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526522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柏,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秦广强诚挚推荐!
?20年经久不衰的批判性阅读、写作指南,专为研究生打造。第4版新增两章关于基本写作技能和高级写作技能的内容,更新并增加了更多示例,并且更新了视频课等在线资源,以给读者提供更多额外支持。
? 英国资深学者基于多年一线教学、培训经验,结合大量实操案例,深入浅出讲解知识点。无论是学术写作“小白”、学界新人,还是资深“学长”,都可从中受益。
?内容循序渐进,知识逐步积累。从文献阅读开始,逐渐聚焦于论文写作,最后帮助读者打通批判性阅读与批判性写作。
?随书附赠丰富的配套辅学资源:批判性分析模板与范例、思维导图练习、批判性分析论文、常见问题解答等,辅助读者更好理解书中关键概念。还配有作者亲自讲解的在线视频课程,讨论书中关键概念,名师陪伴,自学也不迷茫。
?适用范围广,可用于撰写文献综述、学位论文、期刊论文、开题报告、课程作业、课题申请、学术活动海报等。助你写出结构有逻辑、关注点清晰、文字流畅、导师认可的内容。
批判性阅读,并且用批判性技巧进行写作,是所有硕士、博士研究生必 备的核心技能。
本书旨在让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把阅读、写作、思维能力提升到更高层级:第一,介绍批判性阅读与自我批判性写作入门知识;第二,制作“认知地图”,以便在文献中找到方向、深入分析单篇文本、撰写批判性评述;第三,对论文所用文献的批判性评述进行结构化整理,并将这套结构运用于自己的论文和报告中。各部分包含大量实操案例,帮助读者融会贯通。
自2006年第一版面市以来,本书在学术界广受赞誉。第四版新增两章关于基本写作技能和高级写作技能的内容,全书更新并增加了许多示例,且更新了视频课等在线资源,以给读者提供更多额外支持。
本书主要面向需要为学位论文、口头报告、学术活动海报、期刊论文、开题报告、课程作业而处理发表或未发表文献的硕、博研究生。本书也适用于希望更有批判性地阅读文献,磨炼自我批判性写作能力,从而提高论文写作质量的学界新人。
第一部分 批判性阅读与自我批判性写作入门
第一章 何为批判性
第二章 做出批判性的选择
第三章 初见:审读摘要
第四章 批判性阅读入门
第五章 自我批判性写作入门
第六章 比较批判性总结
第七章 培养有效沟通的写作技能
第二部分 深入分析
第八章 认知地图,遨游文献
第九章 思维工具与思维方式
第十章 做研究的原因
第十一章 知识主张及其关键特征
第十二章 撰写批判性分析
第十三章 批判性分析范例
第十四章 批判性评述中的论证展开
第三部分 批判性评述的实践运用
第十五章 批判性文献综述的关注点与建构
第十六章 学位论文中的批判性文献综述
第十七章 其他学位论文结构中的批判性文献综述
第十八章 学位论文结构的设计工具
第十九章 研究论文、口头报告、海报中的文献运用
第二十章 培养高级写作技能
术语表
附录一
附录二
“批判性思维”不是空洞的口号,更不是标新立异的发想,而是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去落实、去操演的思维方式。《带一本书去读研3》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向着手,把批判性的培养建立在分析大量案例、引导实操上面,并在有步骤地拓展、深入过程中,逐渐聚焦于论文的写作。本书的一个突出优点,是它尝试教会学生确立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建立思考和论述。这样的思维训练不只是那些希望进一步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以进入学术界的学生们需要,对于在日后任一工作领域想要发挥创造性才能的人也都是必 备的。
——孙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目前社会科学界有关研究方法、分析技术的书籍非常多,但聚焦批判性意识训练与论证性论文写作的书籍较少,阅读此书,不仅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更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这种思维能力也会牵引到对于复杂社会生活的深入理解和明智判断上。
——秦广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
本书用法
本书主要面向需要为课程作业、学位论文、口头报告、学术活动海报等处理发表(以及未发表)文献的社会科学研究生。但是,批判性阅读和自我批判性写作技巧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对专业学术出版、报告和课题申请等同样至关重要。因此,本书也适用于希望更有批判性地阅读文献,磨炼自我批判性写作能力,从而提高论文写作质量的学界新人。现在,本书的运用范围已经超出了社会科学领域,也经常被推荐给本科生使用。我们很高兴本书的运用拓展到了这样的程度,当然本版依然会聚焦于核心读者群体。
本书可以自学,可以用作科研方法论课程的教材,也可用作导师与学生共修的手册。此外,学术界内部的导师也可以用这本书来辅导其他相对稚嫩的学者。本书有配套网络自学资料(见https://study.sagepub.com/wallaceandwray4e),包括单篇文本深入批判性分析思路的相关练习和插图,以及用于分析文本和检查学位论文总体论证的电子表格。本书同样适用于本专业升硕博的研究生、留学生、远程教育学生,以及工作数年后重返校园的学生。
我们采取结构化的批判性阅读与自我批判性写作学习路径,核心思想有两点。第一,我们要承认学术话语是一个双向建构的批判性探寻过程:
- 作为批判性的读者,要评判他人的论证是否足够有力,从而有效传递观点,说服目标受众;
- 作为写作者,要展开自己的论证,使其尽可能有力和清晰,从而传递观点,说服目标受众。
一般来说,批判性阅读的成果是读书笔记。评分者会根据这些笔记来判断一个人批判性阅读领域内文献的能力。因此,成功的写作者可以将批判性阅读能力运用于研究文献,同样可以运用于自己对研究文献的评论上。我们介绍的技巧有助于读者以有效的、积极的方式回应关于被评估著作的建设性评论,并效仿在已发表材料中做得好的地方(避免做得不好的地方)。
第二个核心思想是,论证结合了两大要素:结论和论据。结论是关于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或者对于某个方面的解读的一系列主张或断言。论据则是根据某种形式的证据来支撑这些主张。要想让结论说服心存疑虑的读者,论据就必须充分且适当。证据来源不仅包括研究发现,也包括理论框架、专业经验和研究伦理要求,这些素材往往有助于证明方法论的合理性。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 批判性阅读与自我批判性写作入门;
- 制作认知地图,以便在文献中找到方向、深入分析单篇文本、撰写批判性评述;
- 对学位论文所用文献的批判性评述进行结构化整理,并将这套结构运用于研究论文和口头报告中。
本书材料的用意是让读者依次阅读各章,完成相关练习,逐渐提高技能和自信心。其中有很多材料适合课堂活动,亦可用作批判性评述作业的评分依据。书中最核心的两道习题要求读者在范例样本的支持下,分析和评述作者本人的两篇论文的删节版,并以此为基础自选文本进行评述。我们承认,本书的例子偏向作者本身研究的语言学和教育学领域。总体来说,我们认为语言学和教育学属于大多数人都能有一定共鸣的领域,哪怕没有相应的高等教育背景。
我们选择的具体文章提出了批判性读者在批判性阅读过程中会遇到的普遍性对立议题,同时也例证了思维管理的各个方面。第一部分选用了雷和斯塔泽克 2005 年写的一篇文章(见附录一),主要关注一套概念模型,考察不同的人会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同一份语料。实例来自一份庭审案例,评估的是美国方言词语“coonass”的表达意图和公认含义,原告认为该词属于种族歧视。雷和斯塔泽克的兴趣点是将自己的理论模型运用到这个现实案例中,借此来解释发生的过程,而不直接触及案件的实质性议题。通过这篇文章,雷和斯塔泽克向读者展示了如何批判性地考察论证的正反两面,同时与双方对实质性议题的个人观点保持一定距离。这是一项重要的学术技能。
第二部分选用的文章是华莱士 2001 年写的一篇文章(见附录二),同样关注理论与实证之间的关联。不过,雷和斯塔泽克是运用普遍的语言处理模型来考察现实案例,华莱士则是从英国学校高级管理团队的内部合作案例出发,由此得出一个模型。另外,雷和斯塔泽克对实质性议题采取了相对不偏不倚的立场,华莱士则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华莱士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在一篇学术论文中恰当地表述作者本人的观点,提出规范性的论证,并给出现实建议。
本书针对特定的批判性阅读和评述任务提供了实用工具,包括文本分析表格、提示清单、评述规划表。空白表格可通过赛吉出版公司网站下载(https://study.sagepub.com/wallaceandwray4e)。
每个部分的指导材料会对文本进行循序渐进的讨论,并给出相应的目标书面成果。我们既会关注对单篇文本的分析,也关注如何在一篇评述中综合评论多篇文本。最开始是批判性阅读与自我批判性写作入门,然后是将多份文献评述融入一篇学位论文中,最后是将文献运用到研究报告、口头报告或海报中,本书会按照逻辑次序来解释并展示这些必 备的学术实用技能。
本版加入了两个介绍写作技巧的新章节:第七章会给出高效陈述个人主张的建议,第二十章则会介绍关于写作实效管理的进阶技巧。
即使在社会科学内部,不同学科对研究生的要求也有差异,包括学位论文设计方面。因此,第三部分给出的有关学位论文结构的指导应当配合读者所属院系和导师提供的具体信息来使用。
最后,我们在这里要强调一点,而且之后也会多次强调,那就是我们给出的结构化思路不是“紧身衣”,而是“起跑踏板”。它是一个帮助读者入门和树立信心的渐进稳定的方法。但在过程中,我们期望,其实也鼓励读者更多去依赖自己形成的直觉,去思考在呈现关于研究文献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时,怎样做才是必要的,怎样做才是有效的。应该把本书中最实用切合的思想逐渐内化到自己身上,这才是关键,谁都不想死守着一本指南手册。但为了达到这个阶段,就必须全身心投入学习。遵照指南,做习题,反思自己的研究思路有了何种变化。现在认真努力,你很快就会收获本书能够带给你的奖赏,充分掌握研究思路的底层逻辑,从而能够自信地按照自身偏好来加以调整。随着你逐渐内化本书表述的思想,你会发现自己用不着频繁查阅了,因为你已经自然而然地、灵活地、富有创造性地将书中思路运用到了自己的研究工作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