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975500
- 时隔三十年,莫言重写经典!
重写《高粱酒》,新编《檀香刑》
美到极致!比小说更悲壮、更辉煌!
- 一本书囊括“红高粱”“檀香刑”全精华
精华版《檀香刑》,浓缩版《红高粱》
历时六年精心打造,国家大剧院等各大顶级舞台巡演
歌剧《檀香刑》提炼了小说的精华。——莫言
- “唱”着写出来的新书——莫言向剧作家的转型
读莫言的剧作,很难不唱出声来
戏曲创作始终是我的梦想。——莫言
- 给小人物一束追光, 用舞台讲述没说完的故事
我把这些在小说中像影子一样的人物,改成了一个有台词、有唱段、有性格的人物。——莫言
- 随书附赠“莫言书法题诗”国风书签!
本书收录《高粱酒》《檀香刑》两部剧作,以及相关演讲和文章。
《高粱酒》以莫言最负盛名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为底本,创造性地重写了“红高粱”的故事。莫言将舞台追光投射到原本边缘的小人物身上,让他们一跃成为有个性、有悲喜的耀眼主角,照亮了他们在艰难生存中奋勇抗争的热烈人生。
《檀香刑》改编自同名长篇小说,讲述戏班班主孙丙组织乡民反抗殖民者却被施以“檀香刑”的悲剧故事。剧作中,传统山东琴书、茂腔与歌剧艺术交汇融合,人性欲望与民族大义相互碰撞,爆发出辉煌的艺术之美。
高粱酒
剧中人物/003
序幕/005
第一场/007
第二场/017
第三场/027
第四场/041
第五场/049
第六场/057
第七场/063
第八场/071
第九场/077
第十场/083
第十一场/089
檀香刑
剧中人物/097
序幕/099
第一幕/105
第二幕/115
第三幕/127
第四幕/137
尾声/151
附录
《高粱酒》改编后记/155
门外谈戏/161
《高粱酒》改编后记
三十二年前,拙作《红高粱》首发于《人民文学》。当时,《人民文学》主编是王蒙先生,小说组的负责人是朱伟先生。这部中篇的准确写作时间是一九八五年的深秋,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而作。那时我正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初生牛犊,不知天高地厚,经常口出狂言,现在想起来,很是后悔。当时,学院的条件很差,我是在阶梯教室里,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完成这部作品的。稿子写完后,就给了朱伟。春节期间我在高密,接到了朱伟的来信,他说王蒙主编对这篇小说大加赞赏,准备在三月份头条发表。这封信让我整个春节假期都处在兴奋之中。
小说发表后,得到了很好的评价,我记得第一篇肯定的文章是从维熙先生写的,题目叫作《“五老峰”下荡轻舟》。“五老峰”具体所指,我记不清楚了,大概是指此类题材创作中的一些老套路。从先生也没有百分百肯定,他很中肯地提出了“奶奶”在高粱地里的大段抒情,显得“矫情”等问题。后来《文艺报》发表了李清泉先生的《赞赏与不赞赏都说》。此文充分肯定了《红高粱》的主要方面,也尖锐地批评了小说中诸如剥人皮等残酷的描写。当时我并不能够完全接受他的批评,但他的批评引起了我的反思。
之后,我陆续写了《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四个中篇,与《红高粱》合在一起,起了个总题目《红高粱家族》,作为一部长篇出版了。
一九八七年,张艺谋筹拍了电影《红高粱》,其中使用了包括《高粱酒》在内的两部中篇的素材。这部电影于一九八八年获得了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当时,这是一件挺大的事,《人民日报》曾发过一整版的文章,题目叫作《〈红高粱〉西行》。
后来,郑晓龙导演又把这部小说改编成六十集电视连续剧,电视剧不仅使用了全部小说素材,还添加了很多人物和情节。电影用减法,电视剧用加法。
截止到现在,根据此小说改编的剧种有: 评剧、晋剧、豫剧、茂腔,还有舞剧,还有一些剧种正在创作中。这些剧我或是到剧场看过,或是看过录像,感到都有自家的特色,都是在原作基础上的再创造,都对原作的境界有所提升。那为什么我还要自己再改一遍呢?
首先,我觉得小说中九儿嫁给麻风病人这个重要的情节,在小说中可以存在,但出现在舞台上,就让人感到心里不舒服。麻风病在过去的乡村,是个巨大的禁忌,我的小说中多次写到过麻风病人和与他们有关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令人痛苦不已或扼腕叹息的,这是人类社会中一个伤疤,至今还在隐隐作痛。
在这个剧本中,我把麻风病人改成了肺病患者。更重要的是,我把这个在小说中像影子一样的人物,改成了一个有台词、有唱段、有性格的人物。估计读者或是观众,对这个人物不会有太多的反感了。
另外,原小说中尽管没有明写余占鳌是杀害单家父子的凶手,但在作者的预定中,人,就是他杀的。改编成舞台剧,这个问题必须回避。因为不管是什么朝代,无论你是什么理由,不管是什么法律,都不会允许你跑到人家洞房里去杀人。所以在这个剧本中,我非常明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人,不是余占鳌杀的,他也根本没有想去杀人,他只是想去把九儿抢走。洞房里去抢人家的新娘,也不是光彩的事,但有爱情的旗帜遮掩着,勉强也算合理吧。
我体会到,写剧本与写小说有很多共同点,最大的共同点就是: 写人物。写不出人物的小说不是好小说,同样,写不出人物的剧本也不是好剧本。在已有的《红高粱》剧本中,余占鳌和九儿是男女主角;在这个剧本里,我增添了凤仙这个人物,减少了九儿的戏份,又大大增加了刘罗汉的戏份,使他成为主角,而让余占鳌成了配角。在戏中,余占鳌的性格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刘罗汉的性格,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从一个懦夫,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宁死不屈的英雄。
当然,一部戏,最终还是落实到一句句的道白、一段段的唱词上,故事是用这些讲述的,人物也是用这些塑造的。为了写好唱词,春节期间,我向台湾作家张大春学习律诗,废寝忘食一周,略有心得。回头来再次修改这个剧本,因心中多了韵律这个准则,自然就发现了很多应该修改调整的地方。当然,要把一个剧本的唱词写得句句合辙押韵,那实在是太困难,只能是尽力而为了。
最后,我要向我的朋友,剧作家咏之先生表示感谢,他的鼓励和支持,坚定了我学写剧本的信心。
(原载于《人民文学》2018年第5期)
新的人物设置和故事以及新的呈现方式,让我们从语感韵律开始贴近了红高粱所种植、生长的土地、人间,并逐渐从主角的天地浩气、侠骨柔肠中真切动人地领略到民族精神的厚重坚实和英雄气概的硬朗正大。 ——《人民文学》评《高粱酒》
这部山东人写、山东人演、讲述山东地方故事的民族歌剧,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为民族歌剧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 ——《光明日报》评《檀香刑》
在莫言的作品中,既有中国的传统戏剧的民间性,也有莎士比亚、契诃夫、布莱希特等西方戏剧的影响,并且熔合得非常恰当,真正做到了世界文化的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学者 陈晓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