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8628436
口述历史是一种起源于美国,并广为世界各国应用的公众记忆历史的记录方式。口述历史相较于大历史,是一种公众记忆的微观历史。口述历史在复原历史方面,有其他任何档案、文献资料无法替代的价值。口述史是为城市发展和历史保护留下鲜活资料的重要途径,是保存城市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记忆的重要载体。居民口述历史从平民的角度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见证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轨迹。
多维度展现了这些群体在枕流公寓的生活印记和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以及他们作为一个有血有肉之人在不同历史横截面的抉择与坚持。书中穿插不同时期的档案和影像资料作为补充印证。此外,通过分析居民口述和旧时平面图,采用建筑建模的手段还原了30年代枕流公寓建筑特征,为百年公寓在空间上的历史变迁提供参考。
本项目入选由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2021年度项目。
民居作为百姓生活最基础的空间载体,以多姿多彩的建筑样式和富有“烟火味”的生活气息,构成了一个街区的肌理,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这些有着百年历史、曾经或现在依然用于居住的老房子,不仅是为居民遮风挡雨的物理空间,也是不同时期社会综合状态的写照,更是目睹这些居民与家庭投身上海近现代发展的见证者。
枕流公寓建于1930年,是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时因设施高档齐备、名人汇聚,有“海上名楼”之称。本书围绕“枕流漱石”的精神内核,收集了近30位居民和管理人员的口述史,受访者包括艺术家和高级知识分子本人、二代及三代,年龄跨度达66岁。他们的职业涵盖画家、作家、导演、舞者、工人、公司职员、医务人员、西餐厅老板、教育工作者、物业管理人员等。多维度展现了这些群体在枕流公寓的生活印记和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以及他们作为一个有血有肉之人在不同历史横截面的抉择与坚持。书中穿插不同时期的档案和影像资料作为补充印证。此外,通过分析居民口述和旧时平面图,采用建筑建模的手段还原了30年代枕流公寓建筑特征,为百年公寓在空间上的历史变迁提供参考。
本书从社会、人文、历史、艺术等角度探究城市文化与人文历史,结合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精神文化的高度需求,深度挖掘现代城市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传承。
本项目入选由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2021年度项目。
一.华山路
Huashan Road / 24
二.枕流公寓
Brookside Apartment / 28
三.枕流之声
蔡迺绳:棒球少年就这样做了医生
Cai Naisheng, Moved in 1951 –
From a child who played baseball
to a doctor who saves lives. / 46
蔡迺群:当年“枕流”的顶费可买三层洋房
Cai Naiqun, Moved in 1951 – The
cost of obtaining a unit at Brookside
Apartment was equivalent to the
price of a three-story Western-style
house at that time. / 56
郭伯农 :“ 枕 流 漱 石 ”的世外桃源
Guo Bonong, Moved in 1952 –
A retreat away from the world,
where one can “pillow one’s head
on stream and gargle one’s mouth
with pebbles”. / 66
陈希平 :在 这 里 看 浦江潮起潮落
Chen Xiping, Moved in 1954 –
Watching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Huangpu River from here. / 80
王胜国 :站 在 父 亲 的肩膀上
Wang Shengguo, Moved in 1953 –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my
father. / 90
金通澍 :爱开电梯的“孩子王”
Jin Tongshu, Born in 1954 – The
“King of Children” who loved
operating the elevator. / 102
王慕兰 :当 一 个 画 家的妻子
Wang Mulan, Moved in 1956 –
Being the wife of a painter. / 116
沈黎 :腹有诗书气自华
Sh e n L i , M o v e d i n
1956 – Possessing a wealth of
poetry and books, one exudes an
air of elegance. / 124
洪唯深 :和 外 公 一 起刻版画
Vivian Hong, Born in 1985 –
Carving woodblock prints with
grandfather. / 130
徐东丁 :我是一个有根的人
Xu Dongding, Born in 1957 – I am
a person with root. / 144
吴肇光 :新 中 国 医 学道路上的千里之行
Wu Zhaoguang, Moved in 1957 –
A prolonged journey along the path
of medical advancements in New
China. / 158
陈尚方 :住 在 周 璇 生活过的房子里
Chen Shangfang, Moved in 1959 –
Residing in the house where Zhou
Xuan once lived. / 168
叶新建 :父辈们在这儿
生活,又从这儿离开
Ye Xinjian, Moved in 1959 – The
elder generations lived and bid their
farewells in this place. / 184
叶音 :阁楼上的舞者
Ye Yin, Born in 1991 –
The dancer in the attic. / 200
王群 :黄金地段的黄金岁月
Wang Qun, Moved in 1966 –
The golden years in the golden
location. / 230
刘丹 :我的越剧艺术家母亲
Liu Dan, Born in 1960 – My
mother, a Yue Opera artist. / 212
蔡居 :艺 术 道 路 是 漫长的
Cai Ju, Moved in 1973 – Engaging
in the arts is a long journey. / 242
张先慧 :是 这 里 改 变了我的人生
Zh a n g X i a n h u i , M o v e d i n
1975 – This is where my life
changed. / 254
马明华 :两 室 一 厅 里的三代人
Ma Minghua, Moved in 1976 –
3 generations in a 2-bedroom,
1-living-room home. / 266
颜茂迪 :老 祖 宗 传 下来的古董
Yan Maodi, Moved in 1976 –
The antiques passed down from
ancestors. / 274
陈宗华 :爱 听 春 秋 战国的野孩子
Chen Zonghua, Moved in 1979 – A
wild child who enjoyed the tale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 284
梁志芳 :时 代 在 我 们身上打下烙印
Liang Zhifang, Moved in 1982 – The
era leaves its mark on us. / 298
方锡华 :一边是儿子,一边是爱人
Fang Xihua, Moved in 1990 – On
one side is the son, on the other is
the beloved. / 306
吴永湄 :成 长 在 新 社会的女研究生
Wu Yongmei, Moved in 2000 – A female
graduate student growing up in the new era. / 316
朱胶泉 :从 我 的 名 字说起
Zhu Jiaoquan, Moved in 1954
–Let’s start from my name. / 324
Elliott Shay 和 Karen Banks :这里是我们人生旅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Elliott Shay and Karen Banks,
Moved in 2017 –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life journey. / 330
四.附录 / 346
五.写在最后 / 366
参考资料 / 388
枕流忆往(节选)
忘了在哪家酒店电梯里看到这样一条小贴士:“Our house Your home”,
顿时感到有一股暖流汩汩流淌过心头。我们常常混淆House和Home的概念,以
为拥有一套心仪的房子,便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其实,一座建筑,无论如何豪
华、别致,离开了人这样一个精神活动主体,就如同动物标本一般,了无生气。
反之,一所普普通通的房子,如果与一位思想深邃、情感深沉、经历丰富的历
史人物相关联,以及与其背后的一个家庭故事相呼应,House才能真正衍变成
Home,承载深厚的人文价值,永远矗立于历史长廊之中。
记得我曾在佛罗里达的基韦斯特岛邂逅过海明威故居。作家在那座朴素的
白色西班牙式花园小屋里,用那架简陋的打字机写出像《战地钟声》和《乞力马
扎罗的雪》那样激动人心的伟大作品。花园里或蹲伏,或仰卧,或游走的各色小
猫,仿佛卫士一般,守护着这位伟大文学家的家园。我也曾在汉堡市中心的一处
普通住宅区遇见过勃拉姆斯故居。里面保留着音乐家曾经用过的一架钢琴,那里
留下过他的激情与失望。我还曾在威尼斯一家有过狄更斯、瓦格纳和普鲁斯特印
迹的老酒店驻足数日,而普鲁斯特一段有关老旅馆的描述:“台阶一级挨着一
级,就是我们在颜色、芳香和美味中能感觉到的,常常会激起我们官能无限快乐
的和谐”,竟和我们所看到的景象有如此惊人的相似之处。……那些经历风雨洗
礼的旧屋,因为历史的熏染,成为有血有肉、充满精神内核的灵魂之家,而不仅
仅是一座寡淡无味的古董建筑。而坐落于华山路的枕流公寓也是一个像蜜罐那样
的文化之家。生存居住于此的住户,包括徐铸成、朱端均、周而复、峻青、叶以
群、沈柔坚、陶金、周璇、孙道临、王文娟、乔奇、傅全香、范瑞娟、余红仙、
李国豪……几乎每个人都书写了当代文化史的一部分,从而载入史册。由此,枕
流公寓本身成为不可忽略的文化驿站。
我在上戏工作了36年,每天都会经过枕流公寓的身后,可是与它真正的缘分,是从我的好朋友崔杰和徐东丁那里开始的。徐东丁是著名演员乔奇、孙景路夫妇的女儿,自幼就随父母住在枕流公寓。我常常听她说起小时候在小而精的花园里玩耍,在楼道里奔跑、躲猫猫,听老一辈的人讲起枕流公寓里住着的名人和他们的趣事,讲起在亲戚家做客的张爱玲在枕流公寓窗口,端着咖啡,与上戏佛西楼上同样喝着咖啡的情人遥遥相望。这些美丽的故事吸引着我的脚步,总想着有一天能够真正地融入其中。机缘巧合之下,我在2013年住进了枕流公寓,成了它的一份子。当我踏上它的台阶,从它的身后走入前院,花园豁然出现在我眼前,顿时觉得自己早已与它相识、相知。我走过这幢历史建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前人生活过的地方,用自己的眼睛透过一扇扇古朴的花式窗台,望向庭院。有时坐在花园,凝望着马蹄形建筑的每一扇窗户,能够感受到窗户下生活着每一家每一户真实的生活气息,窗户下的每一个人彼此都有一种悟对通神的感觉。
建筑有灵魂,与生活在其中的人息息相关。当我成为静安区人大代表,能够为静安区做一些事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不要辜负枕流公寓的这些年、这些人、这些事。我应该把曾经住在这里的人们的故事留下来,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留下些什么。于是我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要写写枕流公寓,记录下枕流公寓的故事,让世人能读懂这幢建筑,能够触摸每扇窗户后的质朴而热烈的生活。
王苏
全国政协委员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