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79444
1.入选四川省年度重点出版规划项目。
2.“巴蜀古镇之父”季富政30余年学术调查和理论研究的精华汇集。资料价值和理论价值兼备。
3.通过探讨巴蜀民居和聚落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揭示出隐藏在背后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因素,是巴蜀乡土建筑研究代表性成果。
4.100余幅精美手绘图和照片,为研究巴蜀乡土建筑提供了形象化的依据和资料。
5.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庆洲作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鼎力推荐。
6.精美双封,锁线装订,烫金工艺。颜值和阅读体验俱佳。
本书收录了作者十数篇关于巴蜀民居和聚落的研究文章,从不同的主题和角度来探讨巴蜀民居和聚落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揭示出隐藏在背后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因素,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巴蜀乡土建筑研究著作。
前言
民居篇
东汉画像砖《庭院》图像研读
巴蜀发现明代民居所产生的联想
关于巴蜀明代民居
和清代民居的比较
乡场、乡镇、场镇、城镇、城市
小结
成都民居文化散打
七品宅邸的素雅气象
花树繁茂绕宅生
蓉城深处辉煌木宅
城中随意“乡间”院
鲜见东山大瓦屋
走马街上一商宅
风姿绰约小姐楼
“康居”有株银杏树
“友庐”来历点滴
乡情浓郁客家屋
石灵乡间一碉楼
唐昌“广居”东街梁
成都市井民居窗口
寻常百姓门
火巷墙中门
美人靠
凌空陋巷小姐楼
家家都有取景框
厢房作花厅
岸树参差若有情
东城拐街府河边
画一般的屋面
府河边上吊脚楼
东门桥头“大杂院”
抵拢倒拐十字街
小巷深处窥大街
平街小楼刚适合
街口有墩“洋房子”
连排民居一“当头”
充满联想的屋面
庭院厢房与门饰
灶君庙街灶君庙
门的艺术
假得“资格”楼中门
幽默的亭子门
自成楼廊为一统
素净小宅百姓家
北门码头形一斑
店面同门
大树荫了河岸家
不知何国门
下厅内壁装饰
三合院得水中趣
满窗临河一人家
西装瓜皮帽门
里坊无门之门
静谧的屋面
落叶撒满屋面
临河小屋廊作门
再说北门老桥头
川西民居辩说
四川明清乡土客栈
石达开曾住过的新津县花桥高升客栈
益合堂
大邑新场集股客栈
成都邱家祠堂
祠堂概说
祠堂建筑
祠堂建筑实例
邱家祠堂选址
邱家祠堂概况
峨眉塘房“陈始皇”近代民居
重庆碉楼类型演变
羌民居主室中心柱窥视
聚落篇
巴蜀聚落民俗探微
巴蜀地区无自然聚落现象范围
从“百姓爱幺儿”民俗说起
巴蜀地区一些聚居现象
地缘、志缘、血缘关系构架市街聚落
散居得以延续的综合因素
回到研究的原点
神秘的成都古镇
三峡场镇环境与选址
成都城市“山”与轴线遐想
巴蜀场镇聚落脉象
创造世界最大的羌族聚落群城市形态
发现散居·发现聚落
关于散居
关于聚落
后记
总 序
季富政先生于2019年5月18日离我们而去,我内心的悲痛至今犹存,不觉间他仙去已近4年。今日我抽空重读季先生送给我的著作,他投身四川民居研究的火一般的热情和痴迷让我深深感动,他的形象又活生生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我是在1994年5月赴重庆、大足、阆中参加第五届民居学术会时认识季富政先生的,并获赠一本他编著的《四川小镇民居精选》。由于我和季先生都热衷于研究中国传统民居,我们互赠著作,交流研究心得,成了好朋友。
2004年3月27日,我赴重庆参加博士生答辩,巧遇季富政先生,于是向他求赐他的大作《中国羌族建筑》。很快,他寄来此书,让我大饱眼福。我也将拙著寄给他,请他指正。
此后,季先生又寄来《三峡古典场镇》《采风乡土:巴蜀城镇与民居续集》等多本著作,他在学术上的勤奋和多产让我既赞叹又敬佩。得知他为民居研究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我也为他的身体担忧,劝他少熬夜。
季先生去世后,他的学生和家人整理他的著作,准备重新出版,并嘱我为季先生的大作写序。作为季先生的生前好友,我感到十分荣幸。我在重新拜读他的全部著作后,对季先生数十年的辛勤劳动和结下的累累硕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解了他在中国民族建筑、尤其是包括巴蜀城镇及其传统民居在内的建筑的学术研究上的卓著成果和在建筑教育上的重要贡献。
1. 季富政所著《中国羌族建筑》填补了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上的一项空白
季先生在2000年出版了《中国羌族建筑》专著。这是我国建筑学术界第一本研究中国羌族建筑的著作,填补了中国羌族建筑研究的空白。
这项研究自1988年开始,季先生花费了8年时间,其间他曾数十次深入羌寨。季先生的此项研究得到民居学术委员会李长杰教授的鼎力支持,也得到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系主任陈大乾教授的支持。陈主任亲自到高山峡谷中考察羌族建筑,季先生也带建筑系的学生张若愚、李飞、任文跃、张欣、傅强、陈小峰、周登高、秦兵、翁梅青、王俊、蒲斌、张蓉、周亚非、赵东敏、关颖、杨凡、孙宇超、袁园等,参加了羌族建筑的考察、测绘工作。因此,季先生作为羌族建筑研究的领军人物,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研究了大量羌族的寨和建筑的实例,获取了十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融汇历史、民族、文化、风俗等各方面的研究,终于出版了《中国羌族建筑》专著,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
2.季富政先生对巴蜀城镇的研究有重要贡献
2000年,季先生出版《巴蜀城镇与民居》一书,罗哲文先生为之写序,李先逵教授为之题写书名。2007年季先生出版了《三峡古典场镇》一书,陈志华先生为之写序。2008年,季先生又出版了《采风乡土:巴蜀城镇与民居续集》。这三部力作均与巴蜀城镇研究相关,共计156.8万字。
季先生对巴蜀城镇的研究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商业、经济、建筑、景观无不涉及。他的研究得到罗哲文先生和陈志华先生的肯定和赞许。季先生这些著作也成为后续巴蜀城镇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3.季富政先生对巴蜀民居建筑的研究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1994年,季先生和庄裕光先生就出版了《四川小镇民居精选》一书,书中有100多幅四川各地民居建筑的写生画,引人入胜。在2000年出版的《巴蜀城镇与民居》一书中,精选了各类民居20例,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分析。在2007年出版的《三峡古典场镇》一书中,也有大量的场镇民居实例。这些成果受到陈志华先生的充分肯定。在2008年出版的《采风乡土:巴蜀城镇与民居续集》中,分汉族民居和少数民族民居两类加以分析阐述。
2011年季先生出版了四本书:《单线手绘民居》《巴蜀屋语》《蜀乡舍踪》《本来宽窄巷子》,把对各种民居的理解作了详细分析。
2013年,季先生出版《四川民居龙门阵100例》,分为田园散居、街道民居、碉楼民居、名人故居、宅第庄园、羌族民居六种类型加以阐释。
2017年交稿,2019年季先生去世后才出版的《民居.聚落:西南地区乡土建筑文化》一书中,亦有大量篇幅阐述了他对巴蜀民居建筑的独到见解。
4.季富政先生作为建筑教育家,培养了一批硕士生和本科生,使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在民居研究和少数民族建筑研究上取得突出成果
季先生自己带的研究生共有30多名,其中有一半留在高校从事建筑教育。他带领参加传统民居考察、测绘和研究的本科生有100多名。他使西南交通大学的建筑教育形成民居研究和少数民族建筑研究的重要特色。这是季先生对建筑教育的重要贡献。
5.季富政先生多才多艺
季富政先生多才多艺,不仅著有《季富政乡土建筑钢笔画》,还有《季富政水粉画》《季富政水墨山水画》等图书出版。
以上综述了季先生的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的著作的整理和出版,是建筑学术界和建筑教育界的一件大事。我作为季先生的生前好友,翘首以待其出版喜讯的早日传来。
是为序。
吴庆洲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
2023年5月12日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石棺画像、墓阙画像、崖墓画像在巴蜀地区留下了大量的物证,几乎各县都有,尤以东汉时期的画像砖为甚。其中成都双流县(现为双流区)牧马山出土,谓之《庭院》或曰《庄园》的一幅画像砖图像被《中国建筑史》等若干经典版本采用,并有大量文论来阐述。可见此图在中国建筑史上的突出地位,即凡论中国古代建筑尤其住宅者,不涉此案,皆有不成文章之嫌。此图究竟在中外相关著述中用了多少次,已无法统计。今选11 例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以掂其分量(按出版时间顺序排列,见参考文献[ 1]—[ 11])。
这些著作对于《庭院》图像的见解大同小异、卓有见地,特征为:主体厅堂三开间,并构成前庭后院院落,而次要的杂屋、库贮部分则形成另一功能区。
二者中有廊道分隔成一主一副两部分,四周则有廊道围合形成一方形庭院,谓之“庭院”或“庄园”等。
经长期观察与图像比较,笔者似觉尚有一些现象值得进一步探讨,特絮述如下:
坐北朝南庭院格局
牧马山《庭院》图像中的空间格局组合划分,是四川古代农村民居中的必然,还是偶然?为什么要把核心居住主宅部分放在画面的右上角(西北方),而把厨房放在左下角(东南方),从而形成对角格局?显然,这不是偶然。《庭院》描绘之地是川西平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季主要受蒙古高原和阿留申低压的影响,偏北方(东北方)吹来强劲干冷的冬季风,势力极强,而夏季为太平洋高压和印度洋低压所控,也吹来南方暖湿的夏季风,但相对微弱。我们审图看画而判,无论什么方向,庭院左下角的东南方最宜设置厨房,优点为全宅其他角度、位置所不能取代,因为此位置是避开烟霾随风流向对庭院干扰的最佳位置。烟霾产生的原因自然在厨灶一年到头大量使用的燃料上。
四川盆地古代不产煤,居民厨用燃料多木柴、秸秆之类,往往浓烟滚滚、污染严重。此况直到当代都是棘手问题。一个庭院,如果厨灶之房处理不当,包括灶位在厨房内的位置,其烟霾将熏染全宅,而烟霾的流动受风向的影响最大。若要躲避冬季东北风、夏季南风裹挟烟霾侵染全宅,最佳办法便是把烟污染控制在全宅的东南一隅,使其不能进入庭院内其他地区,此论拿到当今农村检验,古今一致,必东南方设厨灶为最佳无疑。那么,主宅厅堂与卧室最需静肃者,便是以对角最远的右上之西北角为最恰当。舍此,全宅任何位置难以成立。
综上,反观《庭院》整体朝向判断,正是所谓坐北朝南之南北向,论据来自厨房位置的确定以及由此引起的科学认知上。
“易学在蜀”不仅在方位上阐明“以北为尊”的时空概念,汉代巴蜀更是中国天文学的中心,诸术泛用于阴阳二宅的实践,包括方位四兽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的应用。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文化也迅速跃升到一个高峰,巴蜀成为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像房屋方位朝向之类事,无论工匠、画人,有可能本能地首先想到的就是方位。如画像砖中还有街肆呈“十”字图像者,显然非南北与东西向交叉的街道不可,亦是方位感在汉代蜀中根深蒂固的写照。
散居的力证
《庭院》描绘的是一户农村散居的殷实人家,是川西平原人家的常态性居住场景。之所以称为常态,核心意义在于它在历史、社会、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展现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即文化人类学上的乡土意义。具体而言,就是巴蜀民俗中“人大分家,别财异居”必然出现的三代同堂的居住空间及人文内涵。
所谓三代,即父母、夫妻、子女,他们同居一宅,在空间的设计和使用上,基本控制在三开间,也就是所谓“一”字形的格局之中,即中轴的明间和左右次间。这是中原最早的人伦空间原始划分。四川牧马山庭院正是承袭了此一空间原则,表现在4 柱3 间7 檩的抬梁结构主宅上。就此,我们按常理推测:如果开间以5 米左右宽、檩距以1 米左右计,进深不过7 米,也就和现代四川农村悬山式穿斗木结构住宅差不多。于此安排三代同堂的“人大分家”民间辈分风俗居住组织,恰好得到基本满足。此风一直延续至民国年间,比如朱德、卢德铭a 少年时就和祖父母同住在有隔断的右次间前间。而邓小平则出生在父母房的左次间。人再长大或外出或结婚成家,就必须分开,另立房子居住了,这就形成了最初的三开间散居。
为什么到了有功能齐全的大庭院,甚至庄园的局面,其实质性的有卧室的主宅仅三开间而已?内涵在“人大分家”的人口控制分流上。所以《庭院》图像中本该是厢房的位置才变成了廊子,连接廊子的中部成为真正的过廊而不是卧室之类。作为仅一户人家,卧室的分配和建造总是有说法和实际需要的。如果拆除围合的廊子和非主宅部分,这完完全全就是裸居田野的一般农民散户。
所以,《庭院》是用民俗和财富包装得合情合理的汉代农村小康民居,当然不是对自然聚落中一户的描绘,它缺乏有关聚落的任何空间信息。于此,唯有三开间才是散居的普遍载体,而根在“人大分家”上。
当然,散居不唯三开间一类,仍有合院等多种类型。“一”字形仍可横向发展,多至九开间,不过也只是散居主宅开间多少的分布而已。关键问题还是在“人大分家”的民俗上,它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自然会长盛不衰,因此其图像意义成为洞窥世界的窗口,就不仅仅是建筑学方面的意义了。
另外,要特别强调的是,牧马山《庭院》图像厨房的东南向位置,于房舍密集组团的聚落无效,其烟霾必然相互污染。恰此,又证明了巴蜀散居的事实存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