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945899
◆全面的明初战争
洪武时期:明元拉锯战、攻略辽东、明灭北元;
靖难时期:血战白沟河、济南之围、灵璧之战;
永乐时期:胪朐河之战、远征安南、三征漠北。
囊括洪武至永乐时期的精彩战役
◆丰富的人物故事
燕王阵营:东平王朱能、泾国公陈亨、淇国公丘福;
建文阵营:历城侯盛庸、大将平安、平羌将军何福。
足智多谋、忠肝义胆的文臣武将一一登场
◆难辨的战场局势
谍战、反间计、诈降等谋略的轮番上演,
敌进我退,敌疲我打等兵法的熟练运用。
描述惊心动魄的战场搏杀
◆翔实的古史资料
参考《明史》《元史》《明实录》等史料,
融入时代背景分析行为动机、决策选择。
还原真实的战争经过
本书聚焦于明初规模*大的皇权争夺战,剖析靖难之役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造成的一系列影响,详细阐述了燕王阵营和建文帝阵营的军事博弈。本书从明帝国北伐大都并建立帝国北方防线开始,结束于明成祖三征漠北,涵盖元明在中原以北地区的区域争夺战,以及明成祖为弥补靖难对北方防线的破坏而进行的一系列军事行动。
书中不仅*方位地展示了燕王朱棣麾下的燕军集团击败建文帝朱允炆百万大军的各场战役,同时也深刻阐述了元明战争与靖难之役的内在联系,解答了为什么明朝要在边塞分封诸藩,为什么要三征漠北等各种问题。随着战事的发展,双方的文臣武将也一一登场。
*一章 开端,逐元北方
北都风雨起
明元拉锯战
辽东风云
王庭覆灭
第二章 风起,塞王戍边
始建塞王
东宫更迭
拔刺与失衡
山雨欲来时
第三章 骤雨,燕王举兵
靖难谍战
闪击怀来城
奔袭滹沱河
第四章 雷动,逆袭幽燕
袭取大宁
北平攻防战
决胜郑村坝
血战白沟河
第五章 转折,山东折戟
济南之围
喋血东昌
南北再较量
第六章 破局,战略南下
孝孺包围网
千里奔袭战
灵璧总决赛
两战渡江
第七章 革新,靖难新朝
大封功臣与铲除旧臣
不可思议的战争
靖难与明初边防
天命的证明
第八章 开疆,天命战争
乱局与欺骗
*一次安南之战
远征军再征安南
第九章 拓土,塞上风云
漠北争端再起
胪朐河的噩梦
永乐的漠北首战
决胜忽兰忽失温
第十章 曲终,靖难遗战
三征漠北
落幕,榆木川
照猫画虎的新靖难
第十一章 靖难七名将
靖难*一骑将:东平王朱能
靖难*一良辅:河间王张玉
从开国到靖难的老将:泾国公陈亨
名不副实的首功:淇国公丘福
成祖的万古名将:莒国公李远
建文*强先锋:平安
平燕将军:历城侯盛庸
参考文献
建文四年四月二十三日,朱棣制订了新一轮的作战计划,要与平安等人打一场决战,胜败与否,在此一役。而这一计划的核心思想即是“断其粮道”,朱棣因此把燕军分成两部,第一部由刘江、朱荣担任主将,所部全是轻骑兵,任务是快速奔袭,烧毁南军的运粮船和运粮车。第二部由朱棣亲自担任主将,一路追着南军主力的尾巴咬,白天派人袭击外出采樵的士兵,夜里偷袭疏于防备的营寨,目的就是要消耗南军的粮食和精力。
随着燕军断粮计划的持续推进,何福统率的南军主力日渐缺粮,再加上河边不易防守,于是何福决定率军撤退到灵璧。该处容易修筑防御工事,地形也相对险要,可以与燕军长久对峙,另外,他让平安亲自率兵护送大军粮饷,并与自己会合。
四月二十六日,南军运粮队携五万石粮食大胆朝灵璧移动,平安亲率六万步骑护送,大军结成之前的方阵,把粮饷围在中间,给人一种铜墙铁壁的感觉。燕军的谍报人员立即把南军的动向报告给了朱棣,他立即传令升帐点将,灵璧之战就此爆发。
按照朱棣的部署,燕军将兵分三路。*一路由朱棣亲自统率,目标是平安的六万援兵和南军粮饷;第二路是燕军的重步兵——虎贲,他们的任务是包围灵璧的何福主力,阻止他率部支援平安;第三路是燕王次子朱高煦统率的燕云铁骑,他们全数埋伏在灵璧不远处的树林里,任务是一旦何福出寨救援平安,就会合虎贲夹击南军。
燕军的作战计划相当完备,随着朱棣升起燕王帅帜,正在缓慢移动的平安立即遭到燕军的四面包围。如同之前的战斗,燕军同时从四个方向进攻平安的方阵,其中朱棣亲率骑兵左右驰骋,反复用弓箭射击方阵中的南军士兵。不想被动挨打的平安立即分出一支人马对战朱棣,这些人从方阵中疯狂杀出,直奔朱棣本部。
《奉天靖难记·卷四》:“上亲率大军往逆之,贼众来接战,以骑兵夹击之,左右驰射,矢注如雨,贼人马辟易。”朱棣指挥骑兵早已娴熟,一边正面迎战平安,另一边却分出人马至南军左右两翼,然后用弓箭反复打击,一时间箭如雨注,南军士兵死伤惨重,方阵由此松动。
燕军步卒见状,旋即集中力量攻击平安方阵的中央,特别是之前平安出征的位置,因为这里的兵力少了一大半。果然,平安的方阵最忌不平衡,一旦有一处兵力被调走,方阵就变得不再牢靠。燕军步兵在骑兵弓箭的远程加持下疯狂冲锋,轻轻松松就击溃了南军防线,杀入了方阵中央。
中央的南军全是运粮兵,虽然人数不少,但肯定不如朱棣的野战军,当即吓得四散逃走,使得本来就不怎么牢靠的方阵彻底乱成一团。燕军顺势掩杀,斩首万余级,俘虏了上万人,尽获其粮饷军资器械,平安大败而逃。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载:“王麾步军纵击,横贯其阵,断而为二,南军遂乱。”
视线转到灵璧方面。何福得知平安被包围后,当即率领全部军队出寨救援,与燕军上万虎贲大战连连。由于何福兵力远多于燕军,虎贲坚持了一段时间便被击退,何福就此顺利杀出灵璧,直奔平安所在。
见何福已经全部出寨,早已按捺不住的朱高煦立刻策马杀出,上万燕云铁骑鼓噪呐喊,声震山林,飞驰的战马踏起的烟尘几乎遮蔽了天空。何福不得不放弃前进,转身与朱高煦大战。就在这时,已经击破平安的朱棣率大军杀奔灵璧,突然猛攻何福侧后方,南军就此腹背受敌、军心大乱。何福本想坚持一下,但南军却力不能支,最终崩溃逃回灵璧大营。
燕军大胜,彻底包围了灵璧。
这场大战赢得漂亮,朱棣的战术也十分精彩,既有“围点打援”,又有“设伏夹击”,把燕军骑兵、弓手、步兵等兵种的优势发挥到了极*,是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经典战例,也是靖难之役最精彩的战例之一。
灵璧被围后,南军果然如同朱棣之前分析的那样,士气进一步下跌,缺乏粮食又让他们体力不足,战斗力也大幅度下降。对何福、平安来说,坚守灵璧肯定是行不通的,如果不想办法突围,南军要么被饿死,要么只有投降。
战后的那一夜,南军主帅大帐灯火通明,何福等南军将领也为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争吵不休,他们倒没有燕军那样的分歧,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应该迅速突围,到淮河补给粮草。于是众人约定次日以三声炮响为信号,大军就迅速从灵璧突围至淮河会合。
巧的是,燕军也在这一夜讨论作战计划,朱棣判断南军已是强弩之末,认为何福会立即突围,于是决定在次日发动一次总攻,要趁南军士气不振且疲惫不堪时彻底打垮他们。同样,朱棣也以三声炮响作为总攻的信号。
那到底谁会先打响信号炮呢?
“嘣,嘣,嘣……”
四月二十九日清晨,灵璧战场上突然响起了三声炮响,两军将士几乎同一时间开始奔跑,只不过燕军是列阵进攻,而何福却是手足无措,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该从哪个门逃走。显然,先打响信号炮的是燕军。
南军惊了,何福茫然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大军还没把行李打包,炮兵就擅自发出了信号,难道有什么紧急的事情发生了?
毫无疑问,从何福到士兵,整支军队都没准备好,以为燕军的炮响是己方撤退的信号。士兵慌乱无措,把能带的东西赶紧装起,不能带的也来不及烧了,有的人甚至连铠甲都来不及穿就跑出了营帐。他们全跑到寨门,彼此推搡,生怕晚一步便不能逃走,使得寨门反被堵住,另有一些人急得也顾不上从门逃走,直接从寨墙上跳下,最后落入壕沟摔死。
燕军趁机掩杀,把刚刚逃出来的南军士兵就地砍死,士兵们推着楼车、冲车攻向墙壁,燕云铁骑也高举战刀从城门杀入。南军士兵惊慌失措,又纷纷转身逃回,燕军就此控制了各处寨门,顺利杀入了南军营寨,除了收割人头,就是纵火焚烧。
南军士兵被包围在寨内,除了举手投降别无他途,左副总兵都督陈晖、右副总兵都督平安、右参将都督马溥、都督徐真、都指挥孙成等三十七员,内官四员,礼部侍郎陈性善、大理寺丞彭与明,钦天监副刘伯完、指挥王贵等一百五十员,通通被燕军俘虏,只有总兵大将何福单骑逃走。
至此,南军野战军主力全数覆灭,悍将平安被俘,而辽东总兵杨文于同一时间率领十万兵马南下会合铁铉,却在直沽被燕军将领宋贵杀得大败,杨文本人被俘,建文帝就只剩下长江和盛庸的战船了。朱棣由此继续快速南下,五月初七兵至泗州,指挥周璟初等率众以城来降。在那里,朱棣拜谒了祖陵,痛哭流涕地说道:“横罹残祸,几不能见陵寝。荷祖宗神灵,相佑予躬,今日得拜陵下,霜露久违,益增感怆。”
灵璧一战可谓靖难之役的转折,自此朝廷再无军队可以击败燕军,剩下的各处关隘城池根本无力抵挡燕军,淮河一带也不会出现第二个铁铉,这场藩镇对抗中央的战争似乎已经分出了胜负,剩下的“加时赛”还有多少变数呢?恐怕微乎其微吧。
能有如此战绩,朱棣的大胆决策和正确战术无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果不是他坚持继续南下,燕军绝不会有这样的胜利。
如今的朱棣再无忧虑,能挡下他的只有长江天险,然而滔滔江水真的能阻止气势如虹的燕军吗?
——选自P193—P198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