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332222丛书名: 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一本书读懂情绪价值的底层逻辑
人之情绪,不论是兴高采烈还是郁郁寡欢,均可感染他人。与抑郁者聊天,则自身亦感消沉;与自信达观者谈心,则自身亦多喜悦。此即本书着墨描绘之“情绪传染”。本书综合各个学科,包括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历史学、跨文化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为这一社会心理现象提供了翔实而令人信服的证据。
在本书中,作者认为,人们在日常接触中往往会自动、持续地与他人的面部表情、声音、姿势、动作和工具性情绪行为同步;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情绪体验时刻受到这种模仿反馈的影响。他们首先呈现了观察和实验室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然后为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医生、夫妻、父母,以及希望更好地塑造社交场合情感基调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实用建议。
致谢
引言与概览
第一章 情绪传染的机制:情绪模仿/同步
第二章 情绪传染的机制:情绪体验与面部表情、声音和姿势的反馈
第三章 情绪传染的证据
第四章 情绪传染的能力
第五章 情绪的易感性
第六章 启示和建议
参考文献
理查德·拉普森(Richard L. Rapson)与我(伊莱恩·哈特菲尔德,Elaine Hatfield)在过去十余年均以治疗师的身份共事。我们时常在饭桌上“复盘”治疗会谈,并常感叹于自身如何擅长“捕捉”来访者稍纵即逝的情绪,以及自身心境如何深受其影响而随之波动。
犹记某日,迪克(理查德)在治疗会谈结束后不耐烦地抱怨:“今天真的感觉自己很孤立无援。我希望你能进来说点什么,但你就是让我自己一个人在那挺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顿感吃惊。在过去一小时的会谈中,他是如此智慧非凡而让我无从置喙;实际上,我深觉自己才智不逮而局促不安。与他一起回顾整个会谈后,方才发现交谈时彼此均已发现自身的焦虑与不满。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都过分聚焦于自身的责任与情感,为来访者冷静的外表所迷惑而忽视了她背后隐藏的焦虑。稍后,她承认在过去一小时的谈话过程中,她一直害怕我们会问及毒品问题,并发现她已将毒品还给身为毒贩且有虐待前科的丈夫。
人们轻易即可发现自己能察觉他人之情绪。治疗师能很快发觉来访者正强压对你和全世界的怒火;在与处于抑郁之中的来访者交谈时,则可体验到那绵长缓慢的死寂。这种抑郁情绪是如此致命,以至于我常难以持续交谈而几欲陷于昏睡。
但迪克与我稍后才意识到,即使在个人的私密交流中也存在情绪传染。使我们有感于情绪的自动共振之普遍并下决心对此迷人过程一探究竟的,是一个意外事件。我在夏威夷大学有一位同事,身为世界知名学者与科学家,素以高傲、强硬和成功者的形象示人。我俩虽既是密友也是政治盟友,但每次与之交谈仍恐自身过于愚钝而令其生厌,总觉促狭难安,意想下一次应有更佳表现。经历三年的治疗师生涯后,在一次极为痛苦的谈话过程中,我猛然意识到症结之所在:自己依然太过注重自身之过失而变得心慌意乱。自己总将持续的尴尬完全归因于自身,而未体察对方之反应。但在社会互动中,只关注自己与只关注他人其实同等盲目。只有交替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反应,并将注意力不时迁移至互动过程的不同分析水平,才能获得最有效的信息。当我抽身反思、理性分析我这同事的感受及言语时,我发现他自己其实也焦虑不已。很快我即发现,他虽身形孔武,咄咄逼人,但其实在谈话时总是心神不安。焦虑之神情时而拂过脸面,嗓门变大,体态扭捏,双脚不时交互支撑重心。再下一次会面时,我刻意提醒无须让自己装得富有魅力、挥洒智慧,而将精力置于让自己安抚与肯定我那焦虑的朋友。这招可真奏效,我俩都安然了许多。
意识到情绪传染的无处不在后,迪克与我不禁为之困惑。长期以来,我们为何会对自身情绪做出如此自我中心而错误百出的归因?为何会没有意识到原始的情绪传染的存在?为何长久以来未去检视自身之情绪以发现他人之所感?传染的具体过程为何?为此,我们开始了探寻之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