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3703601
《中国散曲史》一书,由著名学者卢前先生倾力撰著,是研究中国散曲艺术发展演变不可或缺的学术瑰宝。本书以其深邃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及丰富的文献考据,系统而详尽地勾勒出了中国散曲自萌芽至鼎盛,再至流变融合的全貌,为后世学者及爱好者提供了一部权威且生动的散曲历史画卷。
卢前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对散曲艺术的独到见解,不仅深入剖析了散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色、风格流派及代表人物,还巧妙地将散曲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揭示了其与社会变迁、文人心态、审美趣味的紧密联系。书中既有对经典作品的细致解读,也有对散曲理论、创作技法的深刻探讨,展现了散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魅力。
《中国散曲史》是卢前在散曲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对中国散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概述和分析:第一部分主要追溯了散曲的起源,由古及今地系统论述了中国散曲的发展历史;第二部分着重论述的是“词”与“散曲”的异同与关系,从词、散曲的起源与发展,到对其结构、形式、音调等各方面的分析,以及各时期重要的词家、散曲家,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与评价。本书在散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中国散曲的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资料支持。
散曲史
第一 散曲、散曲史发端
第二 元一代散曲盛况
第三 明曲前后两时期
第四 自清以来散曲家
第五 散曲史编后补志
词曲研究
自序
第一章 词的起源和创始
第二章 词各方面的观察
第三章 几个重要的词家(上)
第四章 几个重要的词家(下)
第五章 从词到曲底转变
第六章 曲各方面的观察
第七章 几个重要的曲家(上)
第八章 几个重要的曲家(下)
第六章 曲各方面的观察
“曲”这个名称的意义,就是曲曲折折的情意,直直爽爽的说出来。因为这个缘故,什么在“诗”、在“词”所不能表现的,都可以从“曲”表现。又因为曲是词的继承者,所以同词名“诗余”一样的受了“词余”的命名。我们所以说“散曲”,是为着与戏剧对待而言。实际散曲是曲的“正体”,而剧曲是曲的“变体”,为使人清晰,故标明出来。
从前章曲的分类表看来,曲的包涵甚广,但取散曲说,只小令与套数两种。“小令”与词的“小令”不同,词小令以字数计,而曲小令是指一支而言,在元人叫做“叶儿”。除了只有一支外,有五类。无论一题或者多题,有好几支,曰“重头”。在南曲里有无尾的套数常同重头混淆,其实通体一韵便成套,重头前后异韵是无妨的。还有一种“摘调”,是从一套里摘一支出来的。所谓“带过曲”是二支或二支以上的曲子凑合成一支。“集曲”也是节取几支的词句,替他另创一个调名。又有“演故事的”,纪动的如《雍熙乐府》中《摘翠百咏》,即以〔小桃红〕一调重头;纪言的如《乐府群玉》中〔双渐小青问答〕,以〔天香引〕做问,〔凌波仙〕做答,二调相间的排列。这五类皆属于小令的变态。
套数呢,是宫调相同的曲子联贯而成的。王季烈的《螾庐曲谈》上说:“套数南北曲中皆有一定之体式,在北曲虽有长套、短套之别,而各宫调之套数,其首尾数曲,殆为一定,不过中间之曲,可以增删改易及前后倒置耳。在南曲则惟引子必用于岀场时,尾声必用之于归结处,至中间各曲,孰前孰后,颇难一定。然非无定也,盖南曲有慢急之别,慢曲必在前,急曲必在后,欲联南曲成套数,先当辨别何者为慢曲,何者为急曲,何者为可慢可急之曲,而后体式可无误也。”北套数或南套数所谓通常套数。自沈和创合套,于是南北合成套数。在南曲中,又有以一调重头加尾声而成套,也有通常套数无尾声,或者重头无尾声的。
至于南曲与北曲的分别究竟何在?我想大家必定要怀疑的。这种分别大约很早。宋人胡翰说过:“晋之东,其辞变为南北,南音多艳曲,北俗杂胡戎。”吴莱也说:“晋宋六代以降,南朝之乐,多用吴音;北国之乐,仅袭夷虏。”这种话很空泛,不如明人说南北声律同异来得清楚一点。康海说:“南词主激越,其变也为流丽;北曲慷慨,其变也为朴实。惟朴实故声有矩度而难借,惟流丽故唱得宛转而易调。”王元美的《艺苑卮言》说:“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辞情少而声情多,南声情少而辞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易粗,南气易弱,此其大较。”但臧晋叔在《元曲选序》中就驳他这些话:“予尝见王元美之论曲曰:北曲字多而声调缓,其筋在弦;南曲字少而声调繁,其力在板。夫北之被索,犹南之合箫管,催藏掩抑,颇足动人,而音亦袅袅,与之俱流,反使歌者不能自主。是曲之别调,非其正也。若板以节曲,则南北皆有力焉。如谓北筋在弦,亦谓南力在管,可乎?惜哉元美之未知曲也。”这么一争论,分外乌烟瘴气使人莫明其妙了。于是遂有人说“是固非后人所能尽明”。其实,简单的一句话可以解释。近来常有人来问我,我便说:“你要知道南北曲的差异,正在北曲是北曲,南曲是南曲。”好像很滑稽似的,然而这句话知者可以晓得妙处。因为北曲与南曲完全两事,大家不可无此观念。假使以为曲有北曲,再变为南曲,便纠缠不清。这与词中小令到长调,丝毫不相似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