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锁线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71756
- 历时十余年,《博物》杂志内容总监林语尘第一本文集和手绘图集,她的文字和手绘图都有着很强的个人风格,具有很强的治愈力。
- 当代“焦虑成年人”自救手册,发现生活中你曾忽视的自然奇趣,获得精神滋养,每个人都需要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大时代,拥有这项开挂的技能。
- 这是一本认识大自然的最佳入门书籍,为读者打开了观察城市、公园、日常的新维度。
- 这本书中对充满了自然景物描写的技巧,把一些当地常见的植物动物都进行了透彻多角度的描写。跟《博物》杂志内容总监学习如何丰富文本、进行自然观察记录的。
四季更迭,花开花落,蝉鸣什么时候响起,蝴蝶什么时候飞来,比起宏大的叙事,自然也能给我们带来勇气和力量。林语尘凭着丰富敏锐的感受力,历时多年,持续记录着“周遭世界”的温和与丰盈,不仅限于花草植物,还有鸟、虫、云、雨等等。
这是林语尘第一本自然随笔和手绘画集。多学科的背景积累,让她的文字既严谨又隽永。她的文字和手绘图将那些生机盎然、诗情画意、巧妙智慧的自然界呈现在我们眼前,呼唤出我们内心对自然的本能回应,带我们一步一步敲开自然之门。你可能以前一直觉得只有山野林间才是大自然,看过这本书后,你会发现,其实居住的小区里也充满了大自然的气息。
在园中
一棵躺倒的树
散入春风
暮春,回到日常
春去白头鸣
闻香忆南园
长夏有尽
秋香
秋有遗踪
海国人家除夕近
在路旁
树之春
花之墙
槐树、蝉鸣与夏雨
路过瓜棚,跑回田野
秋声
望和桥边一野泊
一勺池的树
霜叶收藏
自得其乐
[北京的46个晴天]
[很多个有月亮的夜晚]
在家里
南方有嘉果
养绿·其一
养绿·其二
虫客·其一 今夏的晚风
虫客·其二 一个双向害怕的故事
雀邻
穿花衣的好邻居
湖上风来
养螳螂
花的羽化
序
我的一棵树朋友
北京北边,大屯路的某个路口,栽着一棵洋白蜡。它鹤立于成排的行道树之外,无遮无拦,长得舒展又蓬松。从特定角度看去,树冠是个圆球,标准得像沙盘里的模型。我觉得可爱,经过总忍不住多看两眼。
有一天,我顺手将它圆滚滚的照片发到微博,评论区夸它标致,我油然生出一股熟人的自豪。之后,干脆拍起了连续剧:当树叶在西风中变得金黄,我便带图转发之前的微博,说它换了秋装。北风刮尽黄叶,枝丫清晰如刻,再转:“快乐王子的金箔发完啦。”第二年春,新绿萌动,接着转:“你醒啦!”……
光阴流动无形,而当你注目一棵树,神奇地,无形之物就显出了形状。两年来,我的树朋友收获了很多“赛博友谊”,网友们夸它茁壮、漂亮,说从未这样具体地欣赏一棵树的变化,原来这就是记录的魅力。
平凡的生活就像潮汐,今天、明天,循环往复。但潮水每一次涨落,都可能带来不同的、闪烁着微光的贝壳。我会随手把它们捡起来,微博就是我存贝壳的罐子。有趣的见闻、偶然的随想、信笔涂鸦的小画儿,我都会顺手发一条记录。
很喜欢《世说新语》里的一句话:“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闲想也。”——与自己的心灵相会之处,未必要去远方寻找。只要投入身边的自然,便不亚于游览逍遥胜地。而对我来说,“身边的自然”,便是城市里的公园、路边的草木、家中绿植、时令蔬果……注目它们,常有会心之处。一个人无论生活在哪里,与土地和时节的联系,都不会完全断开,这种联系正是生命力的源泉。
十多年来,我的微博塞满花草树木、晴雨风月的碎片,也引来许多真诚的共鸣,每一笔记录都有回响。“会心”也可以是“会心一笑”——充满生命力的自然,不仅让我,也让更多人得到快乐。
2021年,图书公司编辑乔琦和宫超联系我,说希望我将微博上关于自然的记录整理成文,结集出版。我很开心,可真正着手做这件事,又有踌躇。
作为科普杂志编辑,我身边的同事、作者,几乎都是自然重度爱好者。他们之中,有人无论严冬酷暑,雷打不动地在公园蹲守,记录城市中野生动物的生活。有人饲养上百种爬宠、昆虫,从孵化一枚蛋开始,记录它们的成长。有人连续数年全情投入,记录几对鸟类夫妇的生活、繁衍。有人用精美的科学绘画,记录各种植物的结构、生活史……
周围人在做的,尽是这样深刻、用心、有意义的观察和记录。与他们相比,在路上抬头看看一棵树,又算什么呢?
犹疑之时,有一天,我又从那棵圆圆的洋白蜡树前经过。初秋,它的叶子正由绿转黄。车子停下等灯,我摇下车窗看树,司机师傅跟着好奇地转过头,忽然问:“嘿,那不是银杏吧?居然也这么黄,挺好看。”
我忽然意识到,我所处的环境可能也是一种信息茧房——离大神们太近,令我忽略了,其实多数人难以投入那样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拥抱自然,故而以为自然离自己很远。可它是无处不在的,有时候,人们差的是“看到”它的小小契机。就像我的树朋友,一直在那里,可是那一天,司机师傅顺着我的目光,才真正看到它美好的一刻。
所以,或许我的记录,恰好能提供一种普通人的视角:哪怕只是在上下班路上,抬头看看一棵树,闻闻正在开放的花,捡起几枚落叶……也能接收到自然流转的情愫。它向来慷慨,“非专业”的观察与喜爱,同样能收获愉悦、轻松和疗愈的力量。
带着这样的愿望,我慢慢完成了书稿的整理。编辑们给了最大的自由和鼓励,让我做一本完全“自我”的书:其中所有文字、绘图、照片,乃至手写字迹,都出于我自己之手。虽然在写作、绘画、摄影、自然观察……任何一方面,我都只是个业余爱好者,这本书的内容,必然贻笑大方。但对表达者来说,能用尽可能多的形式展现自己的想法,这感觉十分幸福。
我在北京生活和工作,书中大部分图文,讲的都是北京日常所见之物,北方读者或许更有共鸣。但也有少量南方风物,是我向故乡福建的致意。
书稿完成的第三个月,我还卡在书名上。这些零零散散的随记,该如何概括呢?说成“自然笔记”也不够格,叫“会心不远”又有点晦涩,直到书稿送审都没拿定主意。中信出版社的编辑老师给了我一个惊喜:“叫《自然会有答案》吧!”
真喜欢这个双关。问一问自然,也相信自然而然,那些心中一动、却不知如何形容的美妙时刻,“自然会有答案”。
2024年11月17日于北京
一棵躺倒的树
地理所楼前,一西一东,有两棵山桃树。我与它们相识于2013年,在北京工作的第一个春天。
先认识的是西侧那一棵。夜里下班经过,周围树木枝头空空,独它满树花苞,已经鼓胀欲破。点点粉白,微微绽露,在夜幕下荧荧生光。我忽然想,商人给花取名满天星,真是神来之笔,但怎么用在了丝石竹那样的小草花身上?星空需要仰望。高大的山桃树缀满花苞的时刻,才真如一天星斗。
过两天花开了,我白天去看:好俊的树!健壮又周正,密密匝匝怕是有成百上千朵花,攒成一顶烟霞伞盖。夕阳为它染上一层暖色,轻盈又娇艳,若一朵春云。
山桃一年三季都是“泯然众木”的,唯有春天,没人能忽视它的存在—早春的北京,别的树都光秃秃的,只有它最先满枝繁花。在一片土色荒芜中,忽然浮现出粉色云烟。尤其在公园里,整片林子尚显灰暗,而它就是那个“时有幽花一树明”。它是路人情不自禁的惊叹,是年度大戏《花开了!》的领衔主演。
北京的冬天太长、太长了。灰头土脸四五个月,人对春天的期待水涨船高。自从摸清了身边哪儿有山桃,我每年初春都会去探看。花开了没有?春天来了没有?噢,开了,来了。山桃开后,便是风和日渐暖的好时节。于是松一口气:今年也平平稳稳地把严冬熬完了。
有时我家附近还只见花骨朵儿,见朋友发来山桃盛开的照片,就心焦得很。怎么还不开?事情总是这样:你每天晨昏定省、绕树三匝,花一直磨蹭着不开;当你等烦了,不再关注,再经过时一抬头,满树繁花却忽然撞入眼。有一年春天我格外忙碌,等注意到时,地理所那棵俊俏的树已开出大半。我嘀咕:“今年开得这么早?!”旁边两位保安大叔突然齐声反驳:“今年晚了,去年更早!”
原来有这么多人瞧着它、等着它呢。
山桃一开,不只人高兴,鸟儿也高兴。麻雀整个冬天省吃俭用,还得奓着一身毛,强撑虚胖;这会儿总算见了鲜花嫩蕾,高兴得呼朋引伴,上蹿下跳,攀枝大嚼。一天,我正跟朋友看花,有对父女经过,树上的麻雀叼落几朵,混在被风吹落的花瓣中,拂了他们一身。
那爸爸问:“落的什么花呀?”
女孩奶声奶气:“是桃花!”
“是谁把桃花打落了呀?”
“是风!”
两人边说边走远,树上小鸟儿还得意扬扬地边吃边掉。朋友在一片鸟鸣中小声讲:“好你个麻雀,自己得了便宜,倒是全让春风‘背了锅’。”
山桃另一个可爱之处,是有野气。树高大,开起花来也风风火火、意气纵横。与真正的桃花相比,它确实不负名字里的“山”字。不像桃花瓣子尖尖的,山桃的五枚花瓣较桃花圆润、较杏花纤秀,而且极单薄,颜色恰到好处—“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
北京的早春总少不了几场沙尘,刮了沙,再下场小雨,山桃花瓣上就全是泥点子。这是令人哭笑不得的北京特色。它倒不甚在意,花瓣虽薄,却好像比厚实的玉兰更能扛住坏天气—早开的玉兰最怕刮风和降温,有时花瓣刚展就被吹落一地。去年春分有雪,城里山桃正开,花朵颤巍巍地承托着晶莹白雪,弱不胜衣。我原以为等第二天雪一化,枝上便要秃了,去看时,花却还好好的。在郊外真正的山林里,那些野生的山桃大概已习惯了这样花开时的雪吧?
我总把开花的山桃树比作一朵云,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花色与质感有云的轻盈,其性子也像云一样自在悠闲:枝干常常东倒西歪地长,毫无园林花木的讲究,浑然是棵野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地理所东侧的那棵山桃,就是太野了,以至于我一开始都没注意到它。
这树藏在绿化带深处,挨着楼,前头有雪松、碧桃、玉兰,种种花木将光线挡得七七八八,因此它长势不算好。树冠不知何年倒塌,主干横陈在地,然而横卧的主干上不断抽出新枝,新生树冠的重量又压垮更多枝干。如此一边向上生长,一边向下坍塌,维持着奇异的平衡。
我一见就喜欢它,觉得这躺着开花的姿态,真是任性,又真是执着。而且山桃树高大,花云通常高不可攀,这棵树却躺下来,云脚低垂,有些花枝甚至贴着地。站在它身边,就像钻进了云里面。
我每年都要去看它。有一年,站在花树前写生,树后那间办公室里忽然传来“笃笃”敲窗声,地理所一位老师隔着窗子,笑眯眯地跟我聊了几句春暖花开的天儿。
2016年,地理所翻盖大楼,扩建工程的围挡将西侧那棵俊美的山桃围在里面。半年后,围挡拆开时,树消失无踪了。
东边那棵懒洋洋躺倒的、残缺但美丽的树,是我总在初春相会的无言的朋友,在我们认识的第十年,它也不见了。这次没有工程围挡,一切如常,就是忽然有一天,我想山桃是不是又快开了,走到那片绿地—雪松、碧桃、玉兰皆如常,原本躺着山桃的地方,却只剩一片土色。
那块地变得十分整肃,众木皆亭亭玉立。
我问过搞绿化的人,他们说山桃作为园林树木并不理想:树干易遭虫蛀,树形容易倒伏,花期又太短暂。
我的确见过满目疮痍的山桃,树干上全是大斑啄木鸟凿出的深孔。树皮剥落之处,能看见小蠹的虫道铺满木头,像一块块蚀刻的神秘符文。想来这些虫子已让树病入膏肓,“树木医生”刮骨疗毒,也就成了雪上加霜的戕害。
那棵树在多重压榨之下,奄奄一息。别的山桃竞相绽放之时,它只有最高处的枝条开了几朵零星的花。而这样弱的树,又极容易被真菌趁虚而入,枝干上长出层层叠叠的树耳,用不了几年,就会在盛夏的暴雨中彻底垮下去。
哪怕是健康的山桃,打理起来也费人。它们花谢后会结出许多果子,果肉薄而干,鸟儿都不爱吃,熟透了只纷纷落下,就地烂化,剩下圆滚滚的核。同事说,那桃核洗刷干净了可以当作菩提子盘玩,实际却很少有人捡,最后还得由环卫工人扫走,在簸箕里沉重地哗啦作响。
若它是一棵野树,开花结果,枯荣盛衰,都是寻常的生命流程。但栽入园林,便要被其他规则所限。管理园林,毕竟要考虑维护的成本,也许地理所那两棵树的消失,就是这个原因。
古人用树木随时间流逝的变化观照己身,叹息“今已亭亭如盖矣”,叹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可是,活在人身边的树同样身不由己,其实很多时候,尚不及人久长。
园林管理者有他们的道理,我也有我的遗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