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4154344
从霍尔果斯口岸,到敕勒川上的小镇
从沉入南海的海鲜坊,到豫南村庄的葬礼……
“小地方”保持着一种不被代表与概括的真实
走向小地方,探寻宏大叙事之下
人与地方的隐秘联结
三十四篇质地柔软的文字,45帧彩色摄影作品,随机附赠“小地方”摄影明信片
带领读者进行微观之地的“City Walk”
走向小地方,于孔隙之中发现旷野。
本书是写给“小地方”的深情告白。作者凭借独特的漫游者与“造城市的人”的身份,深入城乡一隅,重新审视那些在媒体和公众视野中鲜少出现、易被忽视的“小地方”,探寻宏大叙事之下人与地方的隐秘联结。
作者认为“小地方”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大时代背景下舞台边缘的“小地方”——遥远的小镇、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基层地区;二是大都市的寻常角落、被忽略的边缘地带以及在那里生活的普通人。在剧烈变革的时代中,在主流的镜头之外,“小地方”保持着一种不被代表与概括的真实。
作者在豫南村庄参与了一场农业社会传统的葬礼,在霍尔果斯观看各族少年的足球赛,于杭州郊外目睹了几万人生活在一个仿造的巴黎,并为一座并未开放的博物馆而特意造访了敕勒川的小镇。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到几万元买一套房的鹤岗,从没入南海的珍宝海鲜坊,到二连浩特黑夜中飞往蒙古国的小飞机…..当下与过往、记忆与现实交织,呈现出一种充满想象的张力,形成着对未尽世界的探索。
本书跳脱出传统旅行文学的窠臼,融贯游记、散文、评论,在地志学、人类学、社会学与文学艺术中进行跳跃书写,形成一种的崭新的、波德莱尔的漫游者(flaneur)式的文类。从大地中挖掘生命经验,在边缘中感受记忆、遗忘与颤栗。
目 录
自序:下沉下去,到小地方 / 001
- 大时代 / 001
都市三十年 / 003
成都范特西 / 032
南京爱 / 044
贵阳往事 / 056
重庆深林 / 067
杭州巴黎 / 074
山河与故人 / 085
旧梦落南洋 / 092
- 小地方 / 101
小地方 / 103
去“二连” / 113
世界永无尽头 / 127
梦境之城 / 135
霍尔果斯 / 146
想象敕勒川 / 155
冬日恓惶 / 165
记忆之流 / 174
水中巨人 / 185
北方有茶 / 194
在山火与草原之间 / 204
南岛热风 / 215
德萨科塔 / 224
长乐的海 / 235
第三章 北京客 / 245
回龙观 / 247
鼓楼大街 / 261
奥体公园 / 278
复兴路 / 287
第四章 世间游 / 295
夜航 / 297
奶奶 / 304
无岸之舟 / 330
生活的琥珀 / 338
荒野之魅 / 348
一次逃离 / 361
建业 / 368
陆地冲浪 / 383
下沉下去,到小地方
2012年下半年,我离开北美,准备结束四处漂泊的生活,回国彻底安定下来。我先到欧洲,进行了一场近百天的旅行,造访了以前没去过的数十个城市。那些城市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特色鲜明的风貌以及宜人的环境。它们如璀璨的群星,承载着绚烂华丽的人类文明。旅途中我有一大半的时间是沙发客或者借宿在当地好友的家里,也曾偶尔露宿街头,与欧陆城市进行深入的接触。旅行结束后,我放弃了花一周时间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回国的计划,而选择了从莫斯科直飞上海。在离开莫斯科的航班上,我的邻座是一位去亚洲淘金的俄国模特。她身材纤细,金发碧眼,嘴唇丰满,像一个真人版的芭比娃娃。我问她对中国的印象,她说她只熟悉上海,“splendid(华丽的)”,她用生硬的英文这样描述这个城市。
到了上海后,我暂住在大学同学家里,一套位于郊区新城的公寓。我瞬间感到一下子来到了尽是标准厂房的工业区。旅行的疲惫让我倒头便睡,睡梦中梦到一个硕大工厂里的流水线连绵不断,进行着无休止的生产,把人装入一个个罐头之中。而后的日子,好像是一场梦,更像从梦中醒来。从那之后,我投身到人类有史以来最宏大的城市化氛围中,坠入“基建狂魔”的幻梦。在一个既“高大上”又小众的行业中,与时代的宏大叙事共同起伏。我在各个城市广泛参与项目,陆续走遍了全国各地。作为s设计者,也是参与者,看到一座又一座高度雷同、模糊了地域特质的城市。国际化的噱头之下,现代主义的铁腕一统江湖。单调的城建图景滋生出疲惫,记忆落在土地上风干成粉末。曾经无比坚固的东西烟消云散了,而另一些东西又变得更加坚不可摧。时间悬置,并缓缓下沉。物质和事件成为主角,人只留下背影。
在21世纪的前两个十年里,中国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工业和建筑产能。不同的是,中国制造的商品远销全球,而制造的城市则自产自销。肇始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的中国的城市化,必然伴随着现代主义制式的“千城一面”。海量的钢筋水泥,经由现代建造体系下的流水线,形成标准化的基础、梁、柱、楼板、楼梯,进而像乐高积木一样,按照规范组合成建筑群体和城市。我们目睹了老城的日渐衰落以及新城新区的遍地开花。同质化的城市让人感到乏味和绝望,走遍万水千山也找不到新鲜感。
少年好作大言:家国百姓、社稷江山。在电脑前,在汇报台上,在饭桌上,写的、讲的、想的,都是大词:国家战略、顶层设计、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产业集群、生态文明、数字化转型……潜意识里,“大”往往与“正确”相伴。即便是一个小镇,也能将其发展定位提升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这个高度。心中装着全国乃至世界的地图,却与人的尺度(human scale)渐行渐远,更遑论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在迷失于千城一面、沉溺于宏大叙事之后,我开始困惑:我是否真正了解这片土地?人究竟应当如何诗意地栖居?我们真正的快乐在哪里?
少时读《庄子》,看到东郭子向庄子请教:“道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庄子说:“道无所不在。”东郭子一定要庄子指出具体的地方。庄子便说:“在蝼蚁之中,在稻田的稗草里,在砖头瓦块里,每下愈况。”道无形,而又无所不在。大处高处远处有道,而小处低处近处更加有道。愈往下沉,愈能在看似乏味庸常的表面之下,发现缤纷多彩的生活细节。
因此,唯有沉下去。从浮躁的半空中,没入现实的水面之下,去寻觅细微之处的真相。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写道:“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而在《忧郁的热带》中,列维-斯特劳斯这样说:“去闻一闻一朵水仙花的深处所散发出来的味道,其香味所隐藏的学问比我们所有书本全部加起来还多。”
下沉下去,到小地方。小地方之于我,有两重含义。一是地域概念上的:“十八线”小城、基层、乡镇、村庄、原野,在远离舞台中心的、聚光灯所不及的地方,“礼失而求诸野”。二是颗粒度上的:都市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细节、平凡的事物、难言的情愫,都隐匿在宏大叙事的背后。在官方与主流话语塑造的意象之外,个体对于这个世界有怎样的细碎感受?我们需要将自己的身段和姿态放低,去进行细致入微的感知。正是我们经历过的无数琐碎、漫漶的片段,构成了我们这平凡而珍贵的生命。
天文学家莱斯利·佩尔蒂埃,没有在专业天文台工作,而是在自家的玉米田里遥望星空。他一生共发现了11颗彗星,让许多天文学家望尘莫及。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走遍天涯,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小地方去感知世界,你能看到乡土的、外来的、流行的、拼贴的、原生的、移植的、冷漠的、动人的、现实的、功利的、粗鄙的、伟岸的、卑微的、庸俗的、高尚的、浅薄的、矫情的、坦荡的、光辉的、隐涩的、偏执的、虚伪的等等一切要素。事物丰富的程度随着尺度的递减而递增。
按照旅行作家保罗·索鲁的说法,旅行是一种心态,与外在事物或异国风情无关,而关乎内在体验。于是,出差、调研,以及日常的通勤,都可以当作人生的旅行。做一个生活观察者和城市漫游者,在充斥着繁文缛节的工作中,每一秒的间隙,都可以观察城市与人的细节。你会发现,即便是看上去千篇一律的城市,仔细观察后也能发现耐人寻味、异彩纷呈的内涵。从小广告中能解读出地方经济和产业的特色;从房产中介门店前的数字中,能看出人们用脚投票的选择;和出租车司机聊天,能感受到城市文明的程度;听路边年轻人谈婚论嫁,能了解到城乡变迁和人员的流动。城市开始变为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正如简·雅各布斯笔下的“街道的芭蕾”。在一幕幕情景剧之中,生活的场景徐徐地展开,没有彩排,亦无重播。而观察者本身也是剧情的一部分。
风景隐藏在寻常生活之中。以旅行者的姿态进行城市漫步,建筑、景观和街道都会变得更具可读性。你可以靠近它们,拥抱它们,开动更多的感官,从那看似死寂麻木的钢筋水泥中感知到温柔。你会发现很多平日我们视而不见的东西,能够对同质化的城市进行重新审视、解构与再造。即便是在机场——建筑师库哈斯称之为全球城市同质化的象征,阿兰·德波顿也能写出一本《机场里的小旅行》。作为伦敦国际机场的“首位驻站作家”,他在那里待了一周,记录下了各色人物的活动场景。在他眼里,机场不再是旅行者出发和到达的场所,而是具有文化美学的博物馆。
在工作中,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我总是基于上帝视角俯瞰地图上的城市,脑海中充斥着一种造物主般的幻想。在生活中,我更喜欢本雅明那种“都市漫游者”(Flaneur)的闲散洞察。正如波德莱尔笔下的画家居伊,那种波希米亚式的游荡,与城市的细节交互出诗意盎然的跃动。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我都喜欢成为一个小人物,沉浸在那个城市的人海中,漫无边际地漂流。参与那里的日常生活,比如寻找在大都市几乎绝迹的裁缝店,修补书包和衣服的拉链。学着用方言和当地人士聊天,被识破后用久居外地来解释。“匿名性”是漫游者的特权。我最喜欢的是在出租车上,随机编造一个身份,譬如为爱私奔的中年大叔,微服暗访的人员,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本地人,热爱中华文化的美籍华人,……和出租车司机展开一场即兴的社会实验。生活的细节,比报告上的数字和图表更加真实。
此刻的我,正和忙碌的北漂们一样,坐一辆晚间的公交车回家。透过车窗这个取景框,我每天都切身体会到“世界是个剧场”的比喻。此刻从窗外的街景看不出季节,城市灰蒙蒙的,一片晦暗。很少有人会发问:我们为什么会相聚在这个巨大又茫然的城市?茫然四顾,或许当年因为一些宏大的理想而来,而如今却无一例外地被琐碎生活拷问。夜色的地域性和时间性是模糊的,过去和未来不明。路两侧很少有适合驻足的温暖小店。小商铺愈发稀少,像是濒临灭绝的高危物种。初春时节乍暖还寒,黑色的夜海从四面八方涌进街道,行人步履匆匆。他们缩着脖子,像是打地鼠游戏中不小心从洞里露出头来的鼹鼠,急迫地快速逃离。深色调的大衣像是一层保护色,让他们与北方的夜融为一体。
我开始望着窗外神游:我们与周遭真正的关系是什么?公交车经过的一个校门口,十几年前我曾坐在花台的护栏上,在焦虑中等待一位姑娘的到来。在往后的几千个日夜里,这一平方米的花台,又见证了多少年轻人的哭泣和心碎?一辆摩托车在辅路上呼啸而过,就在它和公交车站交错的那百分之一秒,城市里有多少光影发生变幻,多少鲜花含苞待放,多少信息和资金流瞬息万变,多少人在希望和绝望之间反复摇摆?一刹那的光影,一瞬间的花开花落。光阴里的无数个量子的纠缠,一生无法抵达的世界。我突然想起很多年前看卢新华的小说《细节》,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大事留给上帝去抓吧,我们只能注意细节。”
准备下车时,发现在车厢里靠近后门处,一片绿色跃入眼中。一个女生染着一头纯绿的头发,穿着一身深绿的大衣,深色的裤子,脚上是一双亮绿色的靴子。她安静地坐在那里,整个人就像是春天的一片树林,为这座灰蒙蒙的城市增添了一抹亮色。车厢里的人都在看着手机,在赛博世界心系世界大势,但少有人抬起头看身边的人们。这片绿意让人感到内心的抚慰和鼓舞。就在这一刻,我真的相信宇宙存在于果壳之中,那里有真理、爱和力量的存在。
是为小地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