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锁线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2685629
★ 知名出版人、三联书店前总编辑李昕沉淀40年的人物随笔集。
★ 温和真挚的笔触,深沉细腻的感情,细述与近30位深刻影响文化走向的重磅人物的往来故事,和不得不说的文化往事。
★ 珍贵的一手资料和100余幅生动照片,生动重现先生学人气度风骨,映照一个时代风起云涌、群星璀璨的文化气象。
★ 从微观视角看文化界!一个40年一线出版人笔下那些值得做的人,以及他的观察与思考。
★ 由书见人,由人见时代、见精神! 王蒙、王鼎钧、阎纲、黄韬联袂推荐!
★ 装帧考究,裸脊锁线,雅致双封,内有100余幅生动照片,值得收藏;
★ 青豆读享配套阅读服务,帮你把书读懂、读透、用起来。
一个出版人和一个文化时代
由书见人,由人见时代、见精神。
细述4 0年出版往事,重现先生学人气度风骨,
映照一个时代风起云涌、群星璀璨的文化气象。
————————————·————————————
知名出版人、三联书店前总编辑李昕李昕先生从事出版业40余年,策划出版了一系列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图书,与诸多文化界重磅人物有过深入直接的沟通。
在这本随笔集中,他用温和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与近30位学者、作家和出版人的往来故事,生动重现了先生学者的为人、气度和风骨,描绘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气象。
书中的一手资料和100余幅照片,既能使读者从独特的角度了解一代先生学人的为人为学,也为当代文化史留下了一份鲜活的史料。
周有光 | 钱钟书 | 钱学森 | 杨振宁 | 吴敬琏 | 傅高义 | 韩启德 | 田家青 | 杨 绛 |
马识途 | 王鼎钧 | 邵燕祥 | 杜 高 | 王 蒙 | 关愚谦 | 刘再复 | 韦君宜 | 曾彦修 |
屠 岸 | 蓝 真 | 刘振强 | 陈早春 | 杨德炎 | 高贤均 | 王世襄 | 沈昌文 | 李 敖 |
编辑是个有故事的职业。
我几十年和文人学者打交道,编辑他们的著作,每一本书背后,都有故事。我写的文章,大体和这些故事有关。
——李昕
目录
序言 书界无人不识君 / 阎纲 1
第一辑
三访周有光老人 003
钱锺书、钱学森两先生与我的书缘 013
从杨振宁的几幅照片谈起 023
翁帆笔下的杨振宁先生 044
从吴敬琏三次改书名说起 056
傅高义和他的《邓小平时代》 065
韩启德先生与他的《医学的温度》 090
田家青:玩家与写作 098
第二辑
我对杨绛先生的三次道歉 109
历尽沧桑人未老——我眼中的马识途先生 121
王鼎钧与我的文字缘 142
为了对得起曾经的苦难——从邵燕祥致杜高的信谈起 170
王蒙先生与我二三事 179
关愚谦的最后时刻 184
永远的编辑和作者——刘再复先生和我 196
第三辑
本色韦君宜 209
曾彦修:自问平生未整人 227
君子屠岸 237
遥望南天悼蓝公 260
书界奇人刘振强 268
倔强而沉静的书生——出版家陈早春侧影 295
永远的微笑——记忆中的杨德炎先生 315
二十年来常思君——追忆“文学圣徒”高贤均 332
第四辑
梁启超与协和医院的“百年公案” 347
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的版权公案 363
沈昌文和他的《也无风雨也无晴》 379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李敖——我怎样写《李敖登陆记》 394
《翻书忆往正思君》后记 / 李昕 413
李昕是书人,40年的出版专家,书界无人不识君。李昕做书,编书,评书,才思敏捷,是全能选手,津津有味的故事教人欲罢不能。
——阎 纲 中国当代文学评论家
四十年前,“小李”已经崭露头角。读书写作编辑,他有天生的灵性,好书好作者好学者,他自然与之相知相通,有自己的观察领会和记忆选择,编书出书之余,写出文章有声有色,记录自己的文化的活动与注意,视野宽、品格高、做法善 ,还有一些独家感受与把握,读之令人赏心悦目。
——王蒙 中国当代作家、学者
众文友认为,李昕总编对人诚恳,对书尊重,著作人能得一遇,可以称幸。
——王鼎钧 旅美作家
藉由一本本书的出版过程,作者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极为生动、鲜活的群贤肖像:书的出版过程常常起伏波折,人则各有其独特经历和特异魅力;书有书的命运,人有人的命运,两者在作者的叙述中奇妙相连,由书见人,由人见智慧,见精神。
—— 黄韬 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
后记 那些值得做的人
李 昕
这本书,是我人物随笔的自选集。我虽然很早就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经尝试写过小说、报告文学和文学评论,但我实在算不上作家。我做了一辈子编辑,2014年退休以后才专心开始写作,写的一律是非虚构作品,大多带有回忆性。这是因为,编辑工作的经历给我带来了很多难忘的故事,这些真人真事不仅对我,而且对文化界乃至大众读者,都值得玩味、体会和思考。为此我写了几十篇文章,还写了一本回忆录《一生一事》。
这本书,和《一生一事》对我来说,面对的素材是一致的,但是切入的角度不同,写法也便不同。《一生一事》是写我自己的走过的道路,重在写自己,写我是怎样在给作者编书、为作者服务中获得自身的进步和成长,是一本整体性的专著,而这本散文随笔集,重在写他人,写我联系的学者、作家和出版人,写他们的独特故事和性格风采,某种意义上算是人物特写的结集。文章形式上两本书并不相同,在编选此书时,我也注意尽量避免被人认为是“炒冷饭”,但因题材上不免有交叉,对于一些最重要的人物故事难以割舍,所以仍然可能有少量重复,这是我需要向读者道歉的。
我把这些散文随笔分为四辑,前三辑分别关于学者、作家和出版人。虽然都属于人物特写,但是我的文章,和报刊媒体记者写的文章不同。因为每篇文章所写的故事都有我本人的参与。而且,所写的对象大多是名家大师,我对他们的观察和思考,是在我与他们合作中得到的:材料多是第一手的,或是带有我的个人视角,或是涉及一些有趣味且有意义的事情。这些故事连同我的思考留给读者,或许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史料价值。第四辑的几篇文章,主要不是写人而是写事,每篇都涉及一些笔墨官司,或是有争议的人物及事件。在已有的意见纷争基础上,我把自己的一家之见贡献出来,希望对读者了解这些文坛人物和是是非非有所帮助。
早在90年代中期,有人请我为一本人物传记写序言,我在此文中提出一个观点,就是人物传记应该为人格而立,不为所谓的“成功”而立。就是说,看起来成功的人士,有些或许不值得立传。这个观点,我坚持了几十年,在我做编辑时,成为我选择出版传记和回忆录的一个取稿标准。现在,我自己写这类回忆文章,虽并非人物传记,却也必然要遵循这一条。我接触的文化人成百上千,写哪些人,我有自己的选择。不够熟悉的不能写,但足够熟悉的也未必写。我希望自己的文章有一点与众不同,特别是在写人的思想和性格方面。那些已经被别人写得太多,而我很难写出新意的人,我便放弃。而那些虽然熟悉但是难以把握其思想性格的人,我也不敢轻易动笔写。还有一种,就是虽有个人成就,但是在人格上有缺陷或者缺乏魅力的,我也不写。我记得老作家王鼎钧先生在美国一次作家聚会上勉励青年传记作家:“做值得写的人,写值得做的人。”我以此语自勉,虽然自己或许不能成为“值得写的人”,但是我所写的,的确大多是“值得做的人”。这些人在人格上自有其魅力,令我们和后世的读者景仰和推崇。
在本书中,我所写的周有光、马识途、韦君宜、钱学森、钱锺书、杨绛、曾彦修、屠岸、王鼎钧、蓝真、萧滋、邵燕祥、杜高、吴敬琏、傅高义、刘振强、王蒙、关愚谦、陈早春、刘再复、韩启德、杨德炎、高贤均、田家青先生等等,莫不如此。他们清一色是知名文化人,在社会上、在文化界有影响力。我的短小文章并不可能给他们立传,我往往只能写他们几件事、甚至一两件事,但我作为这些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从中发现了他们的品格和精神境界,很“值得写”。所以说,我写的不过是文化人故事,但我希望读者从我的文章中不仅能看到故事,而且能够见出他们的人格力量,他们的价值理念,以及他们的个性光彩。尽管,我知道书中所写的人,有的社会舆论或有争议,但我以为这恰恰是普通读者对于他们缺乏了解所致。例如杨振宁先生和李敖先生,他们本来都是“大写的人”,应受到我们的社会和民众尊敬,然而时下有些并不真正了解他们的人,却对他们颇多妄言。因为我对杨振宁先生和李敖先生有着诸多亲身观察和直接感知,便会在文章中写下自己的一得之见。这些年来,我甚至连续写过多篇文章,为他们受到的不公正评价辨诬。但考虑到各类文章篇幅的均衡,这本自选集里只能适当选收一两篇相关文章。
感谢阎纲先生热情作序推荐本书。阎先生对我亦师亦友,他是我从事编辑以后最早结识的作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之前,他在中国作协,是我国唯一的专职文艺评论家。他的文艺评论富有激情,一向被认为是“评论的诗”。这次他在年届90高龄之时,以充满深情的语言对我的作品赞赏有加,令我感动和惭愧。还要特别感谢王蒙先生专门为本书写了推荐语,他对我作品的肯定和认可,使我对自己从事文学写作增强了信心。更要感谢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黄韬慨然接受本书的出版。这是我在该社出版的第五本书,其中至少有三本,是黄韬先生亲自担任责编。可以说,京沪港三联这个大家庭,大家一向互爱互助,使我受益甚多,但在其中,是黄韬先生给了我最多的支持,令我格外难忘。最后还要感谢青豆书坊总编辑苏元、编辑王小柠和龚寒。他们不但对这本书进行了精心的策划,而且为提升书的出版品质多方设法。他们在编辑方面给过我很多良好的建议,并为本书增加了作品录音和采访录像,使我的散文随笔第一次变成了有声读物,令我惊喜和欣慰。
希望读者喜爱这本书。
2024年7月18日 于北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