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244213丛书名: 中大哲学文库
本书扎根胡塞尔及其现象学传统,聚焦“亲熟”与“陌生”这对概念,梳理了海德格尔、胡塞尔、图根德哈特、亨利希、列维纳斯、布兰顿等人的思想进路,展示出胡塞尔研究的开放性。
对于胡塞尔及其现象学传统来说,“亲熟”和“陌生”这对概念既是方法概念,也是主题概念。从方法上看,现象学的方法就是使亲熟之物陌生化。通过陌生化的手段彰显那些我们日用而不自知的亲熟之物,这是现象学家擅长的研究策略。从主题上看,一方面,“陌生”标识了“非我”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群,“陌生”概念指示出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另一方面,现象学家通常将自身意识理解为主体与自身的亲熟。基于此,本书分为四篇:方法篇、亲熟篇、陌生篇和结语篇,分别处理现象学的方法、自身意识及其相关问题、陌生意识及其相关问题、胡塞尔研究的经典与未来。
缩略语表
前言
方法篇
第一章 内在与超越: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还原思想
一、断裂论或延续论
二、现象学的还原与内在—超越概念
三、指号、含义与外感知
四、内感知与时间间距
第二章 意向与充实:以胡塞尔的意向性伦理学为例
一、《逻辑研究》中的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
二、类比的方法
三、追求与满足
四、意向性的表象模式及其困难
第三章 直观与语言分析:重温图根德哈特对胡塞尔的批判
一、图根德哈特批判“视觉隐喻”
二、对“我φ”的语言分析
三、意向性与命题性
四、现象学家的反驳
第四章 语言与现象学的还原:现象学家如何自我言说
一、语言的现象学
二、现象学的语言
三、芬克论“现象学的语言”
四、语言与现象学的困境
五、还原与流入
亲熟篇
第五章 亨利希与图根德哈特的自身意识之争
一、反思理论的困境
二、亨利希的自身意识理论
三、图根德哈特的自身意识理论
四、争论仍在进行
附 迪特·亨利希与海德堡学派
第六章 自身意识的反思理论的困境及其出路
一、时间意识自身的时间构造
二、滞留的双重意向性
三、现在的构造与同时性
四、事件发生与原过程
五、hama与Zugleich
第七章 自我的形而上学与剩余
一、“纯粹自我”概念
二、萨特—古尔维奇模式
三、超越论的自我与纯粹自我
四、绝对的主体性与纯粹自我
第八章 康德与胡塞尔思想中的“自我”概念
一、“我”的两种用法
二、康德的“自身意识”
三、胡塞尔的“纯粹自我”
四、自我的同一性
五、哲学家与人
附 “我”的语义分析
第九章 语境中的自身意识
一、经验的自身意识与超越论的自身意识
二、免于误认的错误
三、休梅克的“标准论的观点”
四、自身盲的问题
五、温和的笛卡尔主义
附二篇
第十章 自证分与自身表象理论
一、四分与意向性
二、关于自证分的两个问题
三、自身表象理论
四、曲折的表象说明
第十一章 熊十力“心”学的两个向度
一、熊十力的本体论
二、熊十力的“四缘说”
三、对习气的结构研究与发生研究
四、对本心的结构研究与发生研究
五、走向实践哲学
陌生篇
第十二章 身体的躯体化如何可能?
一、两种还原
二、身体构造与躯体构造
三、身体躯体化的“显现”道路及其困难
四、身体躯体化的“运动”道路、“定向”道路及其困难
五、结一与可能的出路
第十三章 是什么唤起了陌生意识?
一、身体躯体化疑难
二、双重感觉作为动机引发基础的有效性
三、动感中的结对
四、替代与自然化的欲望
第十四章 同感:直接的抑或间接的?
一、间接性论题
二、扎哈维反对间接同感理论
三、两种态度中的同感
四、两个循环
五、两种还原
六、回应施洛斯贝格尔的问题
第十五章 他人是意向性的可能性条件吗?
一、聚合论与分离论
二、布兰顿的知识混合论
三、布兰顿需要“最小限度的他人”
四、列维纳斯的“他人”是“最小限度的他人”
五、列维纳斯与布兰顿的互补
第十六章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至动物的境地吗?
一、《存在与时间》中的“动物”
二、《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中的“动物”
三、德里达批判海德格尔
四、海德格尔是人类中心主义者吗?
结语篇
第十七章 兰德格雷贝与芬克:胡塞尔的两种面相
一、新世纪的焦虑
二、芬克与兰德格雷贝对意向性的不同解读
三、芬克对自我和世界概念的解释
四、兰德格雷贝对自我和世界概念的解释
五、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