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软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77418丛书名: 检察业务指导丛书
史卫忠、张晓津、陶建平、王勇、鲍键、齐涛、刘家卿、杜邈、李光林、李睿、陈王莉、陈禹橦、曹杰
全国十佳公诉人倾力编写、联袂推荐
扎根公诉实践 释明专业难题
聚焦业务前沿 指导出庭工作
庄重大气检察蓝高级软皮精装
烫银工艺搭配细致锁线装帧
双色丝带书签,精心打磨圆角
近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与之相伴,刑事犯罪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刑事实体和程序法律不断修改完善,检察职能和机构进行重塑性变革,刑事检察工作也随之进行系统性调整,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出庭公诉的形势任务、舆论环境和具体要求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给出版已近十年的《国家公诉人出庭指南》提出了必须迭代更新的紧迫要求。
《国家公诉人出庭指南(修订版)》近100万字,增加了近40万字的内容,均是针对公诉人出庭时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适应法律修改和实务发展需要,专设“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常见问题”一章,并分门别类回答了办理有关黑恶势力、袭警、高空抛物等犯罪中的常见问题;又如,结合经济、网络等领域犯罪专业性强、证据类型特殊等情况,对司法审计报告的证据属性、证明能力等问题专门进行了全面阐述,还在第四章专辟“网络犯罪的举证质证问题”一节,设定六个最为常见的庭审问题,给出了应对建议。在突出强调公诉人出庭基本原则和规范要求基础上,以常见问题应对为主,分别对出庭公诉工作中452个常见程序和实体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此外,本次修订对近年来日益突出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殊性问题给予了关注,专门增加一编“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出庭公诉重点问题”。本次修订版扎根公诉实践,释明专业难题,聚焦业务前沿,指导出庭工作,旨在为公诉人出庭工作提供权威、全面、准确、专业的指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操作性。
第一编 公诉人出庭概述
第一章 公诉人出庭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章 公诉人出庭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公诉人出庭的基本要求
第四章 公诉人出庭的常见问题
第二编 公诉人出庭规范及常见程序问题的应对
第一章 庭前准备
第一节 庭前准备概述
第二节 庭前会议
第三节 庭前会议常见问题及应对
第二章 宣读起诉书
第一节 公诉人宣读起诉书的规范要求
第二节 宣读起诉书阶段常见问题及应对
第三章 法庭讯问、询问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公诉人法庭讯(询)问的目标、定位及原则性要求
第二节 交叉询问
第三节 讯问被告人常见问题及应对
第四节 询问证人、被害人、鉴定人常见问题及应对
第四章 举证、质证
第一节 举证、质证概述
第二节 综合问题的应对方法
第三节 举证、质证时常见问题及应对
第四节 网络犯罪的举证、质证问题
第五章 法庭辩论
第一节 法庭辩论的概念及功能定位
第二节 法庭辩论应当避免的操作误区
第三节 法庭辩论的质效提升方法
第四节 法庭辩论阶段常见问题及应对
第六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常见问题
第七章 其他出庭常见问题
第三编 公诉人出庭常见实体问题及应对
第一章 总则部分常见问题及应对
第一节 主观罪过
第二节 违法阻却事由、责任阻却事由
第三节 犯罪未完成形态、共同犯罪
第四节 单位犯罪
第五节 罪数、量刑
第六节 自首
第七节 立功
第二章 分则部分常见问题及应对
第一节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二节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罪
第三节 侵犯财产罪
第四节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五节 贪污贿赂罪
第六节 渎职罪
第四编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出庭公诉重点问题
第一部分 出庭概述
第一章 目的与任务
第二章 基本原则
第三章 公诉人出席未成年人法庭的基本要求
第二部分 出庭公诉重点问题
第四章 程序问题及应对
第一节 庭前会议常见问题及应对
第二节 庭审常见问题及应对
第五章 实体问题及应对
第一节 总则部分常见问题及应对
第二节 分则部分常见问题及应对
修订版后记
第一版后记
参考依据条目
修订版序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检察制度走过了两百个年头;而从1931年我国的人民检察制度拉开帷幕,迄今也已近百年。然而,无论时代与世情如何变化,公诉作为检察制度的核心职能之一,使命依然,初心未改。如果说检察机关是一家“百年老店”,那么,出庭公诉可以说是其中的“镇店之宝”或者说“招牌菜”,直接影响着检察机关的口碑与评价。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虽然公诉职能一直都在,但时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刑事犯罪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有了更高需求,检察机关职能重塑、机构重组、机制重构,刑事检察工作也随之进行系统性调整,出庭公诉的形势任务、舆论环境和具体要求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尤其是,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已全面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刑事案件容易成为社会和网络关注的热点,公诉人的出庭表现必须直面无数个未知的“大众评审团”。媒体对刑事审判的聚焦,将带有“神秘色彩”的刑事案件庭审活动推到了社会公众面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公众进行一次刑事法律的教育,也是一次社会公众对庭审活动、刑事司法的评判,无疑给出庭的公诉人带来了新的挑战。而这些变化与挑战,也给出版已近十年的《国家公诉人出庭指南》提出了必须迭代更新的紧迫要求。
首先,最直接的变化与挑战,是公诉人出庭遇到了很多新的具体问题。一方面,随着整个刑事犯罪结构与生态的变化,传统、常见的诸如盗窃、抢劫等犯罪在逐步下降,而涉及经济、网络等专业领域的新罪名案件则呈增长趋势。在此背景下,公诉人出庭面临的直接挑战,就是要对以往并不掌握、不熟悉甚至没见过的案件出庭指控。对该种类型案件及其出庭中的常见问题作出回应,就显得必要而紧迫。对此,《国家公诉人出庭指南》(修订版)均有针对性地给予了回应。例如,对于经济犯罪中常见的司法审计报告的证据属性、证明能力等问题,通过问答的形式,结合相关法律规定,专门作出了非常详细的释明。又如,针对网络犯罪所涉内容较为专业、证据类型特殊等情况,该书在第四章专辟一节“网络犯罪的举证、质证问题”,通过设定六个最为常见的庭审问题,对该领域犯罪所涉的电子证据、勘验检查笔录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盘点。
另一方面,随着法治的进步和控辩双方业务能力整体“水位”的提升,刑事案件的出庭活动也逐渐驶入“深水区”。在以往双方有争议的问题逐步达成共识、分歧逐步弥合的同时,更多新的、深层次的问题,又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而且,近十年,《刑法修正案(九)》《刑法修正案(十)》《刑法修正案(十一)》先后出台。其间,《刑事诉讼法》经过了2018年的一次修改,关于诉讼程序规范、非法证据排除等司法解释层出不穷。公诉人在出庭面对这些问题或质疑时,也有必要给出合理的理解和回答。这次《国家公诉人出庭指南》(修订版),除了聚焦公诉人出庭规范及常见程序问题的应对,还分门别类对袭警、高空抛物、黑恶犯罪、认罪认罚等近年来司法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作出了详细阐述。
其次,变化与挑战还来自检察官自身角色定位的进一步清晰。现代检察制度作为“革命之子”和“启蒙的遗产”,诞生之初就承担“法律守护者”的角色,检察官也因而天然地负有客观公正的义务。2021年6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也明确将我国的检察机关定位为“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司法机关”。2019年修订的《检察官法》在总则中更是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检察官履行职责,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如何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对公诉人来说,就是既要做犯罪的追诉者,也要做无辜的保护者、正义的捍卫者,真正做到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追求效率与司法公正有机统一。
定位的进一步清晰,意味着责任的进一步明确和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公诉人的客观公正不仅要体现,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去体现。简言之,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的公诉人,在出庭过程中,就不能体现出“当事人化”的倾向,把自己作为一方当事人来处理案件;不能无视案件事实与法律规定,一味地追求胜诉;也不能为当事人的情绪或态度所影响,而必须超脱其外,理性平和、客观公正地对待涉诉案件。更严格地说,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公诉人在庭上的一言一行乃至穿着、仪态,都可能影响其客观公正的形象。
所以,对公诉人而言,专业、理性而规范的出庭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国家公诉人出庭指南》(修订版)在以常见出庭问题应对为主之外,还专设了公诉人出庭规范的内容。结合最高人民检察院2018年印发的《人民检察院公诉人出庭举证质证工作指引》,从庭前准备、庭前会议、宣读起诉书、法庭讯问(询问)、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等出庭应诉全流程,作了全面而细致的论述。
最后,变化与挑战还来自刑事诉讼体制机制和检察工作职责使命的系统性改革。近年来,司法责任制、庭审实质化、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等诸多涉及刑事检察的改革稳妥有序推进,在给出庭公诉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让公诉人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比如,随着司法责任制改革的深入,入额检察官对承办案件的处理须终身负责,公诉人对所承办案件也要相应承担更多的主体责任,其出庭行为必须专业、规范。庭审实质化的推进,进一步要求将指控犯罪的证据及说理在法庭上充分展示并充分接受质证和论辩,庭审的对抗性也更加充分。加之法庭审理活动往往同步网络公开,这就不仅要求公诉人在法庭上的说理能说服法官,同时其“庭上表现”也要能让庭下甚至庭外的公众信服。再如,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广泛适用虽然客观上增加了更多的认罪认罚案件,但也隐性地构建起认罪和不认罪案件相区别的出庭公诉模式。如何根据被告人是否认罪,采取不同的举证、质证模式,最大限度地体现繁简分流和制度红利,则考验着公诉人的出庭应诉技巧和能力。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经过重塑性改革,检察机关形成“四大检察”“十大业务”的履职工作新格局,其中刑事检察向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普通刑事犯罪检察、重大犯罪检察、职务犯罪检察、经济犯罪检察齐头并进,而且随着近年来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应对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出庭公诉中的特殊性问题,也显得非常重要。为此,《国家公诉人出庭指南》(修订版)对专业化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也给予了特别关注,并专门增加一编“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出庭指南重点问题”。
遗憾的是,与上述来势迅猛的种种变化与挑战相比,我们当前的出庭公诉可能还没有完全跟得上。一方面,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不少公诉人庭上还没有准确把握住各个环节的要点,比如,宣读起诉书时,有的不起立,有的语速较快或者缺乏节奏感;讯问或询问时,有的象征性、套路化提一些面上问题,缺少结合起诉指控、法律规定和经验法则深究细问的能力;举证质证时,有的不善于根据个案情况开展针对性的举证,或因缺少学习积累而对突发情况进退失据;法庭辩论时,有的要么缺少理性平和的态度而化身“斗士”,要么缺少临场应变能力而只是全程不抬头地“低头念稿”……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另一方面,从组织的角度来看,对公诉人出庭公诉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系统培训,给予更多更专业的引导、管理。与出庭工作的重要性相比,当前对该方面的培训力度总体上还很不相匹配。实践中,对出庭公诉工作投入的关注、施加的压力还有欠缺,公诉人出庭履职的日常表现普遍缺乏跟进、分析和管理,客观上也导致一些公诉人出庭指控犯罪的能力停滞不前。
《国家公诉人出庭指南》的修订再版,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进入新时代,应对还停留在过去式”的现象。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强调“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这在党的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身为检察官,既应深感荣光,更当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起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持续强化出庭公诉等核心能力,努力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下的新一代公诉人,以看得见的方式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本书修订编写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