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4153422
本书不能说是一本单纯的王鼎传记,笔者所力图呈现的,还有嘉靖两朝中枢的政治运作,也有与王鼎同时的一些大臣。
作者卜键具有关于清代学术研究的全面深厚素养,虽然写此书只用了两年多时间,但其学养的积累可能是两年的十数倍,没有二三十年的学术积累,是写不出这本书的。
《国之大臣——王鼎与嘉道两朝政治》一书以清代名臣王鼎为引线,以军国大事为节点,带写出清代嘉道两朝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描绘出清代中晚期的政治图景。作者卜键以史家之严谨,文学家之妙笔,钩沉各类史籍,终成此书。本书内容厚重、言之有据,是一本扎扎实实写清代历史人物及其政治环境的著作,具有察古鉴今的价值。本书在《国之大臣》初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修订。删减了原版冗长难懂的部分,保留其主干、精华,增加了历史资料图片,让本书更适合大众普及阅读。
引言 军机处别院 1
第一章 早年艰辛 7
第一节 备极苦况 9
第二节 进入新朝 15
第三节 清贫中的苦读 19
第四节 会试的两连败 24
第二章 恩科进士 33
第一节 新帝的登基恩科 35
第二节 初入庶常 38
第三节 慈母病逝 43
第三章 嘉庆帝亲政 49
第一节 以“守成”为旗帜 51
第二节 留级的庶吉士 62
第三节 甲子重开玉堂宴 72
第四节 纷纷离去的老臣 78
第四章 学政也是大政 87
第一节 詹事府岁月 89
第二节 出任江西学政 95
第三节 癸酉之变 108
第四节 攻入紫禁城 115
第五节 两种清剿 121
第五章 猝然而至的帝位更替 133
第一节 大臣之“体”与“用” 135
第二节 忽左忽右 140
第三节 未能举行的秋狝 152
第四节 又一次改朝换代 160
第六章 有多少“事件”要查办 173
第一节 弊案丛杂 175
第二节 从湖南江西查到湖北河南 190
第三节 仪封河工大案 196
第四节 浙江的惊天大案 207
第七章 平定南疆叛乱 223
第一节 国丧期的袭扰 225
第二节 烽烟相连西四城 233
第三节 举国之力的反击 243
第四节 敉平叛乱 255
第八章 盐政与边政 267
第一节 为何是那彦成 269
第二节 长芦盐区的积欠 276
第三节 变革两淮盐务 287
第九章 从禁烟到销烟 299
第一节 鸦片困扰清廷 301
第二节 “先乎品行” 314
第三节 大禁烟 322
第四节 “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333
第十章 张家湾大决口 349
第一节 国家危难之际 351
第二节 天灾与人祸 369
第三节 水困开封 376
第四节 开工何艰难 386
第十一章 口门与国门 403
第一节 处处是国门 405
第二节 堤上的星槎 418
第三节 重回中原 429
第四节 大工繁难 437
第十二章 相国何必泪滂沱 449
第一节 冰雪中的合龙 451
第二节 河干之别 458
第三节 国事纷繁 468
第四节 浙东的大反攻” 474
第五节 钦命“缓程来京” 490
第十三章 国之殇 497
第一节 圆明园暴亡 499
第二节 皇恩与哀荣 513
第三节 城下之盟 520
第四节 来早与来迟 530
主要参考书目 543
原 跋 550
修订版后记 554
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三十日,序近仲夏,时已黄昏,京师西北 郊的圆明园湖光柳影,在夕晖映照下更见清幽。道光帝旻宁正与一众枢机 大员在勤政殿议事,记载缺略,今天已无法知晓那场御前会议之具体情形。 而据次日所颁谕旨,可知研究了杭州湾与长江防御等重大军情,以六百里 急递分别寄发,当无暇顾及外间的景致。
旻宁素称简朴,既不像皇祖弘历热衷于南北巡幸,也不学皇父颙琰坚 持木兰秋狝,却像他们一样地喜欢圆明园,每年有大量时间于此问理朝政。 英舰由浙东渐移向吴淞口外洋面,长江告急,道光忧心忡忡,连日与臣僚 商讨对策,当天更是一拨拨召见臣工,再与枢机重臣问对定议。勤政殿, 全称勤政亲贤殿,后楹额曰“为君难”,出自雍正手笔;东西两壁悬挂《创 业守成难易说》和《为君难跋》二文,为乾隆撰作。应是在最近几年,他 才愈益感受到其意蕴之深郁,再看看眼前的几位枢臣,也是一个个面色凝重。 就这样,君臣议至华灯初上,再至夜静更深。
本书的主人公,身兼东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的王鼎,因为恩赐病休, 不在勤政殿中,却也身穿朝服来园,默坐于不远处的昨斋庭,像是在等待 首枢穆彰阿,又像是等候皇帝召见。王鼎是在下午略晚时分到的,军机大 臣都不在,小章京告以去了皇上那里,引他到昨斋庭稍做等候。该庭自成 小小院落,与军机直房略有距离,被称作军机处别院,可供枢阁大员饮啜 小憩,甚为安静。已是左副都御史、“仍留直”的陈孚恩闻讯赶来,其是“穆 党”中坚,生性明敏,早瞥见王鼎身边案上的大红封套,知有紧要奏疏, 也不多问,陪聊了几句,见王鼎神色淡然,也就借故离去。待穆彰阿、潘世恩等人终于退直,闻知后连忙到茶房与王鼎晤面,骇然见他挂于房梁之上,已是自缢身亡。
王鼎是来上疏的,大红封套中装的即其长篇奏疏。他要等穆彰阿等人说话,还是要等待皇上召见?真的很难说清。由上一次陛见时的交锋,王鼎更清楚地意识到:穆彰阿就是琦善等议和派的后台,皇上也已坐到他们一边。数日来,他从焦灼愤慨中渐渐平静下来,或沉思冥想,或奋笔疾书,将心中要说的话汇成最后一折,再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献给皇上。这就是“尸谏”,陈尸以谏,一死以向皇上谏诤……
一位枢阁大臣的暴亡,且自缢在军机处别院,带来的震惊是可以推想的。逝者当能预想到这种震惊,要的也正是其震撼效果,却难以想象事态的走向——
有人连忙解下王鼎,安放在舆车上,锦被遮盖,送往其园邸“救治”;
有人飞骑往城内,要王鼎唯一的儿子、翰林院庶吉士王沆火速赶来;
有的速召朝中几位王鼎的陕西同乡,前来料理丧事;
更为重要的是要另外造作一份“王鼎遗疏”,还要由其子王沆亲笔誊写……
是谁指挥调度着这些?虽无记载,亦可推想为穆彰阿。一切都在严密封锁消息的状况下运作,军机处之外,包括不在现场的军机处人员,皆被瞒过。经过一个不眠之夜,待次日向皇上奏报王鼎病重去世,呈上“王鼎遗疏”,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大红封套还是那个,文字则已重新调整,王鼎本人所写的主要内容,据说约有三千余言,魏源诗中称为万言,已被焚为灰烬,飘向浩渺夜空。
闻听此讯,道光帝也觉惊愕。几天前,这位老臣还在御前激切言事,争持嘶喊,怎会一下子就没了呢?他派近侍去吊唁慰问,希望了解到真实情况,然而一切早被遮掩得停停妥妥,就是一个久病而逝。伪作的“王鼎遗疏”词意挚切,诉说对先皇和皇上的感恩戴德,诉说久治不愈的病况,大有君恩难舍之义。旻宁读后感伤,谕令加赠太子太保,赏给陀罗经被,派成郡王载锐带领十名御前侍卫前往祭悼,复派军机大臣何汝霖“代朕赐奠”。
王鼎长逝矣,东南沿海的形势更加恶化。
仅仅几天后,五月初八日,英军悍然发动新一波侵华攻势,吴淞之战打响,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两江总督牛鉴仓皇逃命,长江门户大开。再两个多月,钦差大臣耆英等在炮舰胁迫下,接受英方的全部苛刻条款,签署《南京条约》。耆英是奉旨行事,时人记述旻宁之复杂心境:年已花甲的他,在殿外平台上徘徊竟夜,不断地唉声叹气,至东方熹微始回至御案前,提笔在条约上批朱,并嘱近侍直接交给穆彰阿,不要让祁寯藻看到。王鼎虽死,军机大臣中仍有反对议和之人。
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王鼎都左右不了,甚至影响不了国家大局。天朝独尊的观念,闭关锁国的政策,庸人行政的局限,从上到下的贪腐,致使清朝的军事实力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碰撞和挨打是必然的。而强盗在家门口耀武扬威,四处烧杀掳掠,残破城阙,毁损田庐,安能觍颜事敌、不加抵抗!鸦片战争以来,不断有文武官员为国献身,如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如定海三总兵,如金华协副将朱贵和江南提督陈化成,皆能率众击敌,战死沙场。然水陆清军,更多的是一触即溃,乃至望风而逃。人民将铭记为国捐躯的英雄,也不会忘却那些临阵脱逃的败类。陈化成壮烈牺牲后,当地百姓为之绘制遗像,几乎家家供奉,有一首流传甚广的《题陈军门遗像诗》:
一战甬江口,督臣死,提臣走;再战吴淞口,提臣死,督臣走;三战乃及金陵城,江涛寂静噤不声。陈将军后谁敢兵?君不见走者弃诸市,死者长如生,长如生,尸祝遍我东南氓。
镇海之战,两江总督裕谦殉国,浙江提督余步云畏怯逃走;吴淞之战,江 南提督陈化成死战不退,两江总督牛鉴仓皇而逃;而当大批英舰开至金陵 城外江面,则一派风平浪静,没有人死战和战死,也没有人逃走。
昔齐人欲侵鲁国,孔子对弟子说:“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二三子者,君子之谓,仁人志士之谓也。孔夫子命弟子于家国危难时挺身而出,是儒学精神和道德的呈现。清朝岂无 慷慨赴国难之士?有。如林则徐、邓廷桢,如姚莹、达洪阿,此时皆已流 遣边荒。举朝喑畏啊,王鼎奋身而起,以衰病之躯,以七十五岁之高龄, 以枢臣阁老之尊,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为唤醒庸碌怯懦的君王和同僚, 毅然就死,以尸相谏!
不管怎样掩饰遮蔽,王鼎之死的真相还是很快传播开来。人们痛惜之 余,将王鼎比作卫国大夫史鱼,比作楚大夫屈原和晋上卿范燮,他们都是 诤谏不从、以死报国的古大臣,是弘毅笃实、担当道义的典范。秦汉以来, 职位高峻优崇如王鼎者,因事诛戮、争权夺利而亡的可谓多矣,若说到为 国家民族甘愿捐躯,以死诤谏,真也找不到几人。
康熙之后,历代清朝帝王,包括道光,对儒家学说浸润颇深,经筵日讲, 朝乾夕惕,奉为立身治国之圭臬,岂不知城下之盟的耻辱,而以忧患交并, 影响到皇权稳定,所不顾也。穆彰阿、潘世恩等重臣皆出身翰林,饱读圣 贤书,兼上书房总师傅和庶常馆总教习,岂不知礼义廉耻,以大富大贵在兹, 所不顾也。王鼎起身寒素,位极人臣,在京有一个美满温馨的家庭,在故乡有众多仰仗资助的族人亲友,岂不知爱惜身家性命,以大节大义在上, 所不顾也!吴宓先生论顾炎武,提出“殉情殉道” 一说,极有见地。其所 说的道,即中华传统的道德义理、儒家统绪。王鼎是中华文化的殉道者, 平静从容地选择了死,一死以警醒世人,以报国殉国。
本书本来是要以“王鼎大传”作为书名的,改拟今名,实由于写作重 点的稍稍转移。王鼎形象,只有在与同时大吏的比较中,才更能凸显其价值。 与传主的决绝赴死相映衬的,是更多位高权重者的弄权营私和尸位素餐, 他们都是“国之大臣”。大臣,国家之栋梁也,既指官职之尊崇,亦内蕴 着道德品行的要求,关乎体和用、守与为。《左传·昭公元年》曰:
国之大臣,荣其宠禄,任其大节。
乃今知较早对于大臣品节的论述,意为君主对大臣要尊重礼遇,取其品性 才具等大端。宠禄:宠幸和富贵。大节:既指品德操守,指临难不苟之精神, 又指国家安危存亡的大局。而在敉平南疆之乱后,道光帝曾为王鼎亲撰像赞, 亦以“国之大臣,重在品行”开首,重点则在“言谨事敬”,见出与前者 的明显差异。从乾隆以迄道光,常可见清帝训谕中有“二三大臣”,以及“得大臣之体”“失大臣之体”等字样,期望甚殷,要求多不外“言谨事敬”。 其也是大臣的应有之义,却非大节。
清代,凡三品以上官员皆可称大臣,出诸皇帝之口,主要指枢阁等贵 近重臣。嘉道两朝,国家由盛而衰,内忧外患,其间的万般滋味,近侍大 臣应先行感知,表现又因人而殊,清正与贪酷,明练与愚钝,耿介与圆滑, 勤勉与怠惰,谨畏与恣妄,共同构成一幅墨分五色的政治画卷。本书以王鼎为引线,以军国大事为节点,带写出一些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或全须 全尾,或数笔点染,着力处在于信仰和担当,品概与节操。
古今中外的政坛,从来不缺少聪明睿智之大员,嘉道两朝亦然。如曹 振镛、潘世恩和穆彰阿,如琦善与伊里布,都富于官场智慧,精擅趋避平 衡之术,也还算不得权奸佞幸。唯聪明才智一旦与私欲相混合,便生圆滑 巧诈,先贤书中倡导的人生准则便被销蚀。“下逮德衰,大道沉沦,智惠日用,渐私其亲”,数语虽出于魏晋时嵇康之口,亦堪为嘉道两朝写照。然而有中华文化经典的存在,有二三读书种子和清正大员的存在,华夏道统就不会泯灭断绝,风骨、信仰与气节就会因时激撞,愈抑愈强。
王鼎就是一个例证。
第二章 恩科进士
在一些文献中,称王鼎是恩科进士,有的则称之为正科进士。
所谓恩科,是朝廷格外施恩的特科,在皇帝登基、大婚、大寿之年, 特诏增加一次科举,以示有恩于天下士子。而正科,指三年一届,通例定于丑、 辰、未、戌年举行的会试。王鼎于嘉庆元年(1796)得中进士,岁在丙辰, 为正科应无疑义;又因此乃新帝继位改元的第一年,该科被明确定为恩科。 由是,王鼎便成为一名恩科进士。
在清朝官员的仕途升黜中,看不出恩科与正科有什么差异。但出于恩科者,似乎与当朝天子有那么一点儿亲近,或曰有了一个表忠心、套近乎 的由头。王鼎则不然,入仕后一直默默无闻,本本分分做自己的事,近在翰苑清贵,却长期未进入皇帝的视野。直到有一天,嘉庆帝拣阅翰詹大考 试卷,惊喜地阅读了他的文字……
- 新帝的登基恩科
在太上皇帝的传位诏书中,特列一款:“每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 暂赐六品顶戴荣身,以备诏用。务期采访真确,毋得滥举。”王鼎的祖父 王梦祖受到举荐,赐予六品顶戴。这类品级是没有俸禄的,却能给家人带 来骄傲,能激励后辈读书应试的热情。至于携带着祖父殷切期望的王鼎, 在京师参加恩科会试之际,闻知后自也倍感振奋——他是那样爱戴自己的爷爷。
- 用兵与衡文
在禅让后的特殊政治格局中,嘉庆帝对老爹自是惟敬惟谨。“敬承慈旨鸿禧迓,勉矢寅衷宝祚延”,是颙琰与弘历唱和的诗句,读着都觉得费劲, 却是他对父皇的郑重表态。对于乾隆的宠臣和珅,颙琰也保持谦逊,礼数 颇为周到。太上皇帝并不搬离养心殿,“归政仍训政”,抓住军政大权不放, 可毕竟老了,一天天变得更老,说是不放手,日常事务实在没有精力过问, 加上有意让儿子历练,军政大事很快就落在嗣皇帝肩头。三十六岁的颙琰 既重视用兵,也不忘衡文,显现出很强的责任心。
用兵,包括刻下的平定苗变,主要则是随后的白莲教起事。太上皇和嘉庆帝都为之深深焦虑,而密切监视教众起事地域和进军路线,具体指挥 和调度军队,多由嗣皇帝发号施令。
战事多有反复,奏章纷纷告急,嘉庆帝亦能不忘文事。自康熙帝开始, 清朝几代帝王都十分重视皇子教育。颙琰自幼刻苦攻书,一直到继位之前, 一直在上书房学习,工诗能文,对儒家典籍颇有知解。二月间,他拣阅了 广东、四川等省进呈的乡试各卷,见所出“四书”题、“五经”题多涉颂圣, 指出此类考题难以发现真才实学,也不利于士习文风,要求“嗣后各省乡 试派出试官,及各省学政所出题目,务将四书五经内义旨精深及诗题典重 者课士衡文,用副朕敦尚经义、崇实黜华至意”b。这些新举措,必然为有心人觉察到。
三月初六日,礼部尚书纪昀被定为会试正考官,以礼部左侍郎铁保、 吏部左侍郎沈初为副考官。纪昀曾任《四库全书》总纂,自是衡文高手。 铁保为满大臣中的饱学之士,沈初是乾隆二十八年榜眼,皆以能文著称。 选定此三人主持新帝登基的恩科会试,亦称允当。
关于该科礼部会试,上皇在传位诏中特有一款,命加恩增加一些名额:
会试额数,俟礼部临期奏明人数,请旨酌量广额。
对于来京会试的天下举子,对于接连两次考场失利的王鼎,无疑是一个福音。
三月二十九日,紧张的阅卷已经基本结束,各房考官经过对初选之卷的比较讨论,拟出提交各卷的卷次。正副主考仔细复核,每卷必需读,对前列试卷更是斟酌再三。考卷上的试子姓名是密封的,籍贯则在卷首标明, 以便阅卷考官考量,为各省中额留出余地。卷次排定后,礼部据以提出各省会试中额,最后由嘉庆帝钦定。这一类常规事体,上皇已基本不加过问了。 本届会试,陕西和甘肃整合而一,共取中五名。虽无法与江浙相比,却较去年大比例增加。
该科礼部会试的会元为广东人袁櫆。王鼎顺利通过了会试,揭晓之日, 自是激动万分。多年苦读有了一个结果,但也只是一个初步结果。接下来 还有复试和廷试,能不出意外,才算得中进士。
- 策试题
四月二十日,以大学士和珅领衔,吏部尚书刘墉、户部尚书董诰、工部尚书彭元瑞、吏部左侍郎沈初和右侍郎胡高望、兵部左侍郎玉保、内阁 学士吴省兰为殿试读卷官。这是一种尊荣,也是一项苦差,要的是连夜阅卷,又不得出任何差错。阿桂和王杰没有参加阅卷,表面的理由是年岁太大,已熬不得长夜了,深层原因,应在让和珅领衔新帝登基恩科的殿试阅卷,必出于上皇之意。
次日,嘉庆亲临保和殿,策试天下贡士。当日一大早,新贡士袍服冠靴,由东华门鱼贯而入,点名分拨,礼部和銮仪卫已在试桌上贴好贡士名签,大家各寻姓名,列坐于保和殿内。天刚放亮,新贡士出至殿外,在读卷官引领下,沿丹陛分东西排立。待皇帝在众官簇拥下来临,作乐鸣鞭,升坐殿内, 和珅就黄案捧起策题,转交礼部官员,敬置于丹墀黄案上,众人向皇帝行礼, 而后才是分发试卷,贡士一一跪领。这是大清鼎盛时期的廷试仪节,后来国势衰落,皇帝不再亲临殿试,考场虽仍设在保和殿,场面则常常是一团混乱。 考试期间照例是不许点燃灯烛的,故先来的抢占光亮充足之地,后来者不愿在黑乎乎的深处,便搬着桌凳到外廊之下,遇有风雨,更是狼狈不堪。
时值湖北、陕西等数省白莲教起事,清廷调集大军围剿,也难以迅速平息。殿试策题即由“人心道心”谈起,曰“帝王所以与天下相见者心也”, 曰“享天心,肩一心,洽民心”,曰“心之用主乎敬”。人心道心,出于 《尚书·虞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是中华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强调居安思危,体悟大道,坚 守信念与理想。其时苗变未息,教乱又起,无论上皇还是嗣皇帝都深感焦 虑,要求与试者考诸史上之军政体制,依据儒家经典和历代典章制度,对现实中存在的弊端提出解决思路。试题还特别要求秉笔直书,“毋隐毋肤”, 把想到的都写出来。
对参加殿试的贡士,朝廷也可谓关怀备至。每个试桌例赐宫饼一包, 殿前还备有茶水,参试者可随时去那里饮用歇息,不禁出入,不限时间, 如果嫌宫中试桌低矮,还可以自带折叠桌。当然监试极严,由宫中侍卫盯着, 而到了这里,作弊的人怕也早被一网一网打捞没了。
二十四日,嘉庆出御乾清宫,召见读卷官,亲自阅定进呈的前十卷, 钦定甲第,王鼎的在前十卷之中。第二天,皇帝御太和殿传胪,赐一甲赵文楷、 汪守和、帅承瀛三人进士及第,二甲戴殿泗等四十人进士出身。王鼎列第 二甲第三名,是一个很靠前的名次,多年困穷和苦读的他,终于迎来了一 段人生的幸福时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