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锁线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786036
内容简介
《从东夷到华夏——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互动与族群变迁》从人文地理学视角出发,在文化互动、族群认同等相关理论指导下,利用考古、文献、古文字等材料,长程考察了海岱地区先秦时期的社会发展历程,揭示了海岱地区纳入中原“华夏”的历史和地理进程,展现了海岱东夷族群形成、分化并*早融入华夏族群的过程,探讨了考古学文化互动和族群变迁的复杂背景和多重原因。海岱地区长程时段考察表明,这是一个极具文明起源意义却*终丧失其地位,长期保持*立发展却又*早失去自身特征的社会发展进程,这是一个立足于边界来回溯区域文明从*立发展到走向衰落的社会发展进程。对海岱地区数千年社会发展进程的分析尤其是对空间地理特征的揭示和边地研究视角的选取都是以往研究中所没有的。毫无疑问,这种个案研究的深入对于促进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这一重大课题的纵深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目 录
目录
**章 绪论(1)
**节 研究的时空范围及考古学文化的分期(1)
第二节 研究目的(4)
第三节 区域互动的理论、范式及研究综述(5)
一、国外(5)
二、国内(7)
三、**案例研究综述(10)
第四节 两个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15)
一、考古学文化(15)
二、族群(16)
三、研究方法(17)
第二章 海岱地区先秦时期自然地理概况与地理单元分区(19)
**节 海岱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19)
一、海岱地区现代的地貌、气候简况(19)
二、海岱地区先秦时期的地貌(20)
三、海岱地区先秦时期环境、生业的几个特点(24)
第二节 海岱地区地理单元分区(26)
一、海岱地区以自然地貌为标准的地理分区(26)
二、先秦时期海岱地区人文地理分区的讨论(26)
第三章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海岱地区的文化互动(31)
**节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海岱地区文化分布格局及内部的互动(31)
一、鲁豫皖与鲁东南地区的互动与交流(32)
二、鲁南与鲁北的互动与交流(41)
第二节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海岱地区和外部的交流互动(47)
一、大汶口文化的西进(47)
二、大汶口文化晚期海岱和安徽江淮及长江中游地区的互动(49)
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海岱地区和太湖流域的互动(51)
第四章 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文化分布格局与互动(56)
**节 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文化分布格局(57)
一、龙山文化早期阶段(57)
二、龙山文化晚期阶段(67)
三、龙山文化时期人文地理格局变化的背景和动因(71)
第二节 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和中原地区的互动交流(72)
第五章 岳石文化时期海岱地区人文地理分布格局及相关问题(87)
**节 岳石文化相关问题(87)
一、文化内涵、分期和年代(87)
二、分布与类型(89)
三、源流、族属及其他相关问题(90)
第二节 岳石文化时期海岱文化区人文地理格局演变探析(91)
一、公元前2000年前后(92)
二、二里头文化二期至四期(96)
三、早商时期(101)
四、中商时期(105)
第三节 岳石文化衰变原因的新探讨(110)
一、两种观点的不合理性剖析(111)
二、岳石文化突然衰变的直接原因(112)
三、岳石文化突然衰变的重要原因(113)
四、岳石文化长期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114)
五、岳石文化长期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二(116)
六、余论(117)
第六章 晚商时期海岱地区的人文地理分布格局及政治地理架构探讨(119)
**节 晚商时期海岱地区人文地理分布格局演变探析(119)
一、晚商早期(119)
二、晚商晚期(125)
第二节 试论海岱地区晚商晚期的政治地理架构(135)
一、鲁西北平原的大辛庄、长清小屯遗址和举族(135)
二、潍淄河流域的苏埠屯遗址与亚醜族(140)
三、汶泗流域的前掌大遗址和史族(144)
第七章 西周时期海岱地区的人文地理格局(148)
**节 周公东征和海岱地区西周人文地理格局的初步建立(148)
一、周公、成王东征的相关青铜器铭文(148)
二、周初东征领导者和东征的路线(152)
三、武王的分封和周初的人文地理格局(154)
四、周公、成王东征后海岱地区的人文地理分布格局(156)
第二节 康昭东征和海岱地区夷夏交错的人文地理格局的形成(167)
一、康昭东征的相关青铜器铭文(167)
二、二次东征后海岱地区的人文地理分布格局(176)
第三节 海岱地区西周以来夷夏交错的格局及东夷族群的华夏化(182)
一、归城城址的内涵与性质(182)
二、胶东半岛的华夏化进程(187)
第八章 夷、东夷及其华夏化(192)
**节 夏代及之前的史前时期(192)
第二节 商代的夷、东夷(193)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夷、东夷(194)
第四节 东周时期的夷、东夷(203)
第九章 夏商周时期的东方(209)
**节 夏时期的东方(209)
一、二里头文化不同时期东方在其地缘政治结构中的地位(210)
二、二里头国家对东方经略的几个特点(215)
第二节 商代的东方(216)
一、商代东方地域范围(216)
二、东方在商王朝地缘政治结构中的作用和地位(217)
三、商王朝对东方地区经略的几个特点(223)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东方(225)
一、西周时期东方的内涵(225)
二、东方在西周王朝地缘政治结构中的地位(226)
三、西周王朝经营东方的特点(230)
第四节 东方在夏商周王朝地域政治结构中的异同比较(232)
结语(233)
附录:汶河流域田野考察记(236)
参考文献(256)
后记(303)
**章 绪论(1)
**节 研究的时空范围及考古学文化的分期(1)
第二节 研究目的(4)
第三节 区域互动的理论、范式及研究综述(5)
一、国外(5)
二、国内(7)
三、**案例研究综述(10)
第四节 两个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15)
一、考古学文化(15)
二、族群(16)
三、研究方法(17)
第二章 海岱地区先秦时期自然地理概况与地理单元分区(19)
**节 海岱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19)
一、海岱地区现代的地貌、气候简况(19)
二、海岱地区先秦时期的地貌(20)
三、海岱地区先秦时期环境、生业的几个特点(24)
第二节 海岱地区地理单元分区(26)
一、海岱地区以自然地貌为标准的地理分区(26)
二、先秦时期海岱地区人文地理分区的讨论(26)
第三章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海岱地区的文化互动(31)
**节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海岱地区文化分布格局及内部的互动(31)
一、鲁豫皖与鲁东南地区的互动与交流(32)
二、鲁南与鲁北的互动与交流(41)
第二节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海岱地区和外部的交流互动(47)
一、大汶口文化的西进(47)
二、大汶口文化晚期海岱和安徽江淮及长江中游地区的互动(49)
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海岱地区和太湖流域的互动(51)
第四章 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文化分布格局与互动(56)
**节 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文化分布格局(57)
一、龙山文化早期阶段(57)
二、龙山文化晚期阶段(67)
三、龙山文化时期人文地理格局变化的背景和动因(71)
第二节 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和中原地区的互动交流(72)
第五章 岳石文化时期海岱地区人文地理分布格局及相关问题(87)
**节 岳石文化相关问题(87)
一、文化内涵、分期和年代(87)
二、分布与类型(89)
三、源流、族属及其他相关问题(90)
第二节 岳石文化时期海岱文化区人文地理格局演变探析(91)
一、公元前2000年前后(92)
二、二里头文化二期至四期(96)
三、早商时期(101)
四、中商时期(105)
第三节 岳石文化衰变原因的新探讨(110)
一、两种观点的不合理性剖析(111)
二、岳石文化突然衰变的直接原因(112)
三、岳石文化突然衰变的重要原因(113)
四、岳石文化长期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114)
五、岳石文化长期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二(116)
六、余论(117)
第六章 晚商时期海岱地区的人文地理分布格局及政治地理架构探讨(119)
**节 晚商时期海岱地区人文地理分布格局演变探析(119)
一、晚商早期(119)
二、晚商晚期(125)
第二节 试论海岱地区晚商晚期的政治地理架构(135)
一、鲁西北平原的大辛庄、长清小屯遗址和举族(135)
二、潍淄河流域的苏埠屯遗址与亚醜族(140)
三、汶泗流域的前掌大遗址和史族(144)
第七章 西周时期海岱地区的人文地理格局(148)
**节 周公东征和海岱地区西周人文地理格局的初步建立(148)
一、周公、成王东征的相关青铜器铭文(148)
二、周初东征领导者和东征的路线(152)
三、武王的分封和周初的人文地理格局(154)
四、周公、成王东征后海岱地区的人文地理分布格局(156)
第二节 康昭东征和海岱地区夷夏交错的人文地理格局的形成(167)
一、康昭东征的相关青铜器铭文(167)
二、二次东征后海岱地区的人文地理分布格局(176)
第三节 海岱地区西周以来夷夏交错的格局及东夷族群的华夏化(182)
一、归城城址的内涵与性质(182)
二、胶东半岛的华夏化进程(187)
第八章 夷、东夷及其华夏化(192)
**节 夏代及之前的史前时期(192)
第二节 商代的夷、东夷(193)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夷、东夷(194)
第四节 东周时期的夷、东夷(203)
第九章 夏商周时期的东方(209)
**节 夏时期的东方(209)
一、二里头文化不同时期东方在其地缘政治结构中的地位(210)
二、二里头国家对东方经略的几个特点(215)
第二节 商代的东方(216)
一、商代东方地域范围(216)
二、东方在商王朝地缘政治结构中的作用和地位(217)
三、商王朝对东方地区经略的几个特点(223)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东方(225)
一、西周时期东方的内涵(225)
二、东方在西周王朝地缘政治结构中的地位(226)
三、西周王朝经营东方的特点(230)
第四节 东方在夏商周王朝地域政治结构中的异同比较(232)
结语(233)
附录:汶河流域田野考察记(236)
参考文献(256)
后记(303)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