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998473
★当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罗素参差多态的幸福观,重获个体生命活力。
在同质化、高度内卷的社会中,如何获得个体幸福?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罗素给出的答案,不仅不过时,且在当下愈发显出前瞻与深刻。这是一部写给当代人的精神良方,切中社会弊病,关怀个体自由与生活质量,帮助你我在倦怠社会中重获生命力,洞悉人生幸福的本质。
★这些正深深困扰我们当代人的问题,罗素都曾深刻地思考过。
关于幸福,罗素说,“每天徒步六英里,比任何人生哲学都更能增加幸福感”。“带着安全感面对生活的人,无论如何比缺乏安全感的人更幸福。” “根本的幸福取决于对人和事物善意的兴趣。”
关于自我,罗素说,自我是一座监狱,没有人能住在监狱里却能感到快乐。
关于爱,罗素说,“最好的那种爱能互相赋予对方生命活力。”
关于教育,罗素说,“教育本质上是建设性的,需要对什么是美好生活有积极的认识。”
本书从自由与幸福、教育、道德、文化四个层面,论述社会现象与个人生活,逻辑严谨,洞见迭出,能极大地拓展我们对当下问题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帮助我们以清醒的头脑,回归生活的真实与常识。
★阅读罗素是一场智力的探险,思想的盛宴;走出小我,步入广阔人生。
罗素是思想大家、人文主义者,他的哲学皆出自严密的思考与真实的生活体验,充满对人生的的热爱与理想的激情。他的文字逻辑严谨,清晰简明,又充满幽默,满怀热忱,给人希望与激励。他的文风与思想曾影响过一批民国大家。被王小波深深推崇,爱因斯坦也以阅读罗素为人生乐事。
★本书由哲学专业学者精选罗素与当下社会和个体生活最密切的精彩篇章,涵盖罗素思想的方方面面,既回应现实,也展现罗素思想的丰富性与蔚然大观。
★全新译文,简明流畅,紧贴罗素清晰简白、幽默睿智的文风。
在今天这个令人疲惫万分、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中,我们还能获得幸福吗?
没有任何一个大哲学家,像罗素一样深切地关注个体的幸福,并做出过如此深刻全面的论述,真正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伯特兰·罗素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思想多姿多彩,睿智深刻,有着强烈的现实人文关怀,和历久弥新的人生洞察。罗素的作品蔚为大观,篇幅恢弘,本书精选他对自由和幸福、教育、伦理道德、东西方文化差异四个方面的精彩论述,以回应当下人们亟需解惑的问题。
阅读本书,你会惊讶地发现,我们当下正在思考或困扰其中的人生与社会问题,无不被他在近一百年前清晰有力地思考过,并坦率地给出了切身实用的答案。罗素曾说,“美好的人生是由爱所激励、由知识所引导的人生。”而他自己的作品正是这句话的绝佳体现——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关于幸福人生的真知灼见。犹如一阵清澈的思想之风,罗素的作品为我们每个人打开了扎根于现实世界的幸福之路。阅读罗素,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清晰的头脑,更有发自心底的热情。
编者前言
第一部分 自由与幸福
一个自由人的崇拜 / 2
科学与幸福 / 15
我们还能获得幸福吗? / 27
热忱 / 39
爱 / 53
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 / 62
幸福的人 / 71
幸福之路 / 77
第二部分 教育与美好生活
论教育 / 86
教育的目的 / 105
教育需要自由还是权威? / 134
情感与纪律 / 152
诚实 / 160
爱与同情 / 168
性教育 / 185
第三部分 伦理与道德
好与坏 / 198
道德规范 / 210
道德准则 / 217
美好的人生 / 227
第四部分 东西方文化比较
中国人的性格 / 238
中国与西方各国 / 252
中国与西方文明对比 / 267
东西方幸福观 / 281
附录 罗素生平著作大事年表 / 292
如果说这世界上真的有那种仅凭自己的天才就可以享誉世界的人物,那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肯定算得上是其中一位。罗素的名字贯穿了整个20世纪,这一百年间,无论是在科学、文艺、哲学方面还是在社会活动领域,处处可以看到罗素的身影。在20世纪的哲学家中,他的著述、言论、活动所涉及的范围是最广阔的。他出版过六十多部著作,其中大约二十部是哲学著作。罗素在数理逻辑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他在一般哲学问题上的看法极为浅易,易为普通读者明了,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地提升了他的知名度。
罗素生于1872年5月18日。罗素的父母两系都是英国辉格党的贵族,他的祖父约翰·罗素是著名的自由主义政治家,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曾两度出任首相,后来被封为罗素伯爵,哲学家罗素于1934年继承了这一爵位。罗素不到四岁就失去双亲,六岁时,祖父去世,从此由祖母和家庭教师抚养教育。他的祖母出身于一个苏格兰长老会传统的世家,一直重视孙子的宗教信仰和道德精神,据罗素自述,他从少年起就开始反叛这种浓厚的清教徒气氛,反叛所依靠的力量是理智,他先迷上了数学,后来又迷上了哲学。在祖母的教育和影响下,罗素对于社会正义和改革抱有坚定的信念。成人后的罗素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
作为一名和平主义者和反战活动家,罗素经常参与各类社会改革团体和反政府示威活动。20世纪20年代以后,他在实际政治活动和政治写作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和一系列恋爱事件是他此后几十年间的主要故事,在哲学领域的工作则相对减少了,但他撰写的比较通俗的哲学书籍使他在文化界、读书界更加知名。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关于罗素的工作,诺贝尔奖官网上的介绍是:“罗素在涉及逻辑和数学的哲学分支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然而,他的著述领域涉足相当广阔。他的作品轻松幽默,同时又拓展了大众读者的科学和哲学知识。此外,他还就社会和道德问题写作,他的诸多立场常常引发争议。罗素一生倡导理性和人道主义,他是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坚定捍卫者。”
在20世纪西方哲学家中,罗素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一位,也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一位。罗素在1920年至1921年间的访华,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演讲和思想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激发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罗素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他的实在主义知识论,对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在历史观、知识论、逻辑和方法论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罗素的到来,使得中西之间的思想碰撞成为可能,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派别也因此进行了多次思想交锋与论辩。
罗素去世时,差两个月即满98岁,他结过四次婚,进过两次牢房,经历过很多社会政治事件,哲学家A.C.格雷林所写的《罗素》一书,开篇第一句话是“罗素活得很长,做了很多事”。不管从何种角度看,他的一生可说是漫长而丰富。
收入眼下这本罗素精选文集的23篇文章即是他在伦理学、教育学、文化领域的思考,这些文章主要着眼于四个主题,分别为:自由与幸福、教育、伦理与道德、东西方文化比较。
文集取名为“我们还能获得幸福吗?”罗素一生都在探讨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什么是幸福”。罗素在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背后的共同指向,即寻找幸福。在罗素所有广为引用的格言之中,传颂度最高的当数他在自传序言中关于“我为什么而活”的一段话:“有三种质朴而异常强烈的激情一直支配着我的生命: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求索,以及对人类苦难的无限怜悯。”罗素的三种“激情”实际上都与幸福有关,这种幸福不仅仅与个人有关,更与全人类紧紧相连,罗素试图通过自己在多方面的努力来为在20世纪饱经创伤的人们找寻一种新生的可能。罗素对幸福的见解简明而又深邃,在简短精要的几句话之间就将追寻幸福的途径说得明明白白。
2024年10月
我最赞成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王小波
阅读罗素的作品,给我带来了无数的快乐时光。
——爱因斯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