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1343293
本书以通俗、简练的语言对针灸的理论知识予以解读,可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针灸的基础技法。同时还选取了十二经络中的少商、中府、列缺等常用穴位加以详细介绍,并对重点穴位进行配伍,以组合穴的形式应用到日常保健中。更收纳了数十种常见病证,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补泻手法,形成诸多针灸技法,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庞大完备的中医理论体系,既成就了针灸的神奇,也使得很多人望而却步。不知道如何取穴,如何进针?本书开篇就将完整的取穴方法、刺法、灸法以朴素的文字凝练出来,凡有所惑,必有其解。
“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全身数百个穴位,是针灸技法施展拳脚的“战场”,本书选取了十二经络中的重点穴位加以介绍,一穴一图,精准取穴与快速定位相结合,了然于胸,下针自然手到擒来。
针灸学的丰富在于穴位的组合存在着万千变化,辨证分型的结果对应着不同的组合情况,本书收录了常见病症的组穴方法,足以满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求。
第一章 针灸知识入门
经络是针灸疗法的基础
经络系统的组成
腧穴是什么
腧穴的主治特点
腧穴的主治规律
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毫针刺法
毫针的构造和规格
毫针的选择
毫针的基本刺法
进针方法
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得气与行气
留针与出针
行针手法
毫针补泻法
补泄法的原则
补泄法的依据
补泄的手法
针刺前的准备
消毒
体位的选择
发生针刺意外怎么办
晕针
滞针
弯针
血肿
断针
针刺注意事项
灸法
灸法的种类
艾炷灸
温针灸
艾条灸
温灸器灸
其他灸法
施灸前的准备.
灸量
灸感及灸法补泻
灸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第二章 十二经脉针灸常用穴位
手太阴肺经
中府
尺泽
列缺
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手三里
曲池
迎香
足阳明胃经
颊车
天枢
梁丘
足三里
丰隆
解溪
内庭
厉兑
足太阴脾经
太白
公孙
商丘
三阴交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大包
手少阴心经
极泉
少海
灵道
通里
阴郄
神门
少府
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
腕骨
阳谷
养老
支正
小海
肩贞
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
风门
肺俞.
心俞
肝俞
脾俞
胃俞
肾俞
委中
飞扬
跗阳
金门
京骨
足少阴肾经
涌泉
然谷
太溪
大钟
水泉
照海
复溜
阴谷
手厥阴心包经.
……
第三章 针灸日常保健经典配穴
头颈部组合穴
四神聪、神庭、本神——安神益智,清利头目.
地仓、颊车、下关——祛风止痛,舒筋活络
印堂、迎香、上迎香——通窍祛风,理气止痛
风池、天柱、大椎——祛风解表,通利官窍
太阳、下关、大迎——祛风通络,消肿止痛
躯干部组合穴.
下脘、中脘、上脘——和胃健脾,消积化滞
中脘、气海、膻中——理气宽胸,降逆止呕
关元、中极、归来——清利湿热,益肾调经
大椎、风门、肺俞——祛风解表,宣肺理气
灵台、神道、心俞——调气血,宁心神.
全身组合穴
中脘、内关、足三里——理气和胃,降逆止呕
肾俞、太溪——滋阴益肾,培元固本
天柱、昆仑——舒筋活络,清利头目
第四章 针灸治疗常见病
内科疾病
感冒
咳嗽
哮喘
脑卒中
便秘
泄泻
心悸
骨科疾病
落枕
腰痛
肩周炎
颈椎病
鼠标手
网球肘
五官科疾病
牙痛
面瘫
耳鸣、耳聋
咽喉肿痛
口腔溃疡
鼻出血
妇科疾病
痛经
月经不调
崩漏
男科疾病
遗精.
阳痿
行针手法
《标幽赋》写道:“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得气与否及气至速迟,不仅直接关系到针刺效果,而且可以帮助施术者窥测疾病的预后。因此,在得气、行气不顺利时,应依靠行针手法来加以调整。
行针又名运针,是进针后为了取得针感或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手法,是针刺的重要环节。行针手法主要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种,基本手法主要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辅助手法则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
辅助手法主要包括7种,分别是循法、弹法、刮法、摇法、搓法、飞法、震颤法。毫针行针手法以提插法和捻转法为基本操作方法,同时,需要根据临床病症选用适合的辅助手法,行针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搭配使用,能够有效促使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
- 基本手法
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称为“提插法”。提插的幅度、频率,需视病情和腧穴的位置而定。一般说来,提插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提插幅度小、频率慢,刺 激量就小。
捻转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和食指一前一后来回捻动针柄,称为“捻转法”。捻转的幅度一般在 180°~ 360°,并且要注意捻转时不能 单向转动,以免肌纤维缠绕针身,增加患者局部疼痛,或造成出针困难。 一般来说,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 辅助手法
循法:针刺后如无针感,可用手沿着腧穴所属经络循行路线或该腧穴上下左右轻轻按揉。循法多用于气至迟缓的虚证,也可用于邪气有余、经气滞涩的实证。此法可以推动气血,激发经气。
弹法:是在留针过程中,用手指轻弹针柄,使针身微微振动,以加强得气感应的手法。此法可以激发针感,用于得气迟缓的患者。
刮法:针尖到达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动针柄,称为“刮法”。如以右手 拇指抵住针柄顶端,同时用食指或中指指甲从针柄下端向上刮动,叫“单手刮针法”。如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抵住针柄顶端,右手拇指或食指指甲从上向下或从下向上刮动针柄,叫“双手刮针法”。刮法可以加强针感的扩散,用于催气、行气。
摇法:针尖到达一定深度后,以手持针柄,将针摇动,即为摇法。如直立针身而摇,可加强得气感应;如卧倒针身而摇,可以使感应向一定方向传导。此法可用于行气。
搓法: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作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次搓3~5周。不可过度捻转,以免肌纤维缠绕针身。此法用于催气、行气,也用于补泻。
飞法:先用拇指和食指以较大幅度捻转3次左右,然后放手,张开拇指和食指,如飞鸟展翅之状,一捻一放,反复操作。此法可加强针感,用于催气、行气。
震颤法:以右手持针柄,做小幅度、快速提插,使针身发生微微震颤。
行针的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既可在临床中单独使用,也能搭配使用。在不同的情况下应选用不同的辅助手法,比如刮法、弹法,可用于一些不适宜大幅度捻转的腧穴;飞法、震颤法,可用于一些肌肉丰厚处的腧穴;摇法,可用于较浅的腧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