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2735337
2023年6月2日,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 为了更好地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更好地发挥宣传思想文化的作用,《文学遗产》从2023年第4期开始连续组织了“文化传承发展的跨学科思考”“习近平文化思想阐释专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足中华文化立场,深化中华文学研究”等专栏。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6•2”重要讲话一周年,也是《文学遗产》创刊70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和发扬本刊优良传统,编辑部将以上专栏文章重新结集,作为创刊70周年系列纪念文集之一。
目 录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代序)…………………………………….刘跃进 (1)
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王博(2)
让古典名著焕发现代光彩……………………………………………………………………………….莫砺锋(6)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意义与路径…………………………………………………………… 安德明(11)
中国早期两大主流治世理念的生成文化背景及政治
影响…………………………………………………………………………………………………………….郑杰文(18)
“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吴 超(26)
中华文明的多维度解读…………………………………………………………………………………….周 勇(33)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格局中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王 莹(41)
中华文明包容性与中非文明互鉴………………………………………………………………………郭 佳(48)
“大一统”: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符号………………………………………………………………朱 尖(56)
文化传承发展的跨学科思考
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屈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刘跃进(66)
“人的全面发展”与文学本质的深化认识………………………………………………………….韩经太(79)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张建刚(86)
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与“破圈”传播…………………………………………………..王 艳(94)
复变之道:中国文学发展的唯物辩证规律………………………………………………………..赵德波(100)
民族文学视域中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杨杰宏(107)
从“以人民为中心”看“第二个结合”……………………………………………………..李广子(115)
从哲学和现代逻辑角度看文化传承发展……………………………………………………..刘新文(122)
踵事增华:民族文化研究的“双创”…………………………………………………………宋小飞(128)
“天人合一”:传统生态智慧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国荣(13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孔子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体系中国化建构………………………………………..徐正英(144)
契合与共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学精神……………………………………………………郭 杰(152)
“两个结合”:中国现代化所激发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关爱和(161)
文学批评的“中国式”话语构建与学术表达…………………………………………………傅道彬(168)
努力赓续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学的创造方式……………………………………………………彭玉平(195)
从“自信”到“自主”:关于建构中国文论知识
体系的思考……………………………………………………………………………………………..罗剑波(216)
编后记………………………………………………………………………………………………………………… (223)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文学遗产》编辑委员会主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和指导性。这既是新时代党对领导文化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更是指导学术研究工作的根本遵循。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文学遗产》编辑部及时组织稿件,围绕着中国式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建设等相关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在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传承发展的跨学科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高度的共识。
王博(北京大学副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宏大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提出在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深刻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而系统地阐述了“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彼此契合,又互相成就,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个文化生命体确立并巩固了当代中华文化主体性,为中国道路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根基,也为理论和制度创新提供了新的文化资源。
莫砺锋(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第二个结合”不仅是党史上的理论创新,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理论创新。“五四”以来,中华传统文化曾受到很多误解甚至批判,我们曾误以为那是植根于农耕文明的文化形态,是属于过去的,是保守、落后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其实中华传统文化一向具有创新性的基本特征,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精神内核,不但彼此契合,而且互相成就,这就成功地解决了长久困惑我们的理论难题,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也让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从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