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88365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无心灵、无意义、无理性的物理粒子构成的宇宙当中。我们的心灵乃至所谓的人性,“归根到底”也是这些基本粒子演化产生的结果。然而宇宙的真相、心灵的真相、人性的真相,远非我们“生活世界”的真相。作为同时拥有意识体验和概念思维的生物,我们会用“现象概念”和“物理概念”这两种不同的视角思考自己的内在经验。这种特殊的思考方式,揭示了物理主义作为本体论是正确的,作为世界观则是一种僭越。这是因为,即使物理主义原则上刻画了意识的本质,演化心理学大体上也可被视为一种人性的科学,然而我们的“态度二元论”会迫使我们坚持认为,人心与人性有着科学理性无法“言说”的超越性维度。
上篇 唯物之心
第一章 何谓心灵:物理主义与二元论之争 3
第一节 物理主义及其辩护 3
第二节 二元论的反驳 14
第三节 从模态论证到二维语义学 23
第四节 概念分析与解释空缺 33
第二章 破解谜团:现象概念策略 43
第一节 二元论的可能原因 43
第二节 发现现象概念 49
第三节 现象概念有多特殊 59
第四节 现象概念的流行理论 66
第三章 化解之道:解除现象概念策略危机 76
第一节 帕品纽方案的困难 76
第二节 现象概念不存在吗? 89
第三节 万能论证 103
第四章 修复之路:信息论解释 122
第一节 理想的现象概念理论 122
第二节 为什么是信息语义学? 131
第三节 现象概念的信息论解释 144
第五章 尘埃落定:走向态度二元论 163
第一节 本体论物理主义的证成 163
第二节 二元论的命运 174
下篇 演化之性
第六章 演化之心:演化心理学的理论张力 191
第一节 从人心到人性 191
第二节 禀赋与教化之争 200
第三节 理论图景鸟瞰 220
第七章 两个支柱:适应主义与海量心理模块 237
第一节 演化心理学如何采纳适应主义? 237
第二节 从适应主义到海量模块 246
第三节 海量模块与内容融合问题 263
第四节 海量模块与人脑特化演化的层级模型 275
第八章 理性的限度:认知、信念与行动 288
第一节 何以为人:认知理性的演化 288
第二节 人禽之辨:从“人类学差异”到“范畴差异” 306
第三节 信念、隐念与行动 318
第九章 人性的超越:自我、永生与意义 330
第一节 人机之辨:人工智能的自我知识 330
第二节 永生与意识上传 342
第三节 演化心理学与人生意义 351
参考文献 363
后记 379
引 言
本书题为《人心与人性》,听着像是一部“中国哲学”论著,这倒可以理解。人们聊起“人心”和“人性”这些古老宏大的议题时,容易产生“人心不古”或“人性扭曲”之类的联想。在汉语语境里,这种议题通常带有规范性和劝诫性的面向。因此,一本书起了这么一个宏大的题目,似乎不仅要交代清楚人心与人性是怎样的,还得讲讲人心与人性,应该是怎样的。
抱有如此期待的读者可能会失望,本书并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中所能卷入的种种道德话题。我所做的,只是在当代英美哲学研究范式下,考察人心与人性的基本特质,以及这样一种本体论与它所依托的世界观之间所呈现的张力。
本书有两个目标,首要目标便是去追问:人类心灵以及人类的诸多心理能力,在宇宙万物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它与其他一切事物享有什么样的共性?这里给出的答案简单朴素。正如本书副标题所示,我们的心灵无非是物理属性(或唯物论)的展现,我们的人性则是唯物之心自然演化的结果。
这个说法看似简单,深究起来却与直觉相悖。一方面,我们相信自然科学原则上可以解释一切,人心与人性这东西本身,没有任何超脱于科学理论之外的玄妙要素;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对于人心与人性的理解和领悟,似乎很难与现代科学的话语方式相吻合。本书的第二个目标,便是去揭示和回应这层张力。这绝非什么惊人的发现,而是现当代哲学的基本议题。从笛卡尔开始,几乎所有的西方哲学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刻画、解决这层张力。17、18世纪的实体二元论、唯物论和观念论,提供了三种大相径庭的解决进路。康德的三大批判,也在力图说明,在一个机械的时空世界里,何以捍卫人类的自由、道德和价值。其他一些重要的流派,比如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怀特海的机体论、罗素的中立一元论,同样都在调和科学的世界图景与人类生活的超越性面向。
相比这些哲学家,当今时代的知识情形有了剧变。约翰·塞尔在他的《新世纪的哲学》(Philosophy in a New Century)一书的导论里指出,哲学的现代时期源于笛卡尔、培根以及别的17世纪的哲学家,那期间哲学的主要任务是要去解决怀疑论难题,为知识大厦奠定可靠的基础。到了今天,“第一哲学”的种种尝试都已宣告失败。由于确定的、客观的、普遍的知识,实实在在地在增进,知识的可能性不再是哲学的核心问题,怀疑主义的认识论时代已经结束。事实上,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多重要的知识:我们知道整个宇宙都由力场中的基本粒子所构成;我们也知道,人类连同其他生命系统,按照达尔文主义的自然选择机制在地球上演化了三十到五十亿年;我们还知道,人类的意识、意向性以及其他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生物学过程引发实现的。我们所知的这些事实,不是零零碎碎、无关紧要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基本事实。因为这些知识确凿无疑,我们这个时代关于宇宙万物的本体论承诺,使得唯物论(现在叫物理主义)占据绝对的上风。
如先哲之所见,即使怀疑论不再“阴魂不散”,这些唯物论的“基本事实”,依然与我们反观自身所体认到的关于人心与人性的真实情况看似难以相容。甚至比起笛卡尔、康德或罗素的时代,随着自然科学对人心和人性领域探索的深入,这种不相容愈发凸显。因此塞尔在那本书的“现象学幻象”一章里直言:当代哲学的首要问题,乃是“假定任何形式的笛卡尔主义或其他模式的形而上学二元论是不可能的,在这个完全由无心灵、无意义、无理性的物理粒子构成的宇宙中,我们自身作为有意识、有意图、有理性、以言行事、合乎道德、拥有自由意志的政治与社会性动物,又应当作何解释”。
本书对此给出的回应方案是这样的。首先,我要论证关于这个宇宙的基本事实,本体论的物理主义(或唯物论)是对的。那些试图从意识的“困难问题”向本体论物理主义发起的种种尝试并不成功。然而,由于我们反思自身意识经验必须依赖于特殊种类的概念类型——现象概念,使得我们在心理直觉上倾向于认同二元论。尽管如此,现象概念以及它在认知架构中的加工过程,也可以通过信息论来加以说明,所谓的“解释空缺”只能停留在认识论的层面上。人类有意识的心灵,究其根本仍然是唯物论所承诺的那样,这个事实不会因为我们思考自身意识的独特方式而动摇。
其次,我将继续展示,物理主义作为本体论不成问题,然而一旦将它拔高到世界观的层面,任由它的解释范围从“基本事实”延伸到“人的实在”,塞尔所说的“首要问题”就会不可避免地在各种议题上反复困扰我们。认同本体论物理主义的哲学家,通常默认了我们应当“吾道一以贯之”地以科学的或自然主义态度,统览世间万物,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根源。认识到现象概念所引发的解释空缺,不仅能够解释意识难题,也适用于回应心理学哲学当中的诸多疑难。如果说人类的意识经验总是概念化的,而“概念二元论”是可辩护的,于是尽管形而上学的二元论不成立,归属于人类认知模式的“态度二元论”,却能作为二元论合法的继承。态度二元论揭示了我们大体上拥有的两种看待宇宙万物——包括我们自身的心灵和人性——的态度类型,它们可以同时为真。受到身处其中的日常直觉、朴素的常识以及社群文化的影响,我们以日常态度来领会世间万物,这便是自然态度。除此之外,我们还能超越特定的个人偏好、文化习俗和种群特质这类视角主义,以第三人称的科学立场来看待这个世界,这便是自然主义态度。
最后,在本书下篇将要表明,如果说有科学理论可以对人性这个议题说上一些话,那么经过修正后的演化心理学大体上是没错的,但在一些议题上,我们若希望借助演化心理学,以自然主义态度来看待人性,却不够恰当。演化心理学的自然主义态度,无法反过来纠正我们经由自然态度形成的关于人性的各种日常观念。“人性的科学”需要走向有超越性维度的“人性的学说”。毕竟,正如威廉·詹姆斯在其开创性的著作《心理学原理》中所指出的那样:“从认知的角度看,所有的心理事实都是智能表现。从主观的角度看,一切都是感觉体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象概念能在下篇的论述中继续发挥作用。这一部分将会择取讨论几个相关议题,包括理性的本质、人禽之辨、人机之辨、信念与隐念、永生与意识上传,以及人生意义的问题。从上篇的结论出发,本书下篇通过考察心理学哲学,再次表明物理主义作为本体论是对的,作为世界观则是僭越的。总结起来,本书力图阐明以下三个论题:
第一, 物理主义论题:以物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提供的世界图景是正确的,人类有意识的心灵,以及由它产生错综复杂的人性,也是这个图景中的一部分。
第二, 现象概念论题:我们用来思考自身意识经验的概念是特殊的,这些概念看似指称非物理的事物,让我们产生种种二元论错觉,但现象概念本身及其运作机制,原则上可以用信息论加以说明。
第三, 超越性论题:物理主义作为心灵的本体论,难以解释人性中的规范性和超越性的维度。物理主义旗下的演化心理学,号称是一门刻画人性的科学,然而演化心理学不仅自身的理论基础有待修正,并且由于人类思考自身意识经验的方式可被概括为一种“态度二元论”,人性中那些无法被演化心理学解释的部分——意识、理性、人格、自我、信念和意义——原则上都归咎于我们思考这些事物的特殊方式。
需要提醒的是,关于第三个论题本身,本书并没有专门给出分析哲学传统常见的“论证”或“言说”。“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维特根斯坦式的“显示”进路,非常适合用在这里。说到底,这本书看似有不少技术性的“大做”之“小题”,但那“小做”之“大题”,才是更重要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