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2205687
1.一部贴合现代社会意义的中国哲学普及之作。既适用于希望了解中国哲学的入门读者,也适用于想要通过了解中国哲学发展史而充实生命精神的进阶读者。
2.不同于市面上千篇一律的解读,而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多维度、多方面智慧解读哲人思想,带领读者汲取精义以致用,实现中国哲学在生活中的转化。
本书对中国哲学史的解读,有一些非常新颖的观点。它不再围绕知识的研究和方法理论的阐述,而是结合诸子百家不同的思想立场,用西方逻辑,按照时间发展的线索将中国哲学里的精神和德行的修养功夫,按照道、理、用的框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本书从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哲学史,深刻地探究了中国哲学史的奥秘。全书既引用原典,依经解经,又借用今人的理论来阐发作者自己的观点,从根本上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国哲学的儒、道、墨、法及佛学各宗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中国哲学的神奇智慧精髓,是一部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文笔优美的潜心之作。
导论 中国哲学的整体生命观 001
第一节 整体生命观与中国哲学 001
第二节 由整体生命哲学到转化的方法和功夫 010
第三节 中国哲学的系统思维 016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源头 020
第一节 哲人帝王 020
第二节 道统之特色 022
第三节 整体生命哲学论 026
第二章 应变与处变之学的《易经》 028
第一节 《易经》的结构和发展 028
第二节 《易》理的三义和应变的方法 038
第三节 整体生命哲学论 049
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争鸣 052
第一节 春秋思想勃兴的原因 052
第二节 整体生命哲学论 059
第四章 中国文化的至圣先师——孔子 060
第一节 哲学史上两种不同的安排 060
第二节 孔子一生思想的演变 062
第三节 孔子的一贯之道—仁 067
第四节 孔子仁道思想的实践 074
第五节 孔子思想的检讨 080
第六节 整体生命哲学论 083
第五章 无为自然的老子 085
第一节 什么是道家 085
第二节 老子其人与其书 087
第三节 老子思想的精神和运用 091
第四节 老子思想的检讨 104
第五节 整体生命哲学论 109
第六章 为底层群众代言的墨子 111
第一节 和儒家对立的另一派 111
第二节 墨子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 112
第三节 墨子思想的特色 114
第四节 墨子思想的衰微 123
第五节 整体生命哲学论 126
第七章 舍我其谁的孟子 128
第一节 儒学的发扬 128
第二节 孟子的生平、著述以及思想的渊源 133
第三节 孟子思想的精神 136
第四节 孟子对各家的批评 148
第五节 孟子思想的检讨 149
第六节 整体生命哲学论 152
第八章 科学实证与思辨之学的墨经与别墨 154
第一节 从墨子到别墨 154
第二节 《墨经》思想的特色 155
第三节 名家的产生与没落 159
第四节 名家思想的检讨 165
第五节 整体生命哲学论 167
第九章 逍遥自在的庄子 168
第一节 从老子到庄子 168
第二节 庄子的生平及其著作 176
第三节 庄子思想的精神 179
第四节 庄子思想的检讨 195
第五节 整体生命哲学论 199
第十章 博学深思的荀子 200
第一节 儒学的新局面 200
第二节 荀子的生平和著作 205
第三节 荀子思想的新贡献 207
第四节 荀子思想的检讨 223
第五节 整体生命哲学论 225
第十一章 法、术、势三派合一的韩非 226
第一节 法家思想的先驱 226
第二节 韩非的生平及其著作 231
第三节 韩非的思想精神 233
第四节 韩非对各家的批评 244
第五节 韩非思想的检讨 246
第六节 整体生命哲学论 248
第十二章 战国以来思想的流变 250
第一节 百家之学的兴盛 250
第二节 儒家的后学者 251
第三节 其他百家之学 261
第四节 整体生命哲学论 270
第十三章 一波四折的汉代思想 272
第一节 由战国到秦的统一 272
第二节 汉代思想的一波四折 273
第三节 汉代在哲学思想上的成就 282
第四节 整体生命哲学论 286
第十四章 天人感应之学的董仲舒 288
第一节 汉代思想演变的两条路线 288
第二节 董仲舒的使命 294
第三节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之学 298
第四节 天人感应之学的检讨 304
第五节 整体生命哲学论 311
第十五章 玄学清谈的魏晋名士 312
第一节 什么是玄学 312
第二节 玄学思想形成的原因 314
第三节 玄学的两派 316
第四节 玄学清谈的检讨 336
第五节 整体生命哲学论 337
第十六章 炼丹吃药的神仙梦想之流 339
第一节 神仙之学的源流 339
第二节 神仙之学的理论 342
第三节 神仙之学的发展 351
第四节 神仙之学的评价 354
第五节 整体生命哲学论 355
第十七章 印度佛教的传入与风靡一代的隋唐佛学 357
第一节 汉末佛教的传入 357
第二节 魏晋佛学的发展 359
第三节 印度佛学中国化的两位先锋 363
第四节 佛学各宗的传承与中国佛学的建立 371
第五节 整体生命哲学论 384
第十八章 建立人性的中国佛学的惠能 386
第一节 禅学的渊源 386
第二节 惠能与中国禅学的完成 391
第三节 中国禅学的发展和得失的检讨 401
第四节 整体生命哲学论 406
第十九章 新儒学的三位先锋 408
第一节 新儒学的形成 408
第二节 宋初的三位新儒学的先锋 414
第三节 宋初三哲思想的检讨 428
第四节 整体生命哲学论 429
第二十章 理学思想的大师——程朱 430
第一节 二程和朱子之间的关系 430
第二节 二程之间的异同 431
第三节 程颢的思想境界 433
第四节 程颐的为学功夫 436
第五节 朱熹集理学大成 442
第六节 理学家对佛学的批评 453
第七节 整体生命哲学论 455
第二十一章 心学思想的大哲——陆王 457
第一节 朱陆之间的对立 457
第二节 陆九渊与心学的开端 459
第三节 自南宋到元明的思想发展 464
第四节 明代心学的先驱 465
第五节 王守仁在心学上的伟大成就 468
第六节 陆王心学与禅学的关系 476
第七节 整体生命哲学论 481
第二十二章 在转向中展望中国哲学 482
第一节 自阳明以后中国哲学的转向 482
第二节 西方新潮影响下中国哲学所遭受的冲击 493
第三节 中国哲学的展望 501
第四节 整体生命哲学论 508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