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37870
- 《道德经》是老子教尹喜的悟道之书,《道德经悟解》是让现代人一窥道的堂奥之书。
- 作者以自己跟随多位明师的亲身实证体验,引领你突破语言文字障碍,深入经典本义,直探道的本源,开启悟道修行。
- 本书还原了《道德经》一书本来的道,将老子如何传授尹喜、尹喜如何领悟老子和盘托出,为读者读懂《道德经》明白道扫除障碍。
- 揭开了《道德经》中隐藏的悟道奥秘,纠正了前人对经典的认识偏差和误解,使现代人从道的本源去理解大道,体认大道,与道合一。
本书是作者修习经典多年,对《道德经》的深度体悟,首次从道的本源来解读《道德经》,通过心悟身解来展开圣人的实际悟道智慧。作者从时代背景、语言文字、玄妙本义三个方面,来还原《道德经》一书本来的道,将老子传授的智慧、尹喜所领悟到的道和盘托出。
本书对《道德经》每一章经文分五层递进讲解:一、解析难懂字词的基本义理;二、把古文直接翻译成现代语言;三、进一步准确表述经文背后老子的本意;四、将老子的中心思想,用较精辟的语句点出来,以利学人参悟;五、以譬喻、举例、故事等形式展开讲解,融会贯通,相互印证。
本书揭开了传统经典《道德经》中隐藏的悟道奥秘,也自然纠正了历史上对经典的认识偏差和误解,使尽可能多的人能够从道的本源去理解大道,体认大道,与道合一。
第一章 知非知否——懂者,非懂也,是名懂
第二章 美丑互为缘——只有心空才能永恒
第三章 头脑无欲可入道——打得念头死,方得法身生
第四章 鼓盆歌出四海情——空耶?不空耶?道到底是个什么面孔
第五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尹喜看到的是一个客观的世界,不可抓持,也不必执着
第六章 谷神为天地之根——心生万法,一切唯心造
第七章 无私而成其私——不被法缚,不被相骗,不被事惑
第八、九章 上善若水——流水不曾怀昨日,钱财名利身外物,急流勇退谓知机
第十章 玄德境界——一切唯心造,故勿追逐影幻
第十一章 空、有之幻相——“无”只是大道的另一种形式
第十二章 五色五味令人心迷——觉察外缘,秉持宁静
第十三章 好坏令人心迷——摒弃小我,找到大我
第十四章 虚道实传——新锐递上投名状,稽古之力传大法
第十五章 古之道者深不可识——道者无“者”,不是无人,只是无“我”
第十六章 虚乃“大”实——不遑多让方为真
第十七章 上道者不知道——一切顺其自然,但看它云卷云舒
第十八、十九章 道上烟尘下黄庭——宁缺毋滥才能得大自在逍遥
第二十章 下扬州看红尘市井——真正的清高是清醒,真心方是吾归心
第二十一章 高推圣境——虽无大道,小道能顶半边天
第二十二章 聊疗除心惑——勇敢地舍弃小我方为君子
第二十三章 凭道宣德——我们的心什么样,事就什么样
第二十四章 拆粉绿红白黑——凡事随缘不必强求,恰到好处才是“中道”
第二十五、二十六章 雕道厘心——道即是心,永恒的道,永恒的心,论世间道为最
第二十七章 宣道聆德——圣人无分别心,所以是有教无类接纳一切
第二十八章 营道——三世因果是为德
第二十九章 履道——无我,无为,敬畏大自然
第三十、三十一章 厚德行道——保任功夫就是对治妄想
第三十二章 了道——不是无心,只是无事,曲终人尽长流水
第三十三章 凡圣之区——起于心,成于心,归于心,不负于心
第三十四章 大爱无疆——真心真意,全心全意为众生
第三十五章 大道的接力棒传给你——紫气降函谷,铁肩担道义
第三十六章 驭道役德——传道传德传法脉,一路传承不中断
第三十七章 纵观道横看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三十八章 叹天下道——道之多寡,以德衡之
第三十九章 心得一以道——“一”就是“道”,“得一”就是“德”
第四十章 人间正道是沧桑——喜欢逆潮流而上的人接近道
第四十一章 五色道——道本无痕,惟人染迹
第四十二章 我们是“比较大仙”——道生一二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三章 嘘——听那话背后的声音
第四十四章 知足——心中无贪,处处当下,无有计较,方可入道
第四十五章 大道若朴——清静方能稳定智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乐——心若匮乏就会起欲望,心若清静,身心灵就一片祥和
第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章 为道日损,损,损,损——无事于心,无心于事,无事于人,无,无,无
第五十章. 生死为心造——有心有生死,无心无生死,止心为道
第五十一、五十二章 道者随缘——道如父,德如母,得其父母而知其子也
第五十三章 普世之道——透视大部分道徒的人心
第五十四章 道园之游——大心大道,孔心孔道,无心无道,存乎于心
第五十五章 厚德无漏——?一切事物都要有生灭,除了大道
第五十六章 尹喜见大道——躬亲传典,以道为师
第五十七、五十八章 保任圣胎 耳提面命——治心要定,治事可以灵活善巧
第五十九章 安道——心安了,才是你的立命之本
第六十章 万法本闲,惟人自闹——梦已经醒来,心不会害怕,自信、自当、自肯
第六十一章 安而能泰小天下——天下之交,心底无私天地宽
第六十二章 功成名就不如入道——君子常怀丈夫志,誓向生死索一回
第六十三章 真亦假来假亦真,生亦死来死亦生——放下时间,放下空间,最终放下小我
第六十四、六十五章 保任功夫慢慢做——能够把头脑与真心和合的人就与大道融为了一体,自在无碍
第六十六章 王道有良德——我无所我,物无所物,心无所心,不扯一物
第六十七章 衣钵垂训——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六十八、六十九章 尽道无心——做而无做,事而无事,人而无人,只是直去做了便是
第七十、七十一章 潜龙守道——圣人“不德”“被褐而怀玉”
第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章 安妥道德——舍弃小我,回归大我,才是人生的终极解脱
第七十五章 养德——不要把生命只当作满足私欲的工具,而是体验大道的神器,才是真正对得起此生命
第七十六章 柔弱胜刚强——一切圣人的经典都是要大家不执着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第七十八章 柔软过于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七十九章 无欲行德——有德的人处理矛盾是解决心,而无道的人只会解决事
第八十章 圆德止心——初见道者,须先养圣心,守心如玉如如不动,方可成就
第八十一章 大道至简——情到深处人孤独,爱至穷时尽沧桑
结束语
后 记
一、正本清源 融合于道
1.《道德经》本质是讲大道,以及人如何合于道——德。而非学问、 哲学理论,也非落在政治、军事、为人处世等层面,老子只是借物喻道而 已,见道后一切尽在其中。禅宗有语:“但得本,不愁末。”即此意。也正 因如此才叫“经”。 所以本书在作者实证智慧,同频共振和着力参究下,透过时代背景人 文关,语言文字关,如是本义关,来还原经书本来面目,展圣人的智慧及大道的宏伟。 本书名用“悟解”是表示尽量解到尹喜悟到的那个层次。
2.《道德经》是老子面对面给尹喜讲道,不是直接写的。老子为使尹喜言下悟道,根据其现场当下的内心活动因机施教。尹喜根基深厚,悟性超群,所以《道德经》才会如此的完美绝伦。经书中所用的比喻,联系的事物,大多都是根据尹喜的身份职位,围绕着他的生活阅历而设立的,最终尹喜完全听懂而悟道。
3.本书指出了《道德经》众多版本的根源,纠正前人的误解。从根本上将歪曲的部分予以纠正,以还老子直指人心、大道本源的圣意高度。
二、破除神秘 回归平常
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本书从智慧的高度,以尹喜为佐证,讲解了大道的可见性与可行性,破除大道的神秘性,大道不再是九天之上缥缈恍惚,远离人群的空哲理,不再是少数人的附庸风雅,而是以智慧的角度来说明大道在一切事物中的意义,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从而让大家以正知正见来认识智慧,了解中华文明的伟大,最终助益身心与家国安康。
三、融合经典 相互佐证
道乃天下之公道。古今中外都有智者圣贤传播智慧言教,以启世人之心光,指宇宙之本源。所以本书融会贯通了诸多大家的思想来相互印证, 既丰富了阅读的内涵,也便于读者多角度的理解。进一步也说明文明智慧 本来无根本上的差别,因为宇宙只有一个根本,只因不同的语言,不同的 地域文化及表现形式才有所差异。
四、体悟生命 层层递进
本书分五层递进,这样才能达到充分而透彻的解读,深入而宽广的展示。 第一是“解析”,是把难懂字词的基本义理逐个解析出来;第二是 “白话”,是把古文直接翻译成现代语言;第三是“意译”,因为“白话” 受原文字的局限,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表述准确言句背后老子的本意;第 四是“心解”,是将老子的中心思想挖掘提炼,用较精辟的言句点出来, 以利于少数比较深入的学人参悟;第五是“延展”,这个部分可以不受语 句、篇幅的限制,用譬喻和举例,结合我们的实际,来讲解大道的用处, 以适应更广大层面的中外读者,旨助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第一章
知非知否——懂者,非懂也,是名懂
【原经】
道a,可道,非常b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c,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d,以观其妙e;常有欲,以观其徼f。”此两者g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h”。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帛书版】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还需与帛书版本对照,因为原本是“恒”字,“恒”字很重要。)
【解析】
a“道”:宇宙乾坤的性质,法则,根本。
b“常”:替代帛书的“恒”,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意思是:永远不变。
c“名”:抽象概念。“无名”:头脑没有起心动念的时候。
d“欲”:起心动念,向外求索掉入了红尘。
e“妙”:里面的原理,功能,幻化。
f“徼”“窍”:外表现象。
g“此两者”:指无欲、有欲。
h“玄”:精微极致的小,也就是“始”和“母”。
【白话】
“道”,咱们可以这么叫它,但不是它的不动本体,只是先给你们“道”的一个概念,要说这个就是名字,可以就算名字吧,但其实不是真正的名字。因为不给它附加上任何抽象概念才是天地的本质,若有个标签的话那就是万千的事物啦。所以说,在你没有启动分别心时看到的宇宙万物才是本体道,而一旦你起心动念,有分别心了,就把一个道看成分散的万物概念了。道和万物是一个东西,只是标签不同罢了,都是“穷极点”。穷尽再穷尽的尽头,就是道和万物概念的产门。
【意译】
(大概尹喜说:师父,您给讲解一下先圣的“道虚无形,其督冥冥,万物之所从生。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
这个大道,咱们就勉强用“道”来称呼吧,一是为了说起来方便,二是为了你们有一个悟的目标。但你要清楚,一旦有了名相就不是那个真正的大道了,就是跟你们定义、认为的万事万物一样了,就都是头脑里的抽象概念了,因为万事万物本来是道,只是被我们给分成了一个个单独的事物,你就只能看到万事万物而看不见那个整体的、不变的道了。那怎么才能见到道呢,就是在你还没有升起念头的时候看世界就是道,而一旦你头脑一介入,就将道打成了碎片,你的世界就只有万物啦。所以先圣说,不论是道还是宇宙万物,都是一个东西,都是硬币,只是圣人凡人看到了不同的面,是凡圣认知的不同罢了,都是那个“原极点”,你那个穷极之穷极的地方,就是宇宙性质、游戏规则的展示屏。
【心解】
道是“道”不假,虽非非道,但没有真正见到,只是“山寨版”的道。大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在你无分别心、无我的时候才是道,而一有了对待,看到的就只是道性所显现的事物。当我们以平等心去看待一切,没有高下之判时,一切就本来是道。圣人凡人有一个东西是一样的,那就是心。它小之又小直至无空间、无时间,但却能映照出大而又大的世界,吞吐六合。“若问此玄玄会得?此玄玄外更玄!”
【延展】
我们都说“万事开头难”,《道德经》开篇第一句就给后世来了个下马威,各家对它的解释不同,有的断句也不同,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难”,因此,开头的难关不知让几多英雄好汉折戟沉沙!
咱们给补上了尹喜的问话,用括号给括出来,是因为本来就有,但是尹喜自己没有记录给后人。也许有人会有异议,觉得老子那“完美无缺”的东西,加上了就画蛇添足了,破坏了原有的“完美”结构。首先,《道德经》很难有人给解释好,是因为很难看懂,关键就是因为缺少尹喜的问题。大家就很容易看向相反的方向,也就是非“道”的地方,这就是方向性错误。为什么佛经容易看懂?主要的原因是有问话。因此,不要把《道德经》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瓷罐,而是如一个破碎的陶罐。博物馆展览,如果摆一堆陶片,我们看着就很枯燥,而文物工作者,努力用白石膏将碎片撑起来一个立体的器型,这样我们看上去就有了形状,尽管出土的只有小部分的碎片,但是那直观的视觉效果非常有代入感,使咱们看到了文物的本来面目,在这里,尹喜的话就相当于石膏。佛经里面的字都一样大,其实完全可以把阿难的字印小一号,但是没有,这说明,徒弟的问话同样重要,是佛经的组成部分。没有徒弟问,佛是不讲经的,是徒弟启动了一部佛经。
“道”是名词,是宇宙的游戏规则,宇宙之性,不是什么东西,只是一种性质,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只是脑子里的一个虚拟概念。
老子在《太上清静经》里说,大道“无名、无形、无情”,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大道只能是找一个字来凑合形容一下,因为你一起名字就把它单独分出来了,那就立即成了事物了,是在头脑的妄想中产生的标签,而其实宇宙中的一切就根本不存在非道,我们找不着哪个地方贴不上“道”的标签,所以也就根本用不着贴,就好比我们没有必要在地球上插上“地球”的界碑,因为没有不是地球的地方。
比如与一个人视频对话,问:“哪个是屏幕?请你指给我看看。”他会说:“你看到的就是屏幕,我就在这里面,所以我没有办法指给你,我就是屏幕的显现,你看到我就是看到了屏幕。”“言之灼灼,奈何弦殇!”
除非他在那头再拿一个手机,然后指着手机说“这个框子里的就是屏幕”。就是说,他必须在屏幕的外面才能指给你,在里面就只能给你形容、描述,甚至于讲故事。在《道德经》里,首先是屏幕里的圣人在给屏幕里的尹喜讲什么是“屏幕”。再次,是圣人说:我现在讲“道”,你一听到,一想找它,就已经不是真正的了,真正的要在你找之前、你想它之前。大家看,这有多难!但是不管有多难,世界上还是有很多的人见到了,比如尹喜。尹喜在《文始真经》第六章曰:“一陶能作万器,终无有一器能作陶者,能害陶者。一道能作万物,终无有一物能作道者,能害道者。”意思是说大道是不能被改变、损害、消耗、磨损的,因为道是性质、性能。它有些像“热”“温度”,“热”不能独立存在,只能存在于物体里,因为它不是物质而是性质。比如吹风机吹过来风你感觉到热了,虽然不像火锅或热水是东西,但是热是存在于空气中的,真空中就没有地方附着上。所以,“性能”是看不见的,但是一切都是它造的。就像“温度”是看不见的,但我们摸到的一切东西,什么都有它。比如冬天我们在外边摸什么都是冻手的;夏天哪儿都是热的,柏油马路都烫手。因为一切都有温度,所以红外成像仪才能工作。
“名”这里是指头脑里的标签、概念、理念、名字。比如“能量”就是人们给运动定的指标;比如“时间”是人们给运动和空间定的指标;比如软件,没有也不耽误生存,但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方便。
这个第一章是老子关起门来的一个专修活动,非常像禅宗的“打禅七”,会使学生多多少少悟到一些端倪,或悟了一半。尹喜是全悟道,就是达摩说的“得了我的皮,得了我的肉,得了我的髓”。参加了老子的这个闭门专修活动,就自动成为老子的门人。
大早上老子一进来,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说这几天的所悟。老子看了看,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悟入,挺满意的,但是老子知道,除了尹喜,其他人还有距离,就跟大家说:大道是在你的分别心之前才能见到,之后,就落在了分辨出的标签道理上了,就错过去真正的“道”了,而看到的就只是万事万物了,你们其他人是悟到了“道”的一半含义,当然外表面事物和大道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然后老子给出了一个悟道的指标:你们必须见到那个既小之又小又大而又大的心才是见道。
咱们打个比方,这个活动就好比老子教大家“御剑飞行”去了解火星。有的人一点也飞不起来,他们看到的火星就是一般人看到的样子,但是也学习到了理论知识(得了皮)。有飞上天空的,有飞到了太空的(得了肉),有飞到火星的轨道上了(得了骨),只有尹喜一个人跟着老子在火星上着陆了,踩到了火星的土地(得了髓)。回来之后老子跟大家说:你们在座的都是我的徒弟了,因为你们都多多少少了解了火星,在当今天下已经没有人比你们有智慧了,你们都是硬核,都可以开堂讲课啦,但是真正全看到火星(大道)的,只有尹喜一个,我就封你为讲火星的下一代权威啦。就是说,那堂课在“道”的道路上所有学员都弯道超车了,而尹喜是直接飞过去了。
“道,可道”,就是仰望天空,欣赏那美丽的火星,歌颂它,景仰它,而非“恒道”。老子是教我们飞上去,而不是崇拜,宗教就是永远的信仰,而信仰就是遥远的凝望。
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很有限,语言的传递也很有限,通常情况下人们只能听懂见过的,而没见过的就必须拿大家见过的来形容、比喻才行,所以给尹喜解决难题都要用例子来描述,讲治国用兵是为了让尹喜理解“道”。
“道,可道,非恒道”字面意思:“道”是大道,但是是纸上谈兵的“道”,是空洞的“道”,是概念层面的“道”,是“山寨版”的“道”。所以,第一句话的两个“道”是指大家听老子讲的“道”,而学习到的大道的知识、概念、标签。第二句话的“道”就是老子希望大家知道的真正的大道,是悟的“道”。其他人有的也悟得非常好了,起码比天下非老子的学生都强。天下,除老子之前的学生外,已经找不出来了,可以给天下弘扬、传播、宣讲“道”了。那么尹喜是真正的、完全彻底的悟道者。
老子的意思:尹喜,你已经悟道了,你就与宇宙合一了,宇宙就是你的那一个点——“玄”。刚刚你悟道时,由你的下丹田上冲两股能量,螺旋上升到达泥丸宫,与太虚相接呈千叶华盖,产生一切——“众妙之门”。你现在就是无我无为,无我之为“大”,无为之为“道”。扶桑神树既表现宇宙,也同时表现这里讲的人体内部的这些,“人身一小宇宙”。大家可以参考本书第六十二章“延展”里解释“万物”太阳神的内容。中西方古代都有权杖,那是向世人展示能够沟通宇宙大道的人就是大家遵从的王(我们现代叫“巫师”)。权杖是王那打开的中脉,权杖头的梨形球是中脉顶端的松果体。王在行事时拿着权杖表示不是我干事,而是替天行道,是得了天旨的,其实就是见了大道,叫“权威”。我们看“欧西里斯权杖”上面缠绕着两条蛇,表示中脉玄通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