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488146
★从代码到架构,从实践到领导,技术人的职场升级指南,让你在技术与管理之间游刃有余!
- 技术能力层次模型:采用中国哲学中的“术、法、道”来代表技术硬实力、技术架构力和技术领导力。
- 个人技能提升:深入讲解如何从基础编程到高级系统分析,提升个人技术能力。
- 团队领导力培养:指导读者如何从技术专家转变为团队领导者,培养领导力。
4.业务创新推动:探讨如何利用技术推动业务创新,实现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 职场策略:提供沟通、会议、应急处理、风险管理等实用职场策略。
- 技术架构见解:分享作者对技术架构的深刻见解和实际应用经验。
- 管理难题解析:针对技术管理者常见的管理问题提供解析和建议。
- 实战经验验证:书中的建议和技巧均源自资深技术人的一线工作经验,并在大型技术团队管理实践中得到验证。
- 个人成长路径:清晰揭示技术人成长的关键路径,从技术问题解决者到业务创新推动者。
- 工作质量提升:旨在帮助技术人提升工作质量,推动项目发展,实现个人成长。
本书创新性地构建了一个技术能力层次模型,用中国哲学中的“术、法、道”概念分别代表技术硬实力、技术架构力和技术领导力,深入剖析了技术人全面发展的框架,清晰揭示了技术人成长的关键路径:从提升个人技能到培养团队领导力,从解决技术问题到推动业务创新。
书中不仅包含如编写代码、编写系统分析文档、定义接口契约、实现领域建模、应用分布式技术等高级实战技巧,还包括沟通、会议、应急处理、风险管理、团队协作等实用职场策略,更提供了对技术架构的独特见解和应用,以及对技术管理者常见管理难题的解析和建议。本书的建议和技巧均源自资深技术人的一线工作经验,并在大型技术团队管理实践中得到验证,旨在帮助更多技术人提升工作质量,推动项目发展,以及更顺畅地实现个人成长。本书颇具洞察力、全面性和前瞻性,适合所有技术人案头备用、查阅。
第1篇 技术硬实力 / 1
第 1 章 编码技能:代码是技术人的名片 / 2
1.1 好代码都是这样的 / 2
1.1.1 好代码的标准是“一眼看到底” / 2
1.1.2 七步做到“一眼看到底” / 3
1.1.3 好代码修炼的三个阶段 / 10
1.2 警惕坏的编码习惯 / 11
1.2.1 让队友失败的坏习惯 / 11
1.2.2 让团队疲惫的坏习惯 / 14
1.2.3 让团队跌份的坏习惯 / 16
1.3 代码重构不得不知 / 18
1.3.1 重构不是除恶务尽 / 18
1.3.2 重构必须守住底线 / 21
1.3.3 重构不是英雄主义行为 / 22
第 2 章 系统分析:好系分让研发事半功倍 / 23
2.1 系分认知盲区 / 23
2.1.1 系分的投入不是可选项 / 23
2.1.2 系分作用的不只是自己 / 24
2.1.3 系分的实质是严密的逻辑推导 / 25
2.1.4 系分的价值是达成共识 / 26
2.1.5 项目成功离不开好系分 / 27
2.2 写好系分的标准范式 / 28
2.2.1 上承需求 / 29
2.2.2 下启代码 / 30
2.2.3 守住底线 / 34
2.2.4 精益求精 / 35
2.3 复杂项目的定海神针 / 36
2.3.1 为什么要做接口契约 / 37
2.3.2 实施接口契约的难点 / 40
2.3.3 接口契约应该怎么做 / 41
第 3 章 领域建模:技术人都该是设计师 / 46
3.1 练成领域建模这一神功 / 46
3.1.1 领域建模易筋洗髓 / 46
3.1.2 领域模型的模型 / 47
3.1.3 领域建模的普适四招 / 49
3.2 领域模型神功可护体 / 53
3.2.1 面对万般变化,仍能泰然自在 / 53
3.2.2 分分合合,却能浑然一体 / 54
3.2.3 自下而上,各司其职 / 54
3.2.4 由内向外,层层布防 / 55
3.2.5 从左及右,步步为营 / 56
3.3 领域模型也有软肋 / 57
3.3.1 没有一招鲜吃遍天 / 57
3.3.2 时刻谨防“破窗效应” / 59
3.3.3 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 / 59
3.3.4 使你成功的也阻止你进步 / 60
第 4 章 代码测试:不懂质量的不是好研发 / 64
4.1 好代码先过自己这关 / 65
4.1.1 高质量源于优生产 / 65
4.1.2 用户故事验证功能准确性 / 65
4.1.3 自测用例护航关键设计 / 67
4.1.4 高质量代码积累好口碑 / 70
4.2 自测用例可能是“灰犀牛” / 70
4.2.1 从资产变成负债 / 70
4.2.2 让伤害来得更猛烈些 / 72
4.2.3 自测代码也需要设计 / 74
第 5 章 分布式技术的常见认知盲区 / 75
5.1 行之无效的幂等性控制 / 75
5.1.1 幂等性的本质 / 75
5.1.2 无效的幂等性控制案例 / 77
5.2 故障频出的错误码 / 85
5.2.1 错误码到底是什么 / 86
5.2.2 处理错误码的三种典型技术盲区 / 86
5.2.3 本质是异构系统的数据一致性问题 / 88
目录 | XV
5.2.4 错误码的处理 / 92
5.3 难以驾驭的分布式事务 / 93
5.3.1 深刻认知分布式事务原理 / 94
5.3.2 两阶段提交原理 / 96
5.3.3 两阶段提交大敌之事务悬挂 / 98
5.3.4 两阶段提交并不是唯一解 / 101
5.4 麻烦不断的分布式缓存 / 102
5.4.1 只要使用缓存,就会存在可用性风险 / 103
5.4.2 只要使用缓存,就会存在数据不一致问题 / 106
5.4.3 缓存是把“双刃剑” / 111
5.5 捉摸不定的异步化任务处理 / 112
5.5.1 异步化的本质是用时间换容量 / 112
5.5.2 异步化任务处理不代表无时效性 / 114
5.5.3 异步化任务处理天然存在数据不一致 / 117
5.6 不可迷信的高可用方案 / 121
5.6.1 高可用方案的控制点 / 121
5.6.2 常见数据库的高可用方案及盲区 / 122
5.6.3 不完美也可以有所作为 / 131
第 6 章 软技能也要炼成硬实力 / 132
6.1 要事第一 / 132
6.1.1 正确识别要事 / 133
6.1.2 降低启动成本 / 134
6.1.3 学会拒绝别人 / 135
6.2 要做有效沟通 / 136
6.2.1 沟通要促进目标的达成 / 137
6.2.2 注重沟通形式 / 138
6.2.3 沟通的功夫在诗外 / 138
6.3 会“干”,更要会“说” / 139
6.3.1 “说”的背后是思考 / 140
6.3.2 “说”也是一门技术 / 140
6.3.3 感受“说”带来的成长 / 143
6.4 应急中的真功夫 / 143
6.4.1 应急有“三宝” / 143
6.4.2 功夫在平时 / 146
6.4.3 不打无准备之战 / 147
6.5 暴露风险的技巧 / 147
6.5.1 不敢暴露风险的心态 / 148
6.5.2 如何有效暴露风险 / 149
6.5.3 暴露风险,练就危机处理能力 / 151
6.6 开会也是手艺活 / 151
6.6.1 被你忽视的会议成本 / 151
6.6.2 会议的高效需要经营 / 152
6.6.3 在会议中经营人设 / 155
6.7 协作共赢的力量 / 155
6.7.1 协作困难的典型现象 / 155
6.7.2 协作共赢的方法 / 156
第2篇 技术架构力 / 159
第 7 章 架构起于对复杂性的认知 / 160
7.1 摒弃完美主义 / 161
7.1.1 妄想全知全能 / 161
7.1.2 世界本就 VUCA / 162
7.1.3 确定性是唯一解药 / 163
7.1.4 药效要能恰如其分 / 164
7.1.5 价值是必需药方 / 165
7.2 警觉风险主义 / 166
7.2.1 没有绝对安全 / 167
7.2.2 风险即概率 / 167
7.2.3 要发展,也要底线 / 168
7.2.4 避免最坏结果 / 169
7.2.5 时刻关注技术先进性 / 170
7.3 避免单一主义 / 171
7.3.1 有我也未必行 / 172
7.3.2 商业亦是适者生存 / 172
7.3.3 要让业务有选择权 / 173
7.3.4 只有前瞻,才有选择权 / 174
7.3.5 积极为业务创造发展空间 / 176
第 8 章 架构的过程就是取舍的过程 / 178
8.1 从繁到简平乱局 / 178
8.1.1 定义实体 / 179
8.1.2 明确功能 / 180
8.1.3 以最复杂场景做验证 / 181
8.2 从虚到实定军心 / 181
8.2.1 回到根本 / 182
8.2.2 形成理论公式 / 182
8.2.3 长出能力树 / 183
8.2.4 定义性能参数 / 185
8.3 从无到有拓疆界 / 186
8.3.1 七见模型看清架构的三重挑战 / 186
8.3.2 五步生长法开辟新领域 / 189
8.4 从上到下保可用 / 193
8.4.1 高可用保障的顶层公式 / 193
8.4.2 以公式驱动的四大高可用设计 / 194
8.5 从内到外防资损 / 197
8.5.1 资损防控的核心目标 / 198
8.5.2 资损防控的核心法则 / 198
8.5.3 资防四式 / 199
8.6 从前到后做兜底 / 202
8.6.1 事前找准风险 / 202
8.6.2 事中控牢变更 / 205
8.6.3 事后做好业务运营处置 / 207
8.6.4 做风险的朋友 / 207
第 9 章 以经营者姿态看待架构演进 / 208
9.1 架构演进是场持久战 / 208
9.1.1 架构演进是必然 / 208
9.1.2 架构演进源于觉察 / 209
9.1.3 架构演进始于共识 / 210
9.1.4 架构演进成于过程 / 210
9.1.5 架构演进不是线性迭代 / 211
9.2 用极致目标约束架构治理 / 213
9.2.1 矫枉必须过正 / 213
9.2.2 置之死地的极致目标 / 214
9.2.3 极致目标搭配长期坚持 / 215
9.3 用业务思维促进架构升级 / 216
9.3.1 业务视角思考架构升级 / 217
9.3.2 业务价值论证架构升级 / 219
9.3.3 架构升级谨防“后院起火” / 220
9.4 重视架构决策的过程正义 / 221
9.4.1 架构决策的一波三折 / 221
9.4.2 架构决策的公正性 / 222
9.4.3 架构决策文档模板 / 222
9.5 做好架构传承的三个场子 / 224
9.5.1 架构原则的贯彻场 / 224
9.5.2 架构成熟度的审计场 / 225
9.5.3 架构文化的传承场 / 225
第 10 章 系统思维才是架构师的真内核 / 228
10.1 架构师的生态位置 / 228
10.1.1 架构在产研中的位置 / 229
10.1.2 业产技是三角关系 / 230
10.1.3 架构师的三大权责 / 231
10.2 架构师的系统思维 / 233
10.2.1 架构设计思考法 / 233
10.2.2 架构思维胜在无招 / 238
10.3 人人都是架构师 / 238
10.3.1 架构师是一种角色 / 239
10.3.2 优秀架构师的素质 / 239
10.3.3 架构师的三重能力 / 243
10.3.4 架构师的四面镜子 / 246
第3篇 技术领导力 / 248
第 11 章 团队管理的科学与艺术 / 249
11.1 技术主管要成就他人 / 249
11.1.1 技术主管的三重关键职责 / 249
11.1.2 警惕四种心态 / 251
11.1.3 角色转型的建议 / 252
11.2 设定有激发性的目标 / 255
11.2.1 SMART / 256
11.2.2 Inspire / 259
11.3 有效的绩效过程管理 / 262
11.3.1 追过程的重点 / 262
11.3.2 如何有效追过程 / 264
11.3.3 追过程的下一步 / 265
11.4 赏罚分明的绩效评分 / 266
11.4.1 绩效考评是手段还是目标 / 266
11.4.2 绩效考评的一般原则 / 267
11.4.3 绩效是团队的指挥棒 / 270
11.5 开启有深度的绩效对话 / 270
11.5.1 倾听是对话的基础 / 271
11.5.2 有启发式的引导 / 272
11.5.3 正式且明确的反馈 / 273
11.5.4 是终点也是起点 / 274
第 12 章 技术目标的拆解与咬合 / 275
12.1 技术演进与业务发展的双螺旋促进 / 275
12.1.1 没有业务成功,就没有技术先进性 / 275
12.1.2 缺乏技术先进性,就丧失业务可能性 / 276
12.1.3 技术与业务的双螺旋促进 / 276
12.2 技术规划的高度、深度和锐度 / 280
12.2.1 为什么谈高度、深度和锐度 / 280
12.2.2 什么是高度、深度和锐度 / 282
12.2.3 怎样求高度、深度和锐度 / 283
12.3 技术规划的目标、路径和里程碑 / 285
12.3.1 目标的关键在于咬合 / 285
12.3.2 路径选择的关键在于拆解 / 287
12.3.3 里程碑的关键在于反馈 / 289
12.3.4 技术规划是工作之锚 / 291
12.4 技术底盘的底线、理想和决心 / 291
12.4.1 技术底盘不止于技术风险 / 291
12.4.2 用底线思维控技术风险 / 293
12.4.3 用业务视角做能力建设 / 294
12.4.4 保持战略定力做三年工程 / 295
第 13 章 技术团队的成长与发展 / 297
13.1 用专业夯实团队的发展 / 297
13.1.1 经验丰富不等于专业 / 297
13.1.2 团队管理的阴与阳 / 298
13.1.3 风物长宜放眼量 / 299
13.2 带领团队做持续的突破 / 300
13.2.1 主管可能是团队的上限 / 301
13.2.2 突破自我,不做团队发展的天花板 / 302
13.2.3 你是什么样,团队就是什么样 / 305
13.3 负反馈是团队精进的力量 / 305
13.3.1 是能力,也可能是阻力 / 305
13.3.2 从低阶平衡到高阶平衡 / 306
13.3.3 好团队是直面问题的勇士 / 308
13.4 打造生生不息的优秀团队 / 308
13.4.1 统一思想,才能统一行动 / 309
13.4.2 己所不欲、勿施于新 / 310
13.4.3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311
13.5 源于工作而超越工作的情谊 / 313
13.5.1 一定要有独特的味儿 / 313
13.5.2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 318
第 14 章 技术领导力的自我修炼 / 319
14.1 优秀的技术主管抓什么 / 319
14.1.1 回归本职工作 / 319
14.1.2 基本功练到极致 / 320
14.1.3 无招胜有招 / 323
14.2 超越组织的边界 / 323
14.2.1 权力与影响力 / 324
14.2.2 注重个人品牌积累 / 324
14.2.3 舍得分享发展利益 / 325
14.3 不断丰富完善自己 / 327
14.3.1 承认自己的不完美 / 327
14.3.2 借用团队的力量蜕变 / 327
14.3.3 用创业的心态干事业 / 328
14.3.4 完善自己的底层思考模型 / 328
后记 / 331
推荐序一
在当今时代,科技的发展速度之快,信息技术的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对软件工程师的要求也在发生深刻的改变。一方面,企业为了抓住技术红利,加快了调整组织架构和新业务方向的尝试;另一方面,技术团队对于既定技能的要求也日益精细化和前沿化。在这个时代,好的工作方法不仅仅是一种锦上添花的选择,而是成为了每个技术人不可或缺的核心修为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很欣喜地看到朱春茂等五位资深的研发人士共同写作了《P9 工作法:夯实技术硬实力、架构力和领导力》。这本书凝聚了作者们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通过他们的深刻洞察,为广大软件工程师朋友们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工作方法,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技术挑战。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研发工作的全面剖析,涵盖了术、法、道三个层次,从硬实力到软技能的全面提升路径。
首先,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有效的编码实践来提升“研发硬实力”。它包括对于好代码、好体系设计、好建模等最佳实践的总结,这些都有助于编写出更加健壮、易于维护的代码。同时,本书也对分布式系统中的各种陷阱和挑战进
行了详细探讨,旨在帮助读者识别并规避这些常见问题,从而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此外,除了编程,本书还对于围绕技术项目的沟通给出了详尽的分析,这无疑都是有助于显著提高开发效率的。其次,本书针对“架构力”的培养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本书强调,一个优秀的架构不仅要能支持当前的业务需求,还应该能够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确保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通过学习本书中提供的架构设计原则和最佳实践,读者将掌握如何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构建出既满足当前需求又能适应未来发展的技术架构,为项目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本书还着重于领导力的提升。随着个体工程师成长为研发主管,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技术能力,还必须学会如何激励团队和培养人才。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案,帮助管理者理解如何通过建立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合理分配任务、有效沟通等方式,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从而打造一支具有高度凝聚力和高效能的研发队伍。
为什么这套工作方法值得推荐?
这套工作方法值得推荐的原因在于,它并非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是基于作者们在多年实战中积累的真实案例与经验总结。这意味着,读者不仅可以学到具体的操作技巧,更能领悟到背后蕴含的深刻思考,从而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种方法论不仅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还能够帮助读者在面对复杂的技术挑战时,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何将这套工作方法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呢?
要将好的工作方法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我的建议是,不妨尝试将书中介绍的方法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去,哪怕是从一个小项目开始。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掌握。
愿这本书能够成为不断追求进步的工程师的良师益友,伴随大家迈向更加辉煌的职业生涯。
刘湘雯
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市场总裁
推荐序二
蚂蚁国际技术团队每天面对着巨大的技术挑战:承载和处理千亿级资金量,涉及上百种货币类型,支持全球不同国家众多业务主体的运营。我们为包括收单支付、外汇、金融、数字营销在内的十几个领域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在技术实施中,我们既要确保系统的大容量和高并发处理能力,又要考虑全球多区域的部署策略;既要实现数据隔离和保护,又要保持服务间的互联互通;既要迅速响应业务的变化和发展需求,又要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防止任何故障和资金损失。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蚂蚁国际技术团队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从零开始,经过多次迭代和优化,成功构建了一套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支付核心系统。本书的五位作者皆是参与构建这套系统的核心成员,他们亲历了系统从起步到成熟的多次迭代过程。这些作者,包括朱春茂在内的大多数人,都是从应届毕业生阶段就加入了系统开发,随着系统的不断进化,他们个人也迅速成长为资深的技术领导者。
本书内容围绕技术硬实力、架构力和领导力这三个核心方面展开,总结了商业系统软件开发的关键要素。这三篇不仅映射了作者们的个人成长路径,也代表了优秀软件开发人员发展的三个阶段。书中不仅阐释了关键技术点、历史经验教训,还深入探讨了技术的本质、方案选择原则、团队合作理念,以及技术人员的最佳思考方式。
阅读本书,我感受到,这并非一本单调的技术指南,而是由一群有深度见解的技术专家分享的技术理念、处世哲学和领导智慧。我相信,无论软件技术人员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本书都能提供新颖的启发和深刻的思考。
尹俊
蚂蚁国际事业群 CTO
前言
2022 年 11 月,ChatGPT 的发布极大地推动了大型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和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多个场景中,已经出现了众多实践案例。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生成图片供游戏原画师挑选,创作故事剧本供短视频制作者修改,以及通过语音回答用户咨询的产品问题。这股技术浪潮不仅为人类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引发人们对职业危机的焦虑。许多程序员自嘲地表示,大模型甚至能够生成代码,未来编程工作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机器人所取代,程序员们或许将面临不得不进行自我革命的局面。
新技术的诞生与应用对程序员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行业本身的竞争也异常激烈。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圈一直弥漫着“35 岁焦虑”,大龄程序员可能被更年轻、更能加班的程序员所替代。在这个新旧生产力更迭、焦虑情绪泛滥的大时代背景下,技术人不应停留在表象,而应深入挖掘本质,并在看透本质之后寻找解决之道。
未来消失的不会是程序员,而是那些不会使用工具的程序员。然而,只会使用工具的程序员也难以走远。工具的使用可以快速补齐短板,但也可能导致人们沉迷于工具使用而难以精进。
未来将属于那些熟练掌握新技术、深刻理解新技术的底层逻辑、知道如何利用新技术推动业务发展、懂得如何提升团队作战能力的技术人,他们将使技术持续为商业成功提供独特的价值。
这些能力实际上并不依赖某一项具体的技术,只要经过适当的练习,就可以普遍适用于所有技术。为此,我们结合了超过 10 年的互联网大厂工作经验,总结了一套技术人的工作方法,旨在帮助大家深入理解技术、架构和团队领导力的本质,从而获得持续成长的方法。
全书分为三篇。第一篇重点讨论技术硬实力。内容涵盖如何编写优质代码、撰写系统分析文档、进行领域模型设计、执行代码自测,以及识别典型的分布式技术盲区等五个方面,以提升技术编码的硬实力。要成为团队的资深研发力量,不仅需要具备足够强的硬实力,软实力同样不容忽视,两者都需要坚实。为此,我们还总结了技术人在日常项目协作中所需的软技能,包括沟通、协作、会议等。
第二篇重点讨论技术架构力。从技术人的成长路径来看,成为技术架构师是必经之路。虽然许多技术人都渴望成为架构师,但架构的复杂性往往导致他们仅学会了方法论(套路),而未能掌握其精髓。为此,我们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沉淀并总结了一些实战技巧。本篇将从客观认知技术架构的复杂性、理解技术架构是做取舍的本质、清晰把握技术架构的演进过程,以及技术架构师的系统性思维这四个方面,深入剖析如何提升技术架构力。
第三篇重点讨论技术领导力。常言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技术人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大多数人都期望能成为 CTO。CTO 这一角色的要求更为综合和全面,不仅需要具备技术硬实力和技术架构力,更重要的是,还要拥有技术领导力——即通过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带领技术团队助力业务实现突破并取得商业成功。我们根据领导上百人规模团队的实际工作经验,提炼并总结了如何从团队绩效管理、技术目标的设定、技术组织的成长与发展三个方面打造一个持续发展的技术团队。一般而言,团队的状态往往反映了主管的状态,团队的上限往往由团队的主管决定。因此,我们也根据实践经验,总结了技术主管的自我提升方法。
技术硬实力是技术人的立身之本,技术架构力让技术人能够脱颖而出,而技术领导力则使技术人能够协同作战,取得更大的成功。实践证明,这“三力”是每个技术人精进成长的技能。无论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发展,无论它能在多大
程度上替代人类的工作,软件工程中对复杂现象本质的洞察与思考、对目标设定的权衡与判断,以及大规模组织的领导与协同永远不会消失,反而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我们撰写这本书的初衷。我们期望更多的技术人能够通过掌握本书所呈现的这套成长秘籍,进而在技术和职业上取得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本书凝聚了作者们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通过他们的深刻洞察,为广大软件工程师朋友们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工作方法,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技术挑战。这套工作方法值得推荐的原因在于,它并非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是基于作者们在多年实战中积累的真实案例与经验总结。这意味着,读者不仅可以学到具体的操作技巧,更能领悟到背后蕴含的深刻思考,从而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刘湘雯
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市场总裁
阅读本书,我感受到这并非一本单调的技术指南,而是由一群有深度见解的技术专家分享的技术理念、处世哲学和领导智慧。我相信,无论软件技术人员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本书都能提供新颖的启发和深刻的思考。
尹 俊
蚂蚁国际事业群CTO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