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029559
改革亲历者以独特视角倾情讲述改革智库发展史和创新史
张卓元、魏礼群、张占斌联袂推荐。
本书作者作为一代改革亲历者、参与者、研究者,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40多年参与改革、亲历改革、建设改革智库的生动故事,以及中改院这个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独树一帜的改革研究智库为改革开放始终奉献的家国情怀和执着追求,回顾了与中改院一起为服务党和国家改革开放决策作出的重要贡献和不懈努力,从改革开放不同阶段、改革研究的不同侧面反映了中改院33年坚守服务国家改革大局、建言改革的初心。
绪 论 家国情怀 执着精神
—— 坚守改革33年………………………………………….. 001
第一章 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 027
一、建言以人为本的改革观………………………………………………………..028
二、民富优先的改革发展导向…………………………………………………….032
三、建议制定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国家规划…………………………………..040
四、新冠疫情期间研究提出“人民健康至上”……………………………..045
五、浙江桐庐调研共同富裕的启示……………………………………………..047
第二章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使命担当……………….. 053
一、筹备建院之初提出“社会主义需要市场”……………………………..054
二、与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高级代表团的交谈……………………………060
三、出版“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丛书………………………………………063
四、债务托管方案被采纳……………………………………………………………071
五、《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论文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074
六、参加总理座谈会 建言行政体制改革…………………………………..081
七、10 年政协委员5 次大会发言………………………………………………….085
第三章 建言深化农村改革的历史责任…………………………… 089
一、20 世纪90 年代初提出“农村经济改革60 条”……………………….090
二、“ 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被中央文件
直接采纳………………………………………………………………………………098
三、2 份建议成为农村土地承包法立法起草的重要参考材料……….103
四、 3次全国政协提案:尽快从法律上赋予农村土地使用权的
物权属性………………………………………………………………………………108
五、呼吁“让农民工成为历史”…………………………………………………..110
六、建言以居住证制度取代城乡二元户籍制度……………………………116
第四章 建言“两个毫不动摇”的自觉行动……………………… 121
一、股份制改革的“黄埔一期”…………………………………………………..122
二、建言从国有企业走向国有资本……………………………………………..131
三、做优国有资本仍是一篇大文章……………………………………………..139
四、为民营经济发展建言发声…………………………………………………….144
五、弘扬企业家精神…………………………………………………………………..151
六、《赢在转折点》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155
第五章 惠及13亿人基本公共服务的价值追求…………………. 161
一、“ 为什么不同所有制有不同的劳保待遇?”
—— 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考………………………………………….162
二、提出第一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议报告……………………………….166
三、 首次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改革高层国际研讨会
在中改院召开……………………………………………………………………….168
四、总理座谈会建言建立农村最低救济制度……………………………….171
五、撰写《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08》的日日夜夜…………………..175
六、编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180
七、选择性退休等建议被采纳…………………………………………………….183
八、公立医院改革总体思路受到好评………………………………………….187
九、建言教育二次改革……………………………………………………………….189
第六章 以高水平开放赢得未来的历史主动……………………… 193
一、坚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194
二、受邀参加默克尔总理小型座谈会………………………………………….202
三、建立全国首家WTO 信息查询中心………………………………………..207
四、举办9 届中越经济改革比较论坛…………………………………………..210
五、研究中欧自贸区…………………………………………………………………..215
六、RCEP 是高水平开放的大文章………………………………………………218
七、提出单边开放“大国策”………………………………………………………225
八、开放是最大改革、最大发展、最大安全……………………………….227
九、为博鳌亚洲论坛建言出力…………………………………………………….231
第七章 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痴心追求………………….. 237
一、从研讨特别关税区到建议设立自由贸易港……………………………238
二、“下半辈子就做自贸港这件事!”………………………………………….250
三、坚守“重要开放门户”的国家战略………………………………………253
四、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的海南自由贸易港…………………….260
五、打造制度型开放新前沿………………………………………………………..268
六、以港湾融合形成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合力………………………..271
七、以自由便利为原则的封关运作……………………………………………..276
第八章 改革理论创新的不懈探索………………………………… 281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282
二、民富优先导向的改革研究…………………………………………………….287
三、赋予农民财产权益的研究探索……………………………………………..289
四、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长期研究与探索………………………………………295
五、从国有企业到国有资本的研究……………………………………………..298
六、结构转型和结构性改革研究…………………………………………………301
七、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303
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304
九、消费主导研究……………………………………………………………………….311
十、高水平开放研究…………………………………………………………………..312
结语 改革跑赢危机…………………………………………………………………..317
经过一个多月数十次讨论、撰写和修改,《坚守改革——我与中改院的33年》(简称《坚守改革》)初步完稿。
本书写作最紧张的几天,有气象记录以来中心最大风力达17 级以上的最强台风“摩羯”袭击和重创椰城海口。这几天台风中的所见所闻,将使我一生难忘。
9 月6 日,台风预计下午至傍晚登陆海南北部。中改院发布通知,要求大家从6 日居家办公。苗树彬执行院长劝我尽快回家修改书稿,他负责全院抗台风的具体事宜。由于9 月10 日前要把书稿交给出版社,只剩下最后几天修改书稿的时间。6 日上午,陈薇副院长、刘铁奇等同事与我一起,仍到办公室抓紧修改书稿。我让办公室“喝令”大家中午12 点前离院回家。12 点后,我去看望了正在值班的同事。傍晚台风席卷海口时,我在家与陈薇电话沟通书稿修改事宜。说句实话,那时“灵感”来了,想停都难。甚至家里的太阳能热水器掉下阳台,发出一声巨响,我都没有反应。晚上,我和苗树彬执行院长通了三四个电话。他夜里11 点半告诉我,他在陪坚守岗位的同事用晚餐,让我放心。这样,我决定第二天早上台风过后到院里继续修改书稿。
7 日一早,院里同事绕了好几处路障才把我接到院里。苗树彬执行院长陪我到院里各处看看,一片狼藉、满目疮痍,我心里真不是个滋味。可是当我到了办公楼,打开办公室的门,一切如常,仿佛台风没有发生过。看到这里,我差点流泪。我知道,背后不仅是工作人员的辛苦,更是他们对我工作的一种理解和支持,这无形中给了我很大的力量。这一天,我的写作效率很高。
8 日一早来到院里后,我看到苗树彬执行院长正带着十几个同事大汗淋漓地抓紧收拾台风“残局”。我与陈薇、郭达、陈所华、刘铁奇等几位同事修改书稿,一直到晚上七八点钟初步完成书稿后才离开办公室。我在回家的路上想:台风中坚守岗位、坚守家园,不正是这本《坚守改革》书稿的真实写照吗?台风中全院集体守护、团结协作,不正是这本书稿能够很快形成的力量源泉吗?台风中的精神风貌,不也正是这本书的绪论的题目——“家国情怀、执着精神”的具体体现吗?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没有多年的磨炼,没有这种精神,没有这种集体协作的作风,是很难做到的。无论在何种困难、何种境遇下,为了事业坚守到底,这就是一个集体、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这就是中改院,这就是坚守改革33 年的“院魂”!
2024 年11 月1 日,中改院将迎来第33 个生日。《建言改革—— 改革智库33 年的追求与探索》(简称《建言改革》)、《坚守改革》这两本书要赶在院庆前出版,时间特别紧张。《建言改革》回顾中改院建言改革开放的主要成果。《坚守改革》回顾我与中改院为改革开放事业一路同行、为之坚守的风风雨雨。这两本书真实反映了中改院人建言改革、坚守改革的痴心与追求,是对中改院院庆最深情、最好的纪念。书中凝聚了我与同事们对中改院的情和爱,更是献给更多青年人的一本书。几位年轻同志在书稿编写过程中感慨:“回顾院史,中改院真的不容易!”
本书是中改院集体创作的结晶,很多同事参与了讨论和编写工作。陈薇副院长协助我统稿,陈所华校改全书,张飞、郭达、刘铁奇、张娟等同事整理初稿,郭文芹、方栓喜、匡贤明、陈玮男、刘泰辰等同事收集材料、参与讨论。我们既希望这本书反映自己的历史,给自己以教育,更将这本书献给改革开放事业,献给关心关爱中改院的各界,献给各位读者。
本书的出版得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胡敏社长和王莹主任的大力支持。这里,特此向出版社相关工作人员及参与本书编写的各位同事,说一声谢谢!
迟福林
2024 年9 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