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2335568
看懂英伟达之前,先看懂黄仁勋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权威采访传记,前一个十年看乔布斯,这个十年看马斯克,下一个十年看黄仁勋
黄仁勋亲述并亲荐200位受访者,英伟达给予极大的访问权限,呈现一个“过于”真实的黄仁勋和他的英伟达。“我希望在书出版前,我就已经死了。”
揭秘黄仁勋的传奇人生、管理之道、技术之思以及英伟达的商业秘密
院士、知名企业家、芯片专家、媒体人联袂tui荐,赠送专属导读手册,权威解读,带你认识一个真实的黄仁勋和英伟达
16页精美彩插,近20张官方授权超珍贵照片
湛庐文化出品
人工智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芯片技术又是如何与人工智能技术相辅相成、互相促动的?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权威采访传记,揭秘黄仁勋、英伟达以及AI的未来蓝图。前一个十年看乔布斯,这个十年看马斯克,下一个十年看黄仁勋。——在黄仁勋看来,人工智能只是工具。
趋势观察家、世界知名科技记者斯蒂芬?威特,挖掘出诸多不为人知细节,呈现了一个“过于”真实的黄仁勋和他的英伟达。凭借英伟达给予极大的访问权限,威特与黄仁勋多次面对面深度沟通,采访了他的家人、朋友、联合创始人、合作伙伴以及英伟达员工将近200人。这本书讲述了:
- 这是一个关于一家小众电子游戏硬件供应商如何成为全球价值登顶公司的故事。
- 这是一位倔强的企业家如何持续推行自己对计算机技术的激进愿景,30年间成为当今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的故事。
- 这是一个伟大的硅芯片革命的故事,是一小群叛逆的工程师如何不顾华尔街的反对,促使这一切发生的故事。
- 这也是一个关于一种新型人工智能诞生的故事,它令人惊叹又让人畏惧,对人类的长远影响尚不可知。
本书不仅是一部科技企业家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全球科技舞台上取得成功的范本。跨越30年的科技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技术是如何发展的,人工智能将会如何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技术发展的速度和进展是怎么样的。在这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英伟达是一个缩影。
通过对技术发展历程的洞察,我们将更清晰的看到未来,企业家可以了解到科技行业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保持前位。这本书适合所有对科技、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感兴趣的读者,无论你是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还是对其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都能从黄仁勋的故事中获得启发和动力。
导读手册 目录
重磅导读
不断工程化自己,他的勤奋异于常人
周健工
未尽研究创始人
黄仁勋,敢于在未来才会显现竞争壁垒的项目上冒险押注
王小川
百川智能创始人
激荡岁月,以个人奋斗掀起产业变革
芮 勇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新兴技术集团总裁
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
为什么是黄仁勋和英伟达?
汪波
资深芯片研究专家
游戏显卡到AI之王:黄仁勋的三十年“逆袭”
檀 林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未来实验室首席未来学家
如何从别人的传记中学到对自己有益的知识
韦 青
微软(中国)CTO
重磅赞誉
图书 目录
推荐序 从摩尔定律到黄氏定律
沈向洋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
引言 他并非总是赢家,可一旦赢了就是大手笔
第一部分 与光竞赛,从洗碗工到万亿芯片帝国的掌舵者
第1章 求学生涯:从被霸凌的小学生到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他是个绝佳的欺负对象
只能选择坚强并勇往直前
他打球极富攻击性,总是在进攻
第2章 职涯早期:AMD、LSI和太阳微系统公司
20岁,起薪28700美元
他有良好的判断力,他会及时转换思路
每当他说要做什么时,最终都很有可能做成
商业不过是另一个工程问题
第3章 从餐厅里起步的Nvidia:我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错误的
Nvidia,我们要让竞争对手“嫉妒”到抓狂
从一开始,他就能够预见什么是可能的
即使他是最年轻的那一个,他也始终是最成熟的
NV1:精心策划却一无所获
第4章 英伟达遭遇绝境:我们公司离破产只有30天
别无他法,这一步必须成功
黄仁勋的愤怒:失败必须被公开
如今,他可以享受作为最后一名的祝福
赢得市场的NV3:有时候,人必须冒险
第5章 咸鱼翻身:完美的显卡TNT,承载着一个改变世界的惊天秘密
瓦解,与普里姆剑拔弩张
戴维·柯克,黄仁勋的最新智囊团成员
台积电,跨越太平洋的合作蓝图
《雷神之锤》:双重着色,并行计算
第6章 新机器时代曙光初现:首个在游戏中超越人类的神经网络“水母”
从“深蓝”到“水母”:人类Vs.机器
被重新激活的神经网络
“我放弃了”,革命性的进展再次停滞
- 死亡竞赛:迭代,迭代,再迭代!执行,执行,再执行!
TNT2:每个职业玩家的标配
没有香槟,没有松懈
“技术债务”,幸存者的战斗伤痕
在英伟达,只有“努力工作”
要说挑剔,无人能出黄仁勋之右
不勇于冒险,才是最大的冒险
- 游戏玩家拯救英伟达:爸爸,你得再加把劲儿
击球、复位,再击球、再复位
股价暴跌,四面楚歌
他的任务是鞭策你超越自我
隐退,普里姆选择离开
从暴跌到回升:你要么信任他,要么不信任
第9章 “光速”之道:秘密开发CUDA,让游戏玩家为科学研发买单
伊恩·巴克,无意间打造出的低成本超级计算机
CUDA,英伟达的秘密项目
约翰·尼科尔斯,CUDA平台的真正缔造者
并行GPU,数据的“食物处理机”
“凸点门”事件,市值再次暴跌90%
13天的新纪录,黄仁勋的“光速”目标
第10章 同频共振:洞悉即将降临的机遇
比尔·戴利:英伟达首席科学家
被忽视的平托,被低看的视觉识别
这是一家显然平平无奇、毫无进展的公司
豪宅空虚综合征
我更愿称之为共鸣
第11章 范式转变的时刻:AlexNet横空出世
杰弗里·辛顿:亚历克斯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程序员
李飞飞:我必须亲眼见见这项技术背后的奇才
AlexNet、莱特兄弟的飞机与爱迪生的灯泡
第12章 千载难逢的机会:周五晚上做决定,周一早上我们就转型成了AI芯片公司
布莱恩·卡坦扎罗,唯一一位拥有文学学位的工程师
“OIALO”,公司历程中最为重要的项目
他是首位发现其潜力的人,真的是首位
加速演化,漫长的AI寒冬终于显露了曙光
第二部分 英伟达之芯,算赢人工智能的终极未来
第13章 由机器引领的时代:从月球发射激光,精准击中街道上的一枚硬币
他的生活只有工作和人工智能
“曲别针制造器”,黄仁勋与马斯克之辩
马斯克往往从幻想出发,黄仁勋则立足于现实
马斯克:防止人工智能威胁人类的最佳方式,就是亲自去开发它
为OpenAI量身打造一台AI加速计算机
第14章 AI行业的佼佼者:不管看到什么,我总能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
打压AMD,2017年黄仁勋的首要目标
揭秘黑洞与自然,英伟达在科学突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加密货币“挖矿”,CUDA技术的潜力终被认可
“奋进号”与“旅行者号”
我们得构建一个替代宇宙
悄然转型,成为AI行业佼佼者
第15章 AI工厂:造芯片原本是为了打怪兽,我们却用它来造大脑
雅克布·乌斯科雷特,为计算语言而生
如果AlexNet是第一架飞机,Transformer便如同喷气发动机般强大
寻求突破的OpenAI,亟须空前强大的算力
第16章 全球最具价值的半导体企业:我们其实是一家软件公司
黄仁勋的“梦想之地”
因为我们始终在全力冲刺!
最重要的五件事
第17章 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科技公司:AI激战中唯一的“军火供应商”
我的天哪,这台计算机好像真的懂我
英伟达,所有资金、人才和创新的汇聚之地
这颗星球上最知名的垄断巨头,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科技公司
第18章 人类需要更多的智慧:我们正站在机械进化的起点
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竟然能在这里工作!
机器人并没做什么出奇的事,它们只是在处理数据而已
英伟达成就的最乐观解读——进化历程中的一个崭新阶段
唯一的瓶颈
第19章 更多电力更大算力:如果英伟达表现不佳,整个科技界都会萎靡不振
人们对AI的渴求已至极点
从250瓦到1000瓦,狂飙突进的功耗
第20章 地球上最重要的股票:基于愿景的运气和超乎常人的智慧
这一天,华尔街见证了史上单日财富积累最高纪录
邱定伟:黄仁勋让我得以从事“毕生的事业”
如果他们不能从我这里买,他们会自己制造
基于愿景的运气Vs.超乎常人的智慧
第21章 向理性本身发起挑战:我得保留点儿秘密
是领导者,更是先知
混沌无序的表象背后
他究竟只是这个时代的商业巨擘,还是有着更深远的影响?
成功,困惑,巨额财富
第22章 深不见底的恐惧:AI会是人类的终结者吗?
约书亚·本吉奥:这仿佛是一场外星邂逅
无论人工智能系统多么智能,它都将听命于我们
99与1:人工智能是否会带来灾难后果
马克·吐温错了:历史并没有重复
第23章 思维机器:唯有黄仁勋这位“代达罗斯”,才能真正洞悉这全貌
这绝非荒谬的科幻故事
每当电路脉冲一次,它都会变得更加智慧
后记 一切都将焕然一新
致谢
附录 黄仁勋人物关系表
历史从不重复,但总是押着韵脚。也许我们马上就会经历人工智能时代寒武纪般的创新物种的大爆发。算力就是生产力。算力的富足将我们带入到了计算时代。算力重新锚定了创新的坐标,在这个坐标系中,我们将摆脱算力贫瘠的前提假定,站到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下一个真问题面前:那么,计算什么。
人们往往在尘埃落定之后,来勾勒一个伟大的故事。黄仁勋传记的不同在于,他伟大的创业故事还在继续。展现这个未完待续故事的必要性在于,它的起意、发生、发展,正在颠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一切。这样来看,不管你是否身处正在经历巨变的人工智能行业,阅读这本传记都意义非凡。这是一本我非常推的传记,黄仁勋正用他的努力和远见告诉我们,所有华彩,皆为序章。
沈向洋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
我并不认识黄仁勋先生,如同诸位一样,我也是从大众媒体上了解到他所创立的这间优质创新企业,也正因如此,我对于本书内容可以有一种中性的视角。当然作为英伟达显卡的多年用户,以及从诸多在英伟达公司任职的原同事们那里耳闻的各种花絮,我可以更多地从产品、技术与用户的角度理解英伟达公司的发展和变革。客观地讲,截至到如今,英伟达的产品创新能力的确令人刮目相看,而且其宣传理念的能力也非同寻常,这些才是在全球化大潮中成长壮大的必要条件。其创始人和公司骨干的心路历程,也被本书作者成功地捕捉入书中的字里行间,我就不再赘述。
韦青
微软(中国)CTO
在2018年举办的超ji计算大会演讲中,黄仁勋就提出人工智能正在掀起科学革命。从那时起,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几乎融入了科学的每一个领域。人工智能正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规模分析数据、加速模拟、实时控制实验、建立预测模型,以及催化从药物发现、基因学到气候科学等多领域的革命性变革。黄仁勋好像是来自未来的人,很有预见性地踩准了每一个关键的技术节点。他的神来之笔是早在2006年就开始发展CUDA这种统一计算架构,那会儿英伟达的资源还不算丰富,如此持续大地押注在未来才能显现出竞争壁垒的项目上,是怎样的一种洞见和浪漫?
王小川
百川智能创始人
黄仁勋和英伟达的成功并非仅靠运气,而是凭借对技术趋势的洞察、坚定的执行和长期的准备。CUDA是英伟达为“GPU技术通用化”所搭建的一套程序开发环境。不过,在CUDA刚推出时,没几个人能理解这个构想。这时,英伟达做了两件事:第yi件事,扛着。如果黄仁勋对未来的判断和押注没有错,那么,英伟达的这段“至暗时刻”就一定扛过去。第er件事,推销。没有需求,那就创造需求。在那几年,黄仁勋化身为“super推销员”,经常奔波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初创公司里,反复为大家讲解CUDA生态的优势,并且低价甚至免费提供英伟达的GPU。
机会,从来只留给有准备的人。黄仁勋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因为他笃信自己的对未来的看法,所以坚持推动GPU技术的迭代,坚持十年如一日对CUDA进行砸钱研发。zui终,所有的抉择、努力、准备,都被AI这个划时代的运气事件所引爆。
刘润
润米咨询创始人
这本传记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超越个人奋斗的叙事框架,展现了计算产业的深刻变革,以及英伟达如何在技术潮流中前瞻布局,带领一个时代。从图形加速卡到AI计算平台,英伟达的每一步都紧扣产业需求,书写了技术与商业结合的传奇。对于任何希望理解AI产业变革与时代机遇的读者而言,这都是一本不可错过的佳作。无论你是技术从业者、企业管理者,还是对科技未来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启发。通过对英伟达发展历程的剖析,本书为我们理解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芮勇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
联想新兴技术集团总裁
硅谷似乎永远都有这样的英雄:秉持第yi性原理并不断挑战物理边界,充满着反叛精神却坚定地为科技卫道,如今英伟达的CEO黄仁勋也正成为这样一个传奇,恰如他们如日中天的GPU产业。如果说此刻人工智能的核心是GPU,那么GPU核心之芯则是黄仁勋。zui优秀的碳基思想正在给硅基加工铸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可持续的碳基结合的未来。
尹烨
华大集团CEO
生物学博士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黄仁勋的性格使他必然走向成功。他坚韧不拔,在创业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和危机,但始终没有放弃,英伟达创立初期就遭遇技术路线错误、产品不被市场认可等问题,几乎濒临破产,但他坚持下来并成功克服困难。他勇于冒险,在公司发展不稳定时,决定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研发CUDA平台,尽管这一决策曾使公司一度亏损,但最后为英伟达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他还是个工作狂,每天长时间工作,甚至在不工作时也在思考工作,这种对工作的高度投入和专注,推动了英伟达的不断发展。他有前瞻性的眼光,很早就察觉到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并果断将公司战略重点转移到AI芯片的研发上,使英伟达在AI浪潮中取得了显著优势。年幼时经历过艰苦的环境,培养了他坚强的意志和适应能力。他生存的意志超过了几乎所有人杀死他的意志,这种强烈的渴望成功的欲望促使他不断努力,带领英伟达在竞争激烈的芯片行业中脱颖而出。
周炜
创世伙伴资本创始合伙人
2017年的CVPR大会,有幸与黄教主有一张合影,彼时深度学习如火如荼,加密货币矿场狼烟四起、让GPU洛阳纸贵,初代元宇宙《堡垒之夜》也刚露端倪。那年,英伟达的市值刚刚超过英特尔的一半,即使是春风得意的黄教主恐怕也不会想到那后面一连串的事件,会让英伟达的市值达到英特尔的30多倍,并向人类历史上diyi个4万亿美元市值公司挺进。那年,一家热衷于用AI玩游戏的新创公司OpenAI看到了一篇讲述Transformer算法的论文,毅然转向、开始了“改变世界的东西”——GPT-1的探索。黄教主对这家公司并不陌生,1年前他把首台人工智能计算机DGX-1送给了它,或多或少有一些“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自得。也是在那年,我的老东家英特尔错过了用10亿美元获得这家公司15%股份的机会。
也许一切的一切,都要追溯到2006年CUDA的诞生,英特尔并没有对CUDA熟视无睹,我是Larrabee项目的见证者,也是英特尔决意创造CUDA杀手的编程语言团队一员,阅读这本传记时,当年与同事彻夜研究CUDA的一幕幕历历在目。很遗憾,我们在技术路线上没有勇气变革自己,并且半途而废了,而英伟达在出现CUDA兼容性问题、“凸点门”等一系列水逆事件、并导致市值跌掉90%的时候,柯克可以引退,但让每一台GPU支持CUDA的信念仍不动摇。掩卷长思,黄教主成功的必然性,除了努力工作,究竟是什么?突然想到另一本传记《三位一体:英特尔传奇》,作者马克尔·马隆来到了英特尔,不留情面地警示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天选之子:英特尔曾经的成功,是因为乐意接受使命的召唤,勇于涉险,不怕犯错,双倍下注,失败了独自舔舐伤?,重新站起来并且变得更为强?,而今天的你们,已经谨?慎微,谨?慎微就是放弃未来。对照本书,答案已经一目了然。
吴甘沙
驭势科技创始人
要理解今天我们看到的AI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给出答案时间不是2022年11月ChatGPT3.5发布的时候,而是要翻回30年的历史去寻找答案。
书中记下了一个重要的时间刻度——2014年,从那时起,英伟达开始变成一家AI公司,但这也仅仅是最近10年而已。从1994年到2014年,这家公司的诞生,腾飞,接近濒死状态,又再次崛起……似乎只是故事的前奏。记者斯蒂芬·威特通过几百次采访,极da地还原和展现了那些在历史隐秘角落里的珍贵史料。有了这些“首次阅读”的内容,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一家很多人认为的“运气太好”的公司,亦或是,黄仁勋本人说的“基于愿景的运气”。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精彩、变化多端的过去10年——至少在80%的时间里,聚光灯下的主角是移动互联网,是推荐算法,甚至是自动驾驶。也许看向未来10年,当GPU更近一步、无可辩驳的成为世界计算中xin时,一定会有无数人会回头看,正是这10年,并行计算和神经网络两大技术分别崛起,又命中注定般相互交汇,所驱动的巨大变革,构建了整个科技行业很重要的一条光谱,它很重要,又有些低调。而今天,它正如同黄仁勋所说的“光速”一般在飞速前进。
周源
知乎创始人
本书是黄仁勋的采访传记,也记录了英伟达“成为自己”的新物种演化之旅。让并行计算与神经网络,这两个曾在市场上失败过的技术共同发挥作用,是黄仁勋的一次押注,也是英伟达奠定计算能力和芯片垄断地位的起点。看似是黄仁勋的远见,实则是他对基本原则的笃定。关注不变,才能以战略定力使战略前瞻落地。周健工老师的翻译,也让本书兼具科技的锋利与叙事的温度。
吴声
场景实验室创始人
场景方法论提出者
作者与黄仁勋多次面对面交谈、共进餐食,之后作者写下了这部行文流畅的传记。采访中作者并非一味赞美,他时而提出尖锐的问题,有时甚至激怒了黄仁勋,这使得本书的叙述独特而充满张力。作者也寻访了黄仁勋儿时的伙伴、前任同事、现任同事以及竞争对手,展现了英伟达和黄仁勋经历的曲折。同时,本书不是一部单纯的围绕着传主写成的传记,它也扼要讲述了与英伟达密切相关的芯片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其中既有芯片的进步,也有神经网络的曲折发展以及深度学习的突破等,从中我们窥见了张忠谋、辛顿、李飞飞、OpenAI创始团队、马斯克等,正是这些隐秘的联系揭开了英伟达崛起的个中缘由。
黄仁勋是公司的核心、精神领袖和掌舵者。他亲力亲为,管理方式别具一格。本书详尽记录了黄仁勋在困境中的作为,利用其个人特质挽救公司于危亡之地。这一切不禁让人心生好奇,一个10岁时移民美国的少年,曾经误入一所青少年行为矫正学校,是如何挺过来并变成出类拔萃的行业翘楚的?工程师出身的他是如何利用优秀的自学能力成为令对手生畏的企业家的?他主动出击的风格如何与众不同?为何黄仁勋力排众议支持CUDA并以此甩开了竞争对手、独步江湖?黄仁勋给予厚望的并行计算是如何等到了AlexNet神经网络研究的突破,并引发人工智能的爆发的?
AI的未来存在于你我每一次的搜索和提问,也植根于我们的人性和行动之中。通过这样一部讲述英伟达和黄仁勋经历的著作来了解AI,对于我们理解和准备明天的世界应当是有益的。本书尽管会涉及一些技术内容,但作者用恰当的比喻做了解释,让阅读变得容易和流畅。
汪波
芯片研究专家
在黄仁勋的努力下,英伟达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全球科技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黄仁勋的成功并非偶然,他的性格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地方。他决策果断,一旦确定目标,就会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他对技术创新充满热情,始终保持着对新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不怕失败,敢于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勇敢前行。这种勇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推动他和英伟达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梦想、坚持和创新的启示录。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从中汲取力量,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苏德超
武汉大学哲学教授
在本书中,美国《纽约客》科技记者斯蒂芬·威特以细腻深刻的笔触,展现了这位科技界传奇人物的非凡历程。从怀揣梦想的台湾移民少年,到如今带领全球AI芯片革命的行业巨头,黄仁勋的故事不仅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商业传奇,更是一部关于远见卓识、坚持不懈与勇于创新的现代启示录。这本传记既记录了一位企业家的成长轨迹,也深入探讨了科技创新如何推动产业变革的深层逻辑。当你使用AI产品、惊叹于逼真的游戏画面,或享受医疗技术进步时,别忘了背后有一位身着皮夹克的科技传奇。
檀林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未来实验室首/席未来学家
在英伟达超越微软和苹果成为全世界市值登顶的公司之后,大众猛然发现,已经创业30多年的黄仁勋是我们这个时代zui伟大的企业家之一。有别于那些为了赶上热点匆忙写出来的书,本书作者围绕着黄仁勋和英伟达的发展历史,以及这家公司为何能够在这一轮人工智能热潮中成为zui大受益者,做了大量的采访。
看完这本书,真的很羡慕记者,有机会接触和采访这些前沿人物,从黄仁勋到杰夫里·辛顿再到张忠谋,还有其他英伟达的员工和高管、芯片行业其他参与者、人工智能革命的其他影响力人物。作者甚至把一次访问中黄仁勋对他的不满写了出来。当时他试图引导黄仁勋讨论机器和人工智能可能对人类的威胁,结果黄仁勋开始向他发泄怒火。但尽管如此,这本书仍然保住了。
如果你对黄仁勋、英伟达和这一轮人工智能浪潮感兴趣,推/荐你读一下这本书。
李翔
记者、作家,《详谈》丛书作者
引言
他并非总是赢家,可一旦赢了就是大手笔
这是一个关于一家小众电子游戏硬件供应商如何成为全球最具价值公司的故事。
这是一位倔强的企业家如何持续推行自己对计算机技术的激进愿景,30年间成为当今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的故事。
这是一个伟大的硅芯片革命的故事,是一小群叛逆的工程师如何不顾华尔街的反对,促使这一切发生的故事。
这也是一个关于一种新型人工智能诞生的故事,它令人惊叹,又让人畏惧,而且它对人类的长远影响尚不可知。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充满冲劲、喜怒无常,但又才华横溢且极其专注的人。他的名字叫黄仁勋。黄仁勋担任公司CEO已达32年,是标准普尔500指数所有科技公司中任期最长的CEO。同时,他还是一位颇有远见的发明家,他对电子电路的内部机理了如指掌。他能从第一性原理推导出今天的微芯片有何功能,并满怀信念地赌它们明天将有更大的作为。
他并非总是赢家,可一旦赢了就是大手笔:他对早期人工智能的全面投入是硅谷历史上最精彩的投资之一。他的公司英伟达市值达到3.5万亿美元,超越苹果和微软,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截至2024年11月)。
黄仁勋本人很有魅力,风趣幽默,常常自我调侃,却又经常表现得自相矛盾。他总是用一种半开玩笑式的诙谐口吻说话,往往又表现得很严肃。2023年,我们在丹尼餐厅共进早餐,那是他最喜欢的连锁餐厅。30年前,黄仁勋就是在这家餐厅制订了英伟达的商业计划书;那天,在和服务员聊天时,他点了7样东西,包括一个“超级鸟”三明治(SuperBird)和一份炸鸡排。“你知道吗,我以前在这儿当过洗碗工,”他对服务员说,“但我工作很努力!真的特别努力。所以我才升为了餐厅服务员。”
黄仁勋出生于中国台湾,10岁时移民到美国。丹尼餐厅是他融入美国社会的一个试验场——得益于在那里工作,青少年的他就几乎尝遍了菜单上的所有菜品。不过,他告诉我,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外来者”的视角。“我永远是个移民,”他说,“在内心深处,我依然是中国人。”1993年,他与其他人共同创办了英伟达,当时他30岁。英伟达最初瞄准的是新兴的高端电子游戏图形处理市场。那时候,他的产品深受欢迎——他的客户们喜欢自己组装电脑,有时还会购买透明机箱来展示英伟达的硬件。
在成功率为零的领域,冒险押注
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更好地渲染《雷神之锤》系列游戏的画面,英伟达对其处理器的电路架构做了微妙的调整,使其能够同时处理多个问题。这种被称为“并行计算”的方法是一次激进的赌博。“在我们涉足之前,并行计算的成功率是零。”黄仁勋一边说着,一边列举出一长串已被人遗忘的初创企业。“真的是零。所有试图商业化的人都失败了。”但黄仁勋无视这一令人沮丧的纪录,勇敢地与华尔街背道而驰,10多年来坚持追求自己与众不同的构想。他开始寻找除游戏玩家之外的客户,那些需要大量算力的客户——气候科学家、放射科医生、深海石油勘探者,等等。在此期间,英伟达的股价大幅下跌,他不得不抵御恶意收购者的攻击以保住自己的职位。
黄仁勋坚持这一构想很多年,这也让他遭受了连年的亏损,直到2012年,多伦多一群持不同见解的学者购买了两张消费级视频游戏显卡,用来训练一种奇特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当时,模仿生物大脑结构的神经网络备受冷落,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它们只是过时的玩意儿。然而,当黄仁勋看到神经网络在他的并行计算平台上的训练速度如此之快时,他毅然决定将整个公司的命运押注在这种出人意料的共生关系上。黄仁勋现在需要的是让这两种曾在市场上失败过的技术能够一起发挥作用。
这一冒险的企业战略最终押注成功,英伟达的市值飙升数百倍。在过去的10年里,该公司已经从销售200美元的游戏配件,发展到提供价值数百万美元、能摆满一整层楼的超级计算设备。通过与OpenAI等先锋企业合作,英伟达连续10年每年将深度学习应用程序的速度提高了10倍。所有主流的人工智能应用,如Midjourney、ChatGPT、Copilot等,都是在英伟达的机器上开发出来的。正是由于算力成千亿倍的增长,才使得现代人工智能的繁荣成为可能。
凭借在硬件上近乎垄断的地位,黄仁勋无疑成了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毋庸置疑,他从中赚取的财富也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多。黄仁勋与在淘金热潮中诞生的加利福尼亚州首位百万富翁塞缪尔·布兰南(SamuelBrannan)颇为相似,布兰南是19世纪40年代末旧金山知名的淘金设备供应商。只不过黄仁勋卖的不是铲子,而是售价3万美元、包含1000亿个晶体管的人工智能训练芯片。如今,想要购买他最新硬件的顾客,需等待超过1年的时间;而在黑市中,他的芯片价格甚至是官方售价的两倍。
人工智能纯粹是推动进步的力量
黄仁勋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不像商人,更像工程师。他擅长将复杂的概念分解为简单的原则,并运用这些原则创造出卓越成果。“我会竭尽全力不让公司倒闭,”他在吃早餐时和我说,“我会拼尽全力避免失败。”黄仁勋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初由IBM推出以来几乎未曾改变过的数字计算基础架构,如今正面临着被重塑的现实。“深度学习并非一种算法,”他说,“它是一种方法,一种全新的软件开发方式。”
这种新型软件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能力。它能像人一样交谈、撰写大学论文、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提供专家级的医疗诊断,还能共同主持播客节目。随着可用算力的增强,它的性能也不断得到提升,似乎永远不会达到瓶颈。
在与黄仁勋共进早餐的前一天晚上,我观看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个搭载了这种新型软件的机器人先是若有所思地盯着自己的双手,然后它好像识别出了那是自己的手,便开始对一堆彩色积木进行分类。这段视频让我不寒而栗,人类这一物种的淘汰似乎已经近在眼前。黄仁勋用手指将煎饼裹住香肠,对我的担忧不以为意。“我清楚它的工作原理,没什么好担心的,”他解释道,“这与微波炉的运作并无二致。”我继续向他追问——一个自主行动的机器人肯定会带来微波炉所没有的风险。他回应道,自己从未对这项技术有过丝毫担忧。“它仅仅是在处理数据而已,”他轻描淡写地说,“世上还有很多更值得我们担心的事情。”
未来的走向没人能够预料。许多技术专家如今都忧心忡忡,认为人工智能的能力已经对人类物种的生存构成了直接威胁(在这些持“末日论”观点的人士中,就包括最初在黄仁勋的平台上实现了人工智能突破的那些科学家)。然而,黄仁勋对这种悲观论调嗤之以鼻。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纯粹是推动进步的力量,他认为,人工智能正在引领一场崭新的工业革命。在这个话题上,他不容许有太多异议,而且他的个性强势,可能会让人有点望而生畏。(“和黄仁勋打交道,就像把手指伸进电源插座一样。”他的一位高管这样说道。)黄仁勋的员工对他极为崇拜——我觉得要是他看到摩天大楼窗外有商业机会,员工们会毫不犹豫地跟着他跳出去。
2023年5月,数百名行业领袖签署了一份声明,将失控的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风险与核战争的风险相提并论。黄仁勋并未在这份声明上签字。一些经济学家注意到,工业革命导致全球马匹数量相对减少,他们由此担心人工智能是否也会对人类造成同样的影响。“马能干的活有限,”黄仁勋说,“比如,马不会打字。”吃完饭后,我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不久的将来,如果将我们的谈话笔记输入一个智能引擎中,它将会产生条理更清晰、质量更上乘的文章。黄仁勋并没有否定这种可能性,但他向我保证,在我遭遇像约翰·亨利那样的时刻之前,我还有几年时间。“首先受到冲击的会是小说作家。”他说。然后,他给了服务员1000美元小费,便起身离开了。
“放大”,黄仁勋贯穿一生的主题与原则
我发现黄仁勋是个令人难以捉摸的采访对象,从某些方面来说,他是我采访过的最难打交道的人。他不喜欢谈论自己,有一次面对我的一个问题,他干脆直接跑开了。在接到撰写这本书的委托之前,我曾为《纽约客》杂志写过一篇关于黄仁勋的人物专访。黄仁勋告诉我他没读过那篇文章,而且也没打算去读。当得知我要为他写传记时,他回应道:“我希望书出版前,我就死了。”
尽管如此,黄仁勋还是给我介绍了很多人来撰写这本书。我与将近200人进行了交谈,其中包括他的员工、联合创始人、竞争对手以及几位与他相交多年的老友。从这些采访中,浮现出一位可爱的甚至有点傻乎乎的居家男人的形象,这与那个毫不掩饰对成功的渴望、如猛兽般在商界厮杀的企业高管形象大相径庭。然而,正是这些不同的侧面共同构筑了黄仁勋的远大抱负。他坦诚地向我吐露了他的不安,他担心让员工失望,担心给家族蒙羞。许多高管在谈及利润时,会将其视为“成功的衡量标准”,但黄仁勋不然;对他来说,金钱只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某些灾祸的一种临时保障。听到一个身家千亿的人这样说,还真有点让人动容。
驱使黄仁勋向前的,不仅仅是焦虑。他同样被自己所开创的技术所释放出的惊人力量深深吸引。他最初并未打算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即便是在他将重心转向并行计算时,也未曾有过这样的念头。然而,当机遇来临时,黄仁勋却下定决心,要尽可能远、尽可能快地推动他的机器智能发展计划。即便是该领域最乐观的展望者,也主张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审慎,例如,OpenAI的成立背景便是防范灾难的发生。而几乎只有黄仁勋坚信,人工智能只会带来益处。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每天工作12到14小时,一周7天,常年无休,哪怕是在担任CEO长达30年之后。
当然,努力工作就是黄仁勋的本性。倘若说他的生活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那便是“放大”(amplification);他一次又一次地执行着勤奋、勇气和掌握基本原则的简单准则,成效越来越大。我惊讶地了解到,早在1973年,当他还是一个独自来到美国、没有父母陪伴的移民小男孩时,那个日后成就卓越的他便已初露端倪。当时他的成长环境极为恶劣,他能挺过来简直就是个奇迹。所以,若想全面了解黄仁勋,我们就不应将视线停留在丹尼餐厅,或是他后来建造的宏伟技术殿堂,而是应该回到那所贫困的乡村学校。
我们的故事,必须从那里开始讲起。
这颗星球上最知名的垄断巨头,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科技公司
在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当被问及破产原因时,醉酒且身无分文的退伍军人迈克·坎贝尔回答道:“两种方式,‘逐渐’和‘突然’。”“逐渐”“突然”这两个词也恰如其分地描绘了黄仁勋的财富增长之路。历经20余年的投资与不断的小幅改进,如今终于带来了惊人的回报。
2023 年初,黄仁勋向投资者透露,英伟达已成功将GPU超级计算集群销售给美国百强企业中的半数。他进一步说明,另有50家企业则通过云端租赁英伟达的基础设施。同年,他宣布数据中心收入首次超越了游戏收入,并预测这些收入将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再次实现翻倍。英伟达在AI芯片市场上占据了近90%的份额,因此成了华尔街的焦点所在,CNBC甚至为其季度财报的发布设置了倒计时。而这一次,市场的预期远远未能跟上现实的步伐。当纳斯达克在2023年 5月25日开盘时,英伟达的市值激增了约2 000亿美元。至交易结束时,英伟达已跻身全球第六大最具价值公司之列,其市值甚至超过了沃尔玛与埃克森美孚的总和。一位华尔街分析师形象地指出:“AI 领域正上演着一场激战,而英伟达则是这场战争中唯一的军火供应商。”回想起10年前,黄仁勋还曾恳求富达保住他的工作,如今的成就可谓天壤之别。
如今,60岁的他成了这颗星球上最知名的垄断巨头。在台湾,他曾光顾的面馆甚至将他的照片放在了菜单上,而他的标志性皮夹克更是登上了《纽约时报》的时尚版面。除了位于洛斯阿尔图斯市和毛伊岛的住宅,他还通过一家空壳公司,与旧金山黄金海岸一处价值3800万美元的七居室豪宅有所牵连。那里是亿万富翁们的聚集地,豪宅内设有图书馆、健身房和电影院,堪称全市最奢华的住宅之一。在乔布斯、贝佐斯、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这些传奇人物的名册上,如今又增添了黄仁勋的名字。
他所生产的芯片价值连城,甚至可用作抵押贷款,各界人士都对其趋之若鹜。2023年底,黄仁勋在帕洛阿尔托的Nobu餐厅与马斯克和甲骨文联合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共进寿司晚餐。尽管埃里森和马斯克的净资产总和超过了3000亿美元,但在这个精英圈子里,黄仁勋无疑是领军人物。整场晚餐中,另两位巨头都在恳求黄仁勋能多供应些AI芯片。“埃隆和我一直在恳求,我想这是最贴切的描述了,”埃里森回忆道,“那是一场持续了一个小时的寿司宴与恳求宴。”
英伟达股票的飙升,为其忠实支持者们带来了巨额财富。自1993年起便担任董事会成员的坦奇·考克斯和马克·史蒂文斯,曾在公司困难时期为黄仁勋提供指引,并在Starboard Value试图夺取控制权时为他挺身而出。到了2024年,他们在英伟达的股份价值均已超过20亿美元。考克斯投资了数百家公司,当我问及英伟达是不是他最佳的投资选择时,他看着我,仿佛我提了一个极其愚蠢的问题。“嗯,那当然。”他回答道。(后来我意识到,持有世上最有价值公司的创始人股份,从定义上讲就是你能做的最佳投资。)
长期董事会成员哈维·琼斯(Harvey Jones)的股份大约值6亿美元。布鲁克·西韦尔(Brooke Seawell),英伟达审计委员会主席,持有约4亿美元的英伟达股票。黄仁勋的第一位律师吉姆·盖瑟只有3亿美元股份,因为他直到1998年才加入董事会。英伟达的首席财务官科利特·克雷斯(Colette Kress)有大约5亿美元股份,英伟达的总法律顾问蒂姆·泰特(Tim Teter)有约3亿美元,而英伟达的运营奇才德布·舒奎斯特则拥有超过2亿美元的股份。由于英伟达的分散管理结构,像德怀特·迪克斯和比尔·戴利这样的老员工并不被视为公司高管,因此无须公开他们的持股情况,但我感觉他们生活得很滋润。对戴维·柯克,黄仁勋在1997年就为他提供了一份难以拒绝的股权套餐,他在2018年退休了,但告诉我他仍保留了一部分股票。“我拥有的钱比我想象中的要多得多。”他说道。英伟达联合创始人马拉科夫斯基的财富情况最为神秘,我注意到他的名字并未出现在福布斯亿万富翁名单上。在他最后一次需要披露的时间,即2001年,马拉科夫斯基持有公司约5%的股份,这一数额如今将超过1000亿美元。自那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当我在2023年中询问他是否已套现时,他回答说:“没套现太多。”
和许多公司一样,英伟达允许员工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折扣购买本公司股票。英伟达这项计划的独特之处在于,员工能够以过去两年内任意时段的最低股价为基准来享受折扣购买股票。这样的购买设有一定的金额上限,不过随着股价一路飙升,这项计划基本上就等同于送钱了,那些每年都将购买额度用到上限的员工做了他们一生中最划算的交易。由于这笔意外之财惠及到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一些新入职的员工担心那些新富起来的老员工会进入一种“半退休”状态。公司高管们对这种说法并不认同。负责公司游戏业务的杰夫·费舍尔是公司最初的30名员工之一,他说:“我们很多人现在在经济上已经比较宽裕了,但我们依然坚信公司的的使命。”
开发这项颠覆性技术的吸引力,带来了金钱无法衡量的意义。这一点对于那些老员工来说尤为真切,他们多年来一直在向不解的同行解释自己为何在一家游戏公司工作,同时还要不断纠正别人对公司名称的发音。对于这些老员工而言,人工智能的发展从未在他们的预料之中,他们和其他人一样,对自己能从事这样的工作感到惊讶。“那时,无论是我还是其他人,都无法想象这些科幻作家构想出的东西可能会成真。”2005年便加入公司的英伟达销售主管杰伊·普里(Jay Puri)说道。到了2024年,普里所持的股票价值已超5亿美元,但他认为,在英伟达,真正有趣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普里说道:
或许我有些主观,但我真的觉得,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科技公司。
这一天,华尔街见证了史上单日财富积累最高纪录
关键时刻终于来临,那是2024年2月21日。关于财务公告的炒作简直到了离谱的地步。CNBC在事件前夕连续数天进行倒计时。被称为FinTwit的小众社交媒体社群,传播了一张黄仁勋的模因图,图中他身穿标志性的皮衣,站在一张美国选举地图前,地图上50个州全都被涂成了鲜亮的绿色。在结果揭晓前的几天里,高盛甚至将英伟达誉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股票”。
英伟达的电话会议在股市交易结束后15分钟准时开始。这场收益报告成了华尔街历史上听取人数最多的财务报告会之一。首先发言的是英伟达的首席财务官科莱特·克雷斯。她宣布,公司年度收入远超预期,竟然翻了一番还多,高达600亿美元。更令人震惊的是,英伟达所有产品的毛利率都超过了70%。(相比之下,华尔街宠儿、印钞机般的苹果公司的毛利率为46%。)克雷斯还宣布,年度净收入略低于300亿美元——这一数字竟然超过了公司过去30年收入的总和。拥有30000名员工的英伟达,如今每位员工每年能创造100万美元的利润。
紧接着,黄仁勋登台发言,仿佛就是托马斯·爱迪生再世。他描述了神经网络现在不仅能够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还能够理解和生成包括生物学元素和三维世界在内的任何信息。他阐述了即将到来的“万亿美元基础设施周期”,也就是构建人工智能工厂。他讲道:
我们当前正站在一个新产业的起点,人工智能数据中心负责处理海量的原始数据,并将其精炼,然后转化为数字智能。类似上一次工业革命中的交流电发电厂,英伟达的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在本质上成了这次工业革命的人工智能生产工厂。
然而,交易员没能为接下来那一天的疯狂做好充分的准备。在2月22日短短6个半小时的交易时间里,英伟达的市值激增了2770亿美元,这一增长额度甚至超过了可口可乐公司的整体市值。当天,交易员们至少交易了650亿美元的股票,这占到了美国股市总交易活动的将近1/5。市场收盘时,全球市值最高的3家公司依次为微软、苹果和英伟达。这一天,华尔街见证了历史上单日财富积累最高纪录。
这样的财富积累给黄仁勋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压力。因为英伟达的大部分价值并非基于公司已经取得的成就,而是基于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可能实现的期望。这意味着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竞争环境中,英伟达必须持续快速地进行创新并交付成果。在参加他的会议和投资者演讲时,我看着他在台上踱步,突然意识到普里姆在25年前所看到的那一幕:黄仁勋是孤军奋战的。
管理学教授们通常认为,一个CEO在理想状态下应该有8名到12名直接下属。然而,黄仁勋却有55名。他身边没有得力的助手,没有左膀右臂,也没有副手来分担他的重任。黄仁勋并未指定继任者,随着英伟达不断发展,其高管团队规模实际上有所缩减,这意味着无人须为错误承担责任。董事会成员谈及他的不可替代性,这并非夸大其词,黄仁勋的确凭一己之力将美国经济从衰退边缘挽救回来。在英伟达的崛起过程中,美国股市已遥遥领先于欧洲和亚洲股市。而这种卓越表现几乎全部归功于人工智能。英伟达3万亿美元的市值,据说代表了公司未来收益的预期价值,但实际上,这是对这位61岁男子能力的豪赌,赌注的规模相当于一个国家的GDP。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