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2517643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闽南佛教古寺庙建筑艺术与景观研究”(批准号:18BG138)的最终成果。
闽南地区因独特的自然条件、多元的地形地貌、丰富的人文资源,拥有众多的佛教寺庙建筑,仅泉州、厦门和漳州三市就遗存有700 多座佛寺建筑。作者从中择取138 座兼具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景观价值以及旅游价值的佛寺进行个案研究。闽南佛寺景观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精髓,另一方面受到地形的影响,其寺庙选址、园林布局、植物的选用和配置手法等,充分体现了闽南传统园林不同时期的造园艺术手法。因此,探索和研究闽南佛教古寺庙的建筑艺术与人文景观不仅有助于保护与利用闽南风景名胜和文化古迹,还可为现代佛寺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编 闽南佛教寺庙建筑艺术与景观研究综述
第一章 闽南佛教寺庙发展概况 3
第二章 闽南佛教寺庙选址特点 17
第三章 闽南佛教寺庙空间布局 29
第四章 闽南佛教寺庙建筑类型与特征 56
第五章 闽南佛塔的类型与特征 106
第六章 闽南佛教寺庙建筑装饰艺术 131
第七章 闽南佛教寺庙景观艺术 158
第八章 闽南佛教寺庙建筑与景观的保护和创新 182
第二编 泉州佛教寺庙建筑艺术与景观个案研究
第一章 鲤城区佛教寺庙 197
第二章 丰泽区佛教寺庙 227
第三章 洛江区佛教寺庙 250
第四章 泉港区佛教寺庙 257
第五章 石狮市佛教寺庙 265
第六章 晋江市佛教寺庙 275
第七章 南安市佛教寺庙 303
第八章 惠安县佛教寺庙 337
第九章 安溪县佛教寺庙 351
第十章 永春县佛教寺庙 366
第十一章 德化县佛教寺庙 375
第三编 厦门佛教寺庙建筑艺术与景观个案研究
第一章 思明区佛教寺庙 403
第二章 同安区佛教寺庙 426
第三章 翔安区佛教寺庙 437
第四章 海沧区佛教寺庙 441
第五章 集美区佛教寺庙 445
第四编 漳州佛教寺庙建筑艺术与景观个案研究
第一章 芗城区佛教寺庙 453
第二章 龙文区佛教寺庙 464
第三章 龙海市佛教寺庙 470
第四章 云霄县佛教寺庙 495
第五章 漳浦县佛教寺庙 509
第六章 诏安县佛教寺庙 521
第七章 长泰县佛教寺庙 532
第八章 东山县佛教寺庙 535
第九章 南靖县佛教寺庙 546
第十章 平和县佛教寺庙 554
第十一章 华安县佛教寺庙 569
附录一 笔者考察的闽南佛教寺庙一览表 572
附录二 参考文献 588
后 记 599
前言(节选)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大约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播和融合,对我国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民俗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佛教文化中,古寺庙的建筑艺术与人文景观自成体系,有着独特的宗教审美特征。佛寺在古印度称作“samghārāma”,音译为“僧伽蓝摩”“僧伽蓝”,简称“僧伽”“伽蓝”,另有浮屠间、兰若、伽蓝、招提、精舍、丛林、道场等别称。一座完整的佛寺既包括各种功能的建筑物,也包含周边的园林景观。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以凝练简洁的笔触,将江苏常熟破山寺远离尘世的幽静与空寂表现得淋漓尽致。
福建简称“闽”,“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地区。广义上的“闽南”包括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以及龙岩市的新罗区与漳平市等;狭义上的“闽南”仅指号称“闽南金三角”的泉州、厦门、漳州三个地级市,也是本课题所研究的区域范围。闽南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雨水充沛,背山面海。历史上,中原汉族曾四次大规模进入闽地,第一次是西晋末年的八姓入闽,第二次是唐代陈元光开发漳州,第三次是唐末五代王审知治闽,第四次是宋室南迁。汉族移民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闽地,加快了闽地的开发和进步,中原文化也由此成为闽南文化的主体。除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外,闽南文化还深受海洋文化的熏陶。泉州、厦门和漳州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区,与台湾海峡隔海相望,自古便海运发达。自清代以来,由于海禁,闽南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区域,闽南人纷纷“下南洋”,建立起强大的华商网络,并带回海外文化,丰富了闽南文化的内涵。因此,闽南文化具有古老性、独造性、开放性、兼容性、开拓性、一体多元性、海洋性等特征,具有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双重色彩。总之,“闽南文化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区域文化,它以闽南方言为载体、融合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以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兼有独特方言与强烈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宗教类型多样,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景教、日本教、犹太教等都曾在这里传播过,其中以佛教最为兴盛,泉州和漳州有“佛国”之称,佛教文化是闽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座古佛寺都是一座活的博物馆,佛寺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涉及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园林艺术、文学艺术以及宗教哲学、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闽南佛寺建筑作为当地传统建筑的最高典范,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多元的人文内涵、灵活多样的艺术形态,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影响了一代代闽南人的精神生活。闽南佛寺景观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精髓,另一方面受到地形的影响,其寺庙选址、园林布局、植物的选用和配置手法等,充分体现了闽南传统园林不同时期的造园艺术手法。因此,探索和研究闽南佛教古寺庙的建筑艺术与人文景观不仅有助于保护与利用闽南风景名胜和文化古迹,还可为现代佛寺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
佛寺是佛教信仰的直接产物,是佛教意识外化的实体,是在现实世界中建立的一片净土,既体现出佛国世界,又呈现出天人和谐的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场所归属感。闽南古佛寺的建筑与景观充分体现了闽南人的思想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选址合理、布局巧妙、建筑水平高超、园林艺术精湛等特征,集中体现了闽南的山地特征、滨海特色、地域审美倾向等,在闽地建筑史和佛教艺术上均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佛寺建筑与景观的特征,呈现出闽南人独特而多元的审美特征。
本课题主要研究闽南佛寺的建筑与景观,具体内容包括:①探究闽南佛寺的总体布局、建筑造型、艺术装饰、景观设计等,并对佛寺特有的建筑物,如佛殿、佛塔、石窟等进行探讨。②归纳与总结闽南佛寺的景观特色,揭示闽南佛寺建筑与园林景观的深层意境、山林文化与海洋文化内涵。③比较闽南佛寺与福建其他地方、江南地区及中原地区佛寺的异同。④总结闽南佛寺发展的历史、现状、趋势,探索佛寺建筑现代化的多元路径。⑤为佛寺建筑与园林景观的保护与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本课题名为“闽南佛教古寺庙建筑艺术与景观研究”,重点调研民国元年(1912)之前建造的古佛寺,也兼及近代新建的佛寺。据统计,泉州、厦门和漳州三市共遗存有700 多座佛寺,笔者亲自考察了较有代表性的222 座寺庙,再从中择取138 座兼具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景观价值以及旅游价值的佛寺进行个案研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