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552033
一条丝绸路,半部中国史,书稿通过梳理丝绸之路上发生的历史事件,清晰可见丝路对东西方文明的影响、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和对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影响。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相辅相成,潜移默化,中国所以是中国,丝绸之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直至今天,中国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依然是丝绸之路开放交流、共谋发展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时空交错,内容庞杂。为了更直观地感受丝绸之路的辉煌,作者用了20 多万字、400 余幅图片将沿途地理、人文、历史事件和当代状况予以介绍,图文互补,夹叙夹议。
前 言:大道当行第一章:汉唐气象——两都道(含两道)崤函道(洛阳—潼关)潼关道(潼关—西安)第二章:万里关山——河西道(含三道)长凉南道(西安—宝鸡—天水—兰州—武威)长凉北道(西安—彬州—固原—景泰—武威)凉 沙 道(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第三章:苍茫无涯——青海道(含四道)祁连道(兰州—西宁—祁连—张掖)羌中道( 西宁— 青海湖— 茶卡— 德令哈— 茫崖— 若羌)羌南道( 西宁— 都兰— 格尔木— 乌图美仁— 且末)羌北道( 西宁— 大柴旦— 鱼卡— 当金山口— 敦煌)第四章:天北碎叶——西域北道(含三道)碎叶道(敦煌—哈密—吉木萨尔—乌鲁木齐—霍尔果斯)庭州北道(吉木萨尔—富蕴—布尔津—白哈巴—克拉玛依—独山子)尤尔都斯道(伊宁—巴音布鲁克—库车)第五章:瀚海桑莲——西域中道(敦煌—哈密—吐鲁番—库车—喀什)第六章:万方乐奏——西域南道(敦煌—若羌—和田—莎车—喀什)第七章:千年遗梦——楼兰道(敦煌—楼兰—若羌—吐鲁番、哈密)第八章:西极昆仑——葱岭道(喀什—布伦口—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结 语:以印为信
大道当行中国国家博物馆大厅的墙上,有一幅巨大的中国立体地形图,凸凹纵横,山高水长,大地纹理揭示了中华之为中华的自然、地理因素以及由此而致的历史发展脉络。地图上写着一段话:“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当我看这幅地图时,会想象叠加一束灵动飘逸的丝质彩绸,从国土中心开始,顺着山脉的纹理,逆着大河的流向,冲艰破阻,且柔且刚,向着西北方飞扬……它连接起中国与世界、东方与西方——这就是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一条世界文明交流的历史大通道。公元前53 年,罗马帝国发动了对安息帝国的战争。两国军队决战于卡尔莱( 今叙利亚帕提亚),战斗进行到最惨烈的时刻,安息大军突然展开数面色彩斑斓,绣着金色徽标的军旗,这些用丝绸织制的军旗,在叙利亚高原正午阳光的照耀下鲜艳夺目,随风翻扬。罗马人从没见过这么耀眼飘逸的旗帜,疑是天神助威,惊恐万状,军心崩溃,遭遇惨败。安息军旗让古罗马第一次见到了中国丝绸。妩媚的东方丝绸竟然以这样的方式飘到了西方。这是一个无法考证的故事,但却被各国历史学家所引用,足见中国丝绸对于西方历史的影响。公元前后,中国关中、中原地区长期遭受北方匈奴的袭扰,为了抵御侵略,各国开始纷纷修筑巨大的防御工事——边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这些边墙连接为长城。秦始皇修筑长城“以却戎狄”的目的非常明确,但秦长城的最西端也仅仅是到达临洮(今甘肃临洮县),再往西边的广阔地区,中原政权的势力尚不能及。西汉初年,匈奴继续侵扰中原、烧杀劫掠,已成大患。汉武帝刘彻即位后,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西迁的大月氏与匈奴有世仇,便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同打击匈奴。为此张榜招募西行使者。郎官张骞应募出使,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大月氏国,并探查西域地理人文情报,为打击匈奴做准备。公元前138 年(汉武建元三年),张骞手持汉节,率领一支百人使团从长安出发。一路山川碛漠,风霜雨雪,千般磨难,万般屈辱,历经一十三载,最终仅两人归汉。这次出使并未达到联合大月氏合力打击匈奴的目的,但谁也不曾想到,一个并未达到预期的军事外交任务,却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肇始的标志。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写道:“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司马迁所说的“西北国”即西域各国。“西域”是相对于古代中国的地理方位。西域在汉唐时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是指敦煌两关(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和北非的广大地区,狭义则指敦煌两关以西、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的范围,大致相当于当代中国敦煌以西和新疆全境。本书所述“西域”皆为狭义概念。西汉经过多次重大战役,大败匈奴,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据两关(玉门关、阳关)”,牢牢控制住了通往西域的战略通道。自西汉以来,中原多个王朝均在西域设立过都护府,安定的西域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这条东西方往来交流的路线即基于张骞的“凿空”之路。1877 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第一卷中,将“从公元前114 年至公元127 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这是一个既尊重历史又充满诗意的名字。沿着丝绸之路往来流动的,不仅有丝绸,还有许多物种和技艺,其中很多东西,尤其是粮棉蔬果等物种,至今还在支撑着东西方世界的国计民生,其影响之久远,辐射之广大,完全超出了丝绸的影响力。丝绸之路以贸易为起因,照亮全程的却是信仰。遥远的旅途危机四伏,商旅们希望能有神灵相伴左右,作为神灵使者的僧侣向商人们允诺沿途给予保佑,保证他们可以得到满意的财富,作为回报,资助僧侣的旅行开销和建立新的宗教场所就是商人们向神灵示好、表达虔诚的必要成本。商人和僧侣为了各自的追求,筚路蓝缕,艰难以求,利益的诱惑和信仰的追求在漫漫丝路上得到了完美的相互搀扶。信仰的传播为丝路沿途尚处于较低文明阶段的民族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知识体系,各民族通过丝绸之路,相互来往,相互影响,丰富了各自的物质财富和思想体系,形成了独特的地域化、国际化的丝路文明。然而,丝绸之路走了万里千年,却多是踉踉跄跄。两汉三绝三通,两晋五胡乱华,隋朝的吐谷浑、唐朝的安禄山,宋金南北分疆,蒙元铁蹄天下,大明闭关锁国,满清领土被列强割占……中原王朝城旗变幻,西域属国时叛时服,统一安定丝路则通,分裂战乱丝路则绝。统计下来,丝绸之路全线绝断的时间比通畅的时间要长,即使如此,它对于中国和世界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曾经的影响再影响出新的影响,环环相扣,绵延不绝。迄今为止,世界各国行政地图上并没有一条被命名为“丝绸之路”的道路,但全世界都知道有一条大路叫“丝绸之路”。西方谚语道:“条条大路通罗马”;东方禅偈曰:“家家有道透长安”。丝绸之路是一条聚流的大河,支脉众多,形成了一片广阔的流域,两千多年来,“丝路流域”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至今依然影响着中国和世界。丝绸之路是一张多维的大网,空间时间层叠纵横,无界无边;偶然必然相伴相随,互为因果;蝴蝶扇翅,草蛇灰线,一切变化皆有可能,一切衍生难料方向。如今我们所处的全球化时代,本身就是与丝绸之路所体现的商业和文明交流精神相一致的。丝绸之路,无问西东、无远弗届。回望彼此不同却又相互联系的古代世界,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怀念,也是对当代的思考感悟和对未来的朦胧张望。有谁不渴望循着先贤的足迹,走上那条铺满了丝绸、缠绕着思想却又充满了艰辛的历史文明大道呢?关于西域,我们从小就学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文学作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引领灵魂的先贤、开疆拓土的将士、游吟山水的诗人、仗剑江湖的侠客,这些都是懵懂少年英雄情结的崇拜对象,这份崇拜最终被我们融化为血液中的家国情怀。一条丝绸路,半部中国史。走一走这条路,读一读这部书,其意义在于了解我们的祖先做过些什么,从而明白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中国之所以是中国,世界之所以是世界。二十多年来,我曾数度西行,或公干或私游。复盘曾经走过的路,竟然发现,虽然几千年过去了,人类迁徙交流的通道依然保持着延续和畅通,我所经行之地基本重合了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所有主要路线。并且还发现当年“无心插柳”的文字和图片,组合重构后竟然也能“成荫”。我将多年来西行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结集出版,选了一个很有自豪感的书名《走在大路上》,全书分为两卷,一卷结文,一卷集图,“左史右图”,相得益彰。我以这套“无心插柳”的心血之作,致敬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历史上,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由八个主要道段所构成,这些道段大体是以自然地貌和人文形态划分,不同历史时期有些道段的名字也不同,本书采用历史学家普遍认同的名称,以道段为章节,分为八章,分别是:两都道、河西道、青海道、西域北道、西域中道、西域南道、楼兰道和葱岭道。纵观千年丝路,横贯万里河山,天不变,道亦不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