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2712623
《特里·普拉切特:脚注人生》是一部传记,忠实且真诚地记录了英国奇幻大师特里·普拉切特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它也是一部文学作品,有着独特的文体,文笔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它是爱的产物:它由爱特里的人们的回忆和记录组成,也注定会被爱特里的人们阅读,带来欢笑、惊诧和泪水,以及更多的爱。《特里·普拉切特:脚注人生》在2023年包揽了英国科幻协会奖、轨迹奖和雨果奖的非虚构奖项,或许,这正是一代代读者对特里的致谢。
《特里·普拉切特:脚注人生》是英国国宝级作家特里·普拉切特的唯一官方传记。
特里·普拉切特爵士是英国奇幻文学大师,现象级系列小说“碟形世界”的创作者,备受全球读者喜爱。他的作品畅销世界,其中洋溢着精彩的讽刺幽默;同时,他也热心公益,以人文关怀回报社会。但这一切,都仅仅是特里其人的冰山一角。
在2015年去世前,特里正在创作他最伟大的故事——他自己的人生故事。故事中,六岁的特里被班主任断定将一事无成,而他将用余生证明老师的判断是错的;他放弃了高等教育入学考试,选择成为一名记者;不到二十岁,他便有了自己第一部小说的灵感;在因对文学的贡献获封爵位后,他为自己铸造了一把剑……不幸的是,特里没能亲自写完这本回忆录。
如今,这本特里遗憾未能完成的书稿已由他的助理、挚友、现普拉切特文学遗产负责人罗伯·威尔金斯执笔补全。罗伯通过自己以及特里家人、朋友和同事的回忆,揭开了特里一生的全貌——从流连于书海的童年时光,到他令人惊叹的写作生涯,以及他如何遭遇和应对最终夺去他生命的阿尔兹海默病。
《特里·普拉切特:脚注人生》以无与伦比的洞察力和诙谐风趣的笔触,描绘了特里·普拉切特爵士非凡的一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传记作品。
【特里·普拉切特(Terry Pratchett,1948-2015),著名作者,著有全球畅销小说系列“碟形世界”。系列第一部小说《魔法的颜色》出版于1983年。普拉切特共创作了逾五十本畅销书,全球累计销量超过一亿册。他的多部小说已被改编成舞台剧和电影,他本人也荣获了包含卡内基奖在内的多项荣誉。2009年,普拉切特凭借他对文学事业做出的贡献,获封爵位。】
序 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危险的屋瓦、穿着衣服的鼹鼠和摆脱山羊班的命运
第二章 书籍借阅、中土大陆一日之旅和鲍勃·蒙克豪斯的趣闻
第三章 色情杂志、没吃完的蛋奶糊和撒旦配色的校服
第四章 消失的华夫饼、抽烟斗的人和墙纸上乍现的乳头
第五章 奇异蔬菜大赏、法官的底裤和地狱摩托
第六章 鸡尾酒大虾、泡泡车中毒事件和糖果罐里的死老鼠
第七章 丢茶壶、结冰的胡须和《地毯一族》的糖霜水晶蛋糕
第八章 希腊陆龟、酒桶里的鸡和缺席的太阳能炉灶
第九章 偶遇维京人、植物的声音和“每个人都要成为自己的特雷弗”
第十章 震撼的撞车实验、黄色的正确表达和四百词目标
第十一章 柠檬堆芯熔毁、飞钓修士和拉·鲁演的鹅妈妈
第二部分
第十二章 尼尔森勋爵的双角帽、尖叫的类人猿和甜酒的秘密
第十三章 咖喱葡萄、橘子酱和波纹铁
第十四章 胶皮手套、势利的电视节目和滑铁卢站遭殃的奥利维蒂牌电脑
第十五章 便捷的软件、横向富有和与吉他手共食辣椒肉酱
第十六章 巨魔娃娃、热门金曲和聚苯乙烯假牙
第十七章 单边挑眉、仙人掌帽和喷火的自行车踏板夹
第十八章 系领带、一闪而过的阴影和“恐怖分子”鼓手
第十九章 起泡咖啡、打开的窗子和黑色羽毛帽
第二十章 淘气的躺椅、外带虾球和苦涩的结局
后 记
序言
距离他过世还有五个月时,特里·普拉切特写了五封信,装进不同的信封,安全地锁在办公室里,留待信未来的主人在他逝后亲启。下面这封信是他写给我的。
亲爱的罗伯:
所以,我走了。有那么些日子,我觉得自己已经离开过了,所以我只盼着屋子现在能足够清爽又安静,好让我厘清那混沌不堪的思绪。我想我这辈子做得不错,或许本可以做得更好,但特里·普拉切特已经死了,多说也无益。
请帮我照顾好琳恩。把那些依照我的作品设计的漂亮饰品做出来,连同我的爱一起,带给她;每个圣诞和生日挑一份礼物送她;给她送花;每年陪她吃一顿丰盛的晚餐,若是条件允许,或是遇上什么值得庆贺的事,多去几次自然是最好;在我的纪念日,别忘了喝杯白兰地,在开心的日子里也要记得举杯欢庆。
照顾好生意,天道酬勤。感谢你所做的一切,感谢操持所有大大小小的事,以及感谢帮忙理尸体……衷心地感谢你。
学会飞翔,勇敢追梦。即刻就启程。不过一路小心。加油!
特里
于威尔特郡
2014年10月4日
我想在开头先说明一点:我和特里·普拉切特共事这么多年来,从没有过什么真的尸体要埋。的确,特里有时会朝人发火,而且完全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是个会忍气吞声的人,但还不至于到伤人性命的地步。所以,那些酷爱掘尸求索、冷案悬疑的书迷可要失望了,您现在拿着的这本书恐怕不是您期待的类型。
毋庸置疑,特里一生经历了太多事,而我站在独特的视角目睹并参与了(引用特里信中的原句)“所有大大小小的事”。这些正是本书计划讲述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旨在回溯特里一生的时光,而不是只局限于我伴他走过的岁月。我绝无借此书讲述我的人生故事之意,但也许我需要在开头篇章先花点时间解释一下我是谁,我为何有机会与特里共处一室、朝夕相处,以及我为他写这本传记的缘起。
作为背景提要:我叫罗伯·威尔金斯。“我”本该是位来自乡下的女士。至少,当特里觉得是时候找位私人助理时,他脑海中浮现出的是这样一位人物:
她应是被乡村小店的橱窗广告吸引来应征的,大概率已经退休了,一周能有几天时间来帮他处理些行政事务,填填表格,或许还懂怎么申报增值税。幸运的话,也许她还能确保办公室的冰箱时刻备有冲茶用的牛奶,因为特里总是忘记这件事,每次都得从书桌前起身,走一大截下楼去取。
她不能是特里·普拉切特的忠实读者(这点很重要),要不她可能会追着他问一堆问题,乃至寻求建议,或者更糟,要询问他的意见。这么说虽然不大友善,但这样的行为着实令人分心,有悖于替人分忧的初衷。
追根究底,特里会对私人助理有这样的设想,吉莉·库珀得负全责。吉莉和特里这两颗耀眼夺目的英国文星邂逅于一次伦敦出版活动的茶歇中(杰出作家有时是会这么不期而遇)。交谈间,特里听到吉莉顺嘴提了句,她的“私助”是位叫阿曼达的女士。吉莉用“天赐的”“和善有加”这样的字眼亲切地形容她,还不假思索地称她是“业内典范”。
诚然,特里在这世间的诱惑面前大多不为所动,但和多数作家一样,他也有纤薄却坚韧如钢的好胜心。这好胜心好似嵌在他身体里的一根钢琴弦,时不时地被敲出声响。这次即是如此。倘若著有《骑师》(Riders)、《对手》(Rivals)和《得分!》(Score!)等畅销作品的小说家都公开宣称她需要私人助理的帮忙,那么,特里身为当时作品以二十九种语言发行、累计销量高达近五千万册的作家,难道就不需要一名私人助理吗?
总之,对阿曼达的溢美之词,久久回荡在特里耳畔,直至那晚他孤身一人驱车返回威尔特郡时也未能散去。
那是2000年。特里五十二岁。他住在索尔兹伯里市郊一处他唤作“末日庄园”的宅邸。当时他已高居英国最畅销作者宝座十年,直至最近,才不情不愿地将这位置让给了一位叫J.K.罗琳的作家。《碟形世界》系列“已经出到第二十五本,正朝着四十一本的方向稳步迈进。除了该系列,特里还创作了不少其他作品,其中不乏备受儿童读者青睐的成功之作。这位了不起的创作者,从不曾遇到哪怕两分钟的写作瓶颈。因此,他对所谓的瓶颈期和为此抱怨的人也嗤之以鼻。特里每年创作两部作品,有时还能挤出时间写第三本。他的作品广受欢迎,随处可见,传成了一段传奇佳话:人们常说在英国各处,火车必须等到至少有一位乘客在读特里·普拉切特时才会发车。
如此显赫的成就,难免会给特里带来负担。他在时间分配方面承受的压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交付新小说的范畴。这种压力主要来自成功的附属品——被特里戏称为“做伪作家”的事务。在特里看来,“做伪作家”和“作为作家”截然不同。前者最主要的成果,即是让作家无法写作:就特里的情况而言,他每年有两场旷日持久、人山人海的英国巡回签售会以及其他海外场活动。他出席时总是戴黑色绅士帽、穿李维斯牌的黑色皮革夹克和雨果博斯的黑色牛仔裤,按他的话说,要穿出“街拍专辑封面”的气势。此外,他还会以雷同的造型,参加一场场座无虚席的讲座、会议和庆典。这些大小活动,越来越多地占据着他的时间,侵蚀着他的精力。
“做伪作家”的重担,还会跟着特里回到家中,以成袋信件的形式,出现在他的办公桌前。特里的书迷不仅数量惊人,他们对作品强烈而深刻的爱亦令人印象深刻。情难自已之下,许多粉丝会写信给他。更有甚者,还会寄来更为正式的求助信,通常是为了谋求建议或金钱,有些极为超前的寄信人,更是不吝二者皆求。信件数量之多,仅是阅读和回复特里认为必要的信件,就已经等同于一份全职工作的工作量。这使得特里在工作日完全无暇顾及他想做的事,比如,写书,或者一次写几本书。特里喜欢一边同时推进两本甚至三本书,一边默默酝酿着第四本的大纲。
还有办公室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有的是为了洽谈书籍、巡售和庆典的相关事宜,有的则是为了预约采访、评论或稿件(特里将这类约稿统称为给报纸增刊里的“我的爱勺”栏目供稿)。然而职业使然,新闻专业出身、曾先后担任报社记者和新闻官的特里,可做不到不接电话。要知道,错过一个电话,就意味着错过一个故事。我们之后会谈到,报社的从业经历,对特里的工作方式,可谓是影响深远。
永远值得阅读的真诚之作,它让我想起真正的特里。
——尼尔·盖曼
在所有业已逝去的作家中,特里·普拉切特无疑是最有生命力的一个。
——约翰·劳埃德
令人心碎,又不失风趣……时而欢乐,时而痛苦,一种亲密无间的阅读体验……能有本书这样一幅作家工作生活的近景图真是太好了。
——弗兰克·科特雷尔-博伊斯
这是一部感人至深、观察入微的作品……由最了解普拉切特的人讲述他的奇妙一生。
——《星期日泰晤士报》
[作者和传主]两人之间的友情在每一页中熠熠生辉……当然,[普拉切特]的粉丝们一定会喜欢这本书……即使是普通读者也会喜欢上这位独特作家包含情感的人生故事。
——《独立报》
这本传记的乐趣在于,它以普拉切特本人的方式从平凡中创造出神奇。
——《电讯报》
深情、风趣,完美地传达了普拉切特是如何将其20世纪50年代工人阶级童年生活的元素转化为一个无限丰富和新颖的世界的。
——《星期日邮报》
1961年末,特里十三岁,一位比肯斯菲尔德图书馆的管理员将三册用绳子捆扎的书推到这位“周六男孩”的桌前,说了句:“我想你可能会对这个感兴趣。”
特里后来谈到《指环王》时说:“那套该死的书是我一生之路上的绊脚石。”当时,托尔金的这部伟大作品尚未像现在这么热门:三卷书相继出版于1954年至1955年,但其创作早在1949年就完成了。学校里的其他孩子早就读了这部作品,针对它的讨论也已过了风口浪尖。所以,特里不慌不忙地将它搁置了几周,直到跨年夜帮父母的朋友看孩子时,才独自坐在别人家的起 、居室里翻开了第一卷。
卷首的地图顿时让特里预判这会是本好书。一本书开篇就有地图往往能反映出其质量之高,不是吗?这说明你将踏上一场探奇访胜的旅程。特里并没有失望。很多年后,他仍记得自己坐在六十年代的沙发上,前厅空空荡荡、略带寒意(这位业余保姆显然没有注意到暖气关了),阅读时他感受到“地毯的边缘衍生出大片的森林。我记得灯透过树木投出绿色的光。我从未如此真实地体验过置身故事的感觉。”
他一整晚都在读这本书。午夜到了,1962年接踵而至,但特里仍在阅读。接着,他的父母从派对回来了,他回了家,在床上一直读到凌晨三点。元旦当天醒来时,书就在他胸前。于是,他又捧起来继续读。当晚,特里就把三本书都读完了。据他的估算,他一共花了二十三到二十五个小时。读完第三卷后,他又翻开第一卷重新读起。
如果说《柳林风声》在特里的人生电影中出场时应以竖琴配乐,那么《指环王》就是另一个需要竖琴伴乐的时刻,并且弦应是拨得更用力。这是他初次接触“幻想小说”,也是他第一次停下来思考这个标签是否真的有意义,或者说是否真的像人们认为的那般有意义(就定义而言,所有的小说不都是某种程度的幻想吗?成年后,特里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投身这场辩论)。这还是他第一次陷入一种青 少年式的狂热崇拜中,他最终将走出这种崇拜,只留最深最持久的印记未能磨灭。当然,特里绝不是唯一一位在年少时将《指环王》奉为人类最伟大成就的读者。但考虑到特里在比肯斯菲尔德图书馆拥有的特权地位,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关乎书籍本身,还关乎它打开的更广阔的世界。它将特里送去了迄今为止他从未涉足的图书馆区域:神话区、远古历史区、历史区、考古区……就像引发了一场地震,任地面的裂缝朝着四面八方延伸。
……
一切还要说回比肯斯菲尔德图书馆和那摞用绳子绑着、被推到特里桌前的书。这个“笨蛋和做着白日梦的孩子”(再次引用特里的原话)在图书馆找到了属于他的可能性。那就是成为一名作家,写出能收录于图书馆的著作,供其他的笨蛋和白日梦想家发掘,以寻找属于他们的可能性……我坚信,由此产生的正向循环,会给特里带来比其他任何职业成就都要持久深刻的满足感。
“很难想象会有没先成为读者的作家。”特里曾这样写道。我几乎可以想象到他的样子,快满十二岁的他盘腿坐在儿童科幻区的地板上,低头读着一本在腿上摊开的书,旁边的地板还另放着几本,一条属于他的道路已在他的面前延伸开来。又或者,正如蕾哈娜为牌匾揭幕仪式发表讲话时所说:“爸爸生于比肯斯菲尔德,但特里·普拉切特诞生于比肯斯菲尔德图书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