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355640丛书名: 美学与艺术丛书
关注前沿话题,反思与重构现当代艺术体制。
艺术体制论是在跨学科视野中产生,并在中外艺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前沿话题。它既是对现当代艺术危机的理论回应,也是对现当代艺术体制的反思与重构。
《艺术体制论:从现代到后现代》由现代性视域出发,从分析哲学、艺术社会学和文化研究三个方面梳理西方的艺术体制论,阐释艺术体制从现代向后现代的结构转型,厘清中国当代艺术体制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动因,并在此基础上“深描”中国当代先锋艺术的表意策略与艺术界的名利场逻辑。
此书目标读者为艺术领域研究者。
导 论 艺术体制的现代性逻辑 / 001
一、艺术体制 / 002
二、艺术体制的批判 / 006
三、艺术体制的文化逻辑 / 012
第一部分 分析美学中的艺术体制论
第一章 丹托的艺术界理论 / 021
一、某物为何是艺术品? / 021
二、命名、识别与阐释 / 025
三、共同体知识与博物馆的终结 / 027
第二章 迪基的艺术体制论 / 032
一、艺术品的关系属性与类别意义 / 032
二、艺术品资格的“授予” / 036
三、艺术世界的框架 / 040
第三章 卡罗尔的历史叙事论 / 045
一、定义、辨别与解释 / 045
二、实践、传统与叙事 / 049
三、超越美学 / 054
第二部分 艺术社会学中的艺术体制论
第四章 豪泽尔的中介体制论 / 061
一、中介体制概念的提出 / 062
二、中介体制的构成 / 070
三、中介体制的功能 / 080
第五章 贝克尔的艺术界理论 / 088
一、艺术与集体活动 / 090
二、协商与惯例 / 094
三、艺术分配系统 / 098
四、艺术标签与艺术家的名声 / 104
第六章 布迪厄的艺术场理论 / 109
一、反思社会学:超越二元对立 / 109
二、概念框架:资本、习性、场 / 113
三、自主艺术场的生成:双重决裂 / 117
四、自主艺术场的逻辑:双重结构 / 122
第七章 克兰的报酬体系论与后市场制 / 127
一、国家:新赞助者的影响 / 127
二、画廊:从网络到寡头组织 / 136
三、风格的社会化形成 / 144
第三部分 艺术体制的结构转型
第八章 现代艺术观念的生产与消解 / 161
一、艺术家的传奇:使命体制与天才观念 / 161
二、形式的救赎:纯粹与绝对 / 166
三、趣味的区隔:艺术消费与文化资本 / 171
第九章 自主性艺术体制的历史转型 / 176
一、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批判 / 176
二、艺术体制的自主化 / 180
三、艺术体制的自我批判 / 185
四、先锋派概念的危机与论争 / 190
第十章 范式转型与后现代艺术体制 / 198
一、历史先锋派、后现代主义与先锋精神 / 199
二、艺术体制的后现代转型 / 204
三、表意实践模式的转变 / 210
第四部分 中国当代先锋艺术体制
第十一章 当代先锋艺术体制的社会转型 / 221
一、当代文化生产场中的艺术场 / 222
二、当代先锋艺术的体制转型 / 226
三、当代先锋艺术社区的历史演变 / 231
四、当代先锋艺术真实的重构 / 237
第十二章 艺术社区的名利场逻辑 / 245
一、宋庄艺术社区的定位 / 245
二、先锋想象与空间表演 / 250
三、国际拼盘中的春卷 / 253
四、权力场中的名利场 / 258
第十三章 当代先锋艺术的形象生产 / 263
一、形象的还俗 / 263
二、新世相的裸呈 / 264
第十四章 当代先锋艺术的表征策略 / 271
一、传统符号的挪用:重构 / 272
二、政治符号的挪用:反讽 / 282
三、消费符号的挪用:模拟 / 290
结 论 艺术体制的结构转型及其当代意义 / 298
参考文献 / 302
前言
在西方的艺术史叙事中,“破框而出”的当代艺术是以“现代艺术的终结”
为代价的。[1] 它高扬“艺术介入生活”的旗帜,通过媒介、材料与形式上的“混
搭”风格,挑战了艺术与非艺术、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边界,加剧了各门类
艺术之间从“分化”转向“融合”的趋势。它不仅打破了现代艺术的分类体系,
而且揭示了美学自主性的虚妄。今日,有关艺术的一切不再是不言而喻的了。
我们生活在由国际化的先锋艺术、商业化的流行艺术、惯例化的古典艺术、在
地化的民俗艺术,以及部落化的原始艺术等各种艺术形态塑造的文化环境中,
人们的鉴赏趣味与审美判断远远超出了高雅艺术的范围。这种艺术观念与审美
趣味的多元化为重构艺术理论提供了契机。
艺术理论的重构涉及研究对象与研究视角的整体转型。在研究对象上,它不
再局限于单一的大写艺术(Art)或美的艺术(Fine Art)的研究,而是采纳了更为
宽泛、包容的艺术概念,把流行艺术、民俗艺术、先锋艺术与高雅艺术一起纳入
艺术研究的整体视野中来。在研究视角上,它不再拘囿于人文学科的内部研究,
仅仅关注艺术形式、风格、流派与思潮的演变;也不再拘囿于社会学科的外部研
究,仅仅重视艺术的社会、历史语境或单一艺术作品的意识形态分析;而是把艺
术研究的内部视角与外部视角有效地融合起来,在跨学科的研究视野中反思艺
术、艺术家、公众与文化机制的社会建构性。正是基于这种研究思路,本书将聚
焦艺术体制、艺术体制论和现代性三个核心关键词来展开论述。“艺术体制”从古
典、现代向后现代的结构转型是本书研究的核心问题;“艺术体制论”是本书的理
论资源和阐释对象;现代性则是问题研究的社会文化语境。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