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72711
☆沈从文倾尽半生心血之作,古典文物研究鉴赏入门书
☆玉器中的璧、环、瑗有什么区别?古代的镜子长什么样?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在哪?古人的交通工具有哪些?马镫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古代的扇子长什么样?漆器为什么走向衰落?什么是螺甸?
☆翻开本书,在一器一物中读懂中华五千年的匠心、气度和灵性
☆越是古老的,越是美好的。古朴的铜器,温润的玉器,晶莹的瓷器,华美的漆器,皆散发着一股柔情,让人亲近,又使人平静。
☆全彩插图,精装典藏。彩插选取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等收藏文物的高清图片,颇具收藏价值。
万物有灵,物周为器。器物之上,常见匠人之心,常怀生活高意。每一件古物,都是生命的延续,不仅连接了生死,也融洽了人生;每一件古物,都是时间的沉淀,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匠心、气度和灵性。
沈从文的前半生献给了文学;后半生投身于文物,把满腔爱与美的热忱投入到文物研究上,取得了与自身文学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古物之美》精选沈从文有关古代器物研究的文章,既有横向上对书画、玉石、古镜、瓷器、车马等分门别类地阐释,也有纵向上以时间为轴论述文物的发展演变。一器一物背后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与信仰。
☆书画记☆
读展子虔《游春图》
谈谈《文姬归汉图》
维摩诘故事画问题
《高逸图》的伪托痕迹
白沙宋墓壁画
☆玉石记☆
中国古玉
玉的应用
玉的价值判断色泽问题
☆古镜记☆
古代镜子的艺术
唐卷枝花镜
西王母画像镜
镜子的故事(上)
镜子的故事(下)
☆古瓷记☆
中国古代陶瓷
陶瓷装饰艺术的进展(上)
陶瓷装饰艺术的进展(下)
☆车马记☆
谈车乘
谈辇舆
从一个马镫图案谈谈中国马具的发展及对于金铜漆镶嵌工艺的影响关系
试释“长檐车、高齿屐、斑丝隐囊、棋子方褥”
☆考工记☆
扇子史话
龙凤艺术——龙凤图案的应用和发展
漆工艺问题
螺甸工艺试探
谈车乘
《穆天子传》称周穆王驾八骏马会西王母于瑶池之上。有无八马车出土或形象出现?世传八骏图时代多较晚。这个文件,似出于晋束皙整理太康二年汲郡出土竹简搞出来的。所以汉石刻及壁画均无反映。即到南北朝,画面上也未见到。唐代只李世民墓前“昭陵六骏”,虽反映的是他本人作战坐骑实物形象,且各有名称。装备的“五鞘孔制”且为唐代鞍具制度,见于史志。但多少或受了点八骏传说及名目影响。
个人所见,似乎还是元明人所作《八骏图》。是否由赵松雪创始,已难记忆。
传世五代人绘《汉武帝见西王母图》(或《会上元夫人图》?)并无车乘表现,只背景作瑶池水波。
《诗》称“六辔沃若”,又古文有“驾朽索而御六马”,可见古代必有“六马车”。有没有形象可证,或遗物出土?照诗文称引应当有。遗物似未闻发现,图像也未在汉石刻有反映。
汉代郡守似有“五马”之称,石刻和砖刻宜有反映,也没有见过。或者另有解释,不得而知。
《司马相如传》似有“不乘高车驷马,不归故乡”语。应作何解?有无形象可证?是不是司马相如文传,难于记忆。“高车”或指“高轮”或“高盖”,即车中那个高高的伞盖。蜀中近年出土汉浮雕砖即可证明。传世或出土铜鎏金水仙花式的“盖弓帽”,就是在伞盖末端,有整份出土物,数目难记忆,不过据此可知,这种高伞盖,是可撑可收的。如复原,或能有个六分近似。但河南浚县卫墓出土驷车复原实物,得知西周还没有用伞盖,虽曲辕在中,旁各二马,但直衡和套马颈部之轭,彼此相互关系,如何才能达到“控纵自如”情形,模型所见,似还不大具体。报告或已有具体叙述,不妨查查。汉末两晋间还有些四马车形象,反映到绍兴出土铜镜子上,主题却是“西王母会东王公”所乘车。车作轿子式,两旁有窗,四马奔驰,后垂长长丝绸车帘,似由后面上车。汉石刻也有同式车子,只独马。记得曹操借故把三国时著名文士杨修杀害后,曾写了个信给杨修父亲汉太尉杨彪,送了些礼物,又用他的妻子名义,给杨修母亲一些礼物,内中有一辆车子,似名叫“通明绣幰四望七香车”。名称过长,不大容易记得清楚,可能有些遗漏。照时代估计,应当和镜子上形象相近,大致只是独马。它的特点是轿子式,后面拖曳长长绣幰,还影响到隋唐贵族妇女用小黄牛驾的“金犊车”或“油碧车”。镜子上四马,或因西王母的身份,本意或许用八骏马,受画面限制,只用四马表现。另外,还有同时或晚些传为顾恺之画的《洛神赋图》所乘四马车,车后斜插二火焰边长旗,即史传所称“王者乘九斿之车”,马前两旁还各有执弹弓任保卫责任的“附马”,真正名副其实的“附马”。照画中男女人物衣冠制度说来,至早是北朝人手笔,比顾可能晚二百年或更多。因为给画中洛神着齐梁时装,男子臣仆着北朝装,此画出现事实上还可能更晚些。时代必在隋唐间,才会这么办。极可能,是隋代画家作的。因为赋中“蛟龙挟毂,鲸鱼为卫”,鱼龙形象和敦煌隋壁画反映极相近。而执弹弓附马,也是隋唐制度。记得说的是王公贵族出行时,用来驱逐拦道行人,也即镇压人民意。(后来“弹压”二字,可能即由此而出。是否这样,得问问编字典专家!)
这个“王者九斿之车”,虽不一定出于东晋顾恺之手,但是用到晋代大事件上,还是可以参考。比如说,我们如绘“淝水之战”,谢玄十二万人如何击溃了苻坚数十万人马情形,史传记载,还曾提及当时苻坚做皇帝的车驾御辂也丢失了,用这个车做参考,似比用别的合适一些。比较后些,宋初作《绣衣卤簿图》和清《卤簿图》或《南巡图》御辂都更壮观些,但不如前者时代较接近。
此前一定还有不少四马车图像,只是限于见闻,难提意见。
“执辔如组,两骖如舞”,《诗经》中所提,是否和三马车有关?
说起《诗经》,我真惭愧,也可说“读过还背诵过”,也可说“毫无知识”。因为六十年以前,记得在私塾上学时,每天温书,内中《诗经》最容易背,内容可比《论语》深得多。如“关关雎鸠”,老秀才塾师,也讲不出所以然。好奇心强,问得多些时,就得自己搬凳子,到孔夫子牌位前,伏在凳上,被狠狠揍二十板,事后还得向牌位作个揖,搬凳子自归原位。因此一提《诗经》,就联想到这种封建教育。加之时间过了半世纪多,就多模模糊糊了。好像还有个“两骖雁行”,若只重在解释字义,查查《十三经注疏》省事,如所说恰指的是三马车,图像似无反映。或许是由于我孤陋寡闻,提不出形象证据。还依稀记得《左传》上或别的提到个故事,说某马必蹶,或和三马车有关?至于两马驾的“骈车”,那倒比较容易明确。不仅用马,还有用“鹿”用“牛”的,倒像是读书人闻所未闻。照应用说,这种两马骈车,是最容易控御的。所以孔子谈教育中的六艺之一的“御”,那驾车技术的训练,虽不明指马数,有可能只指一马。不过后来说的骖乘,似即指车旁的卫士骑从而言,如汉代四川蜀中画像砖,骈车旁二骑从,《洛神赋图》中二挟弹弓骑从而言。这种专门知识,恐得问“专家”!因为记得历史博物馆曾陈列过不少马数不等的模型车,向“专家”请教,不会错。我说的可能是“专家”不注意的小问题,是常识,是客观现实。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