
中国神话大检阅 003
十亿个掌声,十亿份思念 008
纽约街头艺人 013
中央公园绿色的眼睛 018
不一样的雨声 023
都江堰:
挽起历史长河的那一端 028
诗人角 033
纽约地铁的滋味 038
摸象 043
街头雕塑 048
屈原何以自处? 053
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058
书画同心 063
瓷器上的唐诗 068
变好还是变坏? 073
人类书写的历史与未来 078
马可•波罗与中国 083
海滨随想 088
向地铁借来的时间 093
问君何所思 098
没有观众的演出 103
透支幽默 108
由元好问的雁丘说起 113
鱼与熊掌你来选 118
一个朋友的离去 123
先救哪一个? 128
“暂停键”按下时 133
白衣大军战绩辉煌 138
下 篇
我的四弘誓愿 145
教科书里的人情世故 170
疫情下的生命情怀
——纽约慈济云端讲坛 197
激情与超前的一代:
布鲁姆斯伯里团体 209
南方的岸
——记一个人和一本书 220
那小溪,演绎着生命的壮阔 233
凤凰散记 239
回眸唐朝
—— “黑石号”遗存的历史魅力 247
帝都废墟上的黄昏
——记元上都 260
序一
王鼎钧
这本书是我和程奇逢先生两人的合集,他的六万字,加我的六万字。为什么要出合集呢?我们执笔为文,自比为厨师出菜,把读者当作食客,有时候,换一种上菜的方式,就好像可以有不同的滋味,使大家更愿意品尝。
因此,我和程先生设计了一个专栏,同一个题目,每人写一篇不同的文章,合并在一起刊出。两人所见有时相反,有时相同,有时相补。文章先出手,我们称为“发球”,文章后出手,我们称为“接球”,发球接球,两人轮流担任。我们希望借着这种表演,使读友们忽然想起来,世事不止一个层面,人情不止一个角度,利害不止一个标准。感谢台北《中华日报》副刊主编李谦易女士采用了这个专栏,我和程先生是球员,她就是裁判。
这种专栏我们称为“千字文”,朝夕可成,很有成就感。当年在报馆工作的时候,排字的工友站在编辑台旁边等稿,你写一页他排一页,你写完了他也排好了,算是一种特殊的写作经验。天天写千字文,又觉得太受拘束,太格式化了,兴之所至,冲破藩篱,五千字六千字,自以为是?江大河了。其中“教科书里的人情世故”一系列文章曾在《南方周末》副刊发表,也是纳入朱又可先生采用的大型专栏之中,如此一收一放,也是一种快乐。
这本书所收的作品分成两辑,第一辑就是轮流发球的千字专栏,下面第二辑是我们两人比较长的文章。两辑对照,长文排列在下面,好像基础沉实厚重,使人联想建筑物的底座,短文重叠在上,灵活轻巧,使人联想建筑物的明窗花棂,再向上看顶层,书名、序文和目录薄薄一层,覆盖面广大,那就很像飞檐斗拱了!一本文集,并不是把许多性质不同的文章装订起来而已,其中也有美学的想象。
书成,但愿读友们开卷有益,也觉得步步稳健,拾阶而升,然后开轩卷帘,鸟语花香。每一本书都像一栋建筑,由作者的生命力建成,出版社平台展示,读者的想象力充满,岁月的藤萝增色。
这本书是我们两人的合集,不是合著。合集如合奏,如轮唱,如共舞,“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我们在写作时如秋空雁阵,比翼而行,冉冉升起。如白云出岫,前涌后继,絮絮滔滔。如心头一声,此响彼应,欣然忘食。文成自问:千字短文如池中取水,晶莹一瓶,天光云影,瓶中水是得到释放,还是受到拘束?万字长篇,大雨入湖,鱼群出迎,莲叶全开,这雨水是受到拘束,还是得到释放?
我们永远觉得尺有所短,永远希望和读者大众圆满合作,本书是我们的又一次实习。
序二
程奇逢
E.B.怀特为《纽约客》撰稿,连续写了49年,从1927年到1976年,“一手奠定了影响深远的《纽约客》文体”。他的作品包括散文、随笔、评论、诗歌、杂文,《这就是纽约》至今被人传诵不断。法国作家加缪1946年访问美国,在纽约住了三个月,回国后写了《纽约的雨》,他称了解纽约很难,但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文笔灵动,把纽约写得活灵活现。他俩写文章都有超越时空又直抵人心的本事。后来我选择定居纽约,不知是受了他俩文章的影响,还是因为我早就喜欢纽约,才特别有兴趣去读他们的文章?说不清楚。
怀特1948年写《这就是纽约》时,坚称纽约是世界的首都。我来纽约时,连我自己都怀疑这种说法了,但纽约对我仍然魅力十足,去苏荷东村像是读一篇散文,沿着曼哈顿按数字排列的街道漫步像是读随笔,而去中央公园、大都会博物馆则像是读诗。
格林威治村最吸引我,20世纪60年代前后,一众诗人、艺术家像是冥冥中受到更早的大师们的指引,来到这里。他们揭竿而起,竿头上绑着自己那惊世骇俗的旗帜,冲击传统的藩篱,这帮才华横溢的人进行各种实验,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了。我读鲍勃·迪伦的《编年史》(Chronicles)及他女友苏西·罗托洛的《放任自流的时光》(A Freewheelin’ Time),那时在格林威治村,到了晚上可以推开朋友的家门,在沙发或地毯上过一夜,白天去爵士乐酒吧的厨房里要一块三明治。终日,他们沉浸在创作的梦想中,过一种波希米亚式的生活。
在纽约也遇见老友新知。1985年我在匹兹堡大学读书时,暑假空闲了些,写了几首诗寄给《美洲华侨日报》,收到副刊主编王渝热情洋溢的信,让我受宠若惊,没想到后来还一起在北岛主编的《今天》编辑团队里共事,一共十好几年。在纽约还遇到老友严力,他是一个十分有魅力的人,诗人兼画家,1987年他就在纽约创办了《一行》诗刊,影响力遍及美国及国内,2018年诗刊复刊,改名《纽约一行》,他又举办了海外唯一的中文诗歌节“法拉盛诗歌节”,一时间,中文诗歌界风生水起。
喜爱文学的人在纽约不会不遇见鼎公,那是一座文学的高峰。有人说:“他一个人走完了中国现代史。”读了鼎公的回忆录四部曲,感到那正体现了M.H.艾布拉姆斯对史诗的定义。鼎公的格局比一般作家要大,他在栽培、鼓励作家写作方面不遗余力,为读者指点创作方法,讲解意象灵感,以新构想无私相授。我有幸承蒙大师亲炙,受益无穷。
现在,我虽身在海外,但北戴河的海浪,都江堰的风,凤凰古镇的廊桥,锡林郭勒草原的金莲花时时萦绕心头,不曾离去。下集中的几篇长文曾在刘倩女士主编的美国《侨报》副刊发表。近两年的专栏写作与李谦易主编时有文字来往,深感她的敬业与周全,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博洽。
人生之路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来纽约幸会鼎公,去来文苑,这仿佛是命运的召唤。
海外作家鼎盛,风格多般,其旅外尤久而创作不衰者,……散文家首推王鼎钧。——余光中
如果有青年要学写散文,我总是推荐中国台湾散文一哥王鼎钧。……其积学静水深流,其性情山明水秀,其才华排山倒海雷霆万钧,可读得我一再目瞪口呆。——韩少功
凡有井水处,皆有鼎公书。 ——隐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