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83753
《文心雕龙》被称为“作者之章程,艺林之准的”,因其“体大虑周”而备受现当代学人推重。研究它的学问成为一门显学,被称为“龙学”。在诸多译注本中,陆侃如和牟世金先生撰写的《文心雕龙译注》,因其注释准确详明、翻译圆融畅达而成为经典。这是一部融学术性和普及性于一炉的全注全译本,可以引领读者走进“龙学”的殿堂。
目录
引论
一、产生《文心雕龙》的历史条件
二、刘勰的生平和思想
三、《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
四、论文叙笔——对前人创作经验的总结
五、创作论
(一)割情析采
(二)创作论的总纲
(三)摛神、性——艺术构思和艺术风格
(四)图风、势——对作品总的要求和具体要求
(五)苞会、通——从《通变》到《附会》
(六)阅声、字——从《声律》到《练字》
(七)《总术》——创作论的总结
六、批评论
结语
一、原道
二、征圣
三、宗经
四、正纬
五、辨骚
六、明诗
七、乐府
八、诠赋
九、颂赞
十、祝盟
十一、铭箴
十二、诔碑
十三、哀吊
十四、杂文
十五、谐隐
十六、史传
十七、诸子
十八、论说
十九、诏策
二十、檄移
二一、封禅
二二、章表
二三、奏启
二四、议对
二五、书记
二六、神思
二七、体性
二八、风骨
二九、通变
三十、定势
三一、情采
三二、熔裁
三三、声律
三四、章句
三五、丽辞
三六、比兴
三七、夸饰
三八、事类
三九、练字
四十、隐秀
四一、指瑕
四二、养气
四三、附会
四四、总术
四五、时序
四六、物色
四七、才略
四八、知音
四九、程器
五十、序志
参考书目
引论
出现在公元5、6世纪之交的《文心雕龙》,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文艺理论史上,也是一部值得我们引为自豪的杰作。早在公元9世纪初,《文心雕龙》的部分内容便流传海外①。公元1731年,日本出版了冈白驹校正的《文心雕龙》句读本②,这是国外出版的第一个《文心雕龙》版本。19世纪以后,国外不仅出版过多种《文心雕龙》的原本和译本,供研究《文心雕龙》的“通检”和“索引”也不断出现了③。这说明《文心雕龙》在理论上的成就及其历史贡献,正越来越多地为世界各国文学研究者所注目。
国内研究《文心雕龙》的论著,近年来更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在研究、译注、考证等各个方面,不断取得显著的新成就。特别是《文心雕龙》在今天,已不再是少数专家研究的对象,而成了为数众多的读者所需要的读物。广大古典文学爱好者,不满足于第二手的、众说纷纭的评介,而要求研读原著,这是大好事。但由于《文心雕龙》涉及的问题相当繁复,用典较多,更以骈文谈理论,这就给今天的读者造成一定障碍。这本译注虽是企图为扫除文字上的障碍而略尽微力,但译注者的理解,未必尽符刘勰原意,所以,主要还是供读者参考译注去研究原文。这篇引论,是仅就笔者浅见,对读者将遇到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产生《文心雕龙》的历史条件
《文心雕龙》在南朝齐梁之际出现,当然不是偶然的,而有其必然的历史因素。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乱而又是大融合的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在这个期间错综交织,十分尖锐。这种情况虽然和《文心雕龙》的产生没有直接联系,但《文心雕龙》出现于齐梁时期,又和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分割不开。
文学理论是创作经验教训的总结。而这个时期文学创作上可资总结的经验教训极为丰富,这就和汉末以来动乱分裂的局面,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正如刘勰在《时序》篇所说,本期文学历史的第一页,建安文学的出现,就“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历史的狂潮不仅把文人们卷到“世积乱离”的现实生活中去,使之多少接触到一些时代的气息,反映了一些“风衰俗怨”,而且在现实的教育和启迪下,抛开了汉儒死守章句的老路,从而逐步认识到文学艺术的独立意义。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浓厚的,但他不仅看到汉末以来“通人恶烦,羞学章句”(《论说》)的现象,还总结了文学发展史上一大教训:然中兴之后,群才稍改前辙;华实所附,斟酌经辞;盖历政讲聚,故渐靡儒风者也。(《时序》)这是说:自光武中兴以后,东汉时期的作家们所走的道路和过去不同了,无论文辞和内容,都要以儒家经典为依据,使此期创作靡于儒风。虽然讲得很委婉,但东汉浓厚的经学风气对一切文章写作的严重影响是明显的。因此,刘勰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其余风遗文,盖蔑如也。”东汉时期其所以没有留下什么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主要就由于死守章句,作者提笔为文,就要“斟酌经辞”。经过汉末大乱,文人们开始有所觉醒了,甚至像曹植那样身为王侯的作者,也大胆地写道:“滔荡固大节,世俗多所拘。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④这是文人作者思想的一次大解放。正因为有这个思想大解放,才出现了“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的建安文学。这时除曹氏父子和著名的“建安七子”外,还涌现出“盖将百计”⑤的大批文人。建安(196—220)时期的文学创作,“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⑥,才出现了历史上所谓“文学的自觉时代”⑦。
……文学创作上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产生文学评论的直接原因。……而文学理论更重要的任务,还在于总结经验以指导创作。如刘勰在《情采》篇所讲“立文之本源”,《体性》篇所讲“文之司南”,以及《总术》篇所讲“执术驭篇”等,《文心雕龙》中论述这种写作原理或方法的甚多,这部著作所企图解决的主要问题正在于此。
……
虽然《文心雕龙》的译注本在牟世金的《译注》之后,又出版了很多种,尽管各有优点和长处,但从正确、精练、深刻、流畅等方面综合起来看,都没有能超过《译注》所达到的水平。
——张少康等著《文心雕龙研究史》
二六、神思
《神思》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六篇,主要探讨艺术构思问题。从本篇到《总术》的十九篇,是《文心雕龙》的创作论部分。刘勰把艺术构思列为其创作论的第一个问题,除了他认为艺术构思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外,更如本书引论所说,《神思》篇是刘勰创作论的总纲。创作论以下各篇所讨论的问题,本篇从物与情、物与言和情与言三种关系的角度,概括地提出了他的基本主张和要求。
全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艺术构思的特点和作用。为了做好构思工作,强调作家要注意积累知识,辨明事理,善于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训练自己的情致。第二部分以过去的作家为例,说明艺术构思的不同类型。但无论作家构思的快慢难易如何不同,除都需要经常练习写作外,更要努力增进见识,在构思中抓住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创作的成功。第三部分提出艺术加工的必要性,说明艺术构思的具体复杂情况,本篇不可能完全说清楚。
《神思》是古代文论中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艺术构思的一篇重要文献。它所提出的“神与物游”的构思活动,初步总结了形象思维的基本特点。刘勰所讲的“物”,虽然主要是自然景色,而未明确提到社会生活,这是他的不足之处;但他所强调的“研阅”“博见”等,不仅包括社会现象在内,也说明刘勰对艺术构思的物质基础是相当注意的。
(一)
古人云①:“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②神思之谓也③。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④,视通万里。吟咏之间⑤,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⑥,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⑦!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⑧。神居胸臆⑨,而志气统其关键⑩;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注释】
①古人:指战国时魏国的公子牟。他的话载《庄子·让王》:“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
②“形在”二句:原指身在江湖,心在朝廷。这里借喻文学创作的构思活动。魏阙(què):指朝廷。魏:高大。
③神思:宗炳《画山水序》:“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严可均辑《全宋文》卷二十)
④悄(qiǎo):静寂。
⑤“吟咏”二句:指作家刚沉吟构思,文章尚未写成,可是在作家心目中,好像已听到那篇未来作品的音节铿锵了。吐纳:发出。
⑥睫(jié):眼毛。
⑦致:达到。
⑧神与物游:指作者的精神与外物的形象密切结合,一起活动。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