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794089丛书名: 厄普代克艺术随笔集
1.作者厄普代克是当代美国首屈一指的文学大师,不同于一般的名画解读和评论,本书具有精妙的文学性,文本更为优美,分析更为独到,视角更加艺术;
2..跨界阅读,既是艺术鉴赏图书,又兼具极强的文学性:厄普代克以其睿智幽默、深刻独到的评论,将散文、视觉艺术作品与艺术评论融为一体。
3.16开全彩印,近200幅艺术作品高精度呈现,参照原版排版,内文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开阔大气,是视觉与阅读的双重享受。
《浮光掠影》共收录美国文学大师约翰·厄普代克的23篇艺术随笔,品评对象从印象派的莫奈到萨金特,从现代派的安德鲁·韦思到德加,甚至还驻足品评一番早已被世人遗忘的《纽约客》杰出漫画家拉尔夫·巴顿、法国雕塑家让·伊普斯特吉等人的作品。
厄普代克睿智幽默、深刻独到的评论,配以190余幅精美图片,完美展示了其在探讨传统和现代艺术方面,将散文、视觉艺术作品与艺术评论融为一体的最兼收并蓄、最具趣味性、最具启发性的一面。本书还收录多幅厄普代克本人创作的线描画,向世人展示了这位文学大师不为人知的杰出艺术天赋。
目 录
鸣谢 001
现代艺术博物馆感怀 001
一幅市井画 020
维米尔的一幅室外画 022
苹果的分量 026
高估的案例 030
画中的孩子 033
美国的孩子 042
缺憾 046
菲尔德靓丽的乡里乡亲 067
一幅让我挂怀的作品 075
艺术值这个价吗? 079
俏皮的莫奈 093
无奈的蝴蝶 097
蓝色长方形 113
窗口强烈的阳光 117
前行 127
抑郁缠身的艺术家 131
圣桑之手 157
生命的推力 159
小小的闪电 175
被大肆炒作的黑尔佳 177
书房 191
作家与画家 193
译后记 202
美国小说家、诗人、散文家、艺术评论家、文学评论家约翰·厄普代克的这部《浮光掠影》共收录了他的二十三篇随笔,其中包括对维米尔、伊拉斯塔斯·菲尔德、莫迪利亚尼、主要的印象派画家、《纽约客》漫画家拉尔夫·巴顿、儿童读物插图、费尔菲尔德·波特和让·伊普斯特吉等艺术家作品的散论,对约翰·辛格·萨金特和安德鲁·韦思的深度思考和分析,对作家艺术的评论,以及一篇关于他对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印象的长文。这些配以精美图片的文章记录了厄普代克对艺术和艺术家、博物馆和流行文化、艺术作品背后的生活,以及这些作品对厄普代克本人的生活产生何种影响所做的思考与感悟,展示了作者在探讨传统和现代艺术方面将散文、视觉艺术作品与艺术评论融为一体的最兼收并蓄、最具趣味性、最具启发性的一面。
《浮光掠影》采用的写作体裁是“艺格敷词”[ 艺格敷词(ekphrasis)一词源于希腊语的 κ(ek)和 φρ?σις(phrásis),其本义分别为“出”和“说”。该术语在国内美术史研究领域的译名并不统一,有学者译为“造型描述”“语象叙事”“视觉书写”等。此处采用国内学者范景中音与义结合的译法。]。在古希腊时期,艺格敷词泛指对任何人、物和体验的描写,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范例是荷马在《伊利亚特》中对阿喀琉斯之盾的描写。在现当代,艺格敷词一般指对视觉艺术作品的评判性描写,即对视觉艺术作品进行文学描写
或评论的文体形式,或用语言文字对视觉艺术作品进行评论的写作手段。其特点是作者将自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独到观察和思考与评判性文字融为一体,通过别具一格的描写与解读使原创艺术作品得到升华,借助协同增效原理提升原艺术作品的艺术影响力。由此可见,此种写作体裁不但帮助读者提升对原艺术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帮助读者加深对作者以及作者之关注点的理解。但是,用一篇一千字的文字去解读和评论一幅绘画、一件雕塑,对那些只对视觉艺术有业余兴趣的作家来说,仍然是不小的挑战。
厄普代克早年曾就读于牛津大学拉斯金绘画与美术学院,因其对绘画和雕塑有着浓厚的兴趣,艺格敷词自然便成了他进一步释放其多姿多彩文学能量的途径。在作品收录的文章中,厄普代克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了他对视觉艺术作品“走马观花”后的思考和感悟,其中一些文章是作者评判性描写与解读的绝佳范例。
厄普代克的感悟是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始的,具有导读性质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感怀”唤起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生活的回忆,同时通过描写与解读布拉克、毕加索、阿尔普、凡·高等人们所熟知的艺术家的作品传递了他对现代艺术的所思所感。有些篇幅较短的文章也明确向读者传递了个别艺术作品的得与失。典型的例子就是莫迪利亚尼的《斜躺的裸女》。这幅作品引发了作者对裸女“白皙的肉身”的思考,让作者想起了神学家卡尔·巴尔特那句“女人‘倾其一生都在召唤男人的善良’”的名言。文章以文字传达了画家通过画布所表达的对女性的感受,因而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艺格敷词。事实上,这幅展出“位置十分显眼”而又没有加装保护罩的油画在某种程度上给作者留下了“很容易遭人为破坏”的印象,充分反映了作者对熟睡中过于暴露的女性所持的人文情怀。
厄普代克并没有自诩为视觉艺术的评论家,在讨论艺术作品时,他以谦逊的态度坚定地站在了“走马观花”的中间立场。对那些研究视觉艺术的专家学者来说,厄普代克的这些文章也许没有多少紧迫的理论意义,但对厄普代克“怀着一颗虔诚、喜悦、懵懂的心”在参观博物馆和艺术展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厄普代克正是将视觉艺术作品赋予评判性文字描写的巨匠,读者不但可以领略到作者对视觉艺术睿智而又独到的见解,更主要的是可以从中得到艺术品鉴的启迪,进而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内涵。
《浮光掠影》的语言既不是《艺术论坛》和《闪光艺术》等专业艺术期刊的语言,也不是《十月》和《批判性探究》等专业学术期刊的语言,而是厄普代克特有的诙谐语言。比如,他认为,莫奈“在裸体中描摹自然”,约翰·辛格·萨金特“太率性”,安德鲁·韦思的黑尔佳系列有“炒作”的嫌疑,德加“苦心发明了抓拍技术……记录瞬间发生的视觉事件所传递出的诗情画意”,雷诺阿对妻子表达宠爱的方式是“痴迷于把她画胖”。更甚者,欧普艺术是他“最不喜欢的艺术运动”,极简主义是他“最不了解的艺术运动”。所以,理查德·迪本科恩的《海洋公园第 79 号》虽然倍受赞誉,但在他看来,充其量只能算是“昂贵的墙纸”,向他传达的信息充其量也只能算是“祝你今天有个好心情”而已。
诚然,有些文章显得有些单薄,缺乏深度,有过分“掠”影之嫌,读者大可将这些文章视为一个没被形形色色艺术垃圾遮蔽眼睛的文学大师“走马观花”后做出的自己的思考。但在大部分文章中,厄普代克身上的一切文学才华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对很少有评论家极尽讥讽之能事居高临下地去说三道四的作品,厄普代克表达了自己深刻而又独到的见解。正因为厄普代克是描写复杂视觉细节的大师,所以他的这些文章语言优美、节奏明快,不但公开表达了他对视觉艺术的兴趣,而且是启人心智的艺术品鉴“教科书”,以看似毫不费力的诙谐语言与读者交流,向读者传递作者自己对艺术有理有据的感悟:“掠”影之后,永远留在记忆中的是“美,纯粹的美”,甚至是“没有任何存在缘由、单纯表明美自身存在的空洞美”。译者认为,这正是《浮光掠影》的魅力所在。
众所周知,翻译就是介绍新知识,而翻译者始终是学习者。译者虽“战战惶惶”痴于译事多年,但对绘画和雕刻等视觉艺术可算是“擀面杖吹火”。因此,翻译这部作品对译者而言无疑是一次学习的“新”路历程,更是“新”的挑战。如前所述,这部作品采用的体裁是艺格敷词,其中厄普代克虽然对作品中收录的 170 余幅复制精美的图片重点进行了评判性文字描写,但作品中提到而未被复制在作品中的,包括油画、水彩、素描、习作、雕塑等在内的其他艺术作品多达 133幅 / 件。对这些作品,作者要么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要么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或点评。面对这种对作品内外的艺术作品进行文学描写与评论的全新体裁,译者大体上是“汗出如浆”地在检索(托现代化网络的福!)和研读原艺术作品的基础上去理解、咀嚼原著的文字描写的,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之大、工作量之巨,以及而后得到的苦中乐,想必 读者朋友是能理解的。
傅雷先生说过,翻译应当像临画,追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先生说过,译作是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精神姿致依然故我”。以译者愚见,《浮光掠影》的“神”就是作者那些年“一直在寻找一种信仰”,去追求快乐、勤勉和自由,“摆脱视野和题材等老调束缚的自由,以全新的方式拥抱和纪念这个世界的自由”;而作品的“躯壳”就是作者语言优美、节奏明快,而又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艺格敷词。为了用新的艺格敷词外壳将原作的“精神”传递给广大读者,译者始终恪守的翻译原则是胡适先生提出的“三重责任”,即“译书第一要对原作者负责,求不失原意;第二要对读者负责,求他们能懂;第三要对自己负责,求不致自欺欺人”。至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实现了如此的宏愿,唯有恳请读者朋友来评判了。
最后,要借此机会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给我这次不断挑战自我的学习机会,感谢责任编辑宋玲女士以其精湛的专业水平和“为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一丝不苟地修改、校对我的译文,使其不至于破绽百出、不堪卒读。最后,要由衷地感谢作为读者的您,如蒙不避讳言
地批评指正,译者会倍感荣幸。
李和庆
2023 年 8 月于滴水湖畔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