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2526089
本书全面回顾了1935—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的形成、演变和主要特征。本书首次出版于1992年,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和“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图书一等奖”。2008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再版。
本次再版,增补了十余万字的内容。作者利用近年公布和挖掘的新档案,对中国革命运动与苏、美、英、日等大国在东亚地区政策之间的互动以及国共两党内外政策的互动,做了更清晰、更准确的说明。因此,本书不仅可作为党史和外交史专业师生的重要参考,亦可供党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学习和研读。
第一章 打开大门 1
第二章 两个统一战线 21
第三章 “帝国主义战争”与革命 43
第四章 “利用矛盾” 65
第五章 重建国际反日统一战线 93
第六章 退一步进两步 115
第七章 第一次尝试 140
第八章 “我们也讲现实主义” 171
第九章 “无法无天” 196
第十章 走向“和平民主新阶段” 222
第十一章 向大国体系宣战 255
第十二章 彻底革命与统一战争 89
第十三章 抉择 317
结束语 350
主要参考资料 354
英文人名索引 361
第三版序言
《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以下简称《从延安走向世界》)最初是福建人民出版社于 1992 年出版,出版后很快受到国内和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评价。国外一些著名杂志,如《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 )、《美国与东亚关系杂志》(The 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Relations )、《中国历史学家》(Chinese Historians )等,先后刊载了一些专家学者的书评。国内一些著名杂志,如《美国研究》《党史教学与研究》等,也刊载了书评,还有一些报刊做了报道。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著名教授梁思文先生(Steven I. Levine)将这本书翻译为英文,美国 East Bridge 出版公司于 2004 年出版了英文版。2008 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的第二版。非常感谢九州出版社的帮助,现在这本书的第三版得以问世。
正如我在第二版序言中所说的,《从延安走向世界》从第一版到现在,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第三版对于我而言,首先是可以根据这个领域的学术新发展,检验本书的叙述结构和基本判断等是否仍然可以站住脚。我的判断是,这本书提出的框架和主要观点至今仍然成立,尚未被同类论著超越。其次是可得到修订和补充原书内容的机会,使观点的表达更为准确和恰当;根据新发现的历史档案,对过去的一些分析和判断做进一步完善或修订;将一些新的历史发现补充进去,使叙述更连贯、更具体等。
在这一版的修订中,大多数章节都增加了新内容,特别是利用新发现的历史文献对一些案例做了更深入的分析和阐述。由于利用了更丰富的历史文献和做了更具体、更详细的分析和叙述,这一版更充分地揭示了1935 —1949 年这15 年间,中共对外政策、对外关系的缘起和演变,有利于读者更系统地了解这个过程所蕴含的极为复杂的内容及其意义。
关于《从延安走向世界》第三版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发展的价值,还是要放到这些年学术发展的潮流中去判断。这里引用本书再版中的一些说明,
现在看来它们并不过时。首先是近 20 年来,中国学术界有关从抗日战争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研究取得很多新的进展,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论著。这些论著涵盖范围广阔,内容丰富,包括了延安时期中共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的诸多方面、“二战”后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与国际冷战之间的互动,等等。特别是在中国革命运动与国际冷战的关系方面,一些成果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也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其中一些成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
上述新的进展部分地得益于客观条件的大幅改进。此前中国学术界的研究依靠的主要历史文献,是中国政府公布的数量有限的文件集以及改革开放后,中美学术交流使中国学术界得以较快接触到的美国外交档案。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档案被持续公开,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大批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献。这种情况是前所未有的,它是有关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幅提升的重要原因。多国档案的开放固然给有关研究提供了积极的条件,同时也对学术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根本性地调整既有的知识结构,具备较强的运用不同语言的能力。
苏联档案的大量涌现,极大地改变了中共对外关系研究的状况。此前的研究由于很大部分是依靠美国外交档案,对中共与美国关系的研究比较深入细致,发表的研究成果的质量也比较高。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有关中共与苏联关系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深入和细致的程度的确令人赞叹。这些研究成果逐步影响甚至部分地改变了以往对中共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的认知。正是在这些发展的基础上,学术界已经开始思考和研究一些更为宏观的问题,如中国革命运动与国际冷战之间的关系、中共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的演变对东亚冷战的发生与发展的影响,等等。
从中国对外关系研究的全局来看,1935 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的中共对外关系与两个重大的领域直接相关。首先,它是抗日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对中共对外关系的研究,对这个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阐述肯定是不完整的,很多重要的问题(如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的演变等),都是不可能解释清楚的。
其次,中共对外关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有着“天然联系”。要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历史,首先必须理解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及其对外关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之间的历史性连接。从历史连接的层面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是从中国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演变而来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已经同外部世界建立了某种关系(如与苏联的关系);与一些国家从事民族和革命运动的组织之间的关系;抗日战争时期与美英等西方国家驻华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等。这些关系还谈不上是丰富全面的,但对中共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外交思想和对外行为的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对外政策是在中国革命的最后阶段制定的,而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制定的。
进一步说,所谓的“天然联系”,并不仅仅是指“历史连接”。它的核心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最初动力,直接来自中国革命运动, 它在形成阶段的主要目标产生于中国革命运动,它的主要特点也是由中国革命运动所塑造的,它也是直接从中共的对外关系中延续下来的。只有系统了解中国革命运动在发生、发展和最后胜利的这个大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中共领导人是如何思考和制定对外政策并处理对外关系的,特别是他们逐步形成的认知结构和理论体系等,才能深入理解和揭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缘起及其主要特征的来龙去脉。希望《从延安走向世界》的这次出版,有利于推动这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有助于深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的研究和理解。
作 者
第三版增补修订突出表现在对背景的交待,各方之间的互动,特别是中国革命运动与苏、美、英、日等大国在东亚地区政策之间的互动,国共两党内外政策的互动,做了更清晰、更准确的说明;对中共党内的矛盾、不同路线和意见之争也做了必要的说明。本书还利用了近年公布和挖掘的新档案,使得全书的观点有了更丰富、更扎实的史料基础。
——章百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
本书系统全面地叙述和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在1935—1949年这15年间认识和处理对外关系的曲折过程,阐述了中共中央如何逐步提出并形成了一套制定对外政策和处理对外关系的指导原则。这些指导原则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也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贾庆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本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从1935 年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的形成、演变和主要特征,并构建了逻辑严谨的分析框架,是一部富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作为党史和外交史专业师生的重要参考,亦可供党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学习和研读。
——张清敏(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