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67551
(1)纵览拉丁美洲5000年文明之路,读懂“一带一路”上被遗忘的大陆,建立中国人完整世界视野的通识作品。
说到拉美,多数中国人想到的可能是足球明星,比如马拉多纳,以及文学大家,比如马尔克斯,然后就是贩毒、贫民窟、中等收入陷阱等负面的。但事实上,拉美近年来的发展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就,一些国家已接近初级发达国家水平。巴西、墨西哥等大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中拉交往日益密切,已有20多个拉美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更新对这块遥远大陆的认知。而这,需要从了解拉美5000年的历史开始。
(2)从欧、美、非三大洲文明“冲突与融合”的角度,观察这片独特而又魔幻的大陆!
拉美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这里诞生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三大本土文明。大航海时代和奴隶贸易开始以来,欧洲文明和非洲文明进入拉美,与美洲本土文明融合,造就了一个种族混血、文化多元的社会。但这种融合既不平等也不和谐,欧洲文明凌驾于美洲本土文明和非洲文明之上,白人凌驾于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人之上,制造了无尽的动荡和贫困。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正是理解拉美历史的关键!
(3)将拉美放在世界现代化历程的整体视野下,寻找拉美当代困局的历史根源!
拉美是较早卷入全球化的地区,欧洲人“发现”美洲以后,拉美就卷入了全球体系,走上了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但金银和石油资源丰富、各种先天条件优越的拉美,现代化之路却充满坎坷:经济上不仅落后于几乎同时起步的美国,甚至被后发的东亚国家赶超;政治上更是在左与右之间、民主与威权之间摇摆,政变、军人干政层出不穷。拉美人争取经济和政治现代化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其中原因究竟何在?中拉同属第三世界,学习拉美历史,观察拉美的现代化进程,对于我们探索并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4)北京大学两代拉美史学者联手,基于北京大学拉美史通识课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更加客观地看待拉美。
国际上研究拉丁美洲史的主要是欧美学者和拉美本地学者。本书则以中国人的独特视角看待拉美,提出自己的见解,既区别于欧美学界,也不同于拉美本土学者的观点。作者林被甸教授和董经胜教授是中国两代拉美史学人中的代表,全书基于两位教授在北大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在不失学术性的同时,做到了言语精炼,是入门拉美史的不二之选。全书还专门设置了“中华文明与拉美文明的交流”这个章节,带我们回顾了从明朝开始两大文明的交流。
拉丁美洲,这里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以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为代表的印第安文明。玛雅文明充分展现了古代美洲人的智慧,在文字、数学、建筑和天文历法方面成就斐然;阿兹特克人则充分体现了古代美洲人的尚武精神,通过征伐建立起一个军事强国;而印加人则凭借其杰出的管理才能在安第斯高原创建了南美洲的大帝国。
15世纪以来,随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等欧洲殖民者进入美洲,以及殖民者向美洲输入黑奴,美洲本土文明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欧洲文明和非洲文明被移植到这片大陆。但是,这三种文明并非平等地融合在一起,强势的欧洲文明占据主导地位,弱势的美洲本土文明和非洲文明在被动地适应欧洲文明的过程中勉强生存下来。在整个殖民时代,经过300多年的冲突与融合,拉丁美洲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混血文明。
19世纪初,拉丁美洲绝大多数地区摆脱了宗主国统治,独立建国。然而政治的独立并没有带来经济的繁荣。形成于殖民时期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仍然主导着拉美各国,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严重依赖于西方,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直到二战后才略有起色。但好景不长,拉美各国又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与经济停滞相伴的是政治的左右摇摆和社会的动荡:民主政权与威权政权交替出现,许多国家至今仍被这个魔咒困扰;贫富差距悬殊,大规模民众抗议乃至武力抗争此起彼伏。这片大陆的未来何在?
本书带我们回顾了拉丁美洲艰难而又独特的文明之路,从5000年前文明的曙光在安第斯沿海初现,一直讲述到21世纪初的“粉红浪潮”,以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以及宗教文化三个层次来阐述拉丁美洲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特征,是理解拉丁美洲历史和现实困局的一把钥匙。
序 言
第一章 美洲文明的起源
一、印第安文明的起源
二、文明的核心区
第二章 玛雅文明
一、湮没在丛林中的古老文明
二、各自称王的城邦
三、无所不在的神灵
四、玉米的故乡
五、智慧之光
第三章 阿兹特克文明
一、阿兹特克的崛起
二、威震四方的专制帝王
三、血腥祭献
四、水上田园
五、中部美洲文化的集大成者
第四章 印加文明
一、前印加时代的安第斯文明
二、从小部落到大帝国
三、一个管理有方的帝国
四、至高无上的太阳神
五、发达的梯田农业
六、安第斯山上的文明之花
第五章 新旧大陆两大文明的汇合
一、哥伦布和美洲的“发现”
二、美洲的殖民化与两大文明的冲突
第六章 多种族文明的形成
一、殖民地文明的经济基础
二、政治制度
三、殖民地时期的教会
四、多种族的社会
五、城市和乡村
六、婚姻、家庭和妇女地位
七、思想、文化和艺术
八、赢得独立国家地位
第七章 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
二、出口繁荣和工业化的起步
三、进口替代工业化
四、结构主义理论
五、债务危机、新自由主义调整和去工业化
第八章 政治文明的演进
一、早期政治模式的探索
二、从寡头政治到大众政治
三、从民众主义到威权主义
四、从还政于民到“粉红浪潮”
第九章 独立以来的宗教与文学
一、天主教会的变革和解放神学
二、独立以后拉美文学的成就
第十章 中华文明与拉美文明的交流
一、关于中国人“发现”美洲的猜想
二、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与中华文明对拉美的早期影响
三、“契约华工”在拉丁美洲
四、中拉文明交流的新篇章
参考书目
跋语
【书摘】
序言
在西半球,美国与墨西哥边界以南,有一片广袤的土地。这里有大陆,有岛屿;有高山,有大河;有湿润的草原,也有干燥的沙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白人,有黑人,有印第安人,还有各种混血种人。这片色彩斑斓的土地就是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拉丁美洲”这个词却是很晚才出现的。1492 年“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以为自己到达的是印度的一部分,于是将这片土地称为印度。随哥伦布之后而来的西班牙殖民者在新大陆建立了若干个定居点,所以这片土地被称为“诸印度”(Las Indias)。1500 年,佛罗伦萨航海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发现,哥伦布发现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新大陆。1507 年,德意志制图师马丁·瓦尔德泽米勒(Martin Waldseeüller)将这块新大陆用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称之为America,“美洲”一词就这样出现了。拉丁美洲(Latin America)一词,出现于19 世纪50 年代。当时,在法国知识圈内,出现了“泛拉丁主义”运动,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米歇尔·谢瓦利埃(Michel Chevalier,1806—1879)。谢瓦利埃与著名的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生活在同一时代,和托克维尔一样,19 世纪30 年代,谢瓦利埃前往新大陆,在美国和墨西哥进行了旅行,他对美洲的“拉丁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进行了区分。1852 年,拿破仑三世上台后,“ 泛拉丁主义”蔓延到那些被认为在文化上起源于新拉丁语言(所谓的罗曼语族)的国家。“拉丁美洲”(法语中的L’Amérique Latine)出现在地图上。拿破仑三世特别喜欢使用这一术语来为他在墨西哥的军事和政治干预寻求合法性。当时的法国虽然在全球殖民帝国的竞争中丧失了优势,但在文化、语言和思想上仍有很高的声誉。被包含在泛拉丁文化圈内,对于西班牙美洲的知识分子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由此,“拉丁美洲”这一概念在该地区慢慢扩展开来。其实,当时出现的“拉丁美洲”一词存在诸多缺陷,其中很重要的是,19 世纪中期生活在美洲的绝大多数人口是美洲原住民、非洲裔人口和混血种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根本不讲“ 拉丁语”。 与“ 拉丁美洲”同时使用的概念还有“ 西班牙美洲”(指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的地区)、“ 伊比利亚美洲”(包括西班牙美洲和巴西,但不包括法语美洲地区)、“ 安第斯美洲”(在地理上从委内瑞拉延伸到智利,但通常也包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南锥体”(智利、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然而,直到20 世纪中期,无论是在拉美本地还是在拉美以外的世界,“拉丁美洲”这一术语才在学术界、知识界以及普通大众中得到广泛的使用。1948 年,随着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根据西班牙语首字母缩写为ECLA,后来增加加勒比地区,改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缩写为ECLAC)成立,“拉丁美洲”一词开始在决策圈固定使用。20 世纪60 年代,随着拉丁美洲的文学“ 爆炸”和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大学中“拉丁美洲研究”专业的设置,“拉丁美洲”这一术语的使用更为广泛。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加勒比地区以一些原属于英国和荷兰的殖民地获得独立,这些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荷兰语,属于日耳曼语系,不属于拉丁语系,因此,国际组织和机构逐渐将“ 拉丁美洲”改称为“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截至本书撰写时,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陆地面积为2 070 万平方千米,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22 年,拉丁美洲人口达到6.59 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8.29% 。有33 个独立国家,另有12 个尚未独立的地区。该地区使用的官方语言包括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荷兰语、英语,其中绝大多数拉丁美洲人使用的西班牙语是居中文和英语之后,世界上使用人口的第三多的语言。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2 年,拉丁美洲地区GDP 总量为6.3 万亿美元,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该地区在世界上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拉丁美洲文明既古老,又年轻。早在公元前1500 年,墨西哥地区就出现了奥尔梅克文化,公元前1200 年,安第斯地区出现了查文文化。美洲的印第安人在基本上与旧世界隔绝的环境下,创造了独特的人类文明。15 世纪末16 世纪初,随着美洲被“发现”和欧洲的殖民征服,印第安人文明的发展轨迹被打断,形成了欧洲、美洲、非洲文明相融合的拉丁美洲文明。几千年古老的印第安文明和500 年年轻的拉丁美洲文明,相继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和发展。
中华文明与拉美文明的交往源远流长。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太平洋东西两岸的两大文明是否存在接触和交流,学界尚无明确定论。16 世纪后横跨太平洋的大帆船贸易,开辟了中国与拉美之间的海上“ 丝绸之路”,促进了物质、人员和文化的交流。19 世纪,大批中国人作为华工来到拉丁美洲,后来一些人转向从事中小规模的工商业活动,为促进拉美经济的发展,为传播中华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 世纪70 年代后,绝大多数拉美国家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尤其是20 世纪末以来,中国与拉美国家之间的经贸、文化交流稳步发展,太平洋东西两岸的两大文明的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本书对拉丁美洲文明演进的历程进行了宏观的介绍与分析。对于“文明”这一概念的含义,学界历来存在不同的理解。本书借鉴陈乐民先生的做法,将“文明”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 功能性文明”。物质文明指的是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精神文明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思想等具有历史文化生成的深层次精神特征,功能性文明介乎上述二者之间,指的是属于上层建筑层面中的运行机制、体制等带有“工具”性质的、“手段”性质的文明。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各个章节中,基本按照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宗教文化三个层次来阐述拉丁美洲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特征,同时注重考察不同文明形态在新大陆发生不断冲突与融合的历史进程。本书前四章着重研究了古印第安人文明(远古—1492)。第五、六章研究了新旧大陆文明的相遇和殖民地时期(1492—1810)的拉丁美洲文明。第七、八、九章分别研究了独立后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历程,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拉美独立国家文明演进的道路。第十章追溯了中华文明和拉丁美洲文明交流的历史轨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