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623161
“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BKS004)及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2020JYT01)阶段性成果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永军副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昱教授,专家审定
为了普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先进而非过时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必须撰写出足以与西方经济学中的《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水平相匹敌的马克思经济学教科书。而这正是本书撰写的初衷。
本书涵盖了大量的数理知识内容,并且有效地借鉴了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的诸多概念。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利用西方经济学的方法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不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还是西方经济学的初学者,本书都是值得一读的佳作。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者为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长期担任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副会长一职。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资本论》的数理化方面成绩显著,本书是其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本书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下对《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再构筑,并尝试遵循《资本论》各个章节的结构顺序,梳理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关系。
本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在于利用西方经济学的方法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因此,不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还是西方经济学的初学者,本书都是值得一读的佳作。
序言
第一章 马克思的人类学 唯物主义视角下的人类、自然以及生产关系
- 作为基础的生产活动
人类、自然、生产——劳动的本源
人类、生产资料、生产——肉体劳动和精神劳动
人类、他人的生产资料以及生产——所有权、阶级和生产关系
-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上层建筑
对自然关系中的上层建筑——国家和意识形态的生产力作用
阶级社会中的上层建筑——阶级国家与意识形态
阶级国家和意识形态的生产力特征
III. 何谓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以及相对自律性①——政治运动中的相对自律性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以及相对自律性②——意识形态的中立外观
资本主义人格和后资本主义人格
从集团主义社会到“自由人的联合”
第二章 商品生产社会的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生产力数量上的性格、实现自我增值
价值的资本
- 商品生产普及的条件——生产力
从自给自足经济到商品经济
专业化利益和流通部门生产效率的提高
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
- 成为交易物品的商品——被具体化的唯物主义人类观下的商品交易
并非单纯生产而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从交换价值到价值
III. 成为特殊商品的货币——具体化的唯物主义视角下的货币目的
不是单纯的以商品而是以货币为目的的生产
成为特殊商品的货币
货币的职能及其之间的关系
- 实现自我增值的货币资本——成为被具体化的企业生产目的的利润
以利润而非单纯的货币为目的的生产
仅在流通过程中创造利润这一外在表象
马克思的论证方法——生产活动是利润的来源
第三章 工业社会下的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本质、充当劳动指挥权的资本
- 享有“劳动指挥权”的资本资本的另一个定义——劳动指挥权
置盐信雄对剥削的证明——“马克思基本定理”
考虑联合生产和固定资本的“马克思基本定理”
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剥削对应原理
阐明“雇佣劳动”特质的抗争交换理论
资本家为何物?——剥削的第一定义与第二定义
生产资料起决定性作用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关于“资本”与“资本主义”的辩证法理解——定义—关系—具体的整体性
- 剩余价值的数量变动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延长劳动时间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生产力上升而实现的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以及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对资本实际上的从属
III. 非工业部门内的“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化
建筑业的“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化
医院的“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化
零售业界的“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化
学校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化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灭亡 基于资本积累理论、量变引起质变
- 阐释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模型——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模型
问题设定
工业革命后的目标——最优资本设备量
- 忽略储蓄的再生产条件——简单再生产
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公式
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模型对简单再生产的阐释
III. 剩余价值的资本转化——扩大再生产
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公式
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模型对扩大再生产的阐释
庞巴维克“时差利息论”的再阐释
- 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趋势——资本主义积累的终结
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模型的价值表现
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增大法则
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和柴田—置盐定理
“零增长社会” ——后资本主义社会
关于后发国家对先发国家的追赶问题
市场中的后资本主义企业——股份制公司社会主义论
- 原始积累和国家资本主义
原始积累论的课题和对雇佣劳动者强制的形成
产业资本家的产生
资本积累初期强制积累的必要性和国家资本主义
第五章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部门间分配
- 《资本论》的课题与构成
- 资本循环、周转及社会再生产——资本流通过程
资本循环及流通过程
资本周转
III. 剩余价值向利润、利息、地租的转化及分配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产业部门间的利润率平均化及生产价格
总量一致命题与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潮流
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的情况
含商业部门的再生产公式以及利润率平均化
总利润在利息和企业者收入间的分配
土地垄断和地租
作为资本主义现象的资产价格上升
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模型对泡沫经济的解释
地主阶级和其他阶级之间的矛盾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
- 农业革命——迂回生产体系的飞跃式发展形式
农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跃式发展
以耕地积累为目的的社会——农业社会
人口增长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的转化
耕地积累带来的农业生产力提升的具体表现——奴隶制与农奴制
牛耕带来的集约型农业下的耕地积累
从建造象征性的纪念物到形成共同体、阶级乃至国家
- 奴隶制及农奴制时期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生产方式
封建社会以前和封建社会下的手工业
游牧民族的畜牧改革和“牧奴制”
渔业生产方式的发展
III. 狩猎在从猿进化为人类过程中的作用
纵观始于南方古猿的人类全史
附录1 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权市场模型
企业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家庭的效用最大化问题
市场均衡的各个条件
从市场均衡向基本模型的动态方程式转化
分权市场模型与基本模型的关系
附录2 引入阶级关系的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模型及其含义
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剥削”概念的动态化
劳动阶级有无资本积累决定权的影响
附录3 表现牛耕的引入及普及所带来的农业经营规模差距的历史性动态模型
“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 向“经营规模变动模型”的扩展
经营规模的历史性变动模型
数学附录 关于动态最优化问题的解法
离散时间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模型的解法——拉格朗日乘子法
连续时间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模型的解法——当期值汉密尔顿函数法
连续时间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模型的解法——现值汉密尔顿函数法
与分权市场模型的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序言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科书的中文译本,针对的是已具备西方经济学知识素养的本科生。本书的日文版是笔者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时一直延用的教科书,笔者十分期待能将本书完整地译制成中文版,以便让中国的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本书的韩文版已于2013 年出版,中文版也曾在2014 年出版发行。但是,由于2014 年的中文版中存在较多的翻译瑕疵,加之此后日文版原版经历了两次修订,所以笔者决定将本书的中文版进行重新翻译并予以出版。
实际上,本书的英文版翻译出版项目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为此,笔者特地研究了英语国家的一些类似书籍。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欧美国家几乎不存在此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科书”。相较而言,此类书籍在中国比比皆是,在日本和韩国也尚存些许。事实上,如上述提到的那样,本书(日文版) 是笔者在庆应义塾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时使用的教科书,但在欧美国家几乎不再开设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正规课程。这不仅导致人们无法深入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同时也阻碍了人们对中国政治制度等的深入理解。反言之,我们也可以认为只有那些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正规课程的形式列入教学纲要的国家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复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笔者认为中日两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但是,中日两国的马克思学者们又该如何履行这一责任呢?首先,笔者认为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而不仅仅是浅尝辄止。更进一步地说,为了普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先进而非过时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必须撰写出足以与西方经济学中的《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水平相匹敌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科书。而这正是本书日本版撰写的初衷。正是源于这样的初衷,本书涵盖了大量的数理知识内容,并且有效地借鉴了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的诸多概念。读者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笔者试图凭借本书(日文版) 在日本这样一个盛行西方经济学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争夺一席之地。
为了确保本书在维持上文提到的“中级”水平和“数理说明”这两个特征的同时,能够成为一本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科书”,本书中不仅概况性地解说了《资本论》全三卷的内容,并且花费了相当多的篇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释说明。从开篇目录可以看出,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二章至第四章大致上与《资本论》第一卷的内容相对应,第五章则与《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内容相对应。而第一章则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内容)为主,第六章主要是对“ 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的一些讨论。与其他教科书相比,本书的一个特点在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与对《资本论》中“ 剩余价值学说”的解释,在本书全文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正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明确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是由“历史唯物主义”与“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同等重要的理论构成。不仅如此,笔者在此还想强调的是,阐明了“资本主义本质”的“剩余价值学说”其自身也可被认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分。“资本主义”这一阶级社会与其他阶级社会的区别在于: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处于对等的关系,劳动者获得了合理的“劳动报酬”,这导致剥削不再那么赤裸裸地表露在外。如此一来,对于这个秘密(即在平等关系下剥削的产生) 的揭示便成了明确“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的一大任务。换言之,就此意义而言,我们可以将《资本论》视为刻画人类历史全貌这一研究的一部分。因此,只有在这个人类历史全貌刻画完成之际,“马克思项目(Project Marx)”才算是功德圆满。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在几乎撰写完《资本论》草稿后再次全身心投入历史学研究,且恩格斯亦是如此中得到佐证。如此看来,这就是生活在《资本论》全三卷发行之后的我们必须集中精力研究这个领域的理由。顺带一提,不仅仅是在第一章和第六章,本书中的每一章都对该章节研究对象所对应的社会制度为何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够产生这一独特的历史存在进行了阐释。
此处,还必须提及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即本书并非依附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而是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为论述的基础。大多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接触西方经济学时,习惯性地从“反市场主义”的立场出发,这导致了他们不可避免地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视为最大的敌人。而本书对西方将经济学的理解与大多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相左,这点可能会引起许多读者的不适。为此,这里需要明确地指出,就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目的(即“剩余价值学说”的研究目的) 而言,市场机制是否能顺利地调整供求关系其实并不重要。由日本有史以来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置盐信雄1所证明的“马克思基本定理”揭示了:不论通过何种市场机制来调节价格,只要有利润存在,那么剥削就势必存在。因此,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对因价格刚性、外部性、信息不完善或是“暴力”等因素导致的特殊“剩余”产生机制做过多的解释。从《资本论》的研究目的来看,最重要的是阐释即使是在不存在上述各种特殊因素的纯粹市场均衡情况下,剥削也依然存在。这也是本书之所以不考虑上述提到的诸多特殊因素,而是从一般均衡的视角出发进行论证的原因所在。需要多提一笔的是,在日本有一个享誉世界的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流派——“宇野经济学”,该学派也提倡把《资本论》体系作为“纯粹的资本主义理论”来发展。
然而,不难想象,只要是试图用一个通常被公认为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模型来解释马克思,那么在这个模型的设置上就必然存在某些合理性。因此,笔者在此想要重申的是,西方经济学中,包括明确定义每个经济主体的选择问题,以及关于个人“效用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设定,从其本质上而言都具备唯物主义性质。人们并非受“正义”,而是受“利益”驱使。正是由于人们受“利益”驱使,才导致了劳动者阶级和资本家阶级就利益问题产生矛盾。而这种理解恰恰正是源于历史唯物主义论。
事实上,这个和经济学中不容忽视的“实物”维度上的问题也密切相关。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倾向于从“价值”维度出发进行讨论。但实际上,劳动者阶级想要知道的并不是“自己获得的消费资料(商品) 中包含了多少劳动力”,而是“自己获得的消费资料(商品) 作为实物的话值多少钱”。用效用函数来表示的话,应写成U=f(实物量),而不是U=f(价值量)。为此,我们在讨论时就必须将对象锁定在两点上,即能够阐明这种关系的框架以及决定表示“价值(投入劳动量)”和“实物”之间比率的劳动生产率的生产函数。
总的来说,上述内容是对本书分析框架的一些补充说明。最后,笔者还想就本书第四章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最优增长理论”的构思做稍许说明。虽然在本书文末附录1中笔者也讨论了“分权市场模型”框架下的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模型,但第四章中所讨论的“社会计划者模型”才是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模型的原型。也正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模型的社会计划者模型,我们才能够具体地计算并描绘出(而不是单纯地解释“经济是这样发展的”这一事实)“什么是人类的最优路径”。目前针对这点存在很多的误解,因此笔者在此想要特别加以说明。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模型是一个旨在解释“ 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展,以及最终又为什么必然走向灭亡”这一“zollen”的模型。在笔者看来,这也正是本书中讨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所在。本书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模型这一框架证明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
如上所述,本书借鉴西方经济学的语言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诸多命题。因此本书的编写是在与周围的西方经济学家们进行多次讨论的基础上完成的。他们在纠正文章的错误以及模型的拓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此,笔者尤其要向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同事大平哲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马克思主义最优增长理论是由笔者及笔者在京都大学任教期间的学生山下裕步(现任日本独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共同构建,书中也有许多部分是笔者在京都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任教期间与周围的研究生们共同完成的。笔者也想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谢意!
最后,笔者还要感谢本书的翻译李晨(现任日本桃山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她是笔者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时期的学生。本书的中文翻译主要由她负责完成。此外,笔者还要感谢大连外国语大学杨立国教授策划了此次翻译出版项目,以及中国画报出版社承接了此次出版项目并予以悉心校正。也归功于二者,此次出版才有幸获得中国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资助并顺利出版。在此,笔者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2022年春暖花开之际,书于东京。
大西广所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方法和观点的基础上,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数学方法,针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进行数学推导,使其与当代经济现象更加贴近,从而更加方便读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针对当代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同时也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当代青年的吸引力。
——李永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