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742704
- 精美打造,纪念典藏
封面工艺:潘通红银双专色印刷,烫金工艺,致敬经典
套盒工艺:铜版裱糊,潘通红银双专色印刷,覆防刮伤膜,大气洁净 内文工艺:高松轻胶,轻盈易携,环保护眼
- 解决大部头阅读障碍
疏朗开本:选用167*230的大16开本,版心宽松,摆脱密密麻麻的学术感
阅读优化:复杂公式、大幅图表排版升级;根据现时阅读习惯,整合句式长短
单列注释:在每一章结尾单列注释,不随页注释挤压页面
- 一书洞穿社会体系之全部
马克思的战友恩格斯说——自资本家和劳动者出现在世界以来,没有别的书比我们当前这本书还对于劳动者更重要了。我们今日的社会体系全部,是建筑在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这一个轴心上。对于这种关系,这里还是第一次的科学的说明。这个说明的根本性和透辟性,只有一个德国人能够有的。欧文、圣西门、傅里叶之流的著作,是有价值的,但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范围,却是到一个德国人手里,方才把那待要攀登的高点一览无遗地、明白地陈列出来,像许多小山,罗列在一个立在至高点的观察者面前一样。
《资本论》主要介绍了几组关键的概念:
- 劳动力与资本家的关系:
劳动过程。被视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提示了两种特殊的现象。
- 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他也就在资本家的管理下劳动。资本家会注意,使劳动能顺当地动作,生产手段能在合目的的方法上被使用,还使原料不浪费,使劳动工具节省,使其磨损以劳动过程所必要的使用程度为限。
- 生产物是资本家的所有物,不是直接生产者(劳动者)的所有物。资本家支付劳动力每日的价值。在这一日内,它的使用权就像其他各种商品使用权一样,是属于他。商品的使用权,为商品购买者所有。劳动力的所有者,在提供自己的劳动时,实际也只提供他所售卖的使用价值。从他走进资本家工厂那时候起,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从而,它的使用(即劳动),即属于资本家。从资本家的观点看,劳动过程只是他所购商品(劳动力)的消费,但他所以能消费它,仅因为他给了它生产手段。
-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商品是生产物之一般的形态;生产物的最大部分,是当作商品生产出来,从而,都不得不采取货币形态的。商品量不断增大,社会财富中当作商品的部分不断增大,由是,当作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乃至准备金等等而作用的金银的范围,也相应地增大。这些担任货币机能的商品,既不加入个人的消费,也不加入生产的消费。它是固定在当作单纯流通机械形态上的社会劳动。社会财富的一部分,必须拘束在这种不生产形态上。当作货币商品的金银,从社会的立场看来,也是代表只起因于生产的社会形态的流通费用。它是商品生产一般的虚费(不生产的但必要的费用)。这虚费,是随着商品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增大的。它是必须在流通过程中牺牲的社会财富的一部分。
- 资本对人的异化
劳动者以其生命的大部分,在生产过程中度过。所以,生产过程之条件,多大部分即是劳动者的能动的生活过程之条件,是劳动者的生活条件。但这种生活条件的经济,却就是提高利润率的一个方法。我们在前面讲过,过度的劳动,以劳动者转化为代劳牲畜的情形,是促进资本价值增殖及剩余价值生产的一个方法。这种经济的遂行,使许多劳动者挤住在一个狭隘的不卫生的房间内(那就是资本家节省建筑物),使许多危险的机械安置在一个房间内,对于危险丝毫没有保护设备,或对于有害的危险的生产过程,例如开矿,不采取任何预防方法。使生产过程人道化,使生产过程为劳动者感到舒适或不讨厌的种种设备,更是谈不到。从资本家的见地说,这是全然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浪费。资本主义生产方法,虽在其他各点尽量吝啬,但对于人身物质,则不惜尽量浪费,不过,从别方面说,资本主义生产方法,其生产物分配,须以商业为媒介,且以竞争为立足点,故对于物质资料,也极为浪费。从一方面说,个别资本家是获利了;从别方面说,社会则受损失。
还有许多类似的社会生活中的关键概念。
一言以蔽之,此书揭示的是如今社会生活的底层逻辑。
《资本论》第一卷
原著者初版序
原著者第二版跋
法文译本之序与跋
编者第三版序
英译本卷
编者序
编者第四版序
第一篇 商品与货币
第一章 商品
I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价值实体与价值量)
II在商品中表现的劳动的二重性
III价值形态或交换价值(Die Wertform oder der Tauschwert)
IV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第二章 交换过程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I价值尺度(Mass der Werte)
II流通手段(Zirkulationsmittel)
III货币(Geld)
第二篇 货币的资本化
- 货币的资本化
I资本的总公式
II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III劳动力的买和卖
第三篇 剩余价值的生产
-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I 劳动过程
II 价值增殖过程
第六章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I劳动力的榨取程度
II生产物价值在生产物比例部分上的表现
III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
IV剩余生产物
第八章 劳动日
I劳动日的限界
II对于剩余劳动的贪求:工厂主与领主
III无法律限制劳动榨取的英国各产业
IV日间劳动与夜间劳动—轮班制度(Das Ablösungssystem)
V关于标准劳动日之斗争—十四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末叶强制劳动日延长的法律
VI关于标准劳动日之斗争。劳动时间之强制的法律限制。1833年至1864英国的工厂立法
VII关于标准劳动日之斗争,英国工厂法所及于其他各国的反应
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十一章 合作
第十二章 分工与制造业
I制造业的二重的起源
II部分劳动者及其工具
III制造业的两个基本形态—混成的制造业(Heterogene Manufaktur)与有机的制造业(Organische Manufaktur)
IV制造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V制造业的资本主义的性质
第十三章 机械与大工业
I 机械的发展
II 由机械到生产物的价值移转
III机械经营对于劳动者的最初的影响
IV工厂
V劳动者与机械之间的斗争
VI机械驱逐劳动者同时会予以赔偿的学说
VII机械经营的发展及劳动者所受的斥力和引力:棉业恐慌
VIII大工业在制造业,手工业,家内劳动上引起的革命
IX工厂法(卫生条款与教育条款)及其在英国的普遍化
X大工业与农业
- 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四章 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第十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上的量的变化
I劳动日及劳动强度不变,劳动生产力可变
II劳动日劳动生产力不变,劳动强度可变
III劳动生产力与强度不变,劳动日可变
IV劳动的持续时间,其生产力,其强度同时变化
第十六章 剩余价值率的种种公式
第六篇 工资
第十七章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工资化
第十八章 计时工资
第十九章 计件工资
第二十章 工资之国民的差异
第七篇 资本的蓄积过程
导论
第二十一章 单纯再生产
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I 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商品生产的所有法则化
为资本主义的占有法则
II 经济学上关于扩大的再生产的错误思想
III 剩余价值分割为资本与所得:节欲说
IV 除了剩余价值分割为资本与所得的比率,还有几种情形,决定蓄积的量:劳动力的榨取程度—劳动的生产力—所用资本与所消费资本的差额的增大—垫支资本量
V 所谓劳动基金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蓄积的一般法则
I在资本构成不变的场合,劳动力的需要随蓄积而增加
II在蓄积及伴蓄积而生的累积(Konzentration)进行中,可变资本部分将相对减少
III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预备军)之累进的生产
IV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态,资本主义蓄积的一般法则
V资本蓄积的一般法则的例解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蓄积
I原始蓄积的秘密
II农民土地的剥夺
III十五世纪末叶以来对于被剥夺者的残酷立法。降低
工资的法律
IV资本主义的租地农业家的发生
V农业革命在工业上的反应作用,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VI工业资本家的发生
VII资本主义蓄积之历史的倾向
第二十五章 近世殖民学说
附录
《资本论》通信十篇
《资本论》述评(恩格斯著)
评瓦格讷《经济学教程》(马克思遗稿撰于1881年或1882年)
《资本论》第二卷
编者序
第一篇 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第一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I 第一阶段G-W
II 第二阶段 生产资本的机能
III 第三阶段W’-G’
IV总循环
第二章 生产资本的循环
I单纯再生产
II蓄积及扩大的再生产
III货币蓄积
IV准备基金
第三章 商品资本的循环
第四章 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第五章 流通时间
第六章 流通上的诸种费用
I纯粹的流通费用
II保管费用
III运输费用
第二篇 资本之周转
第七章 周转期间与周转次数
第八章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I 形态上的区别
II 固定资本的成分,其代置,其修理,及其蓄积
第九章 垫支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循环
第十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学说——重农主义派与亚当斯密
第十一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学说——里嘉图
第十二章 劳动期间
第十三章 生产时间
第十四章 流通时间
第十五章 周转时间在资本垫支量上的影响
I劳动期间与流通期间相等
II劳动期间较大于流通期间
III劳动期间较小于流通期间
IV结论
V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十六章 可变资本的周转
I年剩余价值率
II个别可变资本的周转
III从社会方面考察可变资本的周转
第十七章 剩余价值的流通
I单纯再生产
II蓄积及扩大的再生产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
第十八章 绪论
I研究的对象
II货币资本的任务
第十九章 前人对于这个问题的说明
I重农主义派
II亚当·斯密
III以后的经济学家
第二十章 单纯再生产
I 问题的提出
II 社会生产的二部类
III 二部类间的交易I(v m)对IIc
IV 第II部类之内的交易:必要生活资料与奢侈品的
交易
V 交易之媒介:货币流通
VI 第I部类的不变资本
VII 二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
VIII 两部类的不变资本
IX 对于亚当·斯密、斯托齐、兰塞等人之回顾
X 资本与所得:可变资本与工资
XI 固定资本的代置
XII 货币材料的再生产
XIII 特斯杜·德·托拉西的再生产学说
第二十一章 蓄积与扩大的再生产
I第I部类的蓄积
II第II部类的蓄积
III以表式说明蓄积
IV补论
附录
《资本论》通信五篇
《资本论》第三卷
编者序
资本论第三卷补恩格斯遗稿
第一篇 剩余价值之化为利润及剩余价值率之化为利润率
第一章 成本价格与利润
第二章 利润率
第三章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比例
- 周转速度对于利润率的影响
第五章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经济
I概说
II以劳动者为牺牲的劳动条件的节省
III动力制出、动力分配,及建筑物上的经济
IV生产上的排泄物的利用
V发明的经济
第六章 价格变动的影响
I 原料价格变动及其对于利润率的直接影响
II 资本的价值增加与价值减少;资本的游离与拘束
III 一般的例解——1861年至1865年的棉业恐慌
第七章 补论
第二篇 利润之平均利润化
第八章 不同的生产部门之不同的资本构成及由此引起的利润率上的差异
第九章 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及商品价值之生产价格化
第十章 竞争及一般利润率的均衡化市场价格及市场价值剩余利润
第十一章 工资的一般变动所及于生产价格的影响
第十二章 补论
I生产价格发生变动的诸种原因
II中位构成的商品的生产价格
III资本家的补价理由
第三篇 利润率下落倾向的法则
- 其法则
第十四章 抵消的原因
I 劳动榨取程度的增进
II 工资被压在劳动力价值之下
III 不变资本要素的低廉化
IV 相对的过剩人口
V 国外贸易
VI 股份资本的增加
第十五章 这个法则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I 概说
II 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间的冲突
III 资本的过剩与人口的过剩
IV 补论
第四篇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第十六章 商品经营资本
第十七章 商业利润
第十八章 商人资本的周转:价格
第十九章 货币经营资本
第二十章 商人资本的史的考察
第五篇 利润之分为利息与企业利益生息资本
第二十一章 生息资本
第二十二章 利润的分割利息率“自然的利息率”
第二十三章 利息与企业利益
第二十四章 资本关系在生息资本形态上的外表化
第二十五章 信用和虚拟资本
第二十六章 货币资本之蓄积及其对于利息率的影响
第二十七章 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上的作用
第二十八章 流通手段与资本:杜克和富拉吞的见解
第五篇 利润之分为利息与企业利益·生息资本(续)
第二十九章 银行资本的构成部分
第三十章 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I
第三十一章 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I (续)
I 由货币转化为贷放资本
II 资本或所得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贷放资本
第三十二章 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III (完)
第三十三章 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
第三十四章 通货原理及英吉利1844年以来的银行立法
第三十五章 贵金属与汇兑行市
I 金贮藏额的运动
II 汇兑行市(Der wechselkurs)
第三十六章 前资本主义的状态
第六篇 剩余利润之地租化
第三十七章 绪论
第三十八章 对差地租——总论
第三十九章 对差地租的形态(对差地租I )
第四十章 对差地租的第二形态(对差地租II)
第四十一章 对差地租II(场合:生产价格不变)
第四十二章 对差地租II(第二场合:生产价格下落)
I 追加资本以不变的生产力投下
II 追加资本以渐减的生产力的比率投下
III 追加资本以渐增的生产力的比率投下
第四十三章 对差地租II(第三场合:生产价格增高)
第四十四章 劣等耕地的对差地租
第四十五章 地租
第四十六章 建筑地的地租 矿山地租 土地价格
第四十七章 资本主义地租的发生
I 导论
II 劳动地租
III 实物地租
IV 货币地租
V 分益农制和自耕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
第七篇 所得及其源泉
第四十八章 三位一体公式
第四十九章 生产过程的分析
第五十章 竞争的外观
第五十一章 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
第五十二章 诸阶级
附录
《资本论》通信十篇
译者跋
《资本论》第一卷试读部分
我现在刊行第一卷的这个著作,是1859年拙著《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自前书刊行到现在,已隔离了长久的岁月了。这是多年宿疾,屡次中断我的工作的缘故。
前书内容,已概述在此卷前数章内。此不仅为求连贯与完全。说明的方法也改良了。在情形许可的限度内有许多点,只在前书略略提到的,在本书是论述得更详细了;反之,已在前书详细讨论过的,在本书却仅略略提到。前书叙述价值与货币学说史的几部分,本书是完全删除了。但前书的读者,仍然可以在本书首章的注解内,对关于这两种学说的历史,获得若干新的资料。
一切事在开头总是困难的。这一句话,可以在一切科学上适用。第一章(尤其是分析商品的那部分)的理解,是最难的。关于价值实体与价值量的分析,我已尽可能通俗化了。以货币形态为其完成形态的价值形态,是极无内容,极单纯的。二千余年来,人类考究这种单纯形态的精神努力是毫无结果的。反之,对内容更丰富且更复杂的形态的分析却至少已近于成功。为什么呢?因为已经发育的身体,比构成身体的细胞是更容易研究的。在分析经济形态时,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反应药,而必须用抽象力。在资产阶级社会内,劳动生产物的商品形态或商品的价值形态,是经济的细胞形态。在浅薄的人看来,这种形态的分析是斤斤于细故。其所考究,诚为细故,但其所为,与显微镜下的解剖正是一样。
除论价值形态的那一部分外,这书决不能说是难解的。当然,没有修学志愿又不愿有独立思想的读者,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物理学者必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充实且最不受他物影响的地方,视察自然过程;如可能,还在过程确系正常进行的条件下作种种实验。我在本书讨论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法及与其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直到现在,这种生产方法的故乡还是英国,因此,在理论的说明上,我常以英国为主要的例解。但若德国方面的读者,竟伪善地对于英国工农劳动者的状况耸一耸肩头,或乐观地以德国情形未必如此坏的话安慰自己,我就必须告诉他说:“这也正是阁下的故事。”
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法则,引起社会的对立。我们原来的问题,不是这种对立已发展到怎样高的程度。我们所问的是这种法则的本身,是这种以铁的必然性发生彻底的作用之趋势。产业更发达的国家,不过对产业更不发达的国家预示了它们将来的景象。
如舍此不言,德意志已完全资本主义化的地方(例如真正的工厂),因无工厂法的对抗力,情形就比英国坏得多。在其他范围,德国是像西欧大陆各国一样,不仅受资本主义生产发达的苦,而且受资本主义生产不发达的苦。除了近代生活所特有的种种痛苦,还有许多旧传的痛苦,压迫着我们。这种种旧传的痛苦,是古生产方法依然残存的结果;而这种古生产方法的残存,自然会引起种种时代错误的社会关系与政治关系。我们不仅吃生者的亏,且吃死者的亏。死者叫生者烦恼。德意志及西欧大陆各国的社会统计,与英国的社会统计比较,是更贫乏得多的。
德意志及西欧大陆各国的社会统计,与英国的社会统计比较,是更贫乏得多的。
但这种社会统计,依然足以揭开黑幕,叫我们窥见幕内的夜叉的脸面。假令德国的政府与国会,能像英国的政府与国会一样,定期派遣委员去调查经济的状况;假令这种委员,又能像在英国一样有探求真理的全权,且能有像英国工厂监督专员、公共卫生报告员、女工童工榨取状态居住状态与食物状态的调查委员那样,才能胜任的,无党无私的人来充任,我们对于德国的状态也一定会愕然失惊的。波西亚斯(Perseus)戴起一顶隐身的帽子,叫被追逐的魔鬼看不见自己。我们德国人却把隐身的帽子紧遮着耳目,说没有魔鬼。
我们不要在这点欺蒙自己。18世纪美国的独立战争,已为欧洲的中等阶级鸣起警钟。19世纪美国的南北战争,又为欧洲的劳动阶级鸣起了警钟。在英国,革命的过程是极明显的。这个过程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必会在大陆方面发生反应。在英国,这个过程有时是采取更残忍的形态,有时是采取较缓和的形态,那是看工人阶级自身发展的程度而定。所以,英国现在的支配阶级,即使没有高尚的动机,也不得不为自身利害打算,而将一切可以由法律废止的、干涉劳动阶级发展的障碍除去。在许多理由中,这也是我在本书细述英国工厂法历史、内容与结果的一个理由。一个国家,应该从外国学,也能够从外国学。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露近代社会的经济的连动法则,但一个社会就令已经把自身的运动法则发现,也不能跳过或以法令废止自然的发展阶段。它只能把生育时的痛苦减短或缓和。
为避免万一发生误解起见,且附带声明一笔。我决非用玫瑰的颜色来描写资本家地主的姿态。在此,一切个人都被视为经济范畴之人格化,被视为特殊阶级关系与利益之代表。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从我的立场看,乃是自然史上的一个过程。无论个人在主观方面可以怎样超出周围的种种事情,他在社会方面总归是周围种种事情的产物。从我的立场看,他对于这种种事情的发生,是和别的人一样不负责任的。
自由的科学的研究在经济学范围内所遇到的敌人,不仅和它在其他范围内所遇到的相同。经济学研究的材料,含有一种特殊的性质,那会把人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唤起,把代表私人利害的仇神召到战场上来,成为自由的研究之敌。例如对英国教会。你在三十九个信条中攻击了他三十八条倒不要紧,他也许还会原谅你,但若你在他的收入中夺去了他的三十九分之一,他一定恨你入骨。在今日,与批判旧财产关系的批判论比较,无神论还是比较轻的罪。但就这一方面说,进步依然是明明白白的。例如英王驻外代表数星期前发表的一种蓝皮书,名叫“驻外使节关于产业问题工会问题的通信录”的,就曾力言,劳资现存关系上的变动,在德意志,在法兰西,总之,在欧洲大陆各文明国,将会像在英国一样明白,一样不可避免。同时,在大西洋彼岸,美国副总统威德君(Wade)也在公众大会上宣称,奴隶制度废除之后,资本与土地所有权关系上的变化将成为继起的问题。这是时代的征象,绝非紫袍黑衫所能遮掩的。这种种事实,不足证明奇迹将在明日发生,但可以证明,在支配阶级本身也超了一种预感,感到了现社会不是一个固定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的、且不断变化的有机体。
本书第二卷将讨论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册)与总过程的各种形态(第三册);第三卷即终卷(第四册)将讨论学说史。每一种以科学批判为根据的判断,我都欢迎。以所谓舆论为根据的偏见,却是我从来不让步的。关于这种偏见,佛洛伦大诗人的格言便是我的格言:“走自己的路,不要管别人说的话。”
马克思
1876年7月25日伦敦
《资本论》第二卷试读部分(恩格斯编)
编订《资本论》第二卷,使它一方面成为一部首尾联贯的,尽可能完备的著作;另一方面又成为一部纯为著者所作,不掺杂编者一点意见的著作,决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存留的草稿非常多,其大部分都是零碎的断片这一件事,更使这种编订工作,感到困难。在原稿中,经著者彻头彻尾订正过,可照原样付印的,充其量只有一束(第四稿)。但经过后来的修改,这一束草稿,有一大部分不适用了。材料的主要部分,纵令在实质上已大体完成,然就其用语而论,则多欠洗炼。他所用的,还是他撰述纲要时使用的用语;文体上很多疏漏的地方,措辞和语法上充满着谈话式的体裁,往往是粗率而诙谐的;其中又夹杂有英法两种文字的术语,有的地方,甚至全句或全面是英文。著者显然是就他脑中展开的思想原样写下的。有若干部分,著者曾予以详细的讨论,但别一些同样重要的部分,却不过仅有暗示。用作事实例解的材料,不过搜集起来罢了,几乎没有加以类别,更谈不到推敲。每章的终结,因著者急于要移到次一章,以致往往说明未了,就是那样放下,仅写下少数没有联贯的文句,作为不完全的说明的界石。最后,大家都知道,著者的笔迹,在许多地方连他自己也不能辨别。
我认为满足的,是对于著者的草稿,尽可能逐字逐句加以解释;在行文上,只更改著者自己也会更改的地方;并且只在绝对必要并在意义至为明显的地方,插入中间句和连结句。至若在意义上似乎很少疑难的辞句,我宁愿照原样编入。综合我所改作的插入的,全部印刷起来,还不到十页,而且那都是限于形式方面的。
单是马克思留作第二卷用的亲笔材料,就证明他把他的经济学大发现刊行以前,曾为这些大发现的完成,具有如何无比的诚意,曾作过如何严格的自我批判。正惟其有这种自我批判,所以,他不常能使他的说明,在形式和内容上面,适合他自己的不断由新研究而扩大的眼界。那些材料,包含以下诸部分:
第一,是题为“经济学批判”,包含有四开本1472页,计分23册的草稿。这部草稿系由1861年8月至1863年6月间写成的。那是1859年在柏林以同一标题刊行的第一部的续稿。该稿由第1页至第220页(由第I册至第V册),再由第159页至第1472页(由第XIX册至第XXIII册),是论究《资本论》第一卷所论
究的各个题目,由货币资本化以至同卷终;这是论究此等问题的最初草稿。由第973页至第1158页(由第XVI册至第XVII册),系讨论资本与利润、利润率、商人资本与货币资本等,那是此后要在第三卷详细说明的题目。然属于第二卷的题目,及此后在第三卷中讨论的许多题目,都不曾编纂。这些题目,都不过顺便地特别在标题为“剩余价值学说史”那一篇(那是这个草稿的主要部分,由草稿第220页至第972页,即第VI册至XV册)中讨论到。这一部分草稿,包含经济学核心即剩余价值学说之详细的批判的历史,同时并采取一种论战方式(对前驱学者的论战),去说明此后分别在第二卷第三卷草稿但在逻辑联系上论到的大多数问题。这一部分草稿,除开第二卷第三卷所包括的许多点外,其残余的批判部分,我打算保留下来,刊行《资本论》第四卷。这种草稿,虽极有价值,但非现在刊行的第二卷所能利用。
从时间的顺序说,接连着的草稿,是第三卷的草稿。这草稿至少有一大部分是在1864年及1865年写成。马克思在完成这种草稿的重要部分之后,即着手整理1867年刊行的第一卷。我现在正在整理这第三卷的草稿,以便付印。
其后,即第一卷刊行以后,有留作第二卷用的对开纸草稿一组,计四件,由马克思自己附有第一稿第二稿第三稿第四稿的记号。第一稿共150页,恐系成于1865年或1867年。就现今包括在第二卷中的诸问题而论,这算是第一个独立的论究,但多少有片断的性质。在这里,也不能利用。第三稿有一部分,是由他所做的拔萃—主要是关于第二卷第一篇—的引语和参考语编成,一部分是论究诸特殊事项,特别是批判亚当斯密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和利润源泉的见解;其中,还曾论述到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那是属于第三卷的范围的。但这种参考语,并没有提供多少新的见地,而属于第二卷及第三卷的论究,也因后来的修改,变为没有价值,已有一大部分,不得不弃置不用了。第四稿系讨论第二卷第一篇及第二篇第一章的问题,已完全整理好,可以付印,我也把它利用在适当的地方了。这草稿虽是写在第二稿之前,但因它在形态上较为完备,故很容易利用在本卷适当的地方。只须从第二稿,加上若干文句就行。这件最终的草稿,系成于1870年,为唯一可以在第二卷利用的相当完成了的草稿。马克思在他终校备注(那是我马上要在下面述及的)内,曾明白说:“第二次的修正,必须用此为根据。”
在1870年以后,马克思又有一个休止期间,那主要是由于他的病状。他照例是利用这种期间,作各种学问的研究;他研究农学,研究美国特别是俄国的农村情形,研究货币市场与银行制度,最后更研究地质学、生理学一类自然科学,特别是独立的数学研究,那是这时候以后许多摘录的内容。到1877年,他觉得他的健康,已经恢复了,能够重新进行原来的劳作了。在同年三月末,他由前述四件草稿,作成参考与笔录,以期作为第二卷重新制作的基础,这种工作的开端,见于第五稿(对开纸56页)。这第五稿含有第二卷最初四章,然尚未完成,许多要点,都是在本文的注中讨论,其材料只是搜集起来,而未经编制。不过,就第一篇最重要诸部分说,这就是最终的完全的叙述了。他根据这一部分作成可以付印的原稿的初步尝试,见于第六稿,那是由1877年10月以后至1878年7月间写成的,仅仅四开纸17页,构成第一章的大部分。他的第二次的或最终的尝试,则见于“1878年7月2日”写成的第七稿,仅有对开纸7页。
大约就在这时候,马克思似乎感到了,如果他的健康状态没有一种完全的革命,他决不能在自己满意的情形下,完成第二卷和第三卷。其实,在写第五稿到第七稿的期间,他和那困人的病态相苦斗的痕迹,已经屡屡显示出来。第一篇最困难的部分,已在第五稿中重新推敲过了。第一篇残余部分及第二篇全部(第十七章除外),都未在学说上表现何等大的困难。但讨论社会资本再生产与流通的第三篇,则似乎很需要订正。因为马克思当初在第二稿中讨论这种再生产时,并不会注意那当作媒介的货币流通,那是以后才注意到的。因此,这里就得加以淘汰和改造,使全篇和著者的扩大的眼界相一致了。第八稿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这虽是四开纸70页的小稿,但若把它和现在正在付印的第三篇(除去由第二稿插入的部分)一加比较,就知道马克思在这少许页数中,压缩进了多少的东西。
这第八稿,也不过是对主题作初步的讨论;其主要目的,在确立并展开第二稿所不曾表示的新的见地,至若无何等新见地可言的诸点,都被搁置了。多少与第三篇有关的第二篇第十七章的重要部分,也同时在这里予以论究和扩充了。但论理上的连络,往往中断;对于主题的讨论,有时不完全;特别是,在结论的地方,全是一些片断的语句。但马克思所要说的话,都已经在那里,依某方式,说出来了。
马克思在逝世前不久,曾告知他的女儿爱灵娜(Eleanor)说,他期望我用这第二卷的材料,“做出一点东西”(etwas machen)来。我曾在最狭的限界内,接受他这种嘱托。只要可能,我总使我的工作,以选择各种增订的材料为限。我的工作,常以最后增订的材料为根据,并把这种材料,和以前的诸种材料相比较。只有第一篇和第三篇,有技术性质以上的真正的困难;那种困难确是很大的;但我在解决它们时,总努力着要不违背著者的精神。本文中的引语,如其是作为事实的例证,或其原本任何根本研究者都能得到(如像由亚当·斯密著作的抄引),我大抵都把它翻译过来了。但惟有第十章不能照此做去,因为其中的引句,是直接批评英文原文的。—由第一卷抄引的文句,都注明了第二版的页数,这个版本,是马克思生时付印的最终版。
可用作第三卷的材料的,除有题为“经济学批判”草稿中的未加整理的材料,和以前所述第三稿所包含的诸部分,和散在各种拔萃中的简短笔录外,还有前述1864年至1865年那个对开纸的草稿(这个草稿和使用在第二卷中的第二稿,几乎经过了同样的推敲),和1875年的一个草稿(这个草稿,题为“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用数学方式说明的”)。我目下正在编订第三卷,使它能够早日付印。在我今日所能判断的限度内,除极重要的若干篇以外,编辑第三卷的困难,大抵都是技术上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