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编辑推荐
☆ 创造性解读,明智明势。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叙述方式讲永恒的改革主题。紧跟写史、读史、学史大势,汲取当前话语体系中闪耀智慧的部分,古今结合,深入分析历史周期率。
☆ 梳爬史料,抓取重点,助高效阅读。以“跳读”的方式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中将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创世、盛世、危世、末世对应兴、盛、衰、亡提炼成春、夏、秋、冬四册,合并同类项,突出重点。
☆ 文学笔法,拓展阅读趣味。以随笔式写法串起严肃史料,融入思考、洞见和一针见血的评论,张弛有度,引领读者轻松走入历史情境中,体会读史兴味。
☆ 批阅十余载,获多方赞誉。聂震宁、马勇、韩志远、白烨、梁鸿鹰、杨少衡、谢咏等史学、文学名家高度肯定、大力推荐。
本卷简介:
“春之卷”探讨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新生王朝如何通过政治、经济方面的创新手段巩固统治,进而蓬勃发展。书中具体聚焦于西汉、东汉、东晋、北魏、唐、辽、北宋、金、西夏、南宋、元、明、清等13个持续时间较长的王朝,着重梳理它们各自开国立朝初期所开创的盛景,或从某一具有代表性的年份展开历史截面,同时在时间线上向前后拓展,探其活力所在,并就同时期的文化、艺术、科技发展进行总结并做了独到的思考。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聂震宁) …i
作者序 …vii
前 言 历史需要一种新的读法 …xix
开篇语 切片式看长寿王朝 …001
本卷视角 …001
“三代”:儒家至爱 …005
帝制之前“孔子的笼子” …009
第一章 西汉初60年 …022
开国立朝:突然毁“鸿沟之约” …022
最大看点:“无为而治” …025
千古之叹:“孔子的笼子”第一次大改造 …031
第二章 东汉初30年 …050
开国立朝:中兴与定鼎 …050
最大看点:“柔道政治” …052
千古之叹:三岁当皇帝可笑还是可悲 …060
第三章 东晋初30年 …065
开国立朝:流而不亡 …065
最大看点:侥幸灭蜀 …068
千古之叹:野无遗贤好还是野有遗贤好 …072
第四章 北魏初60年 …080
开国立朝:堪与法兰克帝国相比 …080
最大看点:中国史上第一次禁佛 …082
千古之叹:一个民族向外学习有多难 …085
第五章 唐初30年 …093
开国立朝:猫儿掀桌为谁作 …093
最大看点:多元的文化 …097
千古之叹:武则天该骂还是该赞 …111
第六章 辽初30年 …117
开国立朝:东亚仅此像大国 …117
最大看点:策马渡黄河 …121
千古之叹:游牧族的飞跃 …127
第七章 北宋初20年 …130
开国立朝:山寨“黄袍加身” …130
最大看点:“文以靖国” …133
千古之叹:宋仁宗真是个好皇帝吗 …145
第八章 西夏初70年 …152
开国立朝:再现三国鼎立 …152
最大看点:坚持履行和平协议 …155
千古之叹:小王朝的正名之事 …157
第九章 金初40年 …161
开国立朝:法制罕见之好 …161
最大看点:彻底向中原靠近 …163
千古之叹:帝王的自我批评 …169
第十章 南宋初40年 …175
开国立朝:送上门的皇印 …175
最大看点:和平带来双赢 …177
千古之叹:“孔子的笼子”第二次大改造 …183
第十一章 元初20年 …199
开国立朝:“被华夏文明所征服” …199
最大看点:挥泪斩宠臣 …202
千古之叹:皇帝为什么越来越蛮横无理 …207
第十二章 明初30年 …214
开国立朝:“驱逐胡虏” …214
最大看点:“救济斯民” …215
千古之叹:明朝时期的贸易 …230
第十三章 清初百年 …236
开国立朝:偶然之偶然 …236
最大看点:封建王朝的最后盛世 …242
千古之叹:明清时期为什么逐渐陷入停滞 …252
小 结 长寿王朝的“长寿秘诀” …261
序言
◎名人评论
历史是一个,历史又是无数个,其中的区别主要就在于叙述者。这是又一个叙述者独具慧眼和匠心的奉献。独具慧眼而见遍地金瓯,独具匠心而显蕴藉风流。至于转身和改革,虽然是中国历史永久的话题,然而却历久弥新,引发深思。
——著名出版人、韬奋基金会第四届理事长 聂震宁
历史发展具有偶然性,决定偶然性的那个具体因素,才是历史学要寻找的东西。但对于大历史来说,也不能否认历史发展有其规律大致可循,比如,通观数千年中国历史,不论怎么演化,基本上就是一个又一个王朝“兴起、鼎盛、衰落、灭亡”四部曲。国家如何保持强韧的发展势头,走出兴盛衰亡的“历史周期率”呢?这是冯敏飞新著最引人深思之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所研究员 马勇
本书一改历史著作晦涩难懂的顽疾,如若吹进历史领域的一股清风,值得称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 韩志远
一般的历史书,多是平均使用笔墨,更为关注的是历史演进的“线”,并不特别在意历史季节这样的“点”。而冯敏飞紧紧抓住历史季节这样的最为精彩的“点”,将“点”与“点”连缀起来,让人看到中国每个王朝发展演进的历史全貌。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白烨
冯敏飞的历史题材创作走的是介于严肃讲史和民间讲史两者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既有对历史的细致考证探究,更有建立于史实之上的自我发挥,以古观今,以古证今,以古见今,可给人以不少有益启发。
——《文艺报》总编辑 梁鸿鹰
生动语言比比皆是,既表述出历史事件本身,又产生了古今映照之效,让他笔下的历史事件有了一种现代感,更呈现出丰富的语言色彩。
——福建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杨少衡
真实史料,生动叙述,把脉中国朝代兴衰,探寻古老帝国存亡之路。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谢泳
切片式看长寿王朝
历史四季,本卷主题为春,着眼于创世。
据柏杨统计,中国历史从黄帝上任至溥仪退位的4643年间,共有83个大小不同的政权、559 位帝王。当然,这仅是一家之言。有些王朝在史料上出现一次或数次便石沉大海,所以中国历史上究竟有多少个王朝至今仍是一笔糊涂账。比如两汉之际王莽的“新”朝,仅存15年,跟秦朝一样,好些历史学家忽略不计。
中国历史上造反太多,太多人想当帝王。仅在新莽崩溃、刘秀称帝前后,就有十几个造反头目称帝建政。例如蜀郡太守公孙述,臣僚李熊劝他称帝,说:“蜀地沃野千里,战士不下百万。所谓用天因地,成功之资啊!”公孙述听了当然动心,可他心虚,不敢妄为。这时,梦中有人对他说:“八厶子系,十二为期。”“八厶子系”显然是“公孫”二字;“十二为期”理解有分歧,应当指汉室12 个帝王(包括吕后),意思是汉室气数已尽,该由公孙述来替代。也有说指统治期仅 12 年,所以公孙述梦醒而来又喜又悲,叹道:“虽然可以贵为帝王,可是国运太短,怎么办?”老婆倒比他想得开:“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有12 年!”经这么一开导,公孙述不再犹豫,起兵反王莽,比刘秀早两个月称帝,不过真的十余年便灰飞烟灭,在帝王谱系当中了无踪迹。历史上像公孙述这样的“帝王”数不胜数。部众劝李寿称帝,占卦“可数年天子”,有人欢欣说“一日尚足,况数年乎”,李寿即表示赞同:“朝闻道,夕死可矣。”弑杨广的宇文化及在败亡之时,忽然感叹:“人生固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李自成也是在败退北京之时匆匆称帝……
所以,本卷所关注之春,必须界定于长寿王朝之春。
古今中外,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关于“大国”“强国”“帝国”之类的话题总是热门。我们现代仍然常常不无骄傲地称“大汉”“大唐”“大宋”“大元”“大明”“大清”等。
“大国”与“强国”“帝国”等概念看似意思差不多,但细寻起来,还是有些许差异。有些人偏重于军力强、疆域大,有些人则偏重于综合国力强、国泰民安,见仁见智。
长寿是人类古往今来最普遍、最基本的愿望。鲁哀公请教治国之道时,孔子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并具体指导说:“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
作为万民之上的帝王,更是强烈地奢望长生不死。秦始皇、汉武帝等诸多帝王极力追求仙药,好几位帝王甚至落得因服所谓“仙丹”而死的下场。同时,几乎所有帝王也强烈地奢望“家天下”千年万万年。只是鉴于此前从未有一人真正不死的残酷现实,秦始皇又不能不做好死亡的准备,亲自拟好一系列名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通过血脉实现秦王朝永恒的目的。他的传国玉玺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玉玺在唐时更名为“受命宝”,后辗转落到辽国皇帝耶律隆绪的手里。耶律隆绪虽是地道的契丹人,但他有相当水平的汉文化,以诗寄语“子孙皆宜守,世业当永昌”。在北京朝阳门外神路街公交车站旁,迄今耸立一座高大的黄彩琉璃牌楼,三间四柱七顶,正间的南北两面各有一块石匾,北面字为“永延帝祚”,南面字为“秩祀岱宗”,相传为明代内阁首辅严嵩所书。帝祚即帝位﹑皇位。千古帝王,不论何姓何族,与秦始皇无不同愿。尽管早有人哀叹“人生不满百”,但还是一代代高呼“万岁”,响彻云霄,声遏白云。
古埃及人更聪明,宣称他们的国王就是神。国王不但自己长生不老,而且能够把永生赐予他人。因为人们期望感恩的神王能慷慨地允许那些曾经在此生尽心侍奉过他的人作为永远忠实的奴仆,分享神的永生。法老就是这样,利用民众奢望长生的心理加强自己的统治。中外古代帝王的美好愿望无不落空,不少还是在自己手上成为泡影。不过,幸好帝王也必然会死,不然暴君昏君带来的苦难没完没了,连对好日子的期望都不敢有。
祈盼盛世,祈盼长治久安!祖先的美好理想源远流长,这应该也是现代世界各国人民的心声。
看长寿王朝,当然比看短命王朝更有意义。
天地四季的时间分明,可以精确到几时几分立春、立夏、立秋或立冬,历史四季则无法界定统一的时间,只能以“模糊数学”论。长寿王朝之春的视角,有两类:
一是该王朝的第一个盛世(治世、中兴),有的开国立朝伊始即计入盛世,如北宋、南宋;较多是历经一两代打好基础才开始,如西周、西汉、清等。
二是王朝前期的某一年,虽没有盛世之誉,但相对较兴盛时期的代表年份。具体时间不限,距开国立朝或20年,或30年、40年、60年不等,比较随机。选择这样的点做切片式分析,也是挺有意义的。黄仁宇一方面将中国上下数千年浓缩成一册《中国大历史》,另一方面则将1587年往深里挖掘成《万历十五年》。关于后者,黄仁宇特别说明:“万历十五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既然通史有通史之长,断代史有断代史之长,那么选取某年某事深究之史也有其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