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761143
·大16开本,赠巴芒手绘水墨书签·巴芒水墨肖像由著名画家范治斌创作·全面解读:巴菲特致合伙人的信(1957~1970 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1965~2023 年)·归纳解析:10大领域,88个主题,400多个知识点·中西合璧:中国传统智慧与巴芒投资学相得益彰
巴菲特历年致股东的信,被公认为是学习投资的最佳教材之一。作者花费数年时间,通读了巴菲特致合伙人的信(1957~1970 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1965~2023 年),以及有关巴芒的本外版图书及伯克希尔公司的公开资料,梳理出其中的重要事件及案例,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巴芒的研究,以及作为私募基金经理的投资实践,写下近50万字的笔记与心得。书中总结出10大模块,细分为80个专题,解读了400多个子话题及知识点,为学习巴芒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全新视角。巴菲特曾说过,阅读是最有价值的投资。《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不仅记录了巴芒六十余年的投资进化之路,也记录了中国投资人学习、思考、实践的进阶之路。这本书不仅是作者学习研究巴芒投资学的成果,也是帮助热爱价值投资的读者系统学习巴芒的一部佳作。
推荐序一 学思行合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豪教授)
推荐序二 像冠亚一样对巴菲特“信而后见”(《巴伦周刊》中文版主编彭韧)
自 序 薪火相传的那盏灯
第1章 股票投资
专题1 投资核心要义2
专题2 应对市场波动8
专题3 看懂商业模式31
专题4 寻找竞争优势47
专题5 评估企业价值69
专题6 留足安全边际80
专题7 构建投资组合84
专题8 长期主义之辩92
专题9 投资不为清单105
第2章 企业管理
专题10 双轮驱动122
专题11 业务板块125
专题12 并购真相137
专题13 善意无价145
专题14 充分放权168
专题15 永续经营171
专题16 节制资本172
专题17 珍视信誉179
专题18 知人善任182
专题19 接班人选189
第3章 资本配置
专题20 保险浮存金197
专题21 新股发行200
专题22 股票回购209
专题23 现金分红215
专题24 套利217
专题25 外汇220
专题26 债券222
专题27 优先股224
专题28 非常规投资228
专题29 投资管理230
专题30 交易成本235
专题31 指数基金237
第4章 师友故交
专题32 本杰明·格雷厄姆244
专题33 菲利普·费雪247
专题34 查理·芒格250
专题35 大卫·多德253
专题36 沃尔特·施洛斯255
专题37 比尔·鲁安257
专题38 卢·辛普森259
专题39 汤姆·墨菲262
专题40 罗斯·布鲁姆金264
专题41 凯瑟琳·格雷厄姆266
专题42 唐·基奥268
专题43 基恩·阿贝格270
专题44 约翰·博格272
专题45 大卫·戈特斯曼274
第5章 风险管理
专题46 保险经营278
专题47 合理负债297
专题48 现金为王304
专题49 投机之殇306
专题50 衍生品的风险308
专题51 巴菲特犯过的错误311
专题52 “过错”与“错过”315
第6章 公司治理
专题53 信息披露320
专题54 股东指定捐赠计划323
专题55 独立董事与董事独立325
专题56 高管与员工薪酬329
专题57 股东利益至上333
第7章 财务政策
专题58 内部融资340
专题59 透视盈余341
专题60 股东盈余344
专题61 财务审计346
专题62 市值、账面价值与内在价值348
专题63 营业盈余与投资盈余358
专题64 会计商誉与经济商誉363
专题65 报表利润与真实经营367
专题66 一般公认会计原则370
专题67 节税与纳税373
专题68 并购的会计处理382
专题69 存货的计价方式384
第8章 会计诡计
专题70 股票期权388
专题71 EBITDA390
专题72 保险会计392
专题73 财务舞弊395
专题74 数字游戏399
第9章 美满人生
专题75 福:众人爱402
专题76 禄:赚得多409
专题77 寿:活得久417
第10章 精神不朽
专题78 立德:巨额慈善捐赠424
专题79 立功:万亿财富帝国426
专题80 立言:投资集大成者433
结 语 永恒的价值:从价值投资到价值人生442
附 录
附录A 解读2021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446
附录B 解读2022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457
附录C 解读2023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468
自序
一、缘起
天贤一人,以诲众人之愚,而世反逞所长,以形人之短;天富一人,以济众人之困,而世反挟所有,以凌人之贫,真天之戮民哉!
—《菜根谭》
在投资界,巴菲特创造了多项“前无古人”的纪录:
第一,投资周期最长。
1941年,巴菲特花费114.75美元购买了3股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这是他进入股市的最早记录。时至今日,巴菲特仍然活跃在投资的第一线,职业生涯的时间跨度长达80年。与巴菲特同时代的很多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早已在历史的长河里湮没无闻。能穿越无数个投资周期,度过无数次金融危机,在股市中屹立不倒八十载的唯有巴菲特一人。
第二,长期业绩最佳。
1956~1969年,巴菲特经营合伙企业期间,年均复合回报率达到29.5%,比同期道琼斯指数高出22个百分点,且没有一年跑输指数,没有一年录得亏损;1965~2023年,巴菲特经营伯克希尔期间,年均复合回报率达到19.8%,比同期标普500指数高出9.6个百分点;1964~2023年,伯克希尔每股市值累计增长4.38万倍。放眼全球投资界,无能出其右者。
第三,积累财富最多。
以职业和阶层划分,企业家群体无疑是社会财富的集中拥有者,比如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微软的比尔·盖茨,等等。在全球排名前10的超级富豪当中,巴菲特是唯一的投资家。早在1993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巴菲特就已经登顶全球首富。在此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巴菲特常年跻身全球富豪榜前列。根据《福布斯》最新实时排名,巴菲特的身家超过1000亿美元。
第四,社会影响最广。
从1956年开始,巴菲特每年都会写至少一封致合伙人/股东的信,开诚布公地谈自己的投资理念、当年的经营状况、当前的市场环境等内容。时至今日,《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早已被众多投资者和企业家奉为指导投资与经营的金科玉律,其受众范围也早已远远超出股东群体。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去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朝圣”的投资者也越来越多。
2006年6月26日,巴菲特在这么多纪录上又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慈善捐赠最多。这一天,巴菲特在世人面前庄严承诺,将其拥有的价值逾300亿美元的财富捐给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比尔·盖茨认为,巴菲特称得上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美德投资家”。诚如斯言,拥有美德是巴菲特最为迷人的人格魅力之一。我想到《菜根谭》里的一段话:
“天贤一人,以诲众人之愚,而世反逞所长,以形人之短;天富一人,以济众人之困,而世反挟所有,以凌人之贫,真天之戮民哉!”
世人的常态是拼命秀优越感—仗着自己聪明,嘲笑别人愚蠢;仗着自己富有,欺凌别人贫困。而巴菲特却真正做到了“贤而诲众人之愚”,将自己的投资智慧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真正做到了“富而济众人之困”,将自己超过99%的财富毫无保留地回馈社会。
更难能可贵的是,巴菲特根本就没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他选择了直接将巨额财富交给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打理,原因很简单—自己更擅长赚钱,而盖茨夫妇更擅长花钱。巴菲特活到了极致,他真正达到了庄子笔下“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完美境界。
我常常会想,连巴菲特都如此谦逊和质朴,我们作为普通人,哪里又有一点点值得骄傲的资本呢?我也常常想到天南老师曾经说的“侠之小者,力所能及”。我们也许没有巴菲特的影响力,但我们可以选择做最好的自己。贤而不形人之短,富而不凌人之贫,这也成了我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
二、师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巴菲特19岁时,第一次读到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就像看到了一道光”。格雷厄姆那些闪耀着智慧和理性光芒的真知灼见,让年轻的巴菲特眼前为之一亮,耳目为之一新。格雷厄姆对巴菲特的影响几乎是全面的:
在投资之道方面,格雷厄姆提出“股票是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提出关于“市场先生”的精彩譬喻,提出投资必须遵循“安全边际”。这三项原则,奠定了价值投资的理论基石。
在投资之术方面,格雷厄姆以财务指标的量化分析为基础,提出“以低于公司净资产2/3的价格买入公司”,提出“买入低市盈率的股票”,形成了“捡烟蒂”式的鲜明投资风格。
运用格雷厄姆的方法,巴菲特赚到了很多钱。但是,巴菲特并没有就此止步。在随后漫长的投资生涯中,巴菲特不断吐故纳新,而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个人,莫过于菲利普·费雪和查理·芒格。
费雪认为,要想获得超额利润,有两条可行路径:一是投资于那些拥有超出平均水平潜力的公司;二是与能干的管理层合作。而芒格则教会巴菲特,为一家伟大的公司支付公平的价格,胜过为一家平庸的公司支付低廉的价格。巴菲特向费雪和芒格虚心学习,让我想到《论语》里的一句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梅纳德·凯恩斯说过,难的不在于如何接受新思想,而在于如何摆脱旧思想。可见,“择善而从”本就不易,“择不善者而改之”就更难了。巴菲特从格雷厄姆逐渐转向费雪和芒格,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时代的新旧变迁。
格雷厄姆亲身经历了1929~1932年的美国“大萧条”和股市下跌89%的“大崩盘”,所以他对选股特别谨慎,而当时市场上的“烟蒂股”随处可见。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繁荣与增长,市值大幅低于净资产的股票已不多见。而巴菲特的管理规模与日俱增,必须找到合适的资金安放之处。
第二,决策的难易评判。
“烟蒂股”的买卖并不容易,比如,低估时买入通常会遭遇“价值陷阱”,当时看起来被低估的股票,算上资金的时间成本,投资回报可能并不理想;高估时卖出则要考虑资金如何处理的问题,需要不断做出决策。而买入一家优秀企业的股票则容易多了,不必为糟糕的经营业绩寝食难安,也不必为过早的卖出决策而懊悔不已。
第三,内心的善恶选择。
巴菲特为人善良,他极不情愿为金钱破坏周围的人际关系。但如果买入了一家平庸甚至差劲的企业,为了改善经营业绩,就必然会采取减薪、裁员、清算等一系列措施,这一切都是巴菲特不愿意面对的。他不愿意背负“冷血的资本家”的恶名,他崇尚的生活方式是“与喜欢和欣赏的人一起工作”。
巴菲特和格雷厄姆、费雪、芒格始终都保持着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巴菲特也从不吝惜对他们的溢美之词,他说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 15%的费雪,他说芒格让他“从猩猩进化成了人类”。这种发自内心的真诚赞美,也让巴菲特收获了“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
“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是杨天南老师在其另一本译著《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的译者序里提到的观点。我认为,要达成“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最重要的就是像巴菲特那样—对帮助过你的人,始终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因为杨天南老师的缘故,后来我又结识了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老师、投资界著名的“隐士”唐朝老师等良师益友,真正体会到了这种越来越融洽的人际关系带来的良性循环。
三、准则
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韩非子》
巴菲特给自己的定位,既不是市场分析师,也不是宏观经济分析师,更不是股票分析师,而是企业分析师。在畅销书《巴菲特之道》中,作者哈格斯特朗总结出了巴菲特常用的企业分析四大准则:
企业准则
一看业务,企业业务是否简单易懂?
二看过去,企业是否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
三看未来,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
管理准则
一看能力,管理层是否能保持理性?
二看态度,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
三看心智,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
财务准则
一看资产质量,重视净资产收益率,而不是每股盈利。
二看利润质量,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
三看企业盈利能力,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企业。
四看资本配置能力,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润,至少创造一美元的市值。
市场准则
一看内在价值,必须确定企业的真实价值。
二看市场价格,相对于企业的内在价值,能否以折扣价格购买到?
按照巴菲特列示的投资准则清单,很多企业、股票都是可以被快速排除掉的。比如一家企业的主营业务繁芜;商业模式复杂;上市未满5年;市场空间有限;管理层不重视维护股东利益,不注重缩减成本和开支,大肆进行无关的并购,报喜不报忧;资产和利润质量不佳;股价过高……
我想到《韩非子》里的一句话:
“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诚哉斯言!没有镜子,就无法正衣冠;没有道义,就无法明事理。市场上存在的很多“踩雷”,要么是因为没听过巴菲特的投资准则,是为不知;要么是因为没有恪守巴菲特的投资准则,是为知而不行。按照上述准则,做到知行合一,就足以排除80%以上的上市公司了。避免了亏损,盈利自然就来了。
四、躬行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
杨天南老师曾说:“知不易,行更难,知行合一难上难。”唐朝老师曾说:“真知,行不难。”两者的说法并不矛盾,因为“真知”了,当然就“行不难”了,但获得“真知”本身是不易的。在我看来,知的关键点在于道,解决的是能否赚钱的问题;行的关键点在于术,解决的是赚多少钱的问题。知而不行,无异于纸上谈兵;不知而行,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必须将道与术、知与行结合起来。正如《墨子》所言: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巴菲特是满腹经纶的投资理论家,更是举世无双的投资实践家。《巴菲特之道》选取了9个案例,尽管绝大多数案例都集中体现了前文所述的12项选股准则,但我认为具体到每个案例,还是各有千秋:
(一)华盛顿邮报公司(关键词:长期主义)
1973年,美股处于熊市,道琼斯指数连创历史新低。此时,华盛顿邮报负面消息缠身:与白宫的关系日益恶化,电视台经营许可证申领悬而未决,工会发起大罢工……在市场和个股都表现惨淡的情况下,巴菲特开始买入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
巴菲特并不具备所谓“精准抄底”的能力。他一边买入,股价一边下跌,整个买入过程持续了近一年之久。巴菲特完成建仓之后,持仓市值最低缩水至800万美元左右,浮亏30%。一直到1976年,他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