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3012760
《美国大萧条》姊妹篇,比《美国大萧条》更详细地勾勒出货币和银行的理论与历史,讲述如何避免所谓“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1.21世纪全球金融危机研究的作品
作为预见十几年前金融危机的少数学者之一,作者重点阐述了“美国大萧条”“70年代滞涨”以及“2007—2008年金融危机”三大事件,为依旧处在变化中的全球经济再来一剂良药。
2.全面解读百余年来各大经济学家的货币与银行理论
从费雪的“价格水平稳定论”(稳定美元)到21世纪的“自由银行”理论,从奥地利学派、芝加哥学派到凯恩斯学派,作者广泛援引各大经济学家的理论、著作,结合债券、商品、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政府的实际政策,为我们呈现一幅现代银行制度形成史的画卷,是研究货币、金融、银行等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3.观点鲜明,逻辑严谨,丝丝入扣
和许多以观点罗列、事件堆砌的经济史书或教科书不同,作者通过理论、历史以及现实,层层递进,详略得当,旨在探索和厘清经济危机与商业周期的本质,为终止恶性通胀和萧条提供明确的解决方案。
4.通俗性 专业性 准确性俱佳
不是传统意义的教材,也不是严格意义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面向大众的轻学术著作,语言通俗易懂,但却有学术著作的严密与准确。
埃贝林教授以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7年的”金融危机”为引子,比较与分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大学派(凯恩斯学派、芝加哥学派以及奥地利学派)对货币问题以及商业周期的研究;通过分析米塞斯、哈耶克、罗斯巴德和货币自由的探索者——劳伦斯·怀特、乔治·塞尔林以及凯文·多德,指出了一条从中央银行体制转变为未来自由市场的货币和银行体制的道路。他通过探索历史史实与不同理论的区别,寻找终结恶性经济危机的办法。他的观点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佳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目 录
推荐序
序言
推荐语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通货膨胀与稳定
一点通货膨胀没啥害处,不是吗? 002
经济稳定与稳定价格水平之逻辑 010
20 世纪20 年代的美联储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016
本杰明·安德森和稳定价格水平的错误目标 023
第二章 货币、商业周期与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经济学家对货币起源和购买力的看法 032
米塞斯和货币非中性 038
哈耶克与稳定价格水平的不稳定性影响 044
奥地利学派资本和利息理论 050
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 056
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与大萧条的原因 062
第三章 大萧条与新政
大萧条和干预的危机 070
奥地利学派对大萧条的分析和对策 077
罗斯福新政 083
新政及其评论 090
第四章 凯恩斯的革命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新自由主义” 098
凯恩斯和凯恩斯经济学 104
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及其后果 110
市场的萨伊定律和凯恩斯经济学 116
储蓄、投资和利息与凯恩斯经济学 122
凯恩斯经济学和社会工程的危害 127
凯恩斯革命和对凯恩斯的早期批评 133
第五章 芝加哥学派的货币探索
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和大萧条 140
亨利·塞门斯和货币改革的“芝加哥计划” 146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经济稳定框架 152
米尔顿·弗里德曼和货币需求 158
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经济稳定的货币“规则” 164
米尔顿·弗里德曼对纸币成本的再思考 170
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对货币、通胀和大萧条的看法 176
第六章 金本位、货币的非国家化与100% 黄金美元
19 世纪的金本位 182
作为政府管理货币的金本位 188
米塞斯论黄金和自由市场体系 194
哈耶克和货币的非国家化 200
穆雷·罗斯巴德和100% 黄金美元 206
理查德·M. 埃贝林是研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生活和工作最专注和最有能力的学者之一。他关于奥地利经济学的不同方面的研究也是彻底的和有启发性的。
——伊斯雷尔·M. 柯兹纳(纽约大学教授)
通过此书,无论是经济学新手还是专家,几乎所有背景的读者都应该得到丰厚的回报。因为货币是经济学的核心,掌握这个主题是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和我们要如何改变的必要基础。我想把这本书和罗斯巴德的《为什么我们的钱变薄了》进行比较,这是我最喜欢的介绍性的货币书。
——沃伦·C. 吉布森(圣何塞州立大学教授)
埃贝林教授在他这本书中,展现了其深厚的、令人惊叹的经济学和经济史知识。
——托马斯·K. 邓肯(瑞德福大学教授)
感谢埃贝林教授写了这本书。货币政策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在近代西方经济政策史上的任何时刻和在任何背景下,对其基本问题的讨论都是不够充分的,因此,当学者们把注意力转向它的基本命题时,我们都会受到启迪。
——《警钟日报》
对大萧条的误读,催生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查德·M. 埃贝林教授从理论和数据两方面证明,大萧条之所以发生,不是因为市场的失灵,而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结果;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是危机的原因,不是解决危机的药方。
——张维迎(北京大学教授)
在这个时间点上(次贷危机10周年、亚洲金融危机20周年),我们有必要再对金融危机的起因及应对措施进行一些思考和总结,尤其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的转折时期、人们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状况高度关注之时,总结过去金融危机的经历和教训的必要性更是显而易见,而这本《货币、银行与国家》能给我们不少启发和指引。
——陈志武(耶鲁大学教授)
主流货币银行学的书很多,现行各国货币银行体系也是按照其中的理论建立和运作的,但并未避免经济金融危机之害。读读奥地利学派的货币银行理论也许会令你耳目一新,茅塞顿开,多一些思考和反思。埃贝林教授的《货币、银行与国家》是不错的一本,译文也相当流畅,比同类著作(如德索托的《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好读。
——张曙光(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分工实现产出最大化。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交易创造价值,经济发展是效用的最大化。货币对经济学家来说,是交易的媒介,适当的货币政策可以让经济稳定运行,这是中央银行的职责。但历次经济危机表明,单中心国家秩序支撑的货币政策,实际上让市场自身失去自我调整的功能,从而创造了危机,而且还进一步放大了危机。要更好地理解经济危机真实原因,以及什么是真正的货币政策,《货币、银行与国家》一书,值得一读。
——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埃贝林教授是著名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家。本书以逻辑严密、深入浅出的文笔介绍了奥地利学派的货币与周期理论,评述了凯恩斯通胀药方和芝加哥学派所奉行中央银行“货币规则”的误区,肯定了金本位、货币的非国家化以及100%黄金美元的优点,提出世界的未来在于走向自由银行体系。本书应该成为经济学专业师生和货币银行业界的书目。
——冯兴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这是我多年来读到的由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所撰写的最清楚、最通俗易懂的货币制度史和货币理论的专著。这本货币理论和货币制度史的论著还是值得一读的,尤其是对经济学的专业人士更是如此。
——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经济学家有责任揭示并告知人们历史上重大经济事件的真相,特别是大萧条和最近一次金融危机的真相。理查德·M. 埃贝林教授的《货币、银行与国家》是应用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分析货币、银行与商业周期的一部杰作,他告诉人们,大萧条和最近一次金融危机不是什么“市场失灵”的结果,而是由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在货币管理上的错误造成的;而紧随其后的政府干预政策则恶化了大萧条并延长了它持续的时间。政府垄断的中央银行和货币制度,总是以种种现实需要(就业和增长)为由扭曲资本市场的价格信号,并把这种扭曲传导到投资品、劳动力和原材料市场,导致投资与真实储蓄和真实市场需求脱节,当来自消费和储蓄端的收入流无法满足前述已发生投资的持续投资需求时,市场自发纠错和清算过程迟早就会来临,表现为一场经济危机。经济学家同样有责任告知人们一个简单的事实真相:“通货膨胀是由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造成的,除此之外的任何人都不可能造成通货膨胀。”作者提出“自由银行和货币制度”是未来的替代选项。
——刘业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推荐序(节选)冯兴元
诚实货币的逻辑
奥地利学派创始人门格尔认为,大量的社会制度并非源于某种既定的意图。它们不是由社会成员协议设立或明确立法的结果。它们可以被归为“自然”产品,是历史发展的非意图的结果。这些社会制度包括货币、法律、语言、市场、社区和国家。门格尔指出,货币制度极大地增加了民众的福利,但在很多国家,它并不是根据某种协定被创建出来的,也不是明确立法的产物。也就是说,货币制度的出现,不是人为设计的结果,而是历史发展的非意图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很多人的行动的非意图的结果。因此,最早的货币制度是哈耶克所指的自发秩序,即它是“人的行动而非人为设计的产物”。这里门格尔讲到的“‘自然’产品”,实际上是哈耶克所指的自发秩序。最早的货币制度作为自发秩序,并非与人的行动无关,而恰恰与很多人的非意图的行动有关,但种自发秩序是“理性不及”(nonrational)的,也就是说,它不是由某个人的理性设计出来的,也不是某个人可以通过确立具体目标和配置具体手段来有意建立的。正如邓正来老师所言,理性不及不同于理性(rational),也不同于非理性(irrational)。
有人会说,很多国家的货币是由政府以立法等手段确立的,比如新中国的货币就是如此。他们因此否认最初的货币制度是自发秩序。实际上,早在国家出现之前社会就已经存在了,那时社会中已经出现了货币。也有人说,一些货币是最初某位国王为筹集战争经费而交给大臣、贵族的借条,属于债务凭证,其结论也是货币是人为设计的产物而非自发秩序。但是带有文字或数字符号的借条出现的时间显然比较晚,远远晚于最初交换发生的时间。
人们推测,在借条出现之前已经存在某种较为一般的交换媒介,作为借条所借数量大小的某种衡量尺度。而正如米塞斯所言,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恰恰是充当一般交换媒介。其他货币职能恰恰派生自这个最基本的职能。现代考古发现,人们能够找到的有文字凭证的最早的货币是以国王借条的形式出现的,但这并不能推翻国王借条出现前就存在货币作为一般交换媒介的合理推论。而且,正如黄春兴教授所说的,古时候记录交换的成本较高,人们对于简单的交换一般不做记录。这可能是早期货币缺乏文字记录的一大原因。太平洋雅浦岛上流行使用石币,制造这种货币的材料是人们从遥远的岛屿开采、凿制和搬运而来的,这些石币形状巨大,
当中穿孔,只用作货币。然而,那里的先人在启用石币之前,心中已经有了作为一般交换媒介的货币概念,已经接触过类似于作为一般交换媒介的货币的东西。
国内学界一般习惯于将货币定义为一般等价物(generalequivalent),这是有问题的。一般等价物的概念意味着将货币视为一种价值尺度。但是,米塞斯认为,经济在不断发生变化,货币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对经济财货和货币的主观价值评估也在不断变化。货币的使用价值(将其直接作为一般用品使用所带来的价值)和交换价值(将其用于交换所带来的价值)都是个人化的,服从于个人的主观价值评估,而货币的“客观交换价值”,也就是货币与一般财货交换时形成的实际价值,也是不断变动的。因此,货币的价值是不稳定的,难以充当价值尺度。言外之意,货币也难以充当一般等价物。进一步而言,即便按照某一货币价格达成交易,买方和卖方也都会觉得自己的所得大于自己所失—这也是交易达成的必要条件。这说明,直接交换或者借助货币的间接交换的发生,是因为买方和卖方对其所得与所失均有不等价的主观评估,他们都认为自己是赚的,所得大于所失。他们肯接受一个交换价格,是因为这个交换价格处于买者和卖者(主观评估后)各自可接受的价格区间的交叠部分。
如果细究,最早充当一般交换媒介的货币一般是特殊的商品货币(即本身就是流通中的商品),尤其是贵金属货币,它们可以按其精准衡量的商品数量在直接交换和间接交换中充当媒介,甚至具有使用价值。比如黄金和白银,它们既可以成为商品货币,发挥其交换价值,也可以被制成首饰而具有使用价值。黄金和白银容易分割,也容易携带,这也增强了其充当一般交换媒介的能力。其他种类的商品,比如羊,最初也充当过交换媒介,但不是一般交换媒介,其充当一般交换媒介的能力远不如贵金属。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