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41920
本书汇集了作者讨论人生问题的三次讲演,一为“人生十论”,一为“人生三步骤”,一为“中国人生哲学”。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征诸当今潮流风气,谈论“心”、“我”、“自由”、“命”、“道”等终极问题,而不离人生日常态度,启发读者追溯本民族传统的根源,思考中国人在现代社会安身立命的根本。
新版序
自序
第一辑 人生十论
人生三路向(一九四九年)
适与神(一九四九年)
人生目的和自由(一九四九年)
物与心(一九五〇年)
如何探究人生真理(一九五二年)
如何完成一个我(一九五二年)
如何解脱人生之苦痛(一九五二年)
如何安放我们的心(一九五二年)
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一九五五年)
道与命(一九五四年)
第二辑 人生三步骤
人生三步骤(一九七八年)
第三辑 中国人生哲学
中国人生哲学 第一讲(一九八〇年)
中国人生哲学 第二讲(一九八〇年)
中国人生哲学 第三讲(一九八〇年)
中国人生哲学 第四讲(一九八〇年)
专家推荐语
不要崇拜查拉图斯特拉,不要模仿查拉图斯特拉,也别想成为查拉图斯特拉。每一个人都有熟睡在孩子们深沉睡意中不明显的一面,那就让它化为生命吧!每一个人都有自然的呼声、意志和构想,也有朝向未来、新物与更崇高事物的构想,那就使它成熟吧!使它全部展现吧!未来并不是非此即彼,非金钱即权力,非智慧即职业性幸福——未来,艰困的险道是成熟,是于自我之中见出神。
黑塞《查拉图斯特拉的重临》
谈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尼采说他是把它当作《第九交响乐》的第一乐章来写的。上有南方澄澈的晴空,下有音乐奔涌的湍流,语言在这里委实化作了永无止息的浪涛,直到被毁灭的旋涡吞噬之前,尼采的精神就在这波澜壮阔的海洋上旋转。
茨威格《与魔搏斗的人》
一件诗歌作品,诸如荷尔德林的赞美诗,可能在最高程度上是思想性的,尽管如此,它绝非哲学。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最高程度上是诗意的,但它仍然不是一件艺术作品,而是“哲学”。一切真正的,亦即伟大的哲学本身,都是思想性的-诗意的。
海德格尔《尼采》
尼采在哲学中加入了两种表达方式:格言与诗。这些形式涉及一种关于哲学的新概念,一种关于思想家及思想的新形象。未来的哲学家是艺术家与医生,一言以蔽之,是立法者。未来的哲学家同时也是古老世界、山峰与洞穴的探索者,除了不断回忆几乎已被遗忘的某个东西之外并不创造——对于尼采而言,这个被遗忘的东西就是一种思想与生命的复杂统一:生命迈出一步,思想就迈出一步。
德勒兹《尼采》
德人尼采氏,假查拉图斯特拉之言曰,吾行太远,孑然失其侣,返而观夫今之世,文明之邦国矣,斑斓之社会矣。特其为社会也,无确固之崇信;众庶之于知识也,无作始之性质。邦国如是,奚能淹留?……于是浡焉兴作,会为大潮,以反动破坏充其精神,以获新生为其希望,专向旧有之文明,而加之掊击扫荡焉。全欧人士,为之栗然震惊者有之,茫然自失者有之,其力之烈,盖深入于人之灵府矣。
鲁迅《文化偏至论》
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
向往必有对象。那些对象,则常是超我而外在。
追求的目标愈鲜明,追求的意志愈坚定,则人生愈带有一种充实与强力之感。
人生具有权力,便可无限向外伸张,而获得其所求。
追求逐步向前,权力逐步扩张,人生逐步充实。随带而来者,是一种欢乐愉快之满足。
近代西方人生,最足表明像上述的这一种人生之情态。然而这一种人生,有它本身内在的缺憾。
生命自我之支撑点,并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在生命自身之外,这就造成了这一种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
你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的满足,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停止向前即是生命空虚。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的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
满足转瞬成空虚。愉快与欢乐,眨眼变为烦闷与苦痛。逐步向前,成为不断的扑空。强力只是一个黑影,充实只是一个幻觉。
……
机械本来是充当人生之奴役的,然而机械终于成为客体化了,于是机械僵化而向人生宣布独立了,人生转成机械的机械,转为机械所奴役。现在是机械役使人生的时代了。
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而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向外的要在外建立,向内的则要把外面拆卸,把外面遗弃与摆脱……
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洒落的人生,最后境界则成一大脱空。佛家称此为涅槃。涅槃境界究竟如何呢?这是很难形容了。
中国的禅宗,似乎可以说守着一个中立的态度,不向外,同时也不向内,屹然而中立。可是这种中立态度,是消极的,是无为的。
西方人的态度,是在无限向前,无限动进。佛家的态度,同样是在无限向前,无限动进。你不妨说,佛家是无限向后,无限静退,这只是言说上不同。总之这两种人生,都有他辽远的向往。
中国禅宗则似乎没有向往。他们的向往即在当下,他们的向往即在不向往。若我们再把禅宗态度积极化,有为化,把禅宗态度再加上一种向往,便走上了中国儒家思想里面的另一种境界。
中国儒家的人生,不偏向外,也不偏向内。不偏向心,也不偏向物。他也不屹然中立,他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他的前进也将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
因此儒家思想不会走上宗教的路,他不想在外面建立一个上帝。他只说人性由天命来,性善,说自尽己性,如此则上帝便在自己的性分内。
儒家说性,不偏向内,不偏向心上求。他们亦说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们不反对人追求爱,追求富。但他们也不想把人生的支撑点,偏向到外面去。
他们也将不反对科学。但他们不肯说战胜自然,克服自然,知识即权力。他们只肯说尽己之性,然后可以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他们只肯说天人合一。
他们有一个辽远的向往,但同时也可以当下即是。他们虽然认有当下即是的一境界,但仍不妨害其有对辽远向往之前途。
他们悬至善为人生之目标。不歌颂权力。
他们是软心肠的。但他们这一个软心肠,却又要有非常强韧而坚定的心力来完成。
这种人生观的一般通俗化,形成一种现前享福的人生观。
中国人常喜祝人有福,他们的人生理想好像只便在享福。
福的境界不能在强力战斗中争取,也不在辽远的将来,只在当下的现实。
……
飞翔的远离现实,将不是一种福,沉溺的迷醉于现实,也同样不是一种福,有福的人生只要足踏实地,安稳向前……
(引自 人生三路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