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89190
毒品犯罪是司法实践中的常见犯罪类型,司法规则的政策性和专业性很强。本书突出特色是实务性强,既对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印发的毒品犯罪“昆明”会议纪要和其他重要司法文件作了系统、专业解读,也对毒品犯罪司法实务中的常见问题(包括实体法律适用、证据审查判断和诉讼程序)作了深入解答和探讨,对该领域的重要问题实现了“全覆盖”。为加强阐释论证,本书收集了近年来发布的大量参考性案例和禁毒宣传典型案例,并择要引述,故也是一本案例释解专著。
全书分为20章,设置了217个具体问题,体系清晰,内容丰富,使用便捷,一书在手便能尽览当下毒品犯罪司法实务的全貌,特别适用于该领域的侦查、起诉、审判和辩护工作,对研究者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前言
毒品犯罪是司法实践中最常见的犯罪类型之一,近年来案件数量经历了一个先不断上升、后持续下降的过程,目前案件总量仍然较大,在全部刑事案件中的占比仍居前列。毒品犯罪较为隐蔽,侦查取证工作有一定特殊性,法律适用的政策性很强,司法规则上也多有特殊之处。为准确适用法律,有力惩处毒品犯罪,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制定了多部司法解释、会议纪要和其他指导文件,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司法规则体系。2023年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在云南省昆明市组织召开了全国法院毒品案件审判工作会议,并于6月26日印发了本次会议纪要,使惩治毒品犯罪的司法规则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
实践中,毒品犯罪案件的具体情况差别较大,法律适用方面问题众多。即使对司法解释和指导文件已有明确规定的,也需要准确理解,防止望文生义、机械适用;对于所作规定较为原则、政策性较强的,需要深入把握有关政策精神,防止“剑走偏锋”、突破规则;对于争议较大、尚无定论的,更需要按照法律和政策的精神小心求证、谨慎处理,防止作出不当判决。目前,研究毒品犯罪的著作已出版不少,其中不乏力作,但由司法工作者撰写的此类专著很少。在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全国法院毒品案件审判工作会议纪要》(“昆明”会议纪要)后,很有必要从司法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撰写一本贴近司法实务的毒品犯罪专著,对已有司法适用规则进行系统梳理、解读,对诸多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以促进准确适用法律、公正处理案件。在此情况下,撰写《毒品犯罪司法实务精解》一书,可谓正当其时。
本书分为20章,设置了217个具体问题。其特色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实务性强。本书介绍、探讨的绝大多数为毒品犯罪司法实务中的常见问题。对司法解释或者会议纪要等文件已有明确规定的,侧重于解读相关规定的渊源和含义,避免误读误用;对司法解释或者会议纪要等文件言犹未尽或者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的,则结合《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和相关刑事法理论提出个人见解,供读者参考。为使正文“干货满满”、可读性强,有些问题无法绕开理论分析的,尽量“点到为止”,或者在注解中作出更多说明,提供继续研究的问题线索。
二是内容全面。本书所解答的问题侧重于实体性法律适用规则,也包括证据收集审查和诉讼程序方面,力争对毒品犯罪司法领域的重要问题实现“全覆盖”。正文结构未采取较为常见的“总论→分论”模式,而是按照“定罪→量刑→证据→诉讼程序等其他问题”排序。其中很多是毒品犯罪案件中的特有问题(如麻精药品的双重性、代购毒品、毒品含量鉴定、未查获毒品实物案件的处理等),也有一些是刑事案件中的共性问题但在毒品犯罪案件中较为突出(如主观明知、犯罪未遂、特情引诱、技术侦查证据、翻供等),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对实践中偶尔出现的“低概率”问题,本书一般不作解答,但也有个别问题系兼顾体例完整性而设置。为加强阐释论证,本书广泛收集了刊登在《刑事审判参考》、《人民司法》(案例版)和《人民法院报》上的大量案例以及最高司法机关近年来发布的毒品犯罪指导案例和禁毒宣传典型案例,根据写作需要作了不同程度的引述。
三是使用便捷。本书的定位是办案“工具书”“案头书”,采取问答式撰写方式可以尽量以较小的篇幅让读者快速了解某一问题所涉相关规定和实务做法。为便于阅读,每章开头均撰写了一段“导读”,对该章内容做扼要介绍。体例编排上,本书对全部问题进行跨章连续编号,读者可以“按章索骥”,根据目录快速找到所要了解的问题。另外,为便于读者使用,本书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对涉及的法律、司法解释和会议纪要等指导文件的条文拆解后分散在各个问题中,并尽可能作了较为完整的引述,故本书不再专门附录常用法律法规和司法文件,读者可通过其他途径查询。
总体上看,本书适用于办理毒品犯罪案件的侦查、起诉、审判和辩护工作,同时,对该领域的研究者(包括在读研究生)也有参考价值。
本人2006年从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调入最高人民法院后,工作重点之一就是从事毒品犯罪的审判和调研指导。撰写本书算是对这些年工作的小结,也了却自己在该领域“耕耘多年未见收获”的专业心结。本书的前身是为刑事法官培训所撰写的讲课稿,经多年积累,原稿的体量已颇为可观,本以为可以轻松地转化为书稿,动笔后才发现原稿诸多方面不合要求,转化相当于重写,是一条不仅“走过两遍的路”。这种经历和体会恰如一首小诗:“一切都是熟悉的,一切又都是初次相逢,一切都理解过了,一切又都在重新理解之中。”因能力有限,写作过程中收集资料、阐释论证、行文表述,可谓用心尽力甚至绞尽脑汁,但资料疏漏、观点不周、言不达意等问题仍在所难免。有的问题在不同罪名中具有共性(如主观明知的认定),但又有一定特殊性,故不同章节中解答的部分内容有一定交叉,读者使用时可以适当“瞻前顾后”。有的问题争议较多、尚无定论或者涉及较深的法学理论(如麻精药品双重性对司法定性的影响、犯罪未完成形态的认定、违法诱惑侦查的法律后果等),笔者在解答、分析时亦常感困惑、纠结,所提出的观点未必成熟甚至可能欠妥,故水平有限绝非谦词,文责自负亦非空话。有的观点是笔者对法律、司法解释和指导文件的个人化解读,未必完全符合起草本意,相信读者自能慧眼甄别、择善取之。
本书作为一本实务性专业著作,有上述实操性强、知识点多等优点,一书在手便能尽览当下毒品犯罪司法实务的全貌,但缺点亦明显:少了理论的深沉,有“吃青春饭”之嫌,一旦面世即可能很快“过时”。最后还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的出版离不开最高人民法院(刑五庭)提供的良好工作平台,否则本人也未必有条件对毒品犯罪的司法实务问题作深入了解和系统思考;同时,本书主要是一部个人著作,对其中争议问题所提出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书中内容如与司法解释、指导文件的规定或者与起草者撰写的解读文章不尽一致,工作中请以后者为准。
特此说明。
方文军
2023年11月1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