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1702715
《王树声传》由中央军委批准立项,军事科学院组织专家、学者历时六年编写而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大量珍贵文献资料和档案,并得到传主一起战斗过的老同志及家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王树声大将一生的革命经历,对其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者之一和西路军副总指挥的人生历程详细坦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本书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审定。
目 录
第一章 思进步图报国的小知识分子 001
—、出身小地主家庭 001
二、接受革命思想启蒙 007
三、加入中国共产党 013
第二章 麻城县农民运动的领袖 021
一、组织麻城县第一个乡农民协会 021
二、大义灭亲 027
三、只身突围赴武汉搬兵 032
四、“三寨”歼敌树声威 039
五、逆境奋进显赤胆 043
第三章 参加黄麻起义 049
一、组织九月暴动 049
二、参与领导黄麻起义 052
三、坚持黄麻北部斗争 055
第四章 鄂豫皖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上) 058
一、转战木兰山,开辟柴山堡 058
二、参加三次反“会剿” 065
三、平汉路上三战三捷 068
四、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一次反“围剿” 072
五、攻势作战五十天,活捉岳维峻 076
第五章 鄂豫皖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下) 082
一、东取独山,西战浒湾,南下蕲黄广 082
二、参加黄安、商潢、潢光战役 088
三、参加第四次反“围剿” 101
四、掩护突围殿后,西进开路先锋 107
第六章 参与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 111
一、进击川北 111
二、参加反三路围攻 117
三、参加反六路围攻 129
第七章 长征路上 139
一、强渡嘉陵江,夺占剑门关 139
二、守住岷江东岸,掩护党中央 147
三、转战川康边 152
四、第二次北上 158
第八章 血战河西走廊 165
—、临危受命 165
二、征途血战 173
三、祁连山游击 178
四、只身回延安 182
第九章 在太行山上 187
一、在抗大和马列学院学习 187
二、大力发展地方武装 194
第十章 创建豫西抗日根据地 215
—、参加中央党校整风 215
二、喜结连理 217
三、毛泽东委以重任 219
四、挺进豫西 223
五、在日伪顽夹击中求生存 232
六、进军伏牛山 237
七、迎接抗战胜利 241
第十一章 中原突围 245
一、南下鄂豫边 245
二、向西突围 251
三、创建鄂西北根据地 261
四、开展反“清剿”斗争 268
第十二章 重返大别山 277
一、重建鄂豫解放区 277
二、“坚持大别山就是胜利” 280
三、在战略决战后的日子里 287
第十三章 指挥大别山剿匪 294
一、请缨剿匪,初战告捷 294
二、军政结合,全面驻剿 304
三、组织群众清匪反霸,建立基层政权 311
第十四章 主持湖北军区工作 316
一、清匪肃特,保卫新生人民政权 316
二、领导军区整编与扩军 322
三、致力于军区部队建设 326
四、推进普遍民兵制 334
五、情系老区人民 342
第十五章 为军械工作现代化奠基 345
一、出任总军械部长,加强改善政治工作 345
二、坚持和完善军代表制度 350
三、建立健全现代军械管理和技术保障体制 358
四、向现代科学技术要战斗力 364
五、造就政治素质高、专业技术精湛的人才队伍 368
第十六章 在军事科学院 374
一、研究总结建国前武装斗争的经验 374
二、筹建军事技术教研馆 380
三、苦撑局面 387
四、“党的好同志” 394
王树声生平大事年表 403
后 记 439
第一章 思进步图报国的小知识分子
—、出身小地主家庭
1905 年 5 月 26 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四月二十三日),在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岗区一个名叫项家冲的小山垸,伴随着一阵响亮的啼哭声,一个男婴降生了。
这是一户姓王的人家,这个男婴就是王树声。
那时大概不会有人料到,这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日后会成为一位叱咤风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慈爱善良的祖母,见到襁褓中的他粗门大嗓、圆头圆脑,甚是可爱,便给他取了个“国荫”的乳名,恐怕也只是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罢了。
王树声故居项家冲
麻城县境地处大别山南麓,高踞鄂东北边陲,界交豫皖,背负雄关,面朝江汉。据《麻城县志》记载,在两汉时,该地为西陵辖地。东晋时,因后赵南侵, 其部将麻秋在今县城东北 15 里的古城畈筑城以守,始有麻城之名。南北朝时,南梁置信安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 598 年),改信安为麻城县,此麻城建制之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麻城人民也和全国人民一样,深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自 1840 年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撞开中国大门之后, “洋人”即开始来到这边远的山区,倾销“洋货”,排挤土货,同时兴建教堂,网罗教徒。辛亥革命虽然摧垮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社会状况,麻城人民依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列强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文 化侵略有增无减,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和洋教士横行乡里,人民生活暗无天日。全县人口不到 15% 的地主富农,占据全县总面积 80% 以上的土地。封建地租一般占全部收获物的 50% 左右,有的竟高达 70%—80%。官僚、地主还巧立各种名目,拼命榨取农民的血汗。北洋军阀的横征暴敛和连年混战,更加剧了百姓的痛苦。野蛮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使“小康之家,亦无不为生计所虑”,广大 贫苦民众更是债务丛集,终年劳动,却不得一饱。当时流传的这样一首歌谣,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悲惨处境:
牛毛杂税霸王捐,茫茫苦海哪有边。铁板租子阎王债,死也难来活也难。一年三百六十日,糠菜难得饱一餐。
位于麻城县西北部的乘马岗区,相传在很久以前,曾有一匹神马喜欢每晚都来这里的一家旅店饮水。当地一位徒步进京赶考的秀才,因故就要误了考期,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得乘此神马及时赴考,后竟金榜题名。然而,乘马岗区的名字尽管美丽,但由于与附近同被称作“麻城北乡”的顺河区一样,所处多为山区丘陵,交通比较闭塞,经济发展也就长期处于更加落后的状态。单就大革命前社会经济的特点而言,同麻城南部相比,一方面,这一地区大地主较少,中小地主、富农较多,相对分散的土地高度集中于中小地主、富农手中,这种土地占有的集中和土地使用的分散,便构成了农村土地问题和农业发展的根本矛盾;另一方面,这一地区的中小地主和富农只是单凭土地的收入生活,农民也多靠租种地主、富农的土地来养家糊口,经营手工业、商业者甚少,封建和半封建的土地关系在这里占着极为重要的经济地位。因而在土地贫瘠的乘马、顺河一带,农民所受的剥削最重,贫困化的程度更甚,常有中农破落为贫农,而不少贫雇农则沦为乞丐。对绝大多数人家来说,生活,简直就是天天在吃苦受罪。
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农民,为了生存,曾不断奋起抗争。起初,他们寄希望于打官司,为自己“伸冤”,可“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穷人要告状,根本没有说话的地方,却往往被逼得倾家荡产,妻离子散。这条路走不通,农民们就自发地组织起来,或焚烧地主的房屋,或砸开地主的谷仓,分抢地主的财物。乘马、顺河两地 1923—1925 年间,就发生过多起这类事件。1923年,一个被毒打后割掉耳朵的长工,在一天深夜,带着几个穷兄弟,闯入了大河铺罗家河恶霸地主丁枕鱼的家里,抢走了丁家的许多财物,临走时,放了一把大火,烧毁了丁家大院的一些房屋。1924 年,几个农民化装潜入乘马张家岗地主“张八老爷”家,抢走了 8 根金条,一捆纸币和其他一些财物。1925 年,麻城大灾,林店邹家垸大地主邹达清却囤满仓圆,饥饿的农民组织起来,闯入邹家,砸开了粮仓,把粮食全部分光。但由于缺乏正确的领导和严密的组织,穷人们这种自发的、分散的斗争,又往往以家破人亡、远走他乡而告终。然而,它却反映了穷苦农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