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167825
一、叶嘉莹先生唯一一部通过自己的诗词创作来讲述一生际遇的作品。生于乱世、少时丧母、背井离乡、丈夫入狱、寄人篱下、中年失女,这些具体的苦难抽象为诗句的比兴,让个体的生命在与诗词的对话中获得穿越时空的慰藉。
二、叶先生以自己面对苦难的态度向读者传递力量,启迪心灵。中年失女的悲哀让叶嘉莹先生意识到,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其终极追求,她要把生命的余热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把古代诗人的诗魂、理想传给下一代。于人生的苦难波折中抵达澄明之境,是为“沧海波澄”。
三、图文并茂。本书精选叶嘉莹先生各时期相关照片近60幅,包括亲友照片、儿时老宅、大学奖学金证、结婚照、师友照片等,图文并茂,四色彩印,布面精装,极具收藏价值。
她是世人眼中要眇宜修的湘水女神,也是无数人通向古典诗词的摆渡人。她是才情横溢的大家,在颠沛流离中写下摄人心魄的诗篇。
叶嘉莹先生在耄耋之年回首来路,生于乱世、少时丧母、背井离乡、丈夫入狱,寄人篱下,中年失女。面对苦难,她忍而不发、怨而不怒,以诗词为精神寄托,渡过了人生苦海中一次又一次的劫波,最终完成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这是岁月的智慧,更是德性的光辉。
本书为叶嘉莹先生的演讲实录,以自己创作的诗词为主线讲述一生际遇,娓娓道来,亲切随和,是了解叶嘉莹先生传奇人生的最佳读本。
镜中人影(代序)
第一篇 二十年间惆怅事
第二篇 潮退空余旧梦痕
第三篇 鹏飞谁与话云程
第四篇 骥老犹存万里心
附录 我的台大公开课
神龙见首不见尾——谈《史记·伯夷列传》的章法与词之若隐若现的美感特质
陈曾寿词中的遗民心态
迦陵年表
镜中人影(代序)
我是1924年生人,是在北京一个大的四合院里关起门来长大的。我的祖父比较保守,他说:“女孩子就是不能让她到外面的学校去读书,一到外面读书,女孩子就都学坏了。”可是女孩子也要读书,读什么呢?读《女诫》,学三从四德,因此对女子的教育是“新知识、旧道德”。我的祖父绝对没有想到我会到欧洲、美洲,在中国各地到处乱跑。家里人也都没有预想到,我会过这样一种生活。但不管过怎么样的生活,我所保留的还是新知识与旧道德。
我已经是九十多岁的人了,讲我自己的诗词,我说那是“镜中人影”。为什么叫“镜中人影”?我觉得这个题目是我教书七十多年来最难讲的一个题目,之前我从来没有讲过。我教书虽久,但我向来所讲授的是古人的诗词。古人死无对证,就由着我“信口雌黄”,我可以随便发挥。现在有朋友提出来:“你现在九十多岁,我们只听到你讲古人的诗词,你什么时候也讲一讲自己的诗词吧。”其实自己的诗词是佛曰“不可说”,为什么不可说?现在西方有很多现代的理论,例如,诠释学、接受美学、符号学等。当我讲古人的诗词,我就通过语言符号给它种种的诠释。在诠释中,就有我作为读者的接受,我有很多诠释的自由。现在讲自己的诗有几点难处:
第一,我实在觉得我自己的诗没有什么好,自己觉得不好的诗,还要给人家讲,这是第一个困难。古人的诗,我可以选择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的诗歌,我觉得哪个好就讲哪个。现在讲我自己,我就觉得小时候写的诗非常幼稚,这有什么好讲的。
第二,我自己诗中的 original meaning(最原始的意义),诗说的是什么,作者是最权威的。作者一说出来,那所有诠释的、接受的可能( possibilities)都不存在了。怎么能说这是我的original meaning,我不能这样说,这是一个很笨的方法。
第三,我讲自己的诗,我是说它好,还是说它坏?我从来没有讲过自己的诗词,但是我已经九十多岁了,也应该做一个回顾了。一定要让我讲的话,我就把距离推远一点,这不见得真的是我,一方面,“镜中人影”就是镜子里
面的一个影子,好像是我,又好像不是我;另一方面,时间早已超过半个世纪,真是有历史的距离。我现在就作为第三者,作为七八十年后的一个读者,来看我十几岁时所写的幼稚诗篇。其实我现在想一想,在现实之中确实有诠释的距离,因此是镜中的人影。
一个朋友来做一个访谈,我忽然间觉悟:诗是“有诸中,形于外”,“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诗常常是不知不觉的,是你自己的本质、潜意识的一种流露。我小时候,老家的四合院能看到的景物就是:窗前的秋竹、大的荷花缸、菊花,然后看到花开的时候有很多蝴蝶、萤火虫在翩跹起舞。当时我没有任何的理想,也从来没有想过我要做一个诗人。一个小女孩一天到晚地背诗。诗歌不止要背,还要吟诵。吟诵久了,你不用学平仄、押韵,自然就学会合辙押韵了。作诗不是很难,就像唱歌一样吟唱,吟唱的时候,那个声调跑到你的头脑、心灵里,你随着声调就写出来了,诗的感情是伴随着声调出来的。卢沟桥事变以后,我遭遇的第一个打击是我母亲的去世。在国仇家难中,我的诗歌脱离了少女的情怀,而有了比较深的层次。
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后,老师教我们的诗词,其实里面都有很多爱国的思想。我的老师顾随先生写了一首小词,其中有一句“小红楼外万重山”,表面上说是红楼外有万重山,那个“万重山”代表的是什么?就是杜甫说的“国破山河在”。因此我的老师后来说“黄河尚有澄清日”,黄河就是千年一清,它也会有一个澄清的日子,“不信相逢尔许难”,我相信我们一定会胜利的。我从小是在苦难之中长大,我关怀国家人民的苦难,这种感情是我从小养成的。抗战进入第七年,我写过一首诗:
莫漫挥戈忆鲁阳,孤城落日总堪伤。
高丘望断悲无女,沧海波澄好种桑。
人去三春花似锦,堂空十载燕巢梁。
经秋不动思归念,直把他乡作故乡。
我在诗中说:屈原要为这个世界找一个理想的归宿,一个理想的救赎之策,他找到了吗?虽然他没找到,但何妨从现在做起,等到沧海变成桑田,要等到哪一年呢?现在就试一试在沧海之中种下桑田吧!我就是要在沧海之中种出桑田来……
今年是2017年,我虚岁已经九十四岁了。在接近一个世纪的生活中,我觉得不管是祖国大陆、台湾,还是海外,我都亲身经历了很多事情。我不像写《城南旧事》的林海音以及写《洗澡》和《干校六记》的杨绛先生记忆力那么强。她们能够把许多故事、人物的细节都记得很清楚。我一生漂泊,现在回首从前,真是往事如烟、前尘若梦。很多详细的情况我都已经追忆不起来了。不过幸而我有一个作诗的习惯,我内心有什么感动,常常用诗词记写下来,我的诗词都是我当时非常真纯的感情。
叶嘉莹先生算是对我影响非常大,她的书在本科论文时读了很多,尤其是魏晋文学相关。这本书不仅是先生的诗词,更是她的人生。原来她并不是我想象中的优裕一生,而是如此命运多舛又以韧性去面对生活。近期读的书,都令我希望汲取她们的养分,成为更强大的女子,更强大的人。
李松石Linden (豆瓣网友)
从高中开始就很喜欢看她讲诗词,总觉得她既细腻又通透。 这本主题是她的诗词和她的人生。读之更为叹服。难怪她常说,写诗用的不是文字,而是生命。
amino(豆瓣网友)
叶先生是个传奇,但她的一生则是平淡而又多舛的。作为看客的我们,只会去羡慕她表面的荣光,不会去知晓她背后的苦难。最喜叶先生一句诗: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责任如斯,诗心如斯。
非(豆瓣网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