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2528076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台湾闽、客族群关系的结构与变迁为研究对象,总体框架是从纵向的历史脉络和横向的族群关系结构两个面向,系统探究在台湾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政治生态的变化,闽、客族群关系的变迁与重构。总结台湾闽、客族族群关系演变的规律,针对当前台湾闽、客族群关系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促进当前台湾族群和谐共存的建议。
绪 论 ················································································· 1
第一章 台湾闽客族群的历史渊源与地理分布 ······························ 9
第一节 清代台湾闽粤移民的地理分布 ······································ 9
第二节 日据时期“福建系”“广东系”汉人的比例和分布 ············19
第三节 1945 年以后台湾闽客族群的比例与分布 ························35
第二章 清代台湾的闽客关系 ·················································· 46
第一节 康熙时期的“闽主客佃”和闽、客分类 ·························46
第二节 朱一贵事件与下淡水的闽客关系 ··································61
第三节 台湾中北部的闽客关系 ··············································72
第四节 闽客族群的合作共生与文化整合 ··································90
第三章 日据时期的闽客关系 ·················································114
第一节 乙未抗日保台中的合作与分歧 ··································· 114
第二节 闽、客族群关系的缓和与摩擦 ··································· 126
第四章 当代台湾的族群政治和闽客关系 ································· 152
第一节 国民党的威权统治和省籍问题 ··································· 152
第二节 “福佬沙文主义” ····················································· 166
第三节 台湾客家运动 ························································ 179
结 语 ·············································································· 201
参考文献 ··········································································· 212
后 记 ·············································································· 234
“族群”一词是对应英文 ethnic group 的中文翻译。ethnic group 最早出现在 1935 年的英文文献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在西方人类学界流行起来,被用以强调非体质特征的基于历史、文化、语言等要素的共同体。1950 年,台湾学者卫惠林以“族群”一词对应 ethnic group。不过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台湾学界才开始较广泛地应用“族群”这一概念,而且主要是用于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研究,限定在“族裔”(ethnic)的范围。大陆学界大概在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将ethnic group 翻译为“民族群体”“族群”“种族”等,有多种译法,随着海峡两岸的接触和交往,越来越多地接受了来自台湾的“族群”译法。
值得关注的是,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台湾的政治民主化和“本土化”,台湾的政治学者、社会学者相继引入“族群”的概念,开展关于族群政治、族群与认同的相关研究,“族群”一词也从学术领域进入台湾的政治生活。主张“台独”的许世楷提出了“四文化集团”的说法,这应该是“四大族群”之说最早的正式提出。a 所谓“四大族群”,指的是闽南人(或称福佬人)、客家人、外省人和少数民族,其间包含了三组不同分类逻辑下相互交错的族群,而非水平面上四个散列的个别族群,即属于民族关系的少数民族 / 汉人,属于省籍关系的本省人 / 外省人,属于汉民族内不同支系的闽南人 / 客家人。“四大族群”并非是人类学、民族学意义上的“族群”分类,而“是十分人为的、有特殊时空、特定政治涵意的”族群分类与“政治发明”;其目的是通过“族群分化”来抵消国民党威权统治下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从而构建起所谓“台湾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以实现台湾民众对“台湾国”的政治认同。对于“台独”势力的险恶用心,美国人类学家斯蒂文 · 郝瑞指出 :“‘族群’一词已进入了台湾的日常话语。当台湾人试图建构自身的认同以区别于中华民族这一认同时,‘族群’是一个有助于排外的语汇。”当今,族群现象“是台湾政治过程中的重要变数。它是政党支持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分野”。因此,族群问题关系到台湾岛内的统“独”争议和国家认同,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影响甚巨,不能不引起我们的严重关注。
台湾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部分,两岸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党和国家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指示应当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做好台湾人民认同祖国的工作。在当前台湾“族群政治”分化的形势下,如何消除不同族群之间的误解和隔阂,弥合族群矛盾,促进族群和谐共处,增进各族群人民对中华民族和祖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这是刻不容缓的严峻问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