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824049
曹操是曹魏时期的大军事家。因《三国演义》和戏剧角色的缘故,曹操在百姓心目中的名气如雷贯耳。曹操又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有人认为他是奸雄,有人认为他是乱世能臣!
究竟如何评价曹操?
正如评论家所说的那样,作者在掌握大量史料基础上全面评述了曹操的一生,既“肯定其事功 非难其为人”。他的功业及其思想大都得到了肯定,为人谲诈的一面也如实作出反映和评论。该肯定的充分肯定,该否定的用语也不乏尖刻。
本书作者张作耀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先后在中央政治研究室和马列主义研究院工作;1977年调至人民出版社,历任编审、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新华文摘》和《新华月报》主编等职。学术专著有《曹操传》《刘备传》《孙权传》。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思想深邃的作者,是一位治学严谨的作者,是一位文笔深刻的作者。他撰写了《曹操传》《刘备传》《孙权传》,对于驾驭《曹操评传》这类题材也可以说是行家里手!
本书作者以较大篇幅对曹操的思想进行了探索,发掘并总结了曹操在中国思想史中的贡献和地位。作者认为,曹操是一位大军事家。他戎马倥偬,御军30年,他的战争实践,不乏成功之举;他的著作,富有军事创见。曹操是一个大政治家。他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但又并非是那种单纯的权力欲者,而是要利用权力谋划大事,追求国家统一,社会进步。曹操是一位大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同样熠熠生辉。他继承了乐府的传统,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焕发了四言诗的新生,开一代诗风。本书还探讨了人们常常提起的曹操最终为什么没有取汉代之做皇帝的原因。第一,“世受皇恩”的家世影响,报汉之心时在制约;第二,拥汉扶汉而不篡汉的话说得太多了,难以自食其言;第三,不愿把自己同刘备、孙权摆在同等地位上。这些分析是有见地的,推进了对曹操的研究。
本书曾收入匡亚明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中。本次再版,作者订正了一些原书当中的错误。
《曹操评传》全面评述曹操的一生。上篇对其事功进行总结,作出评价;下篇将其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重要思想给予梳理,力求作出客观的分析和研究。《评传》认为,曹操是一代军事大家,对中国军事思想作出重大贡献;曹操谋求集权,礼刑并用,唯才是举,不信天命等主张,和行屯田以资军食、抑刑并用,唯才是举,不信天命等主张,和行屯田以资军食、抑兼并无令弱民兼赋等诸多 经济主张,以及力除社会陋习、以先王之道为教和文学主张,都是对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此次出版修订本,订正了原稿中的个别错讹和印制过程中的硬伤,增加了少许内容,并根据国家民政部编的201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核定了古地名的今注地名。
目 次
导 言 ……………………………………………… 1
上 篇
第一章 社会、家世及其青少年时代………………… 1
一、动荡的社会背景
二、模糊不清的家世源流
三、任侠放荡的少年时代
四、初入仕途,急立名誉
第二章 在大乱中谋发展……………………………… 20
一、称疾归里,待机乡间
二、间行东归,起兵讨董卓
三、谋不为用,“我自西向”
四、在镇压农民起义军中壮大自己
五、中原始逐鹿
第三章 迎帝都许……………………………………… 35
一、酬夙志,迎帝都许
二、揽权力,百官总己以听
三、权时宜,重用贤能
四、行屯田以资军食
第四章 用兵东南……………………………………… 51
一、先打弱近之敌,南征张绣
二、以敌制敌,东讨袁术
三、先抚而后击,长驱伐吕布
第五章 统一河北……………………………………… 61
一、以弱制强,官渡胜袁绍
二、乘敌内乱,讨平袁氏兄弟
三、北征乌桓
第六章 兵败赤壁……………………………………… 82
一、间行轻进取荆州
二、延误军机,初战失利
三、料敌不当,兵败赤壁
四、惨痛的教训
五、挫折后的冷静
第七章 计破马超与韩遂……………………………… 95
一、声讨张鲁以速马超、韩遂反
二、渡蒲阪,据河西,结营渭南
三、巧施离间计
四、用奇破联军,乘胜而归
第八章 统筹谋敌,屡次击孙权…………………… 101
一、阮捉刀胁孙权
二、军败叹赞孙仲谋
三、士马不能逞其能,密教张辽破敌军
四、不失为正确的战略决策
第九章得陇不复望蜀……………………………… 106
一、遥制兵,夏侯渊建功西北
二、亲督将,张鲁畏服封侯
三、失掉一次“望蜀”的机会
四、汉中不复再有
第十章 最后的岁月………………………………… 119
一、战略观念上的转变,联吴击关羽
二、有远见的后事安排
下 篇
第十一章 “兵之变化非一道”…………………… 135
一、恃武者灭,恃文者亡
二、将贤则国安
三、重赏明罚,“礼不可治兵”
四、兵无常形,尚奇而贵诈
五、重地势而不以险固为资
六、“因粮于敌”
第十二章 不慕虚名重实权及其尚礼崇法思想…… 150
一、“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二、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
三、按汉初诸侯制度“封公建国”
四、设天子旌旗而不为天子
五、治定礼为首,拨乱刑为先
六、一幅理想的社会蓝图
第十三章 唯才是举………………………………… 171
一、“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
二、用人重谋,“诫在面从”
三、唯才是举
四、不拘一格用人
五、不用则杀之
第十四章 不信天命之事…………………………… 182
一、不信天命
二、不信乱神
三、慕仙而不信仙
四、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第十五章 抑兼并,无令弱民兼赋………………… 191
一、重豪强兼并之法
二、减轻赋役,恤民疾苦
三、改税制,开租调制之先
四、重视水利事业,倡行盐铁官营
第十六章 以先王之道为教………………………… 206
一、整风俗,力除社会恶习
二、重教育,以先王之道为教
三、好艺术,倡复先代古乐
第十七章 文学贡献及其主张……………………… 215
一、继承并推动了乐府诗的发展
二、“歌以咏志”
三、“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四、“改造文章的祖师”
五、建安文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附:
曹 丕 (229-251)
一、生平
(一)文武同修的少年时代
(二)从丞相之副到魏国太子
(三)逼禅代汉
二、军事主张及其没有建树的军事行动
(一)重抚用降
(二)“天下未宁,要须良臣以镇边境”
(三)没有建树的军事行动
三、政治思想
(一)绝外戚、宦官专权之路
(二)诸侯就国,无诏不得入觐
(三)复三公,行“九品官人之法”
(四)重视用人,但不善纳谏
(五)崇儒
(六)轻刑
四、经济主张
(一)轻税,免租,赈民
(二)继续推行屯田政策
(三)罢钱币,以谷帛为市
五、文学贡献
(一)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组织者
(二)理论创见
(三)创作特点
(四)历史影响
六、余论
(一)相信祯瑞与灾异之兆
(二)提倡薄葬
(三)好田猎,喜女色,逸乐无禁
曹 植 (252-268)
一、生平
二、自然观、人生观
(一)“天地协气而万物生”
(二)“先民谁无死,知命复何忧”
(三)非鬼神而信嘉祥
(四)“仙人”路上徘徊行
三、政治观
(一)提倡“诗书礼乐以为治”
(二)继承了“亲亲、贤贤”思想
(三)修“君子之道”
(四)主张“省徭役,薄赋敛,劝农桑”
(五)向慕“井田”之制
(六)备赞先王之政
四、文学理论及其创作特点
(一)文学理论
(二)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及特点
(三)历史影响
附录:三曹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原版
原版后记
修订本后记
导 言
曹操,一个对于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但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论定的人物。对于他的功业及其为人,评论之多,意见分歧之大,可谓世所罕有。
曹操少年时期“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但“机警,有权数”,表现出一股聪明劲,因而引起了时人的注意。桥玄鼓励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三国志·武帝纪》)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给曹操以肯定评价的人,而且是极高的评价。当时还有一位专门“核论乡党人物”的许劭,虽然卑视曹操的为人,但非常看重曹操的才能。他预言曹操将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后汉书·许劭传》)。这个评语在晋人孙盛《异同杂语》中则记作“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被颠倒了的评语,经过《三国志》的注引和《三国演义》的渲染,塑造出一个“乱世奸雄”形象,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曹操的看法。
严格说来,桥玄、许劭等人对曹操的评价都是在未见曹操功业有成的前提下的揣度之见。虽然人们常常试图用曹操的终生所为以验证这些预见性论评的正确,但从科学的角度说,不宜视为对曹操的真正的历史评价。
首先对曹操的才能和功业作出评价的是他的部属、臣僚以及敌国、政敌。荀彧、郭嘉等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等十个方面誉操,鲍信、程昱以“略不世出”、董昭以“天下英雄”表达对曹操的崇敬。即使汉献帝的诏书称“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海,方之蔑如也”一类的话,实际也是部属的意见。因为这是在御史大夫郗虑主持下,由尚书左丞潘勖承曹操之意起草的,它代表了荀攸、钟繇、诸夏侯、诸曹,以及程昱、贾诩、董昭等一大批人的意见。
曹操对于汉朝来说,是功臣还是奸贼,自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曹操认为,“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然而,站在敌国的角度,就不是这样看问题了。他们骂曹操的为人,揭露他待机篡汉的野心。最先骂操,而且连祖宗三代也骂了的是袁绍和后来归操的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让陈琳起草的《讨曹操檄文》称操“赘阉遗丑,本无令德”、“乘资跋扈,肆行酷烈,割剥元元,残贤害善”、“身处三公之官,而行桀虏之态,殄国虐民,毒流人鬼”、“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注引《魏氏春秋》。] 。周瑜骂得更干脆:“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三国志·周瑜传》)刘备则称,“曹操阶祸,窃执天衡”、“剥乱天下,残毁民物” (《三国志·刘备传》)。敌国之言,意在煽动,每每言不符实,因而不能据以评价曹操。
曹操死后,曾有过一度捧操热潮。曹植在《武帝诔·序》中说到曹操丧葬时的情景,“华夏饮泪,黎庶含悲。神翳功显,身沉名飞。敢扬圣德,表之素旗。”这说明曹操死后,在他的统治区域以内,说不定确曾举国同悲过一阵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