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748656
编辑推荐
-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迁,科学技术生产力如何发展,这些管理经典提出的管理问题依然存在,它们总结的管理经验依然有益,它们研究的管理逻辑依然普遍,它们创造的管理方法依然有效。-“华章经典·管理”丛书典藏版,在旧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升级。-全新审校,内容更准确,深度呈现大师光辉睿智的思想。-双色印刷,重点突出,阅读不疲惫。-纯质纸张,手感顺滑,指尖不只有墨香,更有温度。-精美设计,全系列优选经典专色,统一烫银,自用送礼两相宜。-大师经典之作,细节优化打磨,或许你的书柜还缺这样一套管理经典。
内容简介
威廉·大内从组织角度研究了日本的企业及其成功模式,希望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日本企业身上找到美国企业可以借鉴的东西,希望化威胁为美国企业发展的动力。虽然本书用很大的篇幅论述日本企业的优势,但其中讨论的内容已经不局限于对美日企业的比较和分析,而是上升到了一般意义上的组织范畴。作者挑选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雇佣制、评估与升职、雇员的职业发展、控制机制、决策、负责制和对整体或局部的关注等方面分析了双方企业或组织的特点。作者在麦格雷戈“X理论”和“Y理论”管理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Z理论”,强调组织管理的文化因素,并认为组织在生产力上不仅需要考虑技术和利润等硬性指标,而且还应考虑软性因素,如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微妙性等。X理论和Y理论体现了西方的管理原则,而Z理论则强调在组织管理中加入东方的人性化因素,是东西方文化和管理哲学的碰撞与融合。
目 录
目 录
丛书赞誉
出版说明
总 序
译 者 序
致 谢
导言 我们为什么需要向日本学习·1
第一篇 向日本学习
第1章 我们能学到什么·10
终身雇佣制·16
评估与升职·24
非专门化的职业发展模式·28
第2章 日本公司的运作方式·37
决策·41
集体价值观·46
强调在整体上关注人·49
第3章 美日公司比较·54
比较一·55
不同的传统·61
比较二·65
第4章 Z型组织·68
企业风格的问题·70
企业实质的问题·75
支撑Z型组织的理论·80
难以改变·85
第二篇 让Z理论发挥有效的作用
第5章 从A到Z:步骤·94
第一步:了解Z型组织和你扮演的角色·97
第二步:审查公司的哲学观·99
第三步:确定适当的管理哲学并让公司的领导参与·101
第四步:哲学观的实现靠的是搭建结构和提供动力·102
第五步: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103
第六步:自我检验和系统检验·108
第七步:让工会参与·110
第八步:稳定雇佣关系·114
第九步:确定缓慢的评估和升职制度·116
第十步:拓宽职业发展模式的发展方向·118
第十一步:做好在基层实施变革的准备·120
第十二步:选择在哪些方面实施参与式管理·123
第十三步:提供发展整体化关系的机会·124
总结·125
第6章 从A到Z:设计哲学观·126
哲学观的产生·128
让哲学观发挥作用·134
在灵活运用手册的过程中加以完善·138
让各个零部件协调运转·142
利用自我批评·144
有关企业哲学观的结论·154
第7章 谁取得了成功:一些有关Z型组织的案例·155
案例一:变革从上层开始·156
案例二:传播文化·160
案例三:接班人的问题·164
案例四:Z理论在办公室和工厂中的应用·167
案例五:通用汽车的工厂·170
结论·184
第8章 Z型文化·188
容纳批评与欢迎开诚布公的场所·193
信任、友谊和合作·198
成为一个团队·200
走动式管理·202
谁重视他们的产品,他们就重视谁·203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205
支持Z型文化的Z型环境·206
置身于Z型文化中的意义·208
结论 美国号企业航母的生死存亡·213
附录A Z型公司的哲学观·218
附录B 质量控制小组·245
注释·253
参考文献·257
丛书赞誉
出版说明
总 序
译 者 序
致 谢
导言 我们为什么需要向日本学习·1
第一篇 向日本学习
第1章 我们能学到什么·10
终身雇佣制·16
评估与升职·24
非专门化的职业发展模式·28
第2章 日本公司的运作方式·37
决策·41
集体价值观·46
强调在整体上关注人·49
第3章 美日公司比较·54
比较一·55
不同的传统·61
比较二·65
第4章 Z型组织·68
企业风格的问题·70
企业实质的问题·75
支撑Z型组织的理论·80
难以改变·85
第二篇 让Z理论发挥有效的作用
第5章 从A到Z:步骤·94
第一步:了解Z型组织和你扮演的角色·97
第二步:审查公司的哲学观·99
第三步:确定适当的管理哲学并让公司的领导参与·101
第四步:哲学观的实现靠的是搭建结构和提供动力·102
第五步: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103
第六步:自我检验和系统检验·108
第七步:让工会参与·110
第八步:稳定雇佣关系·114
第九步:确定缓慢的评估和升职制度·116
第十步:拓宽职业发展模式的发展方向·118
第十一步:做好在基层实施变革的准备·120
第十二步:选择在哪些方面实施参与式管理·123
第十三步:提供发展整体化关系的机会·124
总结·125
第6章 从A到Z:设计哲学观·126
哲学观的产生·128
让哲学观发挥作用·134
在灵活运用手册的过程中加以完善·138
让各个零部件协调运转·142
利用自我批评·144
有关企业哲学观的结论·154
第7章 谁取得了成功:一些有关Z型组织的案例·155
案例一:变革从上层开始·156
案例二:传播文化·160
案例三:接班人的问题·164
案例四:Z理论在办公室和工厂中的应用·167
案例五:通用汽车的工厂·170
结论·184
第8章 Z型文化·188
容纳批评与欢迎开诚布公的场所·193
信任、友谊和合作·198
成为一个团队·200
走动式管理·202
谁重视他们的产品,他们就重视谁·203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205
支持Z型文化的Z型环境·206
置身于Z型文化中的意义·208
结论 美国号企业航母的生死存亡·213
附录A Z型公司的哲学观·218
附录B 质量控制小组·245
注释·253
参考文献·257
前 言
总 序
学习管理 感悟管理 演练管理 享受管理
如今,市场上经管类图书可以说是琳琅满目、鱼龙混杂,时髦的名词和概念一浪接一浪滚滚而来,不断从一个新理念转到另一个新理念,传播给大众的管理概念和口号不断翻新,读者的阅读成本和选择成本不断上升。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时期,出版商有时提供给读者的不再是精神食粮,而是噪声和思维杂质,常常使希望阅读、学习和提升的管理者无所适从,找不到精神归依。任何一门学问,如果割断了与自身历史的联系,就只能成为一个临时的避难所,而不再是一座宏伟的城堡。
针对这种情况,机械工业出版社号召大家回归经典,阅读经典,并以身作则,出版了这套“华章经典”,分设3个子系—管理、金融投资和经济。
“华章经典·管理”系列第一批将推出泰勒、法约尔和福列特的作品,后续将穿越现代管理丛林,收录巴纳德、马斯洛、西蒙、马奇、安索夫等各种流派的管理大师的作品。同时,将收录少量对管理实践有过重要推动作用的实用管理方法。
作为管理研究战线的一员,我为此而感到高兴,也为受邀给该系列作序而感到荣幸!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更新速度迅速提升,特别地,管理知识更是日新月异,丰富多彩。我们知道,大部分自然科学的原理不会随时间变化而失效,但管理的许多知识与环境和管理情境有关,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管理情境的变迁而失去价值。于是,人们不禁要问:管理经典系列的出版是否还有现实意义?坦率地讲,许多贴有流行标签的管理理论或方法,可能因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失去现实价值,但类似于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管理的知识也有其基本原理和经典理论,这些东西并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失效。另外,正是由于管理有许多与情境和人有关的理论、感悟、智慧的结晶、哲学的思考,一些管理知识反倒会随着历史的积淀和经历的丰富而不断发展与深化,绽放出更富历史感、更富真知的光彩。换句话说,不少创造经典的大师可能已经走了,但其思想和智慧还活着!不少浮华的流行概念和观点已经死了,但其背后的经典还闪闪发光!在这套管理经典里,我们可以追本溯源,欣赏到对现代管理有着基础支撑作用的管理思想、智慧和理论。
观察丰富多彩的管理实践,不难发现:有的企业家、管理者忙得焦头烂额,被事务困扰得痛苦不堪,结果事业做得还不好;有的企业家、管理者却显得轻松自如、潇洒飘逸、举重若轻,但事业红红火火、蒸蒸日上。是什么使他们的行为大相径庭,结果有天壤之别?一般的回答是能力差异。我不否认人和人之间的能力有差别,但更想强调能力背后的心态、思维方式和理念,即怎样看待管理,怎样面对问题,怎样定位人生。管理因与人有关,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竞争和博弈的环境下,因而永远都是复杂的、富于挑战的活动。要做好管理,成为优秀的企业家和管理者,除了要具备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许多素质和技能,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具备管理的热情,即首先要热爱管理,将管理视为自己生存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愿意体验管理和享受管理。此外,管理永远与问题和挑战相伴。我经常讲,没有一个企业或单位没有问题,管理问题就像海边的礁石,企业运行状况良好时,问题被掩盖了;企业运行状况恶化时,所有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实际上,涨潮时最容易解决问题,但此时也最容易忽视问题,退潮时问题都出来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也过去了。面对管理问题,高手似乎总能抓住少数几个关键问题,显得举重若轻,大量小问题也会随着大问题的解决而消失。而菜鸟经常认认真真地面对所有问题,深陷问题网之中,结果耽误了大事。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战胜自我,征服一个个管理难题,这实际上不仅是人生的体验,更是对自己能力的检验。若能这样看问题,迎接管理挑战就不再是一种痛苦,而会成为一种愉悦的人生享受。由此,从管理现实中我们能体会到,真正驾驭管理需要对管理知识、艺术、经验和智慧的综合运用。
高水平的管理有点像表演杂技,杂技演员高难度的技艺在常人看来很神奇,但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实际上是建立在科学规律和演员根据自身特点及能力对其创造性运用之上的。管理的神奇也主要体现在管理者根据自身特点、能力以及组织和环境的情况,对基本管理原理的创造性应用之上。
因为“管理是管理者的生活”,我经常劝告管理者要“享受管理”,而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除了拥有正确的态度和高尚的境界外,管理者还需要领悟管理的真谛;而要真正领悟管理的真谛,管理者就需要学习掌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管理知识的来源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知识是通过自己亲身体验领悟而来,这样过程太长;间接知识是通过学习或培训取得,这样过程较短,成效较快—两者相辅相成。
管理知识浩如烟海,管理技术和技能多如牛毛,而且随着时代、环境以及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同一种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还有很强的环境依赖性,这就使管理的学习变得很难把握。许多人不知道看什么样的书,有的人看完书或听完课后的体会是当时明白了,也听懂了,但仍不知道怎样管理!实际上,管理的学习同经济学、自然科学等一样,首先在于掌握基本的思想和方
学习管理 感悟管理 演练管理 享受管理
如今,市场上经管类图书可以说是琳琅满目、鱼龙混杂,时髦的名词和概念一浪接一浪滚滚而来,不断从一个新理念转到另一个新理念,传播给大众的管理概念和口号不断翻新,读者的阅读成本和选择成本不断上升。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时期,出版商有时提供给读者的不再是精神食粮,而是噪声和思维杂质,常常使希望阅读、学习和提升的管理者无所适从,找不到精神归依。任何一门学问,如果割断了与自身历史的联系,就只能成为一个临时的避难所,而不再是一座宏伟的城堡。
针对这种情况,机械工业出版社号召大家回归经典,阅读经典,并以身作则,出版了这套“华章经典”,分设3个子系—管理、金融投资和经济。
“华章经典·管理”系列第一批将推出泰勒、法约尔和福列特的作品,后续将穿越现代管理丛林,收录巴纳德、马斯洛、西蒙、马奇、安索夫等各种流派的管理大师的作品。同时,将收录少量对管理实践有过重要推动作用的实用管理方法。
作为管理研究战线的一员,我为此而感到高兴,也为受邀给该系列作序而感到荣幸!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更新速度迅速提升,特别地,管理知识更是日新月异,丰富多彩。我们知道,大部分自然科学的原理不会随时间变化而失效,但管理的许多知识与环境和管理情境有关,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管理情境的变迁而失去价值。于是,人们不禁要问:管理经典系列的出版是否还有现实意义?坦率地讲,许多贴有流行标签的管理理论或方法,可能因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失去现实价值,但类似于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管理的知识也有其基本原理和经典理论,这些东西并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失效。另外,正是由于管理有许多与情境和人有关的理论、感悟、智慧的结晶、哲学的思考,一些管理知识反倒会随着历史的积淀和经历的丰富而不断发展与深化,绽放出更富历史感、更富真知的光彩。换句话说,不少创造经典的大师可能已经走了,但其思想和智慧还活着!不少浮华的流行概念和观点已经死了,但其背后的经典还闪闪发光!在这套管理经典里,我们可以追本溯源,欣赏到对现代管理有着基础支撑作用的管理思想、智慧和理论。
观察丰富多彩的管理实践,不难发现:有的企业家、管理者忙得焦头烂额,被事务困扰得痛苦不堪,结果事业做得还不好;有的企业家、管理者却显得轻松自如、潇洒飘逸、举重若轻,但事业红红火火、蒸蒸日上。是什么使他们的行为大相径庭,结果有天壤之别?一般的回答是能力差异。我不否认人和人之间的能力有差别,但更想强调能力背后的心态、思维方式和理念,即怎样看待管理,怎样面对问题,怎样定位人生。管理因与人有关,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竞争和博弈的环境下,因而永远都是复杂的、富于挑战的活动。要做好管理,成为优秀的企业家和管理者,除了要具备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许多素质和技能,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具备管理的热情,即首先要热爱管理,将管理视为自己生存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愿意体验管理和享受管理。此外,管理永远与问题和挑战相伴。我经常讲,没有一个企业或单位没有问题,管理问题就像海边的礁石,企业运行状况良好时,问题被掩盖了;企业运行状况恶化时,所有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实际上,涨潮时最容易解决问题,但此时也最容易忽视问题,退潮时问题都出来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也过去了。面对管理问题,高手似乎总能抓住少数几个关键问题,显得举重若轻,大量小问题也会随着大问题的解决而消失。而菜鸟经常认认真真地面对所有问题,深陷问题网之中,结果耽误了大事。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战胜自我,征服一个个管理难题,这实际上不仅是人生的体验,更是对自己能力的检验。若能这样看问题,迎接管理挑战就不再是一种痛苦,而会成为一种愉悦的人生享受。由此,从管理现实中我们能体会到,真正驾驭管理需要对管理知识、艺术、经验和智慧的综合运用。
高水平的管理有点像表演杂技,杂技演员高难度的技艺在常人看来很神奇,但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实际上是建立在科学规律和演员根据自身特点及能力对其创造性运用之上的。管理的神奇也主要体现在管理者根据自身特点、能力以及组织和环境的情况,对基本管理原理的创造性应用之上。
因为“管理是管理者的生活”,我经常劝告管理者要“享受管理”,而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除了拥有正确的态度和高尚的境界外,管理者还需要领悟管理的真谛;而要真正领悟管理的真谛,管理者就需要学习掌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管理知识的来源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知识是通过自己亲身体验领悟而来,这样过程太长;间接知识是通过学习或培训取得,这样过程较短,成效较快—两者相辅相成。
管理知识浩如烟海,管理技术和技能多如牛毛,而且随着时代、环境以及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同一种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还有很强的环境依赖性,这就使管理的学习变得很难把握。许多人不知道看什么样的书,有的人看完书或听完课后的体会是当时明白了,也听懂了,但仍不知道怎样管理!实际上,管理的学习同经济学、自然科学等一样,首先在于掌握基本的思想和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