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89656
彼得·汉德克是当代世界文坛的独行侠,他独树一帜、离经叛道的写作风格,使他经常成为争议的焦点。《晨曦中的大师:彼得·汉德克传》生动讲述了传主生平。作者深入调查采访彼得·汉德克及其亲友等,在大量一手资料基础上写成此书。
目 录
前言
增补版前言
第1章 战争
旅馆序曲
多么优美!多么高贵!
被爱的亡者
婚姻场景
父亲们去死吧
如此记录
伪装的恶魔
第2章 写作
世界的呼喊
冒险的我
那个陌生人是我
头脑中的火
当自以为是无济于事时
坦岑贝格
东翼中的一个象牙塔
神父,我?
等待有尽头
第3章 荣誉
新经验
你讲讲吧!
一个永恒的阴影
向前的句子
爱我吧
交叉质询会中的修女们
这些故事的结局
你们将睁开眼睛并侧耳倾听
“我旋转我的魔戒”
1966
这里的演出让你们参与其中
第4章 门槛
文化批评和老鼠屎
厌恶
仇恨之舞
绿衣亨利
左撇子女人
我真的想死
我不想你杀死你自己
伦茨和迈过门槛
第5章 家乡
一无所有者和哈布斯堡皇室
忧郁的浪荡者
只有一支铅笔作为武器
生活是一个建筑工地
恐怖女读者
关于男女
第6章 南斯拉夫
国葬
大师的黄昏I
岛屿
孤独的牛仔
无家可归旅馆
上千页的孤独
秃鹫鹦鹉
K.博士的诗
……
前 言
一切都在不断变化。如果有人要写一位仍然活着的艺术家的传记,那么这位撰写者应该对艺术和世界中不断发生的变化永葆好奇。他有权利将文学的面具和他谈话伙伴的脸看得同等重要,因为后者最终可能也会呈现为面具。
当然,会有那些常见的经过记录来证实的统计资料,但生平并不等同于传记,就像脚手架不是一座房子,一具骨骼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样。
在他的小说《我在无人湾的岁月》中,汉德克写道:“当我思考我这一生迄今为止的经历时,我发现,它既不是童年时所经历的战争,也不是从被俄罗斯占领的德国回到奥地利,抑或是那段在寄宿学校与世隔绝的青春时光,同样不是在经历了诸多内心风暴后写下的那行安静的文字,我知道自己当时还在路上,另外,也不是我与妻子或孩子共处的时光,我所经历的只是变化。”
很少有作者像彼得·汉德克一样,如此坚守自己的使命并以极端方式规划自己的生活。一个作家不仅创作自己的作品,反过来,他的作品也会塑造他,就像一个法则并不能描述一个社会的自然状态,但却会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当彼得·汉德克开始写作时,他就已经给自己充满变数的生活制定了一条规则。
汉德克曾告诉我,如果有一天他给自己写书立传,他会将其命名为《思错录》。这个书名背后没有假谦虚或抖机灵,而是对自我认知的渴望,或许这是汉德克写作的最大动力。因此,传记作家不应只写那些优美的、有益的或期望发生的故事部分,而应不带任何偏见地阅读和调查。因此,以下您将阅读的内容,除了事实还是事实。
传记作家的任务是展现传记人物生活的起起伏伏,并追寻他人生中的变化轨迹。源于生活的作品不可能是完整连贯的,它也无须如此。传记作家应该抓住那些实质性的内容,对这个血肉丰满的人感到好奇,这个人是一个“完整的人”,就像一个英国作家所说的那样。是非对错可由他人评判。
我告诉汉德克我想写一本关于他的书,他立即表示赞同。多年来,汉德克使我有机会读他的信件、家庭文献、日记和其他文字资料,也多次与我进行谈话。他介绍我认识他的朋友,也接受我与他的反对者交往。他从未干涉过我的写作过程,除了偶尔问一下:“您还没有放弃吗?”“您的钱还没花完吗?”
如果要写一位在世艺术家的传记,首先要做的就是近距离接触他和他的作品。要成为一个认真的读者、观察者和提问者。与此同时也要保持距离,不干涉传主的行为,不与事件中的人物亦步亦趋。不过,如果对传记人物没有好感,那么他收集的素材在传主活着的时候就已不再鲜活了。
“一位艺术家并不希望被崇拜,而是希望被审视,这种审视中带有讽刺,而讽刺中又见真诚与关照。”汉德克在《重温之想象》中写道。我就是这么做的。
马尔特·赫尔维希
汉堡,2010年7月
增补版前言
“降临在我身上的所有的好事和坏事,我想:‘这些都只能降临在我的身上。’——‘为什么?’——‘因为只能如此!’”汉德克在2020年10月10日的日记里写下这段自问自答的话。
十年前这本传记出版时,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诺贝尔奖会“突然降临”在汉德克头上——因为之后引发的争论,还有什么词比“降临”这个词更合适呢?汉德克也接受了争议。从斯德哥尔摩回来几天后,汉德克在写给我的信中提到:“尽管发生了很多事,但这真是一段美好的、令人难忘的时光。”
除了汉德克,还有其他同时代作家对文学作坊以及社会对艺术家提出的要求持断然拒绝的态度吗?有比汉德克更加自由的作家吗?
他的极端态度从一开始就吸引着我,正是他的这种极端性使这本传记成为一本关于诗人精神生活的“冒险小说”。
汉德克的特立独行常常使他显得格格不入。他有时脾气暴躁、蛮不讲理、惹人讨厌,但有时却对他人热心体贴、关怀备至(通常是那些被忽视的人)。
汉德克既是艺术家,也是一个普通人,他坚持人以类聚的原则,这并不奇怪。有人甚至认为,可以把世界分为“汉德克追随者”和“汉德克反对者”两个阵营,在决战来临之际,人们必须找到自己的阵营。
我的目标始终是还原一个完整的汉德克,记录下他生活中的起起落落,功过是非留给这本传记的读者去评断。我并不想写关于汉德克作品的研究,而是想探讨他的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即他的生活和写作之间的关联。
1972年,汉德克解释说:“因为我意识到我能通过文学改变自己,文学能够让我更加清醒,我也坚信我能通过我的文学改变他人。”这不是使命般的热忱,而是一种贡献。
如果在汉德克的书中只感受到慢节奏的自然观察和隐秘的自我折射,那就无法体会到另一种阅读的魅力。撰写情节很容易,这年头有些作者甚至用Excel表格来编排小说的情节。但是,汉德克是在真切地感受着写作,他的作品有种让读者为之一振的力量。
汉德克所呈现的正好与这个时代相契合。如今大家都在谈专注、冥想、放慢节奏(但要赶紧放慢节奏!)。其实,无须大费周折就能做到这些,无须文化悲观主义也能在这个混乱的、看起来如此陌生的世界里重新找到自己。
汉德克在为我们指路:走吧。看吧。读吧。
马尔特·赫尔维希
汉堡,2020年4月
《晨曦中的大师:彼得·汉德克传》让我们看到这位狂傲不羁,我行我素的文坛老将的多面人生。
第1章 战争
不在忙着出生的人就在忙着死去。
——鲍勃·迪伦
克拉根福,1942年春天。年轻的玛利亚·肖茨正恣意享受着大城市的生活。对她来说,这是一种无比大的自由:白天在一家旅馆工作,晚上跳舞,聊天,纵情欢乐到深夜。
尽管仗已经打了三年,这里的人们却没有受到太大战争的影响。纳粹的旗帜在维尔特湖上投下了倒影,从国民收音机里传出来的领袖的声音还有安抚民心的作用,周末的阿道夫·希特勒广场上热闹非凡。
玛利亚在这个新的民族大集体中如鱼得水。她一直都搞不懂,为什么她的父亲和兄弟们对他们的斯洛文尼亚祖先感到那么自豪。无家可归的短工、雇农、民工——这可真是一长串漂亮的族谱!不,她一定要走出这个叫格里芬的边境小村,她在这里做农活时磨破了自己的手,在这里她看不到自己的未来。
未来属于德国人,自1938年以来,她的耳边尽是这些声音。整个克恩滕州都属于德国。农舍的墙上甚至都贴着那些横幅标语,上面写着:“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领袖”。屋里挂着的大牌子在提醒人们:“克恩滕人说德语。”斯洛文尼亚语是玛利亚祖先的语言,自从奥地利“加入”希特勒德国后,这门语言就被明令禁止了。
在那个春天的晚上,玛利亚肯定没有说斯洛文尼亚语。她把自己好好拾掇了一下。当她拐进天堂巷,进入老虎旅馆时,她的心情有些小小的激动。这家有些年头的旅馆是备受克拉根福上层社会喜爱的社交场所。市议员、国防军军官、商人和情侣在这里济济一堂。1918年后,在克恩滕后方服役的主要官员们也在这里碰头,他们在这里策划“防御战”,反对南斯拉夫人新成立的国家。
玛利亚不怕跟人打交道。她刚打开旅馆餐厅的门,便看到了坐在位子上的那个人,他就是那个对她献出各种溢美之词的德国国防军士兵。他叫埃里希·舍内曼,个头比她矮,比她大十三岁,头顶几乎秃成一片,而且,他已经结婚了。
有很多原因可以让二十二岁的玛利亚·肖茨选择在这一紧要关头转身离去,回到她似成定局的生活当中。那是一种古老的生活,这种生活对“既定事实”的敬畏大于一切:出生、出嫁、怀孕、在乡村度过一生然后死去。这种生活让人绝望。
玛利亚回乡下老家探亲时,一切是天壤之别。她穿得时髦优雅,站在她旁边的姐姐被她映衬得像是一个养猪的村婆子,她的姐姐骂起人来确实跟村妇没什么两样:“我躺在羊圈后面的破草上睡觉,你却在老虎旅馆的双人床上跟一头德国‘公山羊’打滚。”当玛利亚与一个德国士兵共度春宵时,她的亲人们却正在家里的小院里辛苦干活。玛利亚会感到良心不安吗?
不,她不会,她不容任何人对她指指点点。她只听他的,他是她热恋的人。埃里希·舍内曼世故老成,这位机智的军官知道该如何表现自己,他是连队的军需官。如果玛利亚用刀子切碎了土豆,他便指责她不懂礼仪。在和平年代他曾是储蓄所职员,不过这早已是老皇历了。在战乱那些年他的运气也不算差,他只进过一次野战医院,还是因为痔疮。
他们一起去郊区远游,他送她香水,同时奉送上的还有他温柔的笑容。他的妻子和他们刚出生的孩子在北德的家中盼他归来。难道玛利亚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
在老虎旅馆度过的那些夜晚并不是春过无痕。在埃里希·舍内曼告别此地,投身家乡的婚姻战线之前,玛利亚发现自己怀上了他的孩子。
……
评论
还没有评论。